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缘
金迷纸碎
金兰契友
金鳷擘海
金装玉裹
金断觿决
金水伤官
金枷玉锁
金屋之选
金人之箴
金钗细合
金声玉色
金碧辉煌
金口玉言
金榜题名
金瓯无缺
金风玉露
金戈铁马
金刚怒目
金鸡独立
金字招牌
金枝玉叶
金玉良言
金玉满堂金屋贮娇
金规铁律
金风送爽
金人三缄
金戈铁甲
金榜挂名
金口木舌
金风飒飒
金翅擘海
金鼓喧阗
金科玉臬
金铛大畹金相玉映
金碧辉映
金科玉条
金玉锦绣
金石之言
金华殿语
金戈铁骑
金浆玉液
金石交情
金石不渝
金革之患
金波玉液金鼓齐鸣
金鸡消息
金辉玉洁
金鼓喧天
金貂取酒
金革之世
金镶玉裹
金徽玉轸
金兰之契
金石为开
金兰之友
金粉豪华
有用。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
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同的组合方式、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语法从词和句的个别和具体的东西中抽象出来,把作为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基础一般的东西拿来,并且以此构成语法规则、语法规律。”例如汉语里有“看看、说说、写写、学习学习、讨论讨论”这一词的重叠现象,这反映出一条词的变化规律:有些动词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表示动作的某一语义类型,即表示少量或短时。又如汉语里有“心情舒畅。/服装整齐。/步调一致。/前途光明。”这些句子,他们意思各异,但结构相同,都是名词在前,形容词在后,直接组合,表示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加上句调就构成了主谓句。由此可见,语法指的是抽象出来的公式,舍弃了个别的、具体的内容,一种语言里的词多如牛毛,由这些词组合而成的具体短语和句子更是难以计数,但是它内部的组合规则和格式是很有限的。语法学的任务是描写,解释组成词、短语和句子的规则和格式。由此可见,语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教案# 导语《一亿有多大》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大数的认识”后的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猜想1亿有多大
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大数,看,这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100000000)对,是1亿,1亿大吗?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
(二)引入
师:从同学们的猜想中可以感觉出,大家都觉得1亿是个很大的数,确实是这样的。1亿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根学生运用自己对数的认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想象1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从而使学生对“1亿有多大”充满好奇心,产生去探索、研究的兴趣。
二、活动范例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师:(拿出一张打印纸)这是一张纸,它很薄,1亿张纸摞在一起呢?猜一猜有多高。
2.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1亿张纸摞在一起到底有多厚?我们从1亿张纸有多厚研究起。
(二)确定研究方案局部推算整体
1.师: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
2.师: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10张、100张、1000张……)
3.师:有没有想到362张、1510张的?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张数?(1亿不是362的整倍数,不好推算)
4.师:再说说我们要怎样研究?(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算出1亿是100的几倍,就用几乘100张纸的厚度,求出的结果就是1亿张纸的高度。)
(三)进行实验:测量、计算
1.师:知道怎么做了吗?那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取100张、5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成A、B、C三组:
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张亿纸的高度。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四)建立1亿表象
1.师:1亿张纸有多高?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
(1)A组: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
100000000÷100=1000000
1×10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2)B组:500张纸大约厚5厘米
100000000÷500=200000
5×2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3)C组:1000张纸大约厚9厘米
100000000÷1000=100000
9×100000=900000(厘米)=9000米
(4)师:为什么推算出的结果却不同?(测量的张数越多,误差就越小。)
2.建立1亿表象
师:1亿张纸大约有1万米高,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师:世界上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它有多高?(8844米)与1亿张纸的高度比比,有什么感觉?(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师:我们站在1亿张纸上就能爬上珠穆朗玛峰了。
3.小结:我们是怎么研究1亿张纸有多高的?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自己设计方案,再次体会
(一)确定主题
1.师:刚才我们研究了1亿张纸的高度,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1亿粒大米有多重?1亿颗黄豆有多重?1亿秒有多长时间……)
2.师: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设计好研究方案(先测量多少?怎样推算?),然后开展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研究
(三)汇报
1.1亿粒大米有多重
(1)100粒大米约重2克
100000000÷100=1000000
2×1000000=2000000(克)=2000千克=2吨
(2)师:如果一个人一天可以吃500克大米,1亿粒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一年按365天计算)
2000000÷500=4000(天)
4000÷365≈11(年)
(3)师: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1天就可节省大约13亿粒大米,这些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
13×11=143(年)
(4)师: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够一个人吃一辈子还多,你有什么想法?
2.1亿秒有多长时间
(1)100000000÷60≈1666667(分)
1666667÷60≈27778(时)
27778÷24≈1157(日)
1157÷365≈3(年)
(2)师:1秒只是1眨眼的时间,1亿秒却有3年多,再说准确些大约是3年62天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
师:是呀,1秒钟的时间很短,仅仅是一眨眼的工夫,它往往不被我们所重视,但1秒1秒地累加起来,我们就在这眨眼之间浪费了3年多的时光,这就是“光阴如箭,岁月如梭”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从不同的具体情境中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同时向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1亿有多大?
1亿确实很大,但它再大,也是从1开始,积少成多。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帮助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如何借助小数估计大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份、天平秤、大米
学生:计算器、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多媒体演示):古时候,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尊敬的陛下,就请您在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放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米粒?”大臣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陛下,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算了,我只要第28格的米粒就可以了。请允许我把它们带回家。”同学们,你们猜猜看,第28格大约有多少米粒呢?
2、学生猜测
3、验证猜测师:谁说的更接近实际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棋盘格数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第5格第6格第7格第8格第9格第10格米粒(单位:粒) 1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第11格第12格第13格第14格第15格第16格第17格第18格第19格10242048 4096 8192 16384 32768 65536 131072 262124
第20格第21格第22格第23格第24格第25格第26格第27格第28格5242881048576 2097152 4194304 8388608 16777216 33554432 67108864 134217728 ?
师:原来第28格的米粒有这么多,你们猜对了吗?
师:我们就把这些米四舍五入到亿位,看成1亿粒。
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猜测1亿粒米有多少大臣要把1亿粒米带回家。可是1亿粒米到底有多少呢?
(板书:1亿粒米有多少)
学生猜想(可能的情况):一(几)包大米、可以堆满一(几)个教室、可以装一(几)卡车、1万千克……
2、设计方案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1亿粒米究竟相当于多少?你们能证明自己的猜测吗?想一想,可以怎么证明呢?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引导:通常我们都用什么来表示大米的多少?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来计算一下1亿粒米的质量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的情况: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 ,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6、延伸: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重2吨(多媒体出示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每天就能节约__________粒米,相当于_________吨。学生口答,师:每人每天只要节约一粒米,全国就能省下那么多米,我们以后可要爱惜粮食啊!
7、小结方法:师:刚才我们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谁能说说看我们是怎么研究的?学生说教师小结方法:
三、合作探究、再次体会
1、 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亿粒米,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2、 学生大胆想象,提出问题。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教师板书
3、 学生活动:4人为一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任意确定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4、各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件欣赏
1亿米有多长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66.449千米,1亿米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如果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1亿米要连续行驶1429个小时左右,大约需要2个月。飞机每小时可以飞行800千米,1亿米大约要连续飞行125小时,只要5天多。宇宙飞船每小时可以飞行50000千米, 1亿米宇宙飞船仅需要2小时。?1亿张贺卡有多少浙江省总人口约5000万,如果平均每年每人消费2张贺卡,就需要1亿张贺卡,相当于砍伐25000棵大树!这些大树所占的森林面积相当于我们10个校园那么大呢! 身体里的“1亿”一个正常人平均每分钟心跳75下,1亿次心脏跳动是一个正常人大约926天(2年半左右)心脏跳动的次数。据统计,1个10岁左右的儿童皮肤表面大约有1亿个微生物,尤其以皮肤褶皱处及指尖上为多。一个成年人每毫升血液中平均有500万个红细胞,20毫升血液(约重20克)里就有1亿个红细胞。
五、小结归纳
1、现在在你心目中1亿有多大?
2、谁能给今天这堂课取个题目?(板书课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通过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本节课的所思所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以恰当的评价。
如学生回答:“知道如何估算”“通过学习知道了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等等都可以)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像1亿这样的大数还有许许多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六、布置作业 三题中任选一题:
(1)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及相关资料。
(2)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并设计出自己的方案,与同伴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案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个数有多大。
(3)写一篇《1亿到底有多大》的数学小日记。
教学反思 :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范例研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实验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
(1)创设情境,发展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以故事《锡塔应得多少麦粒》引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出麦粒由少到多的变化,直观反映出学生对数的认识由小到大的过程的变化。开放性问题“你能猜测一下1亿粒麦粒大约有多少吗?”则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动。
(2)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则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课件中,从身边的数据、长度资料、面积资料、时间资料、重量资料等五个方面,以文字和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3)小组合作,加强交流,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同一数学情境中,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则不得要领。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个人的数学气质。议一议、做一做、写一写、评一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灵感产生于思维碰撞中”、动作交流、语言交流,合作分工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同启发,共同进步。
篇三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
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
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课后随记。
一 什么什么声成语
忍气吞声、掷地赋声、鸦雀无声、悄然无声、异口同声等。
1、忍气吞声
解释: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出自: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从今后忍气吞声,再不敢嚎啕痛哭。”
译文:从今后忍气吞声,再也不敢嚎眺痛哭。
2、掷地赋声
解释:形容辞章优美。同“掷地金声”。
出自:明·郑若庸《玉玦记·赴试》:“腰印能如季士稀,恐掷地赋声难比。”
译文:腰印能像季士很少,恐怕在地赋声难以相比。
3、鸦雀无声
解释: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公曰:‘鸦去无声,又何言闻?’”
译文:你说:乌鸦离开没有声,又能听到什么呢?
4、悄然无声
解释: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诗:“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译文:船向东船悄静无声,只见江心秋月白。
5、异口同声
解释: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出自:《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译文:我再思考,只有愚蠢停滞,现在的情况,异口同声,便是显著,政治不测得物体的数字罢了。
二 什么什么什么声成语
异口同声
鸦雀无声
忍气吞声
掷地有声
泣不成声
雁过留声
口口声声
唯唯连声
大音希声
悄然无声
默不作声
言为心声
三 声什么成语
含 声 的成来语
唉声叹气[ āi shēng tàn qì自 ]: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鸦雀无声[ yā què wú shēng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空谷传声[ kōng gǔ chuán shēng ]:在山谷里叫喊一声,立刻听到回声。 比喻反应极快。
掷地有声[ zhì dì yǒu shēng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莺声燕语[ yīng shēng yàn yǔ ]::莺:黄鹂。 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低声下气[ dī shēng xià qì ]:形容说话和态度卑下恭顺的样子。
低声细语[ dī shēng xì yǔ ]:形容小声说话。
造句
她这番话犹如空谷传声,立时就起了作用。
我们对外国人应该不卑不亢,而不能低声下气。
汤阿英在枕边低声细语说了最近的往来,时断时续,还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难为情。
他一边无精打采地踱步,一边唉声叹气。
四 成语什么声什么人
成语
先声夺人解释
声:声势;夺:动摇;人:人心;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这则成语就是从《军志》里的话转化而来的,表示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清·壮者《扫迷帚》:“我兄负一乡之望,乃上之不能~,阻止设位,攘斥狐仙,力辟谬说。”灯
谜山间铃响马帮来;先声夺人(打字一)谜底:仕
五 什么声叫什么的成语
厉声叫嚣(答案在小学四年级上册63页13课《白鹅》第3自然段第3句里“鹅必然厉声叫嚣”)
六 什么什么什么声成语
成语什么然什么声——默然无声、阒然无声、寂然无声、悄然无声。 1、默然无声mò rán wú shēng 解释默:静默。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于是景帝默默无声。” 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没有声音近义词默然无语、默默无声英译save ones breath 2、阒然无声qù rán wú shēng 解释形容寂寞得一点声音也没有。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那些眠鸥宿鹭,阒然无声。” 3、寂然无声jì rán wú shēng 解释寂静没有声音。出处《淮南子·泰族训》:“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一言声然,大动天下。” 结构偏正式。用法一般作状语。正音然;不能读作“yán”。近义词鸦雀无声、万籁俱寂反义词吵吵闹闹例句深夜,街上~,漆黑一片。英译as quiet as the grave 4、悄然无声qiǎo rán wú shēng 解释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诗:“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例句二三十只皮鞋的交响曲,登时冲破巷里~的黑暗。(艾芜《咆哮的许家屯》)
七 成语什么声什么地
金声掷地
读音:jīn shēng zhì dì。
解释:指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引证: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词曲·宾白》:“能以作四六平仄之法,用于宾白之中,则字字铿锵,人人乐听,有‘金声掷地’之评矣。”
翻译:能够把用在骈文中的方法,用于戏曲中的说白之中,每个字都响亮有劲,人人都喜欢听,可谓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例句:既要惜墨如金,又要金声掷地,不可千篇一律地说多少字为好。
(7)什么成语是声扩展阅读
近义词
1、掷地有声
读音:zhì dì yǒu shēng。
解释:形容话语豪迈有力。
引证:唐代房玄龄《晋书·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翻译:你试着把它扔在地上,会发出金石般的声音。
例句:对于大人物来说,做事光明磊落,说话才能掷地有声。
2、金声玉振
读音:jīn shēng yù zhèn。
解释: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引证: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翻译: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乐队演奏,以钋钟声开始起音,以玉磐声结束收尾。钋钟声起音是为了有条有理地开始,玉磐声收尾是为了有条有理地结束。有条有理地开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条育理地结束是圣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圣好比是力量。
引用: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但这时候,轰隆一响又接着个‘金声玉振’的劈拍,就在诸**顶盖了下来。”
八 大什么声什么成语
大张声势,成语。
九 什么声有什么的成语
成语名字:来
有声有色源
成语发音:
yǒu
shēng
yǒu
sè
成语解释:
既有声音;又有色泽。形容表演或说话十分生动、精彩。
成语出处:
宋
汪藻《浮溪集
翠微堂记》:“其意从谓世之有声有色者,未有不争而得,亦未有不终磨灭者。”
成语繁体:
有声有色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 *** 彩:
中性成语
十 什么声有什么四字成语
有声有色
[yǒu
shēng
yǒu
sè]
基本释义
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出
处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写月有声有色如此,后人复何着笔耶?”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计算——加减乘除综合简便计算
除了乘法分配律经常单独使用外,大多数的简便计算都同时包括了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率,看下面例题:
例1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88×(12+15) (2)46×(35+56)
例2简便计算:(1)97×15 (2)102×99 (3)35×8+35×6-4×35
例3简便计算:(1)48×1001 (2)57×999 (3)539×236+405×236+236×56
例4简便计算:(1)125×25×32 (2)600÷25÷40 (3)25×64×125
例5简便计算:(1)17×62+17×31+12×17 (2)83×36+567×36+36×341+36
例6简便计算:(1)16×56-16×13+16×61-16×5 (2)43×23+18×23-23×9+481×23
随堂练习:简便计算
(1)63+71+37+29 (2)85-17+15-33 (3)34+72-43-57+28
(4)99×85 (5)103×26 (6)97×15+15×4
(7)25×32×125 (8)64×2.5×12.5 (9)26×(5+8)
(10)22×46+22×59-22×2 (11)175×463+175×547-175
(12)26×35+26×450+260×19+26×3 (13)82×47-82×13+82×68
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55+260+140+245 102×99 27×16+73×16
645-180-245 382×101-382 4×60×50×8
62×(100+l) 125×25×64 63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