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林清玄散文精选

林清玄散文精选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9
  • 发布时间:2024-05-10 15:35:11
内容简介 ? 在林清玄的创作生涯中,除了后期极负盛名的“菩提系列”十书,其早期的散文作品,也因文笔清丽、情感醇厚,而深受读者欢迎,屡获台湾各项文学大奖。?  因此,《林清玄散文精选》除精选“菩提系列”十书中的经典篇目外,还收录了
内容详情

内容简介

? 在林清玄的创作生涯中,除了后期极负盛名的“菩提系列”十书,其早期的散文作品,也因文笔清丽、情感醇厚,而深受读者欢迎,屡获台湾各项文学大奖。?

 因此,《林清玄散文精选》除精选“菩提系列”十书中的经典篇目外,还收录了林清玄早期的散文代表作,如《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在梦的远方》等。?

 《林清玄散文精选》亦收录了深受青少年读者喜爱的《红心番薯》、《光之四书》(《光之香》一节入选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等,以期在给成年读者带来安宁与回忆的同时,也给青少年读者向上的力量。?

作者简介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著名散文家,连续十年雄踞 “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30岁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35岁入山修行后写成的“身心安顿系列”,是20世纪90年代台湾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

他的文章曾多次入选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学华语教材及大学国文选,还曾被收入大陆高考语文试卷,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目录

一 温一壶月光下酒

月光下的喇叭手

负琴盲翁

家家有明月清风

无关风月

温一壶月光下酒

我似昔人,不是昔人

以水为师

光之四书

两只松鼠

屋顶上的田园

卷帘

无灾无难到公卿

二 黄玫瑰的心

发芽的心情

青山白发

娘子坑的午宴

忘情花的滋味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生命的酸甜苦辣

生平一瓣香

深香默默

黄玫瑰的心

买了半山百合

石上栽华

正向时刻

三 吾心似秋月

三生石上旧精魂

吾心似秋月

佛鼓

召集有缘人的钟声

步步起清风

去做人间雨

水晶石与白莲花

一味

达摩茶杯

在名利的海上航行

一心一境

送一轮明月给他

四 白雪少年

红心番薯

飞入芒花

在梦的远方

过火

家有香樟树

银合欢

翡翠莲雾

白雪少年

我唯一的松鼠

仙堂戏院

悬崖边的树

兵卒无河

五 星落尼罗河

岁月的灯火都睡了

芳香百里馨

星落尼罗河

卢桑夜船

威尼斯船夫

敏感的花

飘着小雪的苏荷

吾心似秋月

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与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说:“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白云毕恭毕敬地说,不免有些得意。

杨岐听了,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

白云怔坐在当场,不知道师父听了自己的偈为什么大笑,心里非常愁闷,整天都思索着师父的笑,找不出任何足以令师父大笑的原因。

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无法成眠,苦苦地参了一夜。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就去请教师父:“师父听到郁和尚的偈为什么大笑呢?”

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对着眼眶因失眠而发黑的**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听了,豁然开悟。

这真是个幽默的公案,参禅寻求自悟的禅师把自己的心思寄托在别人的一言一行。因为别人的一言一行而苦恼,真的还不如小丑能笑骂由他,言行自在,那么了生脱死,见性成佛。哪时可以得致呢?

杨岐方会禅师在追随石霜慈明禅师时,也和白云遭遇了同样的问题,有一次他在山路上遇见石霜,故意挡住去路,问说:“狭路相逢时如何?”石霜说:“你且躲避,我要到那里去!”

又有一次,石霜上堂的时候,杨岐问道:“幽鸟语喃喃,辞云入乱峰时如何?”石霜回答说:“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

这些无不都在说明,禅心的体悟是绝对自我的,即使亲如师徒父子也无法同行。就好像人人家里都有宝藏,师父只能指出宝藏的珍贵,却无法把宝藏赠与。杨岐禅师曾留下禅语:“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人人都有一面镜子,镜子与镜子间虽可互相照映,却是不能取代的。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在别人的喜怒哀乐上,就是永远在镜上抹痕,找不到光明落脚的地方。

……

正版图书

读负琴盲翁有感300字

出自:温一壶月光下酒。

《温一壶月光下酒》是1999年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清玄。

推荐:

该书是一部锋芒初露的散文作品,作家散文创作经过十年的历练,从豪气如虹、飞扬浪漫向淳厚沉思转变,透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柔弱胜刚强的审美品味,以及气清神定的宽厚胸怀。

作品目录:

卷一

月光下的喇叭手

兵卒无河

过火

刺青

刺花

负琴盲翁

合欢山印象

相思·苦楝·合欢

散步去吃猪眼睛

红目连

卷二

无关风月

温一壶月光下酒

忘情花的滋味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不睡之莲

一种温存犹昔

香港仔,你不要哭

岁月的灯火都睡了

拒打破伤风

生平一瓣香

云无心而出岫

命脉

失去的港都

黑白笔记

两只松鼠

一炷香

深香默默

寒梅着花未

明年荷花应教看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刚刚看林清玄写的《负琴盲翁》里写到一个终日以乞讨为生的人。他生下来便失明,先以**维持生计,结婚后工作被占,流落街头,妻儿患病。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活着》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生活在50、60年代的农村的一个男人,青年时候玩弄女人,对父母不孝,迷迷糊糊参军,回来后又赶上了“大跃进”。他的妻子死了,多少故人都散了,只剩他和一只老牛。他还给这老牛起了许许多多个名字,是他妻子、孩子、战友的名字。他说免得这只牛以为只有自己在干活,就干不好了。

我是真的欲哭无泪了。可是没有任何外界的力量指示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当我翻到刘林在初中毕业的时候给我写的信,我突然感动得竟然哭出来。

当然我并没有解救苍生的壮志,只不过把无用的叫喊变成文字罢了。大概有一点好处是:某些养尊处优的“黛玉”看到我这篇俗不可耐的文章,甩一句“你们是不会理解我们的情绪的。”就与我绝缘。

我没想过我会老得这么快的,但却意识到有一天自己会不再写“华丽的诗篇”。我第一次读到《滕王阁序》的时候,心想:一股匠气。然后发现古人的那么多诗词,哪一篇不匠气。于是我的文字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样了。

“车流人影窗外事。”

我或许再也写不出这种句子。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

风息,往往是温驯的,坐在窗前,看着林清玄的散文,然后仰望天空,无穷尽的灵感萦绕着你的身体。

真的,读着本书是很享受的事,有些人说散文要非常优美,句子要华丽的如富丽堂皇的宫殿。不,散文必然优美,但不是一味的去追求外表美,要不是韵味而幽默。

当我读完林清玄的散文后,感觉自己坐在一个幽深碧绿的湖中,那湖面静得如一面镜子,而湖里又有几人能知道,有一股深不可测的力量!

回到现实后,看着散文,无尽遐想。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2

初读《林清玄散文精选》一书时,书中优美的辞藻,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引人入胜。书中深厚的含义深深地吸引了我,或许是志趣投合吧,喜欢淡雅散文的我,一下子喜欢上了《林清玄散文精选》。

最让我喜欢的是,林清玄叙述自己儿时的故事。虽然表面说着自己儿时的事,但总表达着一种情感。每次看这本书时就会情不自禁融入其中,看到了林清玄与“棋子”下棋,看到了林清玄和小松鼠嬉戏,也看到了林清玄过火时的恐惧、害怕。

最让我欣赏的是,林清玄撰写自己现在的生活。每篇文章都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的怀念,或是一则意味深长的道理。每则故事故事都写得十分真实,不仅让我想起林清玄思念番薯之情,林清玄城市种菜记······

未了,似乎还沉浸在林清玄淡雅的散文中。不由得也吟诵出一句话: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3

寒假里,我从《林清玄散文集自选集》这本书里明白了许多道理。

我们在学校里,可以用这个道理来形容: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忍苦耐艰,人生才能显现真实的价值。难道不是吗?林清玄在这本书里说:“这本自选集是我对一个少年的期许,不只是写给自己的孩子,而是为天下的孩子所写。准确的来说,这本自选集希望收录学校应该教而教的不够的观念这句话我非常赞同,因为这样子可以提高我们的成绩。

林清玄还在书里说不要因为遇到挫折、遭逢离散就寻死觅活,人类早就绝灭了。是啊,如果因为一点小事而寻死,那才是人间真正的愚蠢。他还在书里说要珍惜自己的童年,对啊,我们原来的班主任也一直说:“玩要尽情的玩,学要认真的学。”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学习,连给自己的放松的时间都没有,长大以后可能一事无成。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要珍惜眼前的所有东西,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发现人间的真情……我发现世界是多么的美好。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4

初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带着无聊的感觉去看的,后来,我认为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章最好看。

第一章的题目叫做《温一壶月光下酒》,讲述了两位弹奏音乐的贫困的人民:一位喇叭手和一位负琴盲翁以及剩余的一些记叙文,我觉得,林清玄想告诉我们,在如此美好的月光下,总会有人因为某种原因在悄悄地哭泣,需要他人的帮助。社会上不仅仅有喜剧,也有着一系列的悲剧。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后天的努力,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与命运。我也从这篇章中体会处了一点,那就是:时间是短暂而又宝贵的,只要你去珍惜时间,就能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无价之宝,无论你用什么数目都买不回来。

有多少伟人能够逃过“死”这个字?没有一位伟人能够从这个字中逃过。

生命十分短暂,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那就从今天开始,珍惜时间吧!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

人活于尘世,心又怎会不沾染污秽?愿每一个人能静下心来,除去污秽,拥有一颗纯善的心。

正如林清玄所说,珍珠贝在同一时刻被种在海中,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它们所经历的的挫折也罢,伤害也好,虽然很苦,很累,但风雨过后是彩虹,磨难越多,珍珠贝越漂亮。

飞蛾与蝙蝠是这样令人叹息,飞蛾有着明亮的眼睛,却将生命置于火光。蝙蝠天生有弱视的盲点,只得将生命置于一场灾难。有的人不也如此吗?得到了,却不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麻雀安知鸿鹄之志”,天鹅,本应飞翔于高空之中,却因为人们的一己之利,将那优美的身躯留在了地面之上,属于天空的鸟儿失去了自己的家园,然而人类还以为这是权贵的表现,多么的愚蠢啊!

心纯则真,心善则美,纯真善良才是人世间最美的的心,愿所有人,能在凡尘中保留一颗纯善的心!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6

林泉、清欢、玄想是林清玄的真实写照,这些也体现在他写的文章当中。《林清玄散文自选集》从看的一页起,它就深深吸引了我,上周看完了卷一天真的心,这周又看完了卷二《纯善的心》。

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咬舌自尽的狗。

它讲述的是“我”坐出租车带“我”的狗去看病,出租车司机看到“我”的狗,想起了他以前狗。他以前嫌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就把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可是狗一个星期后又自己回来了,他又想把狗放生,可当他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准备放生时,却发现狗咬舌自尽了。

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了那只狗的悲惨状况,它为了找主人历尽千辛万苦,主人却连一回安慰的话都没有,又把它抛弃了,狗的内心因该是多么的绝望啊!

唉!在人世间不也有这样的事吗?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的背弃……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7

今天,我读了这本书后,心情久久不能平伏。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有一位老富翁,非常担心他从小娇惯的儿子,他有庞大的财产,害怕遗留给儿子反而带来祸害。于是,他教儿子自己去奋斗。儿子他还发愿:如果不找到宝物绝不返乡。青年打造了一艘船出海。他驾船渡过险恶的风浪,经过无数的岛屿,最后找到一种树木,这棵树木会散放一种无比的香气,青年想:这真是无比的宝物啊!青年把树木运到市场上卖,可是站了一天都卖不出,隔壁卖木炭的卖完了,于是,他把沉香烧成木炭,结果一天就卖完了。他得意地告诉他老爸,他老爸一听,却哭下了眼泪。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智慧:许多人手里有沉香,却不知道它的珍贵,反而羡慕别人手中的木炭,最后竟丢弃了自己的珍宝。我知道了什么东西都要珍惜,不要等没了才后悔。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8

看过林清玄的散文,就知道什么是朴素而大气。

每一次看一篇散文都会发现林清玄把自己的感想写的很深刻。我很喜欢这样的写法,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那还得了?他在他写的海拔五百中说到:我们不必像爬山专家爬到五千或一万的地方,把名字刻在石头上,他们说那是“征服”。但是有了征服,就没有完全自由的心情。我深深认同这句话,一个人有时并不需爬的太高,五百米既能俯览山下的美景,又不失去自由,不会让人一会的向上爬,失去了乐趣,错过了五百米的美景。

我还喜欢林清玄中的《煮雪》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就是满脑子都是作者脑洞好大。这篇文章好科幻,挺好看。这篇文章我看了好几遍,越看越喜欢。要不我也来一段:我就写要是听别人埋怨的话,就把冰切细绕大火柴火,加一点点盐去烧,这样才能听出对方心里有多生气,心里有多急。

生活中我们往往认为站得高望得远,但是在“站得高”的过程中,你又错过了多少机会呢?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9

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和陪伴——读《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有感

说实话我认为父母应该多花点时间在自己孩子上,尤其是成绩不好和行为规范不好的孩子上,因为我发现: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和陪伴。而这些不好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父母没有多数时间来陪他们和管他们。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故事,故事如下:

就是一个美国男孩等他的父亲,等到了大概12点,他的爸爸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男孩提出了借10美元的要求,于是父亲给了他。

男孩高兴极了拿出了另外10元,合起来把它给了父亲,并说:“我能买一小时让你来陪我吗?”

这个男生是多么希望能有父亲陪伴的时光。

当学生或孩子犯错的时候请给他们时间;

当学生或孩子孤独的时候请给他们陪伴;

因为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和陪伴。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以为应是散文再盛的时代,于是,在购书时,购得《林清玄散文》一书。

读书中文章,就像是在与林清玄聊天,在听他娓娓道来,文章中没有华丽语句,有的是一个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一个个与人生紧紧相连的传说,但是这些小故事却能带给人启示与收获。无论是童年往事,还是即时感受;无论是记人,还是咏物;无论是叙说欣喜,是倾吐遗憾,总是用一种淡淡的笔调,让人沉浸在一种宁静、雅致、平淡的氛围中。无论是“温一壶月光下酒”,还是那种推开窗就可见一片田园风光的日子,亦或是“三生石上旧惊魂”,总是一种缓缓到来的语调,带给人一种美好的意境,向我们展示情怀真挚,向我们描述着血有肉有灵魂的人。

清冽之息,就是《林清玄散文》带给我的感受。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是神马意思

背景:陆游这首专写听鼓词的诗作《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由于写得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顺口,因此800多年来一直在民间传颂着。此诗很可能是陆游于绍兴二十六年至绍兴二十七年(1156-1157)之间,在瑞安任主簿时所作。 其理由是: 一、诗中所写陆游听的词目是《蔡中郎》(即《赵贞女蔡二郎》)。其内容是说蔡伯喈(蔡中郎)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此故事早在宋时就广泛在温州民间流传,后被说唱和戏文广泛用作题材。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由此可见,《蔡中郎》的故事不但流传于温州民间,而且连戏文《蔡中郎》(《赵贞女》)也是温州人所作。绍兴评弹中未见《赵贞女》词目,只有温州鼓词中才有此词目,而瑞安正是温州鼓词发源地。 二、诗中写到“负鼓盲翁”是指温州民间唱鼓词先生大多是盲人。清代温州诗(词)人郭钟岳在《瓯江竹技词》中写道:“呼邻结伴去烧香,迎面高台对夕阳,锦绣一丛齐坐听,盲词村鼓唱娘娘。”可见,温州过去唱词先生大都是盲人。其“鼓”应该是指温州鼓词的乐器“扁鼓”(清代以前只有扁鼓而没有牛筋琴)。 三、诗中的“赵家庄”,很可能指瑞安市塘下镇赵宅。因南宋时,赵宅就聚居着宋室南渡时的后裔。据笔者调查,赵宅的《赵氏宗谱》中的“行第”与宋皇室赵氏“排行”相同,由宋太祖支派与太宗支派、魏王支派等3支组合而成。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载:“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为瑞安簿。”所以,陆游在任瑞安主簿其间到塘下赵宅听温州鼓词是完全有可能的。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400427.htm?fr=ala0_1

一、诗中所写陆游听的词目是《蔡中郎》(即《赵贞女蔡二郎》)。其内容是说蔡伯喈(蔡中郎)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此故事早在宋时就广泛在温州民间流传,后被说唱和戏文广泛用作题材。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由此可见,《蔡中郎》的故事不但流传于温州民间,而且连戏文《蔡中郎》(《赵贞女》)也是温州人所作。绍兴评弹中未见《赵贞女》词目,只有温州鼓词中才有此词目,而瑞安正是温州鼓词发源地。 二、诗中写到“负鼓盲翁”是指温州民间唱鼓词先生大多是盲人。清代温州诗(词)人郭钟岳在《瓯江竹技词》中写道:“呼邻结伴去烧香,迎面高台对夕阳,锦绣一丛齐坐听,盲词村鼓唱娘娘。”可见,温州过去唱词先生大都是盲人。其“鼓”应该是指温州鼓词的乐器“扁鼓”(清代以前只有扁鼓而没有牛筋琴)。 三、诗中的“赵家庄”,很可能指瑞安市塘下镇赵宅。因南宋时,赵宅就聚居着宋室南渡时的后裔。据笔者调查,赵宅的《赵氏宗谱》中的“行第”与宋皇室赵氏“排行”相同,由宋太祖支派与太宗支派、魏王支派等3支组合而成。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载:“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为瑞安簿。”所以,陆游在任瑞安主簿其间到塘下赵宅听温州鼓词是完全有可能的。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