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秋夜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夜读后感1夏天的星空,已经隐约而去,滞留下的只有秋日那洁亮的月。曾经那窗外的虫渐渐消了声音。
夜,宁静而又祥和。
风,一阵一阵的,微带着少许的凉意。我尽情享受着秋夜的平静。可脑海中,却始终荡漾着那幅画,挥之不去。“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它仿佛要离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
这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这是一个和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的秋夜。
我不愿意看到,却不由自主的想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而去,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了。”那是一个怎样的秋夜?
为什么鲁迅笔下的秋夜如此黑暗?那一年,鲁迅住在北京,他说:“那时北京也黑暗的可以。”于是,他把孤独追求的感受写进了《秋夜》。
我清楚,鲁迅即使身处黑暗,却执著地寻求光明,寻求着希望。
“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虽然鲁迅的希望像濒临着死亡的小花。但一无所有的花干却仍然默默地直刺那黑暗的天空。
革命与战争终究要进行,胜利也必将来到。
鲁迅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即使在他看不到未来曙光时,他依旧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夜深了,月光更加皎洁。
先生,您感受到了今夜的明月了吗?
秋夜读后感2如果说一颗宝石封存多久,仍然会大放异彩的话,那么鲁迅先生的妙文《秋夜》比宝石更能经得住岁月得起的检验,闪耀着伟大的思想光辉。
《秋夜》是鲁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托物言志散文,它为象征散文民族化的创造提供了全新的典范。
整个文章充满了萧瑟冷清的基调,就像黑暗的旧社会,它牢牢地锁住了人们的心房,压抑而无奈,必须像文章中所描写的枣树那样直刺天空,划破阴暗的笼纱,获得黎明的破晓,如果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就会发现文章的许多意象都带着这样的气息。
当鲁迅点上一支烟,祭奠死去的飞虫时,他没有这样想到,总有真的勇士会不畏夏的炎热,不惧冬的寒冷,奋勇直前。他们总有不会消灭的`梦想,以生命为代价。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传达出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人们的同情,又表达出了对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对于枣树的描写,作者写出了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和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战斗者的肯定,也是其人格精神的写照。
鲁迅将自己的生命与远方相连,他愿用肩底住那黑暗的闸门,为后世开启通向理性的大门,鲁迅无愧于"中国魂"。
秋夜读后感3今天上午有节语文阅读课,语文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几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张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是浙江绍兴人。
上午读了鲁迅的几篇文章,令我最有感悟的就是《秋夜》,这篇文章以小粉红花的梦——“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的还是春。”为线索写两颗枣树被冬的摧残后,还勇敢地活下去,同时也反映出人也应有这样的品格。
人生不是一个平顺的大路,在人生的这条路上,总会有一些坑坑洼洼,有时我们会跳过去,有时也会被他绊倒,我们被绊倒,可能会爬起来,也有可能爬不起来。而被绊倒,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冬天来了,可之后的却是春天,人说不定就可以战胜困难,熬过冬天,之后就是春天。
那春天之后还有秋天,冬天呢,人在克服困难后,开始走上坡路了,也就是春天之后的夏天。在这时有人可能骄傲会犯错,此时就要夏转秋,秋转冬了。那些会珍惜机会,不为眼前的美好而止步不前止步不前的人,他就不会骄傲,他依然就是在走上坡路。
这样也可以放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面对困难,我们不低头去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了不骄傲,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秋夜读后感4读过巴金的文章,再读鲁迅的感觉怪怪的。相比而言,巴金的文章是直接的,而鲁迅的文章是间接的。刚读第一遍,我只是觉得他园子里的景怪怪的:怪而高的天空、两株枣树、几枝不知名的小花、急而飞来的几只恶鸟,还有些老想着钻进他的屋里。不知为何,心头凄凄的。又读了赏析才明白:怪而高的天空象征着残忍剥削的统治阶级,那枝被冻得惨红的小花象征着善良的弱者,而枣树象征着奋力抵抗的正义者。
读到这里,我不禁佩服起 鲁迅先生来。世上能从一个凄凉的小园联想到当时社会的人又有几个呢?又有谁能如此恰当的比喻呢?也许只有鲁迅先生一人罢。
在《秋夜》这篇文章里我也看到了希望,犹如漆黑如墨的路上,前面有一线光明。我不禁回想起了爸爸说过的一句话“没能传递希望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是啊,从鲁迅这篇文章中,描写枣树的枝杈笔直地指向月亮与高而怪的天空时,“使月亮窘得发白,鬼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中可以看出正义者的反抗已经使当权者坐卧不安。曙光已经在远处招手。
美好的日子不远了!
秋夜读后感5还记的上初中时就接触过这 篇文章,仅仅从语言特色方面去学习,而今带着对鲁迅深刻认识社会的 思想再品读文章,又有了新的思考。
整个文章充满了萧瑟冷清的基调,就像黑暗的旧社会,它牢牢的锁住了人们的心房,压抑而无奈,必须象文章中所描写的枣树那样直面天空,划破阴暗的笼纱。获得黎明的破晓。如果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就会发现文章的许多意象都带着这样的气息。
秋夜读后感6鲁迅先生的文章小时候在课本里面就学过,印象特别深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老师的强迫下,是背了一遍又一遍,以至每次到绍兴都要走一走这条路,似乎走了就能象鲁迅一样当铜牙厉齿的大作家了。以前,我总认为自己文学修养不够,对鲁迅先生的大作是看不懂的,因此是想看但又不能够看的。经过近几年的补课,自信心增加了不少,总以为不管谁的文章都能悟出些道来的。因此,在前段时间买书的时候,看到一套散文集,我就挑了鲁迅的《秋夜》来看。
尽管那天我买了好些书,但我是先挑《秋夜》作为第一本来看的。没看不知道深浅,一看真是吓我一大跳,看得西里糊涂,云里雾里。起先还硬着头皮勉强看下去,到后来我是每天上床前翻几页当催眠用了,每看不了10页,准保昏昏欲睡。看来,确实是自己功底太差,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
好不容易,今天我终于把它熬出头了,最后三篇就不看了。想到以后再也不用受鲁迅先生的折磨,就有了写点什么以示纪念了。今后看书还是通俗点的好,故装风雅受苦的还是自己啊!
秋夜读后感7《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鲁迅的《秋夜》向来是文坛中的一个争论点,那一系列的意象让人琢磨了几代。
枣树,是诗人形象的化身,是深受封建婚姻约束,向往着自由婚姻的诗人。“他简直落尽了叶子,单剩干子。”,“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鲁迅渴望爱情。“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鲁迅对“小青虫”充满了怜惜和爱意,这种感觉是爱情产生后的感觉。可是小青虫“老”了,怜惜感觉出了“火”却没有看到希望,他看到的是小青虫的死亡,看到的仅仅是无希望的爱情。“他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他敬佩为爱而牺牲性命的英雄,看到了他们不可能的前途,是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
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
秋夜读后感8秋来得太早了,天也黑了。海蓝色的幕渲进了墨,染了整个天空。它高得要离去,只因那地上立着的两棵枣树,枯树如铁似的,让夜游的恶鸟吓得飞过。惨淡的灯火淡淡的掠过了做梦的花朵和莽撞的青虫,却滞留在受伤的树上,即使死去了生命。
我闭了灯火,静静地隐没在黑夜中。
这是我读完鲁迅的《秋夜》后油然而生的感受,鲁迅笔下的文章一笔一墨都表述着丰富的感情和满腔热血,反映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 精神。
这是一篇收录于鲁迅散文集《野草》的其中一篇,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9月15日。那是在二七大革命和‘‘三一八’’事件爆发的前的沉闷混乱时期,军阀战争到处进行着,中央**控制不稳定。封建的残余文化势力与军阀暗中勾结,形成一股反动文化思潮。
鲁迅先生几乎是单枪匹马的在与这股反动势力作斗争,那时期的青年们还处于迷茫和彷徨之中。但从文中的感情表达可以感觉出,青年们最终的觉醒还是使得鲁迅先生欣慰的。他把开着小红花的野花草,不顾危险乱飞乱撞的小飞虫和头大尾小,苍翠可爱的小青虫都比拟成了为革命而觉醒和奉献的青年们。
不知名的野花草开着小红花,虽然夜空中高冷的星星毫不留情地将繁霜洒在他们身上使他们冻的惨红惨红的,但他们仍瑟缩地做着憧憬的梦,期待着秋冬过后春天的终将来临。文中也是用了奇怪鬼蓝,带着鬼?眼的天空和囧的发白的月亮以及夜游的恶鸟和冷眼的星星们接连描绘出了黑暗势力的集结强大和冷酷无情。酷寒中不断盛开的小红花代表着源源不断的后起之秀,虽然他们势单力薄但源源不断。就像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一样,默默地支撑着等待着黎明和春天。小飞虫们则代表着为了革命的成功可以不顾一切,以飞蛾扑火之决心牺牲自己的有志之士们。还有描写到的小青虫,作者展现出的是对他们的可爱的一种喜爱之情,也带着些许欣慰之情。
文中的主要角色还有暗夜下院子里的呢两颗枣树,文中开篇作者便写到‘‘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个人认为作者在这里用一颗枣树隐喻自己,用另一颗枣树隐喻和他一样觉醒并孤身奋斗的青年们。他笔下的枣树叶子落尽,枣子被黑暗势力的坏人们前仆后继地打的一个一个也不剩,只剩下光秃秃的干子,前期的描写几乎都是消极的寓意。生动地写出了恶势力强大的摧残,而枣树就是呢么孤零零的。仿佛从字里行间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当时绝望的心绪。
可是,后续笔锋一转。对枣树的描写是即使是那枝干的弧形也伸欠的很舒服,表达出欣赏和积极的意向。有几只低压着的枝干弯曲着去护着被打后受伤的表皮,这里再次描写到为战斗而牺牲的满是伤痕的身体。但即使身体表面伤痕累累,但势必革命的强大内心和坚定信仰在先生笔下化作了呢最直最长的几只枝干,他们直直地刺向高冷黑暗的夜空。让他们感到不安并想逃离人间,当然付出得到了收获,夜空逃离了只剩下囧白的大月亮还在呢里死守不动。个人认为鲁迅先生在这里肯定了奋斗的结果和意思,但也同时暗示着顽固不化的黑暗势力依旧存在。革命尚未胜利,同志任需努力。而他就是呢颗愿意一直带领大家奋斗下去的遍体凌伤的枣树。
整篇文章的风格低沉中兼并着积极的描写,可以明显感受到先生对青年们觉醒的欣慰和感动以及热烈的爱。这种感情我们也可以在野草集中的《一觉》,《死火》中感受到。
今天的读后感就这些了,不足之处希望简友们补充指出。
分享一些文中的好词:繁霜,红惨惨,瑟缩,伸欠,鬼?,蛊惑,猩红色,苍翠可爱,敬奠。
《野草》是鲁迅先生自己最为看重的作品之一。如果说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杂文让我们从中体味他对这个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批判的话,《野草》与《朝花夕拾》则向我们展示的是鲁迅先生那复杂的内心世界。如果说《朝花夕拾》是通过对过去生活和亲朋好友的回忆与故乡民俗风情的描述(如百草园的生趣、得到绘图《山海经》的震悚、观看《二十四孝图》的迷惑、期待看五猖会的焦虑?)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内心深处最为柔和的一面,又蕴涵深刻的忧伤和悲怆的话,那么?《野草》中的鲁迅面对的则是自己,而且仅仅面对自己,仿佛一个人对**裸的自己做了痛苦的解剖。这是一种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如同深夜里对内心的造访?。从这样的比较中,我们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野草》的基本特点,为更好的理解《野草》奠定基础。
《野草》也是鲁迅先生最为难懂的一部作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是《野草》通篇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许多作品在表面上采用了借物抒怀的写法,但又与一般的借物抒怀不一样,因为在《野草》中,鲁迅先生将这些物象都象征化了,如果缺少对当时时代背景和鲁迅先生心灵轨迹的了解,就很难真正理解这些物象的象征意义;其次,如前所述,《野草》揭示的是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先生那个迷惘的时代孤寂的心灵独语,而这样的心灵独语又往往是通过一些物象来间接表达出来的,因此分析《野草》中的景、物,是把握鲁迅先生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关键,这应该是我们解读《野草》的一把钥匙。本文就选取《野草》中两篇最有影响而又各具特点的篇目《秋夜》、《风筝》,通过其中的景、物的分析,去聆听先生的心灵独语。
一、 《秋夜》?在夜的世界中的孤独、悲壮、彷徨、执着
《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本文写作的背景在鲁迅的《<自选集>自序》中有这样的叙述:?《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仿佛?在沙漠中走来走去?。这也决定了《秋夜》中景物的感情基调,这也是理解文中夜空、枣树、落叶、小粉红花、小青虫等象征物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表达鲁迅先生此时的心情和情感,作者选择秋夜作为背景也是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在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中,秋总是与落叶、悲声之类的联系在一起的。自从屈原吟唱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动人的诗句,自从欧阳修写下?嘻嘻悲哉!此秋声也?的名篇《秋声赋》以后,秋总是与悲凉、肃杀、飘零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了一起。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鲁迅也不例外。在这篇文章中,秋夜的天空、秋夜下的枣树、落叶、小红花,无不浸润着秋的色彩,而这些色彩正是文中?我?的眼中所见,又无不浸润着?我?的心绪。本文正是鲁迅先生借这些景、物在抒写他的心灵独语。
(一) 天空?一个黑暗而悲凉的世界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在文章的开篇,秋夜的天空是这样的:
这上面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 睒 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着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在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这就是?我?眼中的秋夜的天空。鲁迅先生对秋夜的天空似乎有某种偏爱,要深入理解天空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我们不妨与小说《药》开头对天空的描写做一对比。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药》中这段对天空的景物描写直接交代了当时的背景,从其描写中我们也可以读出其同样有着象征的意味,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这表明了这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也正是对当时沉默的国人的真实写照。与之相对比,在以象征主义手法为主要特征的《野草》中的《秋夜》中对夜空的描写,其象征意味应该是很浓的。从其富有情感味的?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冷眼?、?将繁霜洒在我园里的野花草上?等描写中,就不难让人们感受到其特点是:高远,冷漠,险恶。而这正是?我?眼中的世界?一个黑暗而悲凉的世界,因此这里的?天空?象征着黑暗势力,或者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而?我?对它则带着厌恶和仇恨的感情。
(二) 枣树?一个孤独而寂寞的斗士
枣树是《秋夜》中最突出的意象,在文中有两处对枣树的描写。第一处是文章一开始:?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还有一处是文章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还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了叶子,单剩干子,?但是有几枝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那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 睒 眼;直刺着天空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心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 睒 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第一处只是对园中枣树的一个总的交代,但这样的交代也很有特色。对这样的写法,分析家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日本东京大学丸尾喜常教授认为这是?给枣树这一物体赋予?独立的人格?,这样的理解应该是非常准确而独到的,我认为从这样的描写中还可以隐约反映他内心的孤独。第四、五自然段对枣树白描的写法,就将作者眼中和心中的枣树形象直接描绘了出来:清醒他知道小红花的梦,他也知道落叶的梦?,他?理解这个世间的?希望?与?绝望?,他不去委身于哪一个,而是执着于现在?;孤独他简直落尽了叶子,单剩干子?;疾恶如仇,悲壮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心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 睒 着许多蛊惑的眼睛?。这里枣树的形象就是一个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的孤独而寂寞的斗士形象,这也是作者所理想化的斗士形象。这样的形象不禁让人想起他在《药》中所塑造的夏瑜,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我?对枣树的敬意。
(三) ?我一个孤独而愤 懑 的探索者
?我?在描写中时隐时现、贯穿全篇。这是一个线索人物,一个孤独而愤 懑 的探索者的形象。从表面看,处处写景,却处处有?我?,处处在描写?我?眼中的景,表达?我?的观感。鲁迅的散文和小说中时时出现?我?的形象,如果说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我?就是鲁迅自己的话,那么《野草》和小说《故乡》、《一件小事》、《祝福》等小说中的?我?就是鲁迅自己的影子,是鲁迅用?我?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我?的头脑在思考这个世界。在《秋夜》中,?我?的外在形象,于开篇即已出现:?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有两株树?,?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在这里隐隐现出一个怀着沉重而愤 懑 的心情的孤独者形象。这里的?我?与《祝福》中的不敢直接回答祥林嫂这世间有没有地狱的?我?的形象是多么相似。
?我?的形象再次出现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到自己的房。?这段描写集中的体现出了?我?的彷徨,?我?内心的矛盾,?把握到了?我?内部所隐藏着的激烈冲动,也表现出相互对峙的两种倾向,一是勇于直面这种冲动,二是试图回避这种冲动?。这正是鲁迅彷徨的真实写照。到最后,?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已经不再讳言?敬奠?,表明态度。在昏暗的灯光的背景中,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形象跃然纸上。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着、既虚幻又清醒的复杂心绪,这就是《秋夜》一文鲁迅先生的心灵独语。而要倾听这心灵独语,我们则要读懂那脱尽了叶子的枣树,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那做着?春后还有秋?的梦的落叶,那夜半的笑声,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的背后的语言,因为这些景物无一不浸透了作家的情感,无一不在默默传达着作家的心声。不言其情而情自在其中,这应该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秋夜》就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鲁迅先生这高妙的表达艺术。
二、 《风筝》?在故事、细节、景物中表述自己的内疚与悲哀
如果说《秋夜》是鲁迅先生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枣树、小红花、小青虫等形象之中,在景物的变化中抒**感变化的话,那么《风筝》则是通过叙述一个故事,通过一些典型细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在这篇散文中,景物只是深沉情感的依附,而不是情感的寄托和象征。这也使《风筝》呈现出与《野草》中的许多篇目不相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