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海德格尔在1930/1931年冬季学期在弗莱堡开设的每周两小时的讲座课。该讲座课有他本人留下的完整手稿,共48页,还有一些小纸条夹在其中,作为某些问题的补充或上次讲课的复述。海德格尔在世时亲自委托i.Grland主编,并在1980年作为《海德格尔全集》第二部分“1923-1944诸讲座”中之一卷正式出版。全书小标题由编者所加,主要是为了更好理解海德格尔在讲座中所提到的问题。海德格尔在文中不同位置亲笔所写的标题只有:“精神现象学”,“Ⅰ.感性确定性或这一个和意见”,然后的标题都和黑格尔原文相同,直至“B.自我意识。Ⅳ.它自身确定性的真理”。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序言;第一部分:意识;第二部分:自我意识。全文又根据讲课的需要被整理成13个小节。各小节的内容基本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相关章节对应;各小节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自然地从一个问题引申出另一个问题。
在长达一个学期的讲座中,海德格尔只涉及了《精神现象学》的序言和导论、意识与自我意识两个章节。为什么这样?我们认为,因为海德格尔在此是把黑格尔当作对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立场的发展与克服来看的,即高度重视黑格尔如何从意识—哲学总体角度克服康德在哲学根本问题上的不彻底性。因此黑格尔关于哲学基本态度(“序言”与“导论”)和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前两章受到认真对待,而后面更受黑格尔本人高度重视的关于实践哲学的诸章节(尤其是“理性”、“精神”两章)则被置之一旁。换句话说,海德格尔考虑的是哲学基本问题,实践哲学在他的视野之外。
由于本书篇幅较大,我们在下文中仅对海德格尔在“序言”(第1—5节)中的几个主要观点作一述评,它们涉及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些基本评价,体现两者思想上的某种“相近”。
现象学与逻辑学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先写导论,借康德关于认识以前先考察认识自身的观点,力图阐明意识如何从经验始,经历其自身的种种不实在形态,最后到达科学,即真正哲学的起点。这是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回应。他后来改变写作初衷,把本书写成了精神在历史中的诸形态及其发展。在最后才完成的“序言”中,他阐明了对哲学改造的基本立场和看法。他在“序言”与“导论”之间的不一致常引起人们的误解。
海德格尔注意到了黑格尔的这种不一致。他在开篇就详细讲解了他对《精神现象学》一书的书名、副标题和曾作为“体系第一部分”的理解,讲解了现象学与逻辑的关系。他认为1807年时黑格尔的体系分为两部分:现象学体系与百科全书体系,后者相当于传统的形而上学,包括了逻辑和实在逻辑。这其实是继承了康德哲学的体系,即一般形而上学——本体论,特殊形而上学——心理学、宇宙论、神学,只不过黑格尔将心理学改变为精神哲学,宇宙论变为自然哲学,把神学合并到逻辑中,逻辑成为关于本体论与神学的理论。但是黑格尔后来改变了自己曾策划的现象学体系的地位。为什么发生这种改变,海德格尔认为这与黑格尔的追求有关,他在早期即追求“全部的哲学”,即哲学作为“体系”(System),所以当“哲学”被设想为一个绝对知识的体系时,他就必须以一个绝对的东西为起点,而只有逻辑符合这一要求。所以他最后放弃了曾经策划过的现象学体系,现象学必须为逻辑学让路。
我们认为,这里体现了海德格尔的解读与一般黑格尔研究的不同。现代黑格尔研究强调早期黑格尔注重“实践哲学的优先性”,指出黑格尔的哲学起点源自他对实践哲学的偏爱,他的初衷是想完成康德在实践哲学领域的革命,1800年后才转向理论哲学。但是海德格尔重点在强调黑格尔对哲学整体问题的重视,对“绝对”问题的关心,认为他清楚哲学的根本目标,没有为哲学的某个“部分”问题所迷惑。
哲学作为绝对知识 由此,海德格尔阐发了黑格尔对哲学的理解。在他看来,黑格尔追求的哲学是作为“科学”的哲学,也就是“科学的体系”。这种体系不是各门学科的**,而是“最高和真正知识的全部”,这种知识既不是逻辑也不是科学哲学,而是与费希特“知识学”意义类似的关于“科学”的理论,这才是哲学,即作为绝对知识的自我展开。这里海德格尔特别强调哲学作为绝对知识,只与自己相关,它一定要超越有限性的知识,而且不应该只是为诸科学或有限性知识提供一种合法性论证。他认为以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其贡献就在于把哲学与追求绝对知识联系起来,思考与“存在”相关的问题。在此海德格尔批评了当时的流行趋势,即把哲学当作诸科学的基础,要求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形式。这里隐含着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哲学传统的批评,更是对胡塞尔追求哲学应有一种严格科学形式的指责,认为他们追求的这种哲学,即作为“方**”或“科学的基础”,只具有“从属性”的意义。
对存在的提问才是真正内在的哲学问题 海德格尔在讲课中重复了他的一个基本观点,由巴门尼德到黑格尔哲学的最内在和真正的哲学问题就是对存在的提问。但是这一提问在自古希腊以来的传统中一直是从“在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且一直在与逻辑、思想、理性的关联中加以回答,黑格尔使其达到最完备的形态,“在者作为在其真正和完全的现实性中的现实东西,就是理念、概念。但是概念是时间的力量,也就是说,纯粹概念消除了时间。换句话说,只有当时间被消失了,存在问题才到来,才在它真正的理解中”。所以不是存在的方式,而是存在的真正内容,才是哲学应该关注的东西,在者与逻辑(λóγos)的关系,即存在论的问题,应该被重新提出。这里海德格尔捎带批评了新康德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它们把一切概念的东西和实质问题都贬低为纯技术和模式之类,他明确表示自己从未想过要发布一个“存在主义哲学”。这里可以联想到他在1946年的所谓“人道主义通信中”对自己的哲学所持有的人道主义立场的否定。对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他认为既不能随便说他们不是哲学,也不能说他们属于真正的哲学,毋宁说,它们被用来反对哲学,在其中出现一些不是真正哲学的东西。海德格尔认为,当代哲学表现出空虚和混乱的趋向,与真正哲学传统相距甚远,必须把它们推到一边,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问题出发。
《二战通史》纪录片看完了,共13集,不愧是通史,二战来龙去脉很清楚。更为可贵的是,该纪录片给了我们战争的启示,让后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这部纪录片是英国一家电视台录制的,有着很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东方的抗战在其看来分量并不重。在意识形态上也有偏见,前苏联对战争的推波助澜表现很明显。英美的抗战被描绘为正义。
没有人喜欢战争。但战争还是像恶魔一样笼罩在人类文明的上空。本纪录片很好的揭示了人性恶这一战争的根源。人性中的贪欲,资源和生存空间的的争夺才是战争爆发的根源。
英美在该纪录片中是正义的化身,但他们也做过许多非人道的事情,比如轰炸德国平民区。但我们却不应该因此而抹杀正义与邪恶的区别,而把人性恶当成全部人性。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为下一场战争埋下心理种子。其实,向善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二战最终民主战胜专制,正义战胜邪恶就是明证。对人类的未来,我们还是应该充满信心。
二战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影响是深远的,它深入了人类文明的血液。不了解二战的残酷,我们就不会理解二战前后的各种思潮。文艺复兴以来,随着人的发现,理性的泛滥与信仰的缺乏,包括弗洛伊德对人性的悲观看法,都可以看作是***发展的文化土壤。据说,二战德国士兵身上搜出来的书便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纳粹将黑格尔的正反合理论作为它种族优越论的理论基础。
二战也让人们看到了话语权力的威力,在话语的构建中,人会变得如此的丧心病狂。而这种话语无处不在的权力,在战后受到了世人的猛力批判。人们对话语,保持了警醒。
不可否认,战争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二战中,新科技层出不穷,也使得人类更加认识自己。民主和互相尊重成为了世界人的共识。
时间,会使人们忘记记忆中的不好,而使闪光点更耀眼。长期的和平生活,甚至会使人们认为战争是浪漫。通过回顾战争,我们才能克服遗忘。
资本论的发生学解释,如何进行?
发生学方法:一种工作方法,反映和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历史阶段、形态和规律的方法。特点是把研究对象作为发展的过程,注重历史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必然的因素。盖由《道德经》出,著名的一句话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来的《资本论》则具有发生学方法上的认识结构:《资本论》第一卷——历史发生学;《资本论》第二卷——系统发生学;《资本论》第三卷——现象发生学;《资本论》第四卷——认识发生学。
请重点阅读“《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解析” .《江汉论坛》2014年第7期?
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
——列宁
《资本论》首章的工作结构是对初版进行调整后所得,名称也是这时 候马克思才加进去的.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进一步完结早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承诺的分析。
启示我们: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 于“商品”中的。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 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 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第五,基于发生学逻辑的深剖:从商品开始,说明价值之道和价值之德,或者说价值规律的内容与形式!!人们一向对《资本论》首篇结构轻描淡写、敷衍了事,那是因为缺乏“一部整史”的工作观念。学者们不明白:规律的内在结构是“质-量-形式”的规定性。这种结构是马克思制订《资本论》首章逻辑安排形式的基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样,《资本论》首章执行的是“预先要说出的那些结论”。这是对《资本论》逻辑的一个预演和鸟瞰,以此为跳板,《资本论》首篇逻辑的工作主旨是生产“价值规律”,达成这个问题上的客观批判过程与主观批判过程的统一。而如此一来,整本著作就有了坚实基础。
最后,最为重要 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例如“生产方式”(在历史中逐渐形成起来并累积发展的社会生产)和“劳动一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和“价值(形式)”,使理论分 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
在具体工作体例上,《资本论》首章运用的逻辑是“存在批判-本质批判-概念批判-精神现象学批判”。这么做,则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认清资产阶级“物的科学”之本质,从而把研究路向彻底扭转为“事的科学”之工作需要。《资本论》的工作以对“物的存在”的批判为开局,这里面首先谈到的即是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认识形式及其质和量的规定。“历史发生学”移在了第二节,这里面讨论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规定),侧重点在于揭示“生产关系的质、量统一”。接续的第三节是表述的重点,通过对“系统发生学”及相关的“现象发生学”的把握,全面揭示“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质、量统一”。并且,第三节内容侧重在“量的运动关系”的阐述方面。其实,这是对第一、二节内容的直接补充。因此还谈不上从正面来阐发“系统发生学”和“现象发生学”,这些内容就有必要予以“再次补充”,于是有了首篇结构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说明“价值形式”,这其实是全部形式规定的理解基础。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成熟的研究范例,据此,辩证法具象化为历史的实践的工作方法(马克思称为“我的辩证方法”),而又借助工作提 升,使唯物主义规定不再束缚在象牙塔中,成为直接蕴涵实践批判的历史的“阶级科学”。这一解析解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构造和发生奥秘。
参考文献:
许光伟:《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解析,《江汉论坛》, 2014(7):50-57
许光伟:《资本论》的逻辑究竟怎样练成——兼谈如何写《保卫<资本论>》,《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第8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