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返老还童》观后感:剧情分析

《返老还童》观后感:剧情分析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9
  • 发布时间:2024-05-11 09:00:12
二刷《返老还童》,影片40多分钟时响起来的音乐《Bethena (A Concert Waltz)》让人印象深刻,宛如人生已过去了好几十年。时隔几年,再次看这部影片还是有很多细节处的收获,比如印象中本杰明的养母一生没嫁,也不记得她后来求得了
内容详情

二刷《返老还童》,影片40多分钟时响起来的音乐《Bethena (A Concert Waltz)》让人印象深刻,宛如人生已过去了好几十年。时隔几年,再次看这部影片还是有很多细节处的收获,比如印象中本杰明的养母一生没嫁,也不记得她后来求得了一个女儿。

从一开始本杰明出生时是位身体状态似80多岁的老头儿到最后成为襁褓之中的婴儿在黛西的怀中缓缓闭上眼,他将普通人的一生倒着过了遍。

在出生后的老年状态中,本杰明身边围绕着一群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有坚持着自己爱好,每天放着音乐唱歌的;有患有老年痴呆症,反复重复同一个话题的;有很快就离开人世,本杰明都没能来得及记住他们的……本杰明每日看着他们,是否也会担心自己像他们一样随时随地就消失,在5岁之前就开始思考生死问题?或许正是因为很早就看透了生死,所以之后的他才会过得那么潇洒。

教本杰明钢琴的老太太的离世让他开始懂得了失去亲近的人的难受,但是这种难受他无法阻止,教他钢琴老太太的离开是他的第一次成长。老年态时期的本杰明身边的人真的很温柔,不会对他另眼相看,而是一视同仁。

12岁的他与黛西相遇,这应该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和他年龄相仿的女孩子,他们一起听故事,一起躲在桌下互换秘密。此时黛西的可爱活泼与他的老态龙钟还未让他们觉得彼此间的巨大差距。小孩子总是天真单纯,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与自己相异的人。

但是,黛西的奶奶却认为本杰明是不知羞耻,虽然有着一副六七十岁的皮囊,但内心仍只是个12岁的小男孩儿,他满眼纯真地看这个世界,渴望有个年龄相仿的玩伴,而黛西也知识友好、好奇而已。这句“羞耻”难免不让人觉得心疼本杰明。

本杰明一天天地变化着,有些变化外人能看见,有些变化只有他自己可以感受到,这种感觉一定非常奇妙。他的精力变得更好了,于是他开始外出找些事情干。他去当船员,此时他20多岁,身体年龄55-60多岁,船长让他第一次接触到**,破了身。这次经历让他知道了钱的重要性,为什么这个时候认为钱重要了?可能是因为有了欲望。

26岁时和船长出海远航,去了很多地方,接触到了各色各样的人。和有夫之妇伊丽莎白的邂逅,让他第一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着的,男女之爱的那种。他和她很聊得来,就像孤独的灵魂与孤独的灵魂相遇,当他好不容易明白男女之间的爱是什么的时候,伊丽莎白离开了,没有告别,只留下一张感谢他的纸片。

卡罗林在念这段日记内容时考虑到自己母亲的感受,问需不需要跳过细节。黛西说不用,“我很开心她能温暖他”。随后遇到了战争,见识到了战争的残忍、伙伴们的死亡,所幸他活了下来。

回家后他看到了出落得亭亭玉立的黛西,黛西见到她眼里尽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和他开心地分享着她的生活。饭后他们在夜色中散步,来到一处空地,黛西向他说劳伦斯,展示自己曼妙的舞姿于他眼前,**裸地说着暧昧的话吸引他,可他却直接予以了拒绝。她说她不介意,她遇到过更老的,本杰明还是拒绝得彻底。他觉得他太老了,配不上风华正茂的她。

或许不全然因为自卑,而是在本杰明眼中黛西是一切美好的化身,他把她放在心尖上,不容许自己去妄想,去破坏,他对她不止男女之爱。而黛西在病床上的那句“我很开心她(指伊丽莎白)能温暖他”也说明了她对他不全是男女之爱。在这段时期里他知道了自己亲生父亲,不久后亲生父亲留下一大笔财产离他而去,他怀着亲人离别后的心情前往纽约看望黛西,寻求温暖。

他捧着白色的花,为什么是白色的花,且不是玫瑰?或许是因为她在他心中过于纯洁美好。舞台上黛西的优美的肌肉线条,有力的舞姿,充满感染力的笑容,毫无忌惮地张扬着生命力和活力。这个时期的黛西宛如绽放得正满的花,与本杰明脸上的皱纹和不那么挺拔的背影形成鲜明的对比。他预备给她一个惊喜,她却有自己的事,并责怪他为什么不向她提前打声招呼。

本杰明来到黛西舞团聚会的场所,黛西亲吻着其他异性,同男同事们笑着跳舞,他转身离开。这个时候本杰明的格格不入特别明显,他第一次接触黛西的世界,这一次的他重新了解了黛西,黛西热爱她的事业和生活,她有撒不完的活力。

从纽约回来后,本杰明时刻想着黛西,黛西也忘不了他。他们在不同的城市对着空气默默地互道晚安,不让彼此知道。人生总有那么多的巧合与意外,黛西被车撞到,一条腿受伤严重,不得不提前结束她的芭蕾表演生涯。本杰明来到她的病床旁,黛西却让他离开,固执地认为本杰明是可怜她,不愿自己狼狈地出现在他眼前。

黛西就像骄傲的带刺玫瑰,她可以容许本杰明对她的感情不是爱情,哪怕是友情,但一定不能是可怜。从年老体弱到年轻体健,本杰明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但是黛西从心怀憧憬到现在的事业上升期,却接受不了自己突然的不完美。本杰明一语未发。面对本杰明的离开的背影,黛西知道自己很残忍。本杰明却没有真正地离开,他不放心,留在巴黎默默地关心着黛西,直到黛西离开了巴黎,而他并不知道黛西去往了何处。

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围的人都在变老,唯独本杰明越来越年轻。一天,黛西回来了。这个时候他们之间终于不再有着巨大的鸿沟,他们向彼此袒露心声,开着帆船四处**。本杰明不再因为自己苍老而拒绝黛西,黛西也不再因为自由和骄傲而离开本杰明,他们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黛西很庆幸自己不是26岁时和本杰明在一起的,那时的自己太嫩了。她对本杰明说,她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可他却越来越年轻。本杰明亲吻着她回应道,他爱她的每一道皱纹。回家后本杰明的养母去世,他在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与身边的人生离死别,明白活着是为了知道身边的人有多么重要。

他卖掉了亲生父亲留给他的豪宅买了个两层的简装房,这个豪宅的历史和他的家族史一般悠久。没有件像样的家具,连床都没有,席梦思往地上随意地一放便是睡觉的地方。本杰明和黛西在这个简装房里过着潇洒恣意地生活,像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一样,不计较规律的饮食,不恪守健康的作息,这他们最难忘、最快意的一段时光。他49岁,她43岁,他们终于来到了生命相逢的中点,这是他们彼此相爱最好的时刻。

某天黛西在游泳馆游泳,当她看到年轻女孩儿紧致的肌肤、凹凸有致的身躯,不禁惘然。走近的本杰明感受到她的低落,安慰她,芭蕾舞演员的黄金期本就短暂,即便没有那次意外,现在还是会这样。黛西对本杰明坚定地说道,她以后不会再自怨自艾。重新振作后的黛西创建了自己的芭蕾舞蹈培训学校,专门教小朋友芭蕾。

黛西突然告诉本杰明她有了孩子,本杰明当然是不安的。黛西说她很高兴他们有自己的孩子,她知道本杰明的担忧。本杰明说他担心孩子生下来后和他一样,而且随着孩子长大他却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亲。黛西回复,那她会更爱这个孩子的,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她都可以解决。

孩子出生了,是一个健康的女婴。女儿一岁后,本杰明卖掉了父亲留给他的公司和其他资产,把所有钱存到银行留给她们,为了母女以后的生活拥有充足的保障。他想以父亲的身份陪伴女儿的成长,而不是女儿的玩伴的身份,为了不成为黛西的累赘,他趁女儿还没有对他产生记忆时仅带了一身衣服离开。

在离开的11年里,他去了很多地方,体验了不同的职业和生活,但都是最基层的工作和最朴素的生活。他做过清洁员工,当过门卫保安,去过印度。每年女儿过生日他都会给她寄明信片,明信片上是身为一个父亲在女儿不同阶段最想对她讲的话,但黛西没有将这些明信片交给女儿,或她明白本杰明的本意。

11年后,本杰明来到黛西的芭蕾舞学校,此时的本杰明完全是一副少年的模样,黛西眼里满是复杂的情绪,惊叹、激动、嗔责。黛西说本杰明之前说得对,她无法和这样的他长久生活在一起。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出现,本杰明知道女孩儿是自己的女儿,但女孩儿并不知道本杰明是自己的父亲,他们礼貌地打着招呼。随后,黛西的丈夫出现,知道对方是本杰明将女儿带到车内等黛西。黛西说他是个鳏夫,人很好,很爱他们的女儿。黛西急于解释好让本杰明放心。

那晚,黛西到本杰明的住处找他,她说对不起,她也不知道她来是要做什么。黛西抚摸着本杰明年轻俊朗的脸,说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本杰明靠近她,她无措地拒绝说她太老了。本杰明说:“有些事你永远不会忘记。”黛西穿好衣服,那晚没有逗留,离开时说:“晚安,本杰明。”门被黛西关上后,本杰明轻声道:“晚安,黛西。”

那日之后,本杰明没有再写日记。病床上奄奄一息的黛西对女儿讲述了之后的故事。丈夫去世后,她接到一个找他的电话,原来本杰明被带到了儿童中心,他已经不记得之前的事情,就连黛西他也不记得。由于本杰明的个人状态不太好,黛西把他带到自己身边抚养。黛西希望本杰明永远不要忘记她,常常告诉本杰明她是黛西。最后,本杰明回到了婴儿状态,他看着抱着他的黛西,缓缓地闭上了眼睛。黛西觉得在最后一刻本杰明认出了她。

影片最后,黛西的女儿去找医护人员,而黛西对女儿讲完了本杰明的一生后也安然地闭上了眼睛,就和本杰明闭上眼睛的那一瞬间一样。没有不舍,没有遗憾,只有平静与满足。

也许我们走的路不同,但最后都会去往同一个地方——本杰明巴顿奇事。

要是人能够越活越年轻的话该多好?是不是永远也不会老呢?是不是就可以脱离生死了呀?

大家都知道,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是已经进入了衰老的过程,人慢慢长大、慢慢变老,最后死去。但是如果有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慢慢变得年轻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会长生不老啊?

《本杰明·巴顿奇事》有点而像科幻似的。它讲的就是主人公本杰明·巴顿从一出生是个老头然后慢慢变得年轻,最后成为一个婴儿死去的故事。说白了,就是跟我们正常人的生长规律完全是反着来。

哇!是不是感觉很酷?我真的挺佩服编剧的,竟然有这样奇妙大胆的想法。很新奇、新颖、大胆、打破常人的思维。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体验一下,本杰明·巴顿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

本杰明·巴顿出生的那天,父亲吓了一跳,这哪里是一个新生儿,简直就像是一个满身毛病,面容萎缩的老人。虽然是婴儿,但是却长了一张老人的面孔,看着着实很吓人。本杰明的母亲连看一眼孩子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其父亲带走跑到外面去了。

本杰明的父亲将孩子放在一个敬老院的门口,就走了。刚好被院里的黑人女护士奎妮和其男友发现了,两人看到婴儿的模样也吓了一大跳。男友商量着把孩子送走。但是奎妮因为自身长期与男友没有生育,觉得这个孩子很特别,还认为他就是上天送到她面前的,舍不得扔,所以就决定自己抚养,取名为本杰明,还找来了医生给他检查,并且介绍院里的老人们认识。男友只能依着奎妮。

本杰明虽然是孩子般大小的身体,但是依然是老人模样。这一天来了一位前来探望其祖母的小女孩名叫黛茜,两个人在院子里相遇了,本杰明被黛茜那可爱、纯真样子所吸引了,同样黛茜感觉到本杰明的特别之处以及真诚打动。两人之间的爱慕之情开始萌芽。

一天一天过去了,本杰明的身体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掉白头发,而重新长出新的黑头发;老旧的皮肤也在掉而且长出新的皮肤。是的,他开始便年轻了。

开始走路需要拐杖,但是现在走和跑都没问题了。奎妮看到本杰明的变化没有很吃惊,因为她本来就觉得本杰明是个很特别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年水手在敬老院跟大家讲着故事,然后认识了本杰明。水手见本杰明很多事情都不懂,于是带者他去了附近的一家妓院玩了一晚上。第二天在本杰明离开的时候,碰巧他的亲生父亲在大街上看到了他,于是邀请他一起喝咖啡,而本杰明也不知道此人正是当初丢弃他的那个父亲。

本杰明受到水手讲的种种故事与经历的影响,决定出海。于是,他决定不再呆在这个养老院里,想要跟随船长出海冒险,虽说养母和奎妮很担心他的安全,但是终究要让他自己成长。本杰明和奎妮以及好朋友相继告别之后就开始了他的冒险旅程。

多年之后,本杰明回到了养老院。这次他成了一位壮年,有着满头乌黑的头发和健壮的身体。尽管变化很大,但是年老的奎妮一眼就认出了他,两人激动相抱。而好朋友黛茜此时也刚好来到了养老院,两人又有机会在一起互诉衷肠了。此时此刻的黛茜亭亭玉立特别漂亮,而且事业很成功。

不久之后,本杰明的生父找到了他,告诉了他所有的真相。因为本杰明的父亲得病了,他希望本杰明能够继承家产,就算是对当年抛弃本杰明一事的补偿。得知真相后的本杰明非常愤怒地离开了生父家。

本杰明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养母奎妮,养母奎妮很大方的开导本杰明,告诉他其实他的父亲依然爱着他。过了一段时间,养母去世了,本杰明面对养母的离开,对没能好好地回报和陪伴养母而感到愧疚。他放下了对父亲的见解,去了父亲家里给他更多的陪伴——一起用餐、一起看日出。

后来,本杰明变卖父亲的家产后又离开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又变成了成熟的大叔。这个时候,本杰明和黛茜的年龄是最相近的了。于是,他们终于幸福地在一起了,并且怀上了孩子。但是孩子会一天一天长大,而自己则会一天一天变成小孩,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有个正常的生活,一天早晨就离开了黛茜。

一直到有一天,本杰明变成了一个有痴呆症的孩子。而警察在本杰明的日记里找到了黛茜的名字,就联系黛茜。当黛茜看到本杰明时,本杰明完全不认识黛茜了。最后本杰明就变成了小孩、婴儿去世了。

而本杰明的女儿也是在母亲黛茜去世前才得知的真相。

看完影片后觉得,哇!这样的逆着生长的体验真的太奇妙了。它似乎在告诉我们,生命是何其的短暂。我们也不要有能够长生不老,能够逆生长,越活越年轻等等幻想。

《本杰明巴顿奇事》让我们看到了从年老到年轻所发生的故事,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短暂,你想要做任何事情都不晚。哪怕你现在是个老人,你也可以去冒险,去爱自己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

读《执着的力量》有感,

昨天下午看了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确惊奇。因为主人公本杰明竟然是一个逆生长的人,出生就是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头子。母亲因为难产而亡,当他的父亲第一眼看到他时立刻抱起他不顾一切的充出家门,而在前一刻他还答应自己奄奄一息的妻子,会好好照顾他们的孩子。最后他被自己的亲生父亲遗弃在养老院的台阶上。

但直到养老院的昆妮掀开包着本杰明的小被子那一刻,才理解了本杰明父亲的一些列操作的原因。同时也好奇他接下来的命运会走向何处。面对养老院人们的质疑,善良的昆妮执意收留他。她坚信世事难料,本杰明也许会是一个奇迹。每天本杰明和那些真正在慢慢的老人们在一起,除了身材矮小一些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才是一个几岁的小孩子,昆妮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给了他出生时因怪胎被剥夺的温暖,也教会他要对人生心存感激,不要怨天尤人。

本杰明7岁的时候遇见了这一生最爱的人——黛西,黛西的第一次出场就灿烂了本杰明整个眼球。她光鲜亮丽,纯真无比,和她外表一样美的,是她不被世俗沾染的灵魂。黛西能透过本杰明苍老的躯体感受到他内在的年轻,她愿意和本杰明一起分享睡前故事,愿意和他做冒险的事情——夜里偷偷地钻进餐桌底下点燃火柴讲悄悄话,不经历物质、外在的两个心灵的靠近,注定让人刻骨铭心。

? 慢慢的本杰明也开始走出养老院,去体验和感受外面的世界。那些外人习以为常的事在他那里都显得弥足珍贵,所以他多次在日记中把经历的每一天当成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本杰明苍老的外表下的童稚之心对所有的经历都报以感恩之心。

? 随着阅历增长的还有本杰明越来越年轻强壮的身体。这让昆妮惊喜,也让再次相见的黛西感到不可思议。当他去当水手的日子里,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给黛西寄明信片。而在这段日子里他们都遇到过人生中不同的人,但经过兜兜转转,都已年过半百的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这时候的相遇才是最适合的相爱。以前本杰明对黛西说没有什么是永恒的,黛西回之以这有什么是永恒的。当日渐衰老的黛西说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时,本杰明说我对你的爱是永恒的。我想这是心灵之爱,灵魂之爱吧。

? 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的,当他们的孩子出生后,本杰明留下一大笔钱,独自离开。因为他害怕自己越来越萎缩的身体会成为黛西的负担。黛西无法同时照顾女儿和他。而他也不能给女儿足够的父爱。他独自去外面流浪,做不同事,接触不同的人,尝试新鲜事物,最后得到的人生真谛是——无论你多看,喜欢就要去做。

最后本杰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再一次会到了养老院,身体重新回到婴儿状态的本杰明在黛西的怀里死去。没有一点悲怆反而觉得温暖。

而真正让人感动的绝非只是本杰明和黛西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不管我们以哪一种形式来到、存在这世上。我们都应抱有十足的感动之心,认真的过好每一天,同时保有善良和宽容之心。

? 不一样的生命形态让本杰明很早就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所以他接受了父亲的和解,并并帮他达成遗愿。

特别喜欢这段文字:只要是做有意义的事,永远不会太晚。做你想做的人,没有时间的限制,只要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你能从现在开始改变,也可以一成不变。这件事,没有规矩可言。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我可能搞得一团糟。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我希望你能见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我希望,你能体验未曾体验过的情感;我希望,你能遇见一些想法不同的人;我希望,你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我希望,你有勇气重头再来。

细细品味,其实本杰明的一生并没有什么不平常,只不过影片的制作者希望以这样的耳目一新的设计,传达给我们更多的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感悟。

Ps:影片中一些引人深思的话语:

1.你丑的像只旧罐子,可你仍是上帝的孩子。不,这个孩子,他是个奇迹,这是肯定的,可惜不是那种大家期盼的奇迹。

2.无论什么肤色,什么体型,人都是孤独的。但可怕的不是孤独,而是惧怕孤独。

3.很有意思,有时候我们最记不得的人,却印象最深。我清楚地记得她戴着钻戒,她总是穿得很漂亮,像要出门一样,但她从没出过门,也没人来看她。

她教我弹钢琴,“无所谓你弹得怎么样,重要的是你弹琴时的感觉。试试看……情不自禁沉浸于音乐中。”

4.变化是无穷的,有些看得到,有些看不到。比如头发会四处生长,还有跟多其他的事物。

5.我有没有跟你说过,我被闪电击中过七次?但是你知道吗,老天爷总是不断地提醒我,让我知道自己还活着有多幸运。

6.有时候我们的人生轨道好会与别人的交错,只是不自知罢了。无论是意外还是设计好的,我们都无力改变。

7.但是生活没有如果,只有一连串相互交错的意外,无人能够控制。

8.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 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到来之时, 你还得平静的放手而去。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对自己有不同的认识,但是我们最后都会去往同一个地方。只是走的路不同罢了。你也有属于你的道路。

9.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可以悠闲地坐在河边,有些人会被闪电击中,有些人会音乐,有些人是艺术家,有些人是游泳健将,有些人懂纽扣,有些人懂莎士比亚,有些人是妈妈,有些人是舞者……

10.- 晚安,黛西

- 晚安,本杰明

———嗨 你来了

?

求<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英文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读《执着的力量》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这个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一个叫做本杰明`法力吉尤的孩子,因父母双双早逝,自幼就贫病交加,无依无靠。为了养活自己,他到一家印刷厂做童工。虽然环境苦,但喜爱看书读报的他还是很喜欢这份工作。一天,他在一家书店的橱窗前看到了一本书,他非常喜欢,可没有钱,于是,他便每天来这里看两页。书店老板被他的执着感到了,准许他翻阅所有的书籍,后来,本杰明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和记者,并成为了一家英国晚报的主编。

 读完这个故事,我思绪万千。我仿佛看见了一位穿着补丁衣服,衣衫简陋的孩子目不转睛的'盯着那本放在书店橱窗上的书;我仿佛听见书店老人慈祥鼓励本杰明的真切话语。是呀,让身处困境的本杰明成就绚丽人生的不仅有书店老人的温存怜爱,爱护关怀,鼓励鞭策,更重要的是他对命运的不屈,对热爱的执着。有时,执着能把你从黑暗的世界带到成功的彼岸;有时,执着又是一根坚定梦想的棍子,让你屹立在寒风朔雪之中。面对梦想道路上的困苦,艰难与坎坷,执着是最好的利刃,它帮助一个人劈开艰难,穿越困境,抵达铺满鲜花的梦想。

 本杰明的执着,是一把黄金钥匙,奥运冠军扬威也得到了这把珍贵的钥匙,开启了成功的大门。被誉为“体操王子”的扬威,在北京的奥运会前,都没得到过体操第一名,尽是亚军,为此,人送外号“千年老二”。由于扬威年龄过大,不少人劝他退役,可扬威却靠着执着坚持了下去,抱病练习,骨折,抽筋这些让常人难以忍受的苦扬威都挺了过来,最终,他一举夺冠,又为中国增加了一枚金牌。看着扬威获得的这金灿灿的奖牌,我不由觉得,他跟本杰明一样有一股执著的韧劲儿。

 执着的源泉来自千千万万的人,著名的发明家也拥有一颗执着的心,随处可见的电灯,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爱迪生发明的,可是,你知道,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付出了多少吗?他经历了许多次失败,耗费了2000多种材料,可他不放弃,最终找到了电灯所需的最好灯丝----钨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在何处,执着都是能存在的。

 执着的力量能帮助你从台阶最下一级,登上令人仰慕的高处,拥有执着很简单--坚持到底就行了。

富兰克林生于1706年1月2日,由于他出生在贫寒的小商人家庭.他几次被迫辍学在小商店里打杂.后来又在哥哥的印刷厂当学徒,最后自己在费城开了一家印刷所.他在这期间过着艰苦的生活,住得简陋,吃得简单.但是却一直有一种非常强大的精神支撑着他.除了辛勤工作之外,他还始终怀着强烈的求知的渴望和热情,想尽一切办法,挤出一切时间和一切金钱来读书和买书.

在他看来,读书是他打开幸福成功之门的钥匙.书是无价之宝,是他最大的快乐.正是因为如此,他同小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

成功背后却是无比的艰辛,最后当上了美国的总统,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新式火炉,避雷针,高架取书器,自动烤肉机,三轮钟等.

我对富兰克林的感叹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才.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就品尝到了成功的果实.他为全美国人们创造了幸福.我们应该学习富兰克林的这种精神.富兰克林自传在本站电子书栏目名人传记下有提供.

第一次读富兰克林自传是在中学,看到一半的时候他还在搞印刷就没看下去,后来是在网上看,但由于我不习惯在电脑上看长篇的小说,所以一直没看完,想买一本过来,可义乌这种地方唯一一个不错的新华书店也只有一本,还是比较旧,我不想买一本自己很喜欢的旧书,所以一直没有买。

昨天,正好没事,去新华书店,那本旧书还在,就拿起来一口气读完,对于富兰克林遵守的十三种德行,我感觉对每个人都适合,我自己想做到的首先是节制,俭朴。

关于节制我一直在这样做,因为很小的时候看洛克菲勒中年患病后,食从来半饱,并且活到九十几的高龄,还积聚了巨额的财富,后来看《商道》中戒盈杯也曾挽救过林尚活的命,对饮食就更加注意,包括倒水喝酒都从来不会太满,最重要的是食不过饱还可以保持一个比较清醒的大脑。

寡言我做的也不好,以后也需要多加注意。

俭朴我做的并不很好,有时候总感觉消费可以**自己的需求,进一步**自己追求更高更好的东西,但目前看来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以后会多加注意(因为即使是一元钱,也可积少成多,一直消费最终会导致自己保持收支平衡而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

清洁我做的是最糟糕的(这方面我现在还没打算去做,这是一个非常久的习惯了,可能需要太多的时间,并且有时候会与我的时间观造成冲突)

其它几点秩序,勤劳,诚恳,正直做的还自己感觉不错。

对富兰克林非常重视公共事业深有感触,尤其是教育,正如我去新华书店找如此好的一本书而却很难以找到一样,如果有一个图书馆,那就会好的多,曾记得在杭州新华书店看一本《王道》,十几本都被读者看的黑黑的,这个损失不应该由书店来承担,但一个人买一本又很浪费资源,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图书馆是首先应该投资的,并且挑选比较著名及有影响的书多放一些,全民普及文化教育。义乌不能创造超级富豪我感觉与此也有很大的关系,义乌虽然宝马奔驰很多,但是由于文化的限制,大多观念并不新,超级富豪几乎没有。

另外对富兰克林遇到的总督基思印像非常深刻,因为感觉他太像自己遇到过的一个人,从来不实现自己的承诺,但非常喜欢许诺,也进一步告诉我自己的原始积累的重要性,凭空的依靠可能把自己带到绝境,就如富兰克林去伦敦采购印刷器材那样陷信困境。

他也告诉我媒体的力量,默多克都承认富兰克林为媒界做的最成功的人,我也这样认为,掌握并好好的利用媒体可以产生无可言喻的力量,也看到富兰克林早期并不谦虚,我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辩论的时候没有必要以非常强势的压倒别人,尽管在当时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但一定要体会别人的感受,这点以后也是我非常应该注意的。

富兰克林能在如此多的领域做出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事,应该很大程度上依靠他的习惯,非常遗憾不能看到他后半生的传记,也许他的后半生我更感兴趣一些,其实人往往这样,喜欢看到辉煌的一面,就像中学的时候不愿意去看他在印刷厂受苦一样,而现在愿意认真去体会,这也许是自己的一些进步,成熟。

以后需要在:寡言,谦虚,俭朴方面多加注意,去除这些坏的习惯,也许对自己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也推荐读者去认真的读这些书,从中理解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有一点,我认为是必要的,就是每个人都应该通过此书,更加明白教育等公共事业对人类以至一个城市,国家的影响,也能从自身真正的去做。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发明家、作家、外交家和独立革命的***之一。他不仅让美国人民引以为豪,而且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富兰克林的出生之地,在当时是英法殖民地,而他又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少的。10岁时,他就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辍学。12岁开始,他在哥哥经营的印刷所里当学徒。17岁时,他就独自到费城自谋出路。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开办了自己的印刷所,并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他通过自己超群的技艺、敬业的精神和为人处世的美德使自己的生意蒸蒸日上。

富兰克林十分重视自己的美德。因此,他给自己提出了13个要求,分别是:节制、沉默寡言、生活有序、决心、俭朴、勤勉、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贞洁和谦逊。他一直在尽力地做到这些,尽管他也很难完全满足要求,但他还是坚持不懈。

读到这一段时,我不禁为这位世界伟人给自己提出的高要求而惊叹。我想:做一个品德完美的人的确不容易,但是只有努力做了,才有做好的希望。

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看来,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的,与其说是千载难逢的巨大的幸运,倒不如说是每时每刻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琐细的方便。”我认为,这句很有启发性的话提醒了人们:不要只顾那些百年不遇的幸运,而忽略了身边的小事;这句话也很好地解释了富兰克林的那些造福人类的发明和他成为发明家的原因。

读完了整本书,我想:今天,我们的生活是无比幸福的,时代给予了我们物质上的丰富多彩。我们不必再像富兰克林小时候那样,承受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痛苦;我们不必再像他那样,为了省钱买书不吃荤食;我们更不必再像他那样,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到异国他乡去自谋生路······因此,我们更应该刻苦向上、积极奋发、热爱生活、追求充实高尚的人生!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