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书简》
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美的历程》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所作的鸟瞰式的宏观美学把握,提出了诸如“龙飞凤舞”“狞厉的美”“儒道互补”楚汉浪漫主义、“人的觉醒”、佛像雕塑、山水绘画三品类等等重要观念,发前人之所未发。
《华夏美学》则从传统理论出发,比前书更为深入地谈论了华夏文化强调理欲交融的非酒神型特征。此两书构成作者中国美学史的内外篇。
《美学四讲》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论者,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话,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构建起作者本人的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回应了国外派哲学美学思想。
美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来源: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基本内容: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好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对于这种对象,“伊斯特惕克”(Asthetik)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好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则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在当时德国,人们通常人艺术作品所应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去看艺术作品。由于“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不恰当,说得更精确一点,很肤浅,有些人想找出另外的名称,例如“卡力斯惕克”(Kal-listik)。但是这个名称也还不妥,因为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因此,笔者姑且仍用“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因为名称本身对笔者们并无关宏旨,而且这个名称既已为一般语言所采用,就无妨保留。笔者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中国美学专业最好的大学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美学专业是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涉及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趋向于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本专业要求生堂握全面,深入的美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创造性地从事美学研究,教学和实际运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系统地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历史与现状,有较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对所学专业早一领域有较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有关专业研究讲展的状况能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美学专业就业方向。
美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理论为主,所以就业范围不是很宽。但对干文化水平的提高,艺术哲学的研究也在进一步加深和认识,该方向的人才需求也在扩充。同样,毕业生具备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扎实深厚的科学与文化知识,及教学等方面,在就业点上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
美学专业就业前景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是:到各大,中型学校/大学作教师或教职工作,到杂志社,报纸这些地方做文字编辑。
《大学美育》为文化艺术公共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美育概述、音乐艺术、影视艺术、舞蹈艺术、美术艺术、校园文化艺术等。
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整体提高,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通过各种教学措施促进艺术教育与人文美育的融合。
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素质型合格的公安大学生。
扩展资料:
大学美育课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不受重视
尽管教育部一再提出大学美育课程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大打折扣。跟中学的艺术课程一样,在大学,特别是综合性理工大学,艺术课程不啻于中学的音体美课程,属于所谓的“副科”,只能作为主科之外的补充,不仅在时间上无法保障,甚至在教室和师资上也没有充分的保障。
二、师资力量薄弱
大学美育课程的教师多为**,还有很多教师由社会聘请而来,既没有经过美育教学的训练,甚至连基本的美术理论知识都比较缺乏。
从教师本身来说,很多人还没有摆正心态,总认为教美育课程只是“小儿科”“副科”,不认真甚至不愿意从事这样的课程教学,而更愿意去教授专业艺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的偏颇
把美育当作艺术教育。只注重艺术技巧的解读和讲授,有的美育课程几乎成了简单的技巧示范课,而艺术课程中深厚的人文知识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没有起到美育的作用。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后,只知道一点艺术的技巧,关于艺术方面的人文知识仍然极其欠缺。
把美育当作美学教育。在教学中,只讲授美学甚至哲学,脱离了艺术本体,让没有美学基础的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黑格尔《美学》
康德《判断力批判》
克罗齐《美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钱钟书《管锥编》
席勒《美学信简》
美学的范围与宇宙同在,与人类同在,作为一本美学原理,应该讲哪些内容呢?这不但涉及到美学作为一种学术按自身的逻辑关联的内容,还要涉及到教育体系的学科分类对美学的具体呈现的制约,在中国,一是放在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的美学,二是艺术学下面的四个一级学科里:艺术理论、美术与设计学、戏剧与影视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三是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面关于文学的诸学科和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下面的各国文学,四是一级学科建筑学下面与建筑艺术相关的学科和林学下面的园林植物和观赏园艺。这里最为重要是因艺术学与美学的分离而产生出来的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与美学的关系。可以说,美的艺术类型与艺术概论所讲的内容甚多重合。因此,还要对学科分工的内容加以考虑。在综合这两个方面方面之后,一本美学原理,一是要列出所应讲的问题,二是在这些问题讲清之后,要让人对整个美学问题有一个整体性的领悟。基于此,一本美学原理,最需要讲的问题如下:1,审美现象学,讲清楚当人面对美,做审美欣赏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审美是怎样开始的,怎样进行的,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2审美类型学,讲清楚美分为几个大的基本类与型,如美、悲、喜等大类,类下有小型,如美之下有优、壮美、典雅,这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怎样的。3,审美文化学,讲清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和形式。4,形式美法则,讲清楚超越文化和时空的美的基本法则,如形、色、对称、均衡等。5,美的起源。从人类文化学来看,美是怎样产生的,人是怎样认识到美的。6,美学的学科历史,讲清楚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其规律是什么。在这六大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审美现象学、审美类型学、审美文化学、形式美法则,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美学原理,知道了这四大方面,就基本上把握住了美学。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