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读《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读《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7
  • 发布时间:2024-05-10 18:15:10
本文写于1937年7月。在此之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党内存在,甚至一度给革命带来极大的损失。而马克思主义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人的社会性,指出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为此,***同志写作此文,其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内容详情

本文写于1937年7月。在此之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党内存在,甚至一度给革命带来极大的损失。而马克思主义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人的社会性,指出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为此,***同志写作此文,其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批判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一、认识世界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认识自然;通过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反观自身。人的社会实践中,生产活动是基础,但不是唯一。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等都在社会实践的范畴内。尤其是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影响极大(放在当下,也许不好理解)。人类的社会活动逐步由低级转入高级,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逐步提高,思想认识也在同步深化发展。这使得人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对历史的理解由片面、狭隘走向全面、丰富。

而“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民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当人们的活动达到了预期,其认识才能被证实,这就需要人民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规律。反之,若不符合,人类活动就会失败,从而促进人们改正思想认识使之与客观规律相合。人们通过反复的实践感知(即认识的感性阶段),经由认识的飞跃产生了概念,进而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即理性认识阶段),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人类逐渐实现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即理论来自实践。

肯定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之后,***同志顺势指出,任何人都难以跨阶段、跨时代的具体认识到未来的某些特殊的事物,非得亲身经验下才有可能。除科学反映客观事物的,“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这里就点明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不足,并强调了两点:一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只承认理性认识实在性的“唯理论”靠不住,二是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才能完整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认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的“经验论”也靠不住。“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运动的重要性,不在于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能够以此来解释世界,而在于通过这种规律性认识能动的改造世界。即,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其能指导行动。相应的,实践取得了预期成果,理论得以被证实。***同志认为:“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他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

由于受到客观主观各方面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以及各种限制,想要毫不改变的按照预期实现目的也是极难的。通常需要反复的试错,才能使行动符合当时的客观规律性,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自然和社会的向前推进,人的认识活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理论应该符合新的客观规律性,适应新情况的变化。行动和主观认识应做到与时俱进。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具体阶段下的认识只有相对的真理性。

若思想落后于实际,且毫无察觉,不做更改,为顽固派。若思想过分超前,幻想多于理想,空想不切实际,为空谈主义、冒险主义。主观与客观相割裂,认识与实践相分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决反对的。

三、总结

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和路径,即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运用实践检验真理,利用真理改造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深化发展真理,形成一个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向高一级进阶发展。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也是知行统一论。

求一篇2000字的《实践论》读后感,不要网上**粘贴的,谢谢了啊,亲,(*^__^*) 嘻嘻……

实践论 读书笔记

刘宽 08级生物工程 20082967

《实践论》是***同志从认识论这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的哲学总结,是***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通篇读了这篇文章 ,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这是一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其时正处于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严重妨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同志正式发现这一现象的严重后果,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于是就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但其里面蕴藏的理性的真实的哲学光芒,一直指引着我们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通篇读了这篇文章,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他告诉人们关于人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正向《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这时认识还没完,人们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同志曾经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做错了一件事时,须知道每一件事发生的环境不一样,事物发展都有因果关系,有时候不同的“因”会产生相同的“果”,如果不能很好的明白这件事具体发生的原因,看清这件事发生的本质,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作表面处理,是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实践需要时常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企业要发展,公司要发展,学业要进步,要能与时俱进,经久不衰,必须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常青,公司才能进步,学识才能发展。

总之,读了《实践论》之后,我受到了文章的感染,所以写下了这篇读后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应尽量营造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勇于创新!

***选集读后感2000字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论》里写到:“《三国演义》上经常写到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是认识的的二阶段。”摘要: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 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读完***的《实践论》,从中我再次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 教科书中都写到: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阅读《实践论》和其它对其的解释书籍,认识到《》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一、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二、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避免犯“刻舟求剑”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避免犯“守株待兔”类似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三、实践要注意总结 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要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为此,在大学中我们要把学习和做人 做事结合;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进步,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实践中检验自己 完善自己。

总的来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对此,我有点理解: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从***的《实践论》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从高中的课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批判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从中我们也可以举一反三:例如,

一、《实践论》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的实践带来益处,但经验主义是却会在不经意中令你万劫不复。

二、《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是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同时还要做实验的原因,即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理解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这也就是我们从书本上所了解到的,马克思主

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论》的方**意义

在阅读《实践论》和一些对《实践论》的观点及看法的同时,了解到,这篇文章的方**意义有于两点,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说我们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1958年的人民公社及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当时与中国处于同等地位的国家使中国倒退五十年。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到1980年代***理论的提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 为中国进入世界市场提供前提,更确切的说为中国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些都无不证明:实践与真理不是凭空捏造的,实践是需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实践需要真理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实践论》让我懂得对待事情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在大学里学到很多知识,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但实际却不是,也许一但毕业了,出去找工作才发现学校的知识大多数不适用,所以我现阶段在大学不单单只是学知识,还会尽可能找一些机会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实践是锻炼自己能力的最好手段。

加居客套话。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重读〈实践论〉〈矛盾论〉》‖2022年阅读书目

《实践论》是***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当时在中国***内,有一部分同志长期坚持教条主义,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而另一部分同志拘于片面的经验主义,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这两种错误的思想曾在1931到1934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写下了《实践论》。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种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关于认识,***在《实践论》还着重指明了两个要点。第一是理性认识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整合和改造,将感性认识的表面事物和外部现象深化到概念和本质的阶段,所以,认识开始于经验。第二是认识有待深化,这也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注重于感性认识便是犯了“经验论”的错误。所以在我们接受外界事物的同时,不要只是盲目的学习,我们要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判断外界事物的正误,对外来事物选择性吸收,在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去认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大跃进”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矛盾,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代***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党中央又一次拨乱反正,纠正了党内众多错误思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内容的党的思想路线。***理论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意义。鉴于当时的年代,***同志在《实践论》中主要把阶级斗争作为认识和实践结合的范例阐述,但是《实践论》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是我们每个时代都适用的。在***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使我加深了对实践的认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与实践紧密的联系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亲身实践,对事情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如果对事物只停留在表面认识,而不深入探索,那就无法全面准确的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论著作。

;

记得之前在某篇文章里看到,要想读懂《***选集》,需要先读懂《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因为实践和矛盾的观点贯穿在毛主席著作的始终。

整体上看,两篇文章篇幅不大,内容也不是特别晦涩难懂。如果学习理论的最后阶段是指导实践,也即在内化于心、自觉地指导行动,读了两遍之后的我,也仅仅是到了理解基本意思的水平,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读完之后还是很开心的,窥探到了伟人思想的冰山一角,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用Xmind整理了一下两篇文章的观点,分享一下。

《实践论》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矛盾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