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急求!!名著

急求!!名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7
  • 发布时间:2024-05-11 03:45:12
本打算用这本小说,对付整个黄金周假期的聊寂,但不曾料到的是,竟然用一天半的时间一口气就读完了,想来还在休息之中,于是重新翻起,埋头将几处精彩之处再读几遍,顺手也开始抖胆写起所谓的读后感了。 初读这本书时,心情有几分沉重,一则是面对白话写作第
内容详情

本打算用这本小说,对付整个黄金周假期的聊寂,但不曾料到的是,竟然用一天半的时间一口气就读完了,想来还在休息之中,于是重新翻起,埋头将几处精彩之处再读几遍,顺手也开始抖胆写起所谓的读后感了。

初读这本书时,心情有几分沉重,一则是面对白话写作第一把交椅的**作品,自然有些拘谨;再则小说开篇就大谈棺材和死忌,让人仿佛又碰到了历史小说所常有的生离死别,爱恨情愁。但是越向下看越没有了之前那份凝重,反到轻松起来,虽为历史背景,读起来倒是无所顾及了。细细想来,也许是因为小说中每个人物之死大都埋伏有太多的铺垫,让读者已经完全预留了足够的准备空间,就不论死亡方式,而不再伤心。小说自开始在带来棺材的同时,也倚衬着浓重的历史氛围,这段历史其实离得不远,主要人物皆被大家广为熟知,因此出现人物的同时就注定了其之后的命运自不会背离历史,就有一种轻松,相对来说,阅读时真正关注的就是主要人物的心理过程,以及所持观点了。书中整段的对话、辩论、心理描述占据的篇幅之大,实属难得,这类东西一多起来,对于阅读者来说,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一是:爱者更爱,自感畅快淋漓;二是:不爱者更不爱,不等读完,便要跳跃性的开始思维了,畅快之感无从谈起,就连原有的心态也被完全破坏。

接下来思考的问题,就由这些大段的辩论、心理描述等说起,有学者曾经对此进行了统计:康有为与佘法师辩论38页;梁启超与谭嗣同辩论17页;谭嗣同答复王五等的劝说14页;最后康有为与李十力辩论17页。我不知道这些重要的主观活动是**写作时的真情流露,或是真的做到有参可考、有据可依。重要的是这些描述恰好为即成事实的历史事件,做了一个有力的证明,而且也合乎逻辑的宣扬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不论其精神支柱由何而生,在当时复杂的社会之中,这些主观的叙述有力的保障了全书主题的整体性。

当然谈起这本小说,还是不能不说起佛学和寺庙。本书由寺起名,书中又多将重点的描述地点放在寺中,可见对于法源寺本身,**写作是放心的,法源寺好像**心中的思想桃源,一切都可以物是人非,一切都可以斗转星移,但寺庙依然不变,由于人们的心境在改变,好像寺庙的意义也都在变化,但待一切结束,我们才突然发现,法源寺的意义并没有改变,它是一种心境的表现,正所谓仁者见仁,超脱于佛学概念之外的寺庙,它已没有过多的真实,所存在的也即是人心中所思所想了。佛学也是不能不谈起的,小说既然以寺为题,肯定不容回避佛学的话题,和尚、香火等固有的特征都成为了表面现象,真正大谈佛学,大论佛经的是寺外之人。我很关注小说第七章《回向》所述的内容,今天在我读来,其间佛学佛经论述所指的意思,许多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这当中的论述全成为小说的一个亮点。梁启超、谭嗣同如不在这里将思想谈实谈透,后面的整条思想轨迹将不会如此完整。读完小说中关于佛学的论述之后,我便常常猜测是不是**有意用这些佛学的观点,借从主要人物的口中而出,实际阐述的将是有意指引今日的寓意呢。寺庙、佛像都没有把握住佛经中真正的精华,那么真正的"回向"是什么呢,而出世和入世如何在实际当中进行把握呢,宏观的佛法要义,怎样真正用在实际之中呢,如果都是出世的哲学,那岂不是水中捞月,抑或空中楼阁,老实来说,限于自身佛学了解及思想程度的有限,我完全没有真正的读懂这一部分,这到反而增加了对于宗教研究的兴趣。

写到这时,为什么不具体去谈书中人物呢,因为各位在书中现身之先贤,都是名满天下的义者大儒,不需我过多的谈起,我所感动的,自留在心中就是了。

以上观点,只作为个人博客的无为笑谈,有不妥这处,只能怪罪于十几个小时以前下肚的三两黄酒吧!个人语言分析之能力,真是差强人意,羞煞我也,羞煞我也。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李敖口中的“破格”小说——《北京法源寺》

《李敖有话说》是李敖在凤凰卫视做的一档电视节目,节目时间为20分钟。主要爱聊一些政治、文化方面的议题。《李敖有话说》这几本书我都有,其实就是他的那档节目编辑之后作为书籍出版,其实内容和电视节目是大同小异的。

《李敖有话说》丛书就只能精选一部分内容出书了,而《李敖有话说》节目就全面一点,电视和书我都看过。相比之下,建议你看电视就好了(土豆网、百度视频、新浪视频都有)。

至于李敖谈话的内容,是要你花点时间研究下李敖说话的方式,才能明白他的意图的。比如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第一次听,笑笑,很多东西不是很清楚指什么,但是要是你常看《李敖有话说》这类节目,你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李敖想表达什么。

至于他的书,有几本是值得推荐的:《北京法源寺》(小说)(最后段落内容基本上内地版本都有删减)、《上山上山爱》(小说)、《传统下的独白》(杂文)

他的书在电驴上有电子版的下载,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至于他人究竟怎样、作品怎样还是要你亲自去体会看看才知道。总之它是我佩服的人之一,他的一些观念将影响我的一生。我想也值得你研究下。

想了解三国后期的历史,有什么推荐的读物?

正如李敖自己所说 “妄想靠小说笔触来说故事的、纠缠形式的,都难挽回小说的颓局” 。所以如果你读起来不像小说,不用怀疑自己。抛开所有,我个人读后感觉小说最主要讲到两个问题,都和谭嗣同的死有关,可能也是李敖想借用大人物、大事件表达的个人观点,应该也是写此小说的目的之一。不过繁体字搞得我头晕眼花,连读了两遍可能还会有遗漏之处。

关于“忠臣”。

李敖通过康有为和老法师的对话讲到中国传统的“忠”分两种,“相对的”和“绝对的”(也就是愚忠)。他拿晏子不肯同齐庄公一起死来举例,因为你是为了自己的私事死而不是为国家,所以我晏子不干,这种是“相对的忠”。并且指出只有统治者的家臣、走狗,才会无条件随主子一道去死。可是后来,这种“愚忠”反倒成了主流,无论什么理由,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不然就是不忠。

关于“死事”和“死君”。

李敖由“忠臣”的问题引出谭嗣同到底是“死事”还是"死君”。因为谭嗣同在《仁学》中是反对愚忠的,而他一心赴死的原因里面,可能有一小部分是为了光绪帝,很多人也常拿这点来诟病谭嗣同。李敖借小说表达看法,他先是通过梁启超与谭嗣同的对话,抛出你谭嗣同是否有“言行不一”的嫌疑,但并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荡开一笔,稍作了停留。

在之后的篇章中,李敖又借谭嗣同的口先讲出中国的武士道有两个大类,专诸型和荆轲型,前者为个人卖命,后者为国家献身。引用了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经典事例,专诸刺吴王僚和荆轲刺秦王,前者为小目标死,后者为大目标死。而李敖的真正用意绝非仅限于此,他通过专诸上升到他的母亲,通过荆轲上升到推荐他去行刺的田光,他们都是可以不死的,却要用自己的死给之后的行刺计划做一道序幕。如果你失败,我陪你一起死,但你也许会成功,可我还是要先死以表决心,表示我是同你一起的。此外,还有苏格拉底,也是明明可以请求赦免,可以越狱的,就是甘心一死,接着又用日本的月照和尚和西乡盛隆,表示革命有分工,有人去死,有人留下。最后,当谭嗣同拜托大刀王五救皇帝时,李敖又举出看城门老人侯赢的例子,侯赢非但献计,让信陵君偷到虎符救赵国,等信陵君抵达前线后,他还面朝北方自刎了,表示我虽然老了,不能和你们一起去战斗,但我可以朝着你们的方向先死,绝不偷生......李敖大量举出这样的例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出立意如此高的死法,都是为了烘托谭嗣同的死——可以不必死,可以逃走,但却要去死,为的是用自己的死告诉后来的人,我这条改良的路是错了,想救中国只有革命。康有为、梁启超你们也不要内疚和难为情,你们都走吧,只要革命成功,我们早晚化作春泥相见。这是李敖的表达方式,推高推高再推高。

然而,细心的读者一定不会忘记,会揪住一个问题不放,那就是谭嗣同的舍生到底是不是言行不一,到底是不是一种愚忠,是不是死君。于是,李敖在小说接近尾声的地方,派出蔡锷替大家再次提出这问题,并且由梁启超给出答案:光绪帝在谭嗣同的眼里并非狭义的“君”,而是广义的“事”,所以谭嗣同绝不是狭义的“死君”。

小说最后,作者又通过当年的小和尚给康有为做了历史定位,犀利得不得了,借用李敖自己的话来说,不是一针见血,是一刀见血。至于题目《法源寺》,可能只是作者发表一番讲话时借用的一个场所,一个有历史渊源的特殊场所。

《天朝的崩溃》,这是一本不那么一本正经但却严肃的学术著作而非轻松的阅读小册。背负着“上国天朝”的春秋大梦,后人总是把愚昧无知的的真实人物形象粉饰成想象中的“忠臣、奸臣、爱国、汉奸”的符号,以掩盖真实的虚弱愚昧落后。标签之下的道德诘难最是容易也最不负责任的做法,无视文明本身的短视封闭狂妄自大让所谓的“理解”显得那么啼笑皆非。两个完全无法沟通的文明体系的碰撞只能鸡同鸭讲。暴力是双方能够沟通唯一语言。故纸堆中的故人,看着很遥远,细想之下又无处不再。时至今日,庙堂江湖之人,仍未必比故人高明。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