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关系的远近是根据带有相同遗传基因的概率来判断的,根据概率可以分为:
一级亲属——父母和子女之间以及同胞之间,其基因相同为二分之一。
二级亲属——一个人和他的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间,基因相同为四分之一。
三级亲属——表兄妹和堂兄妹之间,基因相同为八分之一。
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业缘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尽由业缘而生。”
地缘关系 [1]人们由出生或居住在同一地域而形成的人际关系。
1血缘,即直系和旁系血缘构成的宗族关系。其包括父母子女关系、祖父母孙子(女)关系、堂兄关系、表兄关系、叔侄关系、甥姨关系、甥舅关系等。血缘是亲情的内里核心。
2姻缘,即婚姻关系构成的较为接近宗族关系的亲属关系。其包括夫妻关系、亲家关系、婆媳(岳婿、翁媳)关系、内兄(姐、弟、妹)关系、连襟关系等。姻缘是血缘意识的泛化。
3地缘,即以共同或相近地理空间(环境)引发的特殊亲近关系,如同乡关系和邻居关系等。地缘是血缘与姻缘意识于人和物的泛化。
4业缘,即以曾经存在或正存在的职业、事业等原因引发的经常交往而产生的特殊亲近关系,如师生关系、同窗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买卖关系、消费关系、阶级关系和事业关系等。业缘是血缘意识、姻缘意识和地缘意识的泛化。
5情缘,即以某种机缘引发的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特殊亲近关系,如朋友关系、义气关系、同道关系、兴趣关系和恋人关系等。情缘是血缘意识、姻缘意识、地缘意识和业缘意识的泛化。
关于中国亲情文化“五缘”,有五句中国俗语来简释最容易使人心领意会——
血缘:“一笔难写两个姓”;
姻缘:“夫贵妻荣”;
地缘:“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业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情缘:“一面三分情”。
权力分为两种,一种关注社会冲突,一种关注社会合作。但不管是哪种,都与利益相互依存。如果权力不能带来利益,或是利益的获取不需要权力,权力的引诱就不强烈。
权力依附利益而生,如果没有利益,权力也没那么重要。在合作社会,权力与义务也是相互的,每个个体在享受权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要履行义务,否则 会引起社会混乱。
长幼之序是教化权力之下产生的现象,是基于稳定社会的基础。随着社会变动的加快,这种关系逐渐被智力和能力取代。
稳定的社会多半是血缘紧密的,缺乏变动的,变动大的社会,血缘关系相对松散。
具有中国特色的户口调查,一直有一项需要注明的“籍贯”,说明你的父辈们是何处生长的。当年的我不理解,现在看来,这也是中国地缘社会下产生的一种需要。中国的乡村一直都会有外来户的说法,其实区分的也是是否在本地有血缘关系。要想加入本地的血缘,联姻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但通常也并不被完全承认。
地缘政治是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血缘政治是类似于分封制或宗法制,通过确定嫡庶亲疏关系,嫡长子继承制从而来巩固王权。
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
由周朝向秦朝过渡时,郡县制代替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政体从血缘封建关系向中央集权地缘关系的转变,或称为是中国历史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
所谓的血缘政治是类似于分封制或宗法制,通过确定嫡庶亲疏关系,嫡长子继承制从而来巩固王权,扩大疆域,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秦始皇设职授官,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也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世卿世禄制)的中止。是春秋战国私学养士,处士横议之风发展的结果。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科举制提供政治上社会对流之可能性,使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不是平民政治,官僚难以还原为平民。世泽之延续。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中的一项理论。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这四者都是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业缘是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人基于血缘、亲缘、地缘形成一种“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一层层推出去,形成一种关系网。即使在工业化、现代化的今天,血缘和地缘关系还有根深蒂固的遗存。
血缘关系是指因血缘和婚姻联系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以地理位置为联结纽带,由于正在或曾经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共同生活、活动而交往产生的人际关系,如同乡关系、邻里关系。
故土观念就是这种关系的反映。在有的地方,一些宣传部门会加强与新闻媒体中的本省级记者的联系,通过沟通交流,作出客观公正的报道,在舆论场上赢得话语权。
业缘,即以曾经存在或正存在的学业、职业、事业等原因引发的经常交往而产生的特殊亲近关系,如同窗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等。
所谓趣缘群体,是指人们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的社会群体。趣缘凝聚成网络压力群体,这种压力如何理性表达,在尊重民众意愿的基础上移风易俗,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
舆情观察:移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四大新特点
近日,借“莆田系”医院被揭批的新闻热度,拼凑陈年网帖,加上耸人听闻的数据,出炉的《莆田人承包了中国90%的寺庙》一文在网络上疯传。
随后,中国佛协连发两篇文章进行辟谣,文章作者也公开道歉,称文中90%的数据并未经过考证,希望媒体停止转发。有研究者指出,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降低了信息发布成本。
各类“实时直播”,通过血缘、学缘、业缘、趣缘、地缘等“圈层结构”,以“波纹式”“放射状”共享传播,使得“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走遍网络”。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清华大学教授沈阳用这句话来形容网络谣言的特质。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网络谣言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例如,社会生活类谣言,包括食品安全、治安、娱乐体育等方面。而经济类谣言,多与国家经济政策、企业效益、股票涨跌等相关,等等。
有网民曾总结“科学类”谣言流布的要素: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把真常识和假信息一锅烩,标题中还要带上“警惕”“一定要看”“转给你的家人”等等“**”的语汇。
政治和社会类谣言,也往往采用同样伎俩。
更需警惕的以所谓数据、科学、理性分析等诱导公众错误思考的伪事实分析谣言。如在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广泛传播的所谓“burn down”灭火原则,事后被证明根本没有这个消防术语。
这种高质量的谣言往往比单纯的煽情式的谣言更具有生命力、繁衍力。各类媒体交互营造的媒介空间,将不确定的网络信息升级为鲍德里亚式的“超真实”,一定程度上,谣言比真实更真实。
从传播上来看,互联网(包括手机终端在内),集聚“微小”而成“宏大”,集结“微弱”而成“磅礴”。
社交媒体的交互性、低门槛和传播的直接性,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谣言的接收者,又都是谣言的传播者,受众的节点数呈几何级数递增,并以爆发式的速度增长。
如一个大V的微博就有数十万的粉丝,一个信息能通过转发、评论和关注等在瞬间传播至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万人,呈现裂变状态。
网络谣言还突破了单一渠道的传播模式,实现了多渠道、多角度、多模式传播,如链状传播、树状传播、放射状传播、“漩涡”型复式传播等,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互动性、交叉性和变异性,并像滚雪球一样传递下去。
很多网络谣言的产生,或与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和群体恐慌有着密切关系,或是具备社会热点与大众关注的要素。例如转基因话题,争议之激烈、参与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都极为典型。
其所表达的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对专家的不信任、对**监管的不满意,使得网民对相关消息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进入集体恐慌状态。
“相同的谣言或主题相同、细节改变的谣言间隔一段时间之后会重复出现。”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俊斌认为,个体之所以选择相信谣言甚至参与谣言的接力传递,实际上是受到其内心的焦虑、偏见等深层动机的驱使。
一旦满足特定条件,谣言主题就会被激活,也许还更新了表述方式,并且通过人际互动的方式接力传播。
对于一些真伪不明的信息,尤其是“爱心类”谣言,很多网民出于善良的想法转发到朋友圈,但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却往往表现出冷漠、不关心的态度。
参考资料:
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在对于本书的阅读过程当中,我一度是感到相当困惑的,以至于在第一遍的阅读过程中,我一口气囫囵吞枣般地看完了以后,云里雾里的,对于书中的内容,竟是一点儿感觉和想法也没有。无法,我去找了一些别人写的有关乡土中国的分析和书评,看完了以后,再去阅读原书,这才有一点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写自己的这篇读书报告的过程中,我在写到相关章节的内容时,又把原书翻了一翻,发现不同时候,看同一内容,我的理解与思考也是不同的。所以,这篇读书报告,也许格式上会略显松散,而因为是个人读书的心得体会,一些理解和思考也许会不尽正确,恳请老师指正。
第一部分,本书脉络梳理。
说实话,如果说费先生的另外一部代表作——《江村经济》是他关于微观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那么《乡土中国》则是依据实践的经验所总结出的总体框架。该书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转向,从微观的视角中跳出来,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因此,《乡土中国》的阅读,我感觉一开始是有点晦涩难懂的,里面涉及到的很多是理论方面的东西。所以首先,有必要对本书的脉络进行一个梳理。
《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章。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种种现象,根深蒂固的观念与传统,以及这些东西对于社会,人的反作用。
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一句就是“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由此定下了本书的核心论断。以后的内容,无不是围绕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这一特征来讲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传统社会,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所以人口就以土地为中心而聚集。而土地是不可能移动的。由此,就决定了乡土社会里,人口的流动必然是不频繁的。进一步说,依靠农业生存的人们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因此乡土社会就具有稳定性。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不像美国,实行的是机械化管理,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决定了传统的乡土社会,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家每户都能够自给自足,商品的交换与买卖就显得多余了。所以,在后面的内容里,作者依据乡土社会稳定性与独立性的特点,进一步论证得出,商业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与独立性,其显著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互相都是熟悉的。一个家里有个什么婚丧嫁娶啊之类的,左邻右舍都是知道的,要做人情的。
与此同时,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也是熟悉的。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对乡土社会的冲击,原先生活在乡土社会里的人有些会离开自己所熟知的乡土社会,进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因为他们对于城市环境的不熟悉,也许会做出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于是,进城的人们,就会被讥笑为“土气”,是“乡下人”。
作者在第二章《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从乡土社会的层面来批驳推行“文字下乡”的人所持的认为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愚”的观点,进而根据第一章所述的生活在乡土社会里的人,对于他们生活圈子里的人和事都是熟悉的这样一个论断,推导得到,在乡土社会里,很多时候,文字的使用有其局限性。我个人看来,《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与后面的内容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也许是作者**去讲的一个关于乡土文化推广层面的个人抒怀。
二.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
很多人认为,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一个新的概念——“差序格局”的提出,是一大创举,是对中国传统人伦关系的一种精妙的概括。作者在《差序格局》一章中,将中西方社会进行了对比。他将西洋社会的类型称为“团体格局”,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将中国乡土社会的类型称为“差序格局”,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像一个水波纹一样,按亲疏远近向外扩开一圈圈的社会圈子。这种差序格局中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那样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作者把社会关系的这种一轮轮波纹之间的差序称为人伦。中国人讲究人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讲的是一种差等关系,这种种差等关系各自有它们应该遵守的规则。在这种差序格局里,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伦”为基础的。当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推己及人”,形成一圈圈的社会圈子时,这圈子是可大可小具有伸展性的。人们往往根据其实际需要而相应扩大或缩小其圈子的范围。正因如此,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小的时候父母子女是一个家,大的时候可以囊括伯叔等,甚至大至整个家族。但是无论这圈子如何伸展收缩都只局限于父系一方的范围内,这是中国传统父系社会的特点。
将焦点从人际关系转向社会群体上,我们会发现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族是一个很显耀的社群,在乡土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族从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庭也可以等于家族。它不但承担生育的功能,而且也担负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其它社会功能。
三.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持。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这里的礼,并非所谓的“文明”,“慈善”,“善良”等等,而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对的。而在乡土社会里,这些礼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认为是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遗留下来的,人们已经惯于遵守的并被认为是对的一些传统。礼的推行并不依靠暴力和权力而是依靠教化。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因此,在一个变迁的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而作者一开始就已经说了,乡土社会相对来说是静止的,变迁很慢,这也就为礼治提供了存在的温床,并且生生不息。
乡土社会自有自身的一套礼治秩序。长期的教化把外在的规则转化为了人们内在的习惯,人们遇到问题,习惯于从传统道德中寻求解决的途径,而非是法律。而在传统乡土社会里,人们是本能地抗拒打官司,以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不可理喻的,甚至会认为乡土社会里的人简直是野蛮,抗拒现代文明。但是,作者在这里给我们阐释了这样一种“无讼”的观念存在的合理性。在乡土社会里,必有一些人和事不容于传统道德,但是随着新的司法制度的推行下乡,这些本来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和事却从此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于乡间的调节而诉诸于法律。这个时候,法律制度就成了包庇这些败类的保护伞了,这与乡土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最后,作者的结论是,要推行司法下乡,务必要使民众做好思想和心理上的接受与准备。
四.乡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政治权力。
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这四章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权力类型,它们分别是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横暴权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专制,”“独裁”等,它体现的是权力的压迫强制性。这里,我们可以将传统社会里的皇权理解为是横暴权力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同意权力,我们不妨认为它体现了权力的妥协性。从社会分工的层面上来说,人们共有着应有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但是,别人的权力对于我来说就是应尽的义务。这就存在着矛盾。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分工的平衡必须得以维系下去,就要有权力做保障,同意权力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系社会分工的平衡所做出的相互妥协。中国的乡土社会并非是一个富于抵抗性的组织,于是就容易成为皇权的发祥地;另一方面来说,横暴权力的发生需要经济基础,而农业的帝国是虚弱的,没有办法为皇权的继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经济基础。似乎这个时候,就应该是同意权力发生作用的时候了,但是,同意权力是在社会分工越发达的情况下才会越扩大,而传统的乡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分工并不发达。于是,传统社会的统治者们为了皇权的维持,在天高皇帝远的乡土社会里,采取了“无为政治”的统治法方法。这里所说的“无为政治”,是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在乡土社会内部,人们认为这是长老统治。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三种权力——长老权力。长老权力,我们也可称之为是教化权力,顾名思义,它是通过教化人们而得以实现对乡土社会的统治的。这里就和我们前面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发生了联系。长老往往由年龄长的人来担任。因为在乡土社会中,年轻人是循着年长人的足迹一步步地向前走的,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可行的办法是询问年长的人。年长的人在诠释传统,在教化晚辈方面具有无可非议的资格和权力。而平时生活中产生的一些**,一般也是由长老作为权威的评判者。德高望重的长老们,就是礼的象征,是正确的行为范式,是道德标准。乡土社会注重礼治,注重传统,相对稳定,变迁不快,这也为长老权力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这是在社会变迁较快,传统难以适应社会变迁时产生的一种类型,乡土社会变迁十分缓慢,时势权力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并不是那么显眼。
第二部分,关于《血缘与地缘》一章的一些理解与思考
我读的是这个版本的,北大出版的
之所以把这一章独立出来讲,是因为在看这一章的时候,有蛮多的感悟和思考,也是比较随性的。
费先生在这一章里,阐述了血缘社会的实质以及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的关系和区别,最后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转变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历史的转变。
乡土社会因为它的相对静止性,因此,极易因为血缘结合而形成血缘社会。实际上,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它的相对独立性和静止性,或者,我们可以说是稳定性;另一方面,血缘结合加固了这种稳定性。而作者对于地缘的解释,虽在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我的理解是,乡土社会尽管稳定,但还是会流动的,人口会增长,而土地不见得会增长,于是,人口就发生了迁移——为了寻求可供开垦的更多的土地。这些人群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与其它的一些原本陌生的,从别的地方迁移来的人住在一块,从陌生到熟悉,于是,就形成了地缘结合。就好像现在的“唐人街”一样。但是,作者指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实际上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因为稳定的社会鲜少有人口的流动。这些人因为血缘结合,然后又形成了地缘结合。再说道上面我举的“唐人街”的例子。实际上,虽然对于唐人街离得人们来说,他们没有实质上的学院关系,原先也是互不认识的,但是,在更深层次地推。他们都是炎黄子孙,身上留着华夏民族的血液。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地缘不过是血缘的延伸。
关于血缘与地缘的分离,这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是相当困难的。作者在书中举了“客边”、“新客”等例子,我这里想补充一个例子。我家所在的浙南小镇龙港,我们家所在的社区教新度村。我们家是后来才搬来的,所以可以说是所谓的“新客”了。这个社区里的本地人都姓孔。他们根据每家每户人口,男丁的多少,辈分的高低,不同程度地拥有这个社区的所属的土地、房产。而当属于这个社区的土地或者房产需要拍卖时,允许认购的对象也仅限于同族人,外姓人是不行的。
作者在这一章里还讲到里关于乡土社会里商业的发展问题。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主要是依赖于血缘关系而结合的,所以相互之间,一般都是熟悉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亲兄弟还明算账。”话虽说得轻松,但实际上是很难讲得清的,这其中涉及到血缘、亲情、人论道德等诸多方面。而乡土社会里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比如我表姐上高中的时候,我妈妈么包了一个红包给她,而等到我上高中时,我姑姑也包了一个红包给我。这样的交易很具有局限性,普通的情形就是在血缘之外建立商业基础。对于我来说,你是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这样,我们之间的贸易往来就会显得轻松简单许多,没有了人情的负累,帐也很好算清。而我们说,乡土社会的变迁不快,外乡人想要融入一个乡土社会中也不容易,人跟人之间都相互熟知,这样的环境下,商业的发展缓慢也就不足为奇了。
费孝通先生自己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乡土中国》一书,实在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必读之作。
转自:http://www.douban.com/note/63433704/
关于乡土中国读后感800高中如下:
在我看来,《乡土中国》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学著作,更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中国乡土社会的种种现实,同时也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书中,费孝通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首先,我深深被费孝通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阐述所吸引。这种差序格局,犹如一颗大树,每个人都是树上的一个枝条,各有各的位置。这种格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社会秩序和权力分配。在乡土社会中,这种差序格局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其次,书中对于男女有别的阐述也让我深思。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男女的角色分工明确,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责任。这种男女有别的现象,在很多社会中都有体现,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尤为明显。这种男女有别的现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位和对于性别平等观念的缺失。
此外,书中对于家族、血缘和地缘的阐述,也让我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观念和地域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乡土社会中,家族和血缘关系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而地缘则是家族和血缘关系的重要体现。这种家族观念和地域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和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更在于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启示。
总的来说,《乡土中国》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社会学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