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姆咪爸爸驾驶着‘冒险号’,带领全家向灯塔岛航行。他们找到了灯塔岛,灯塔没灯,大门紧锁,爸爸在悬崖的崖壁的岩缝中,找到了钥匙。
风浪中他们开始建造自己的家园。妈妈抱着海草,建造自己的花园,海浪冲走了她的花园,又在高处开辟一个大花园,还在灯塔上画起了美丽的壁画,到海边采集贝壳,发现美丽的贝壳上写着“海边的礼物”。
小姆咪特罗尔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块草地,夜晚,他在海滩里,发现两匹海马在树木间跳跃,自由自在。
小**在灯塔上有了自己的升降机,让哥哥特罗尔把她从楼下拉到塔顶。
爸爸搬了很多的石块,筑了一道防波堤,在黑池上撒网捕鱼。
岛上有一个黑黑的池子,它深得可怕,它连接着海,海是是活的,有着神奇的力量,大海冲坏防洪堤,让海草装满了网,大海只是你不能信赖的优柔寡断的东西。
下雨天,他们一家人在玩守塔人留下的一千块的拼图,晴天一家人在到外面去野餐。
岛上有个渔夫,他们全家为渔夫举办生日宴会,渔夫一下子把图拼好了,原来他就是守塔人,光照在海上,返回到海岸,灯塔恢复了工作。
读完这本书后,我看到了作者的思想像书中的黑黑的池子样深得无底, ‘爸爸到海的探险’是全书的中心,可为什么开头要用那么长的一章写与海上探险关系不大的水晶球?
以下几章的标题除了‘灯塔’和‘灯塔看守人’与内容相符外,其他‘西风’‘东北大风’‘大雾’‘下弦月’‘西南风’和章中的主要内容关联在何处?我似乎感觉到了作者的深刻用意,但限于我的浅薄,至今我还迷惑不解,这时我真想有名师指点。
读这本书,我看到了灵性,姆咪是人中精灵,岛上的海马、泥土、黑池、树木、花草、游鱼都成了有灵性的生命,还有那个在黑夜里出现的格罗克代表着死亡、黑暗或寒冷?还有那个梦游般的看守人……这一切与反复无常的海联系了起来,海,命运之神,玩弄着海岛上的生命。
我喜欢姆咪的一家人,爸妈、特罗尔和小**,他们在海的玩弄下,失败了再努力,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和责任,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向往和乐趣,全书中我看不到失败的阴影,只享受到成功欢乐,只体会到家庭间的和睦相爱,只体会到姆咪一家人对渔夫的爱心和对大自然的关爱,只体会到与自然搏斗的顽强精神。
我多么想有一个姆咪这样相亲相爱,团结奋斗的家庭,我多么渴望我的爸爸能像姆咪爸爸一样挑起家庭重担,带领着我和妈妈走向一个美满的未来。爸爸啊!你应该看看这本书,多看一遍,你才会体会全家在一起的幸福,广东的爸爸啊!快回来吧!回到儿子的身旁,回到妈妈的身旁!命运是靠一家人的相亲相爱来战胜,这正如姆咪的一家,感动了海,点亮了灯塔,让光明永远照亮每一个航行人!
《姆咪爸爸海上探险记》读后感
在姆咪爸爸的一天晚上的海上航行中,他竟无意中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小岛,还发现了一座高大的灯塔,他欣喜若狂,并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家人。家人的好奇心驱使了姆咪爸爸去灯塔的伟大计划的诞生。在高深莫测的大海之上,云雾迷蒙的天空之下,姆咪爸爸找到了他的灯塔,灯塔却变得黯淡失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没有了往日的光明,没有了往日的鸟语花香。
姆咪爸爸带着他的家人住进了灯塔,他们发现了灯塔守护人的日记、拼图等一切生活用品,又遇到了一个类似神秘的渔夫,姆咪爸爸的直觉告诉他:渔夫一定与灯塔守护人有着某种联系。
在寻找灯塔守护人的过程中,无论是遇到了美丽的下弦月,还是经过了迷蒙的大雾,还是呼啸的东南大风,没有吹散姆咪妈妈装扮她的小农场的勃勃的兴致,没有吹散姆咪爸爸了解大海的伟大的理想,没有吹散姆咪特罗尔等待海中骏马的到来的坚定信念。
在故事的最后,姆咪全家为渔夫过的一个温馨的生日,让渔夫回忆起了美好的往日,回忆起了自己是灯塔守护人的时光。姆咪全家临走前,姆咪爸爸看了一眼那个高大的灯塔,果然,灯塔恢复工作了。
在动物的世界中,一只动物可能为了品尝参天大树上的一个果子而伤到皮肉,但他有家人和家庭在背后做支撑,他怕什么!
但是在人的世界中,你在小时候,可能为了想吃到高高的桌子上的一块布丁,又哭又闹,寻求家长的帮助,他什么都会怕!
我们人的智商是动物智商的许多倍,活在世界上的经历却比动物少无数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是盼望有什么用,为什么不做点实事,不做点对孩子严格教育的实事,只有学习动物父母的教育,才会让男孩成龙,女孩成凤。至于温馨,那只是成龙成凤以后的事了。
读了着本书,我深有感触。
自己去掉几段吧
《蜡烛》读后感2篇
第一篇:
我读西蒙诺夫的《蜡烛》
在《蜡烛》一课西蒙诺夫用舒缓的笔调向读者讲述了崇高的“蜡烛”故事。
蜡烛本为普通物,但在西蒙诺夫笔下却被赋予了最厚重的意义。当这小小的蜡烛出现在南斯拉夫的反***战场上时,当育乞西老人插在苏联军人契柯拉耶夫的坟头时,当点燃在饱受***战争摧残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时,这小小的蜡烛闪耀出了“明晃晃”的光芒。
一个老妇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战火时,怀中的两支蜡烛对于她是多么重要呀!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给在痛苦与不安中的她带来最好的抚慰。她把蜡烛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时她应该不会害怕,因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挚爱呵护着她。也许她会在这两支蜡烛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程。蜡烛与老人相伴,但硝烟更将老人包围,心中对***入骨的恨随着炮火的猛烈与日剧增。
此时有另一种爱毅然出现在她的眼前。“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她知道苏联红军为谁而来,她知道苏联红军正在为自己的祖国——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战,还没来得及招呼一声,“一颗炮弹就在近旁炸开了”。战争就这样无情地把伤痛留给了老妇人,“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死亡对于老妇人应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为自己的生而死。谁是亲人?就是能让自己感到幸福而温暖的人。在此时两个遥远的国度已经没有了距离,在此时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心应该贴的很近很近。
地窖外面可怕吗?耳边飞着炮弹的碎片。但对于育乞西老人又怕什么呢!有什么比亲吻亲人的额头,让死去的亲人安息更重要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 可敬而又令人伤心的小伙子呀,应该把最珍贵的东西,最真的心送给他。对于这个老妇人还能有什么最珍贵的东西吗?“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是蜡烛,是与丈夫结婚时的蜡烛,是已经保存了45年的蜡烛。时间没有让蜡烛丢失,此刻她要把她认为最珍贵的东西献给她认为最可爱的人——一位苏联红军。“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动摇。”在烛光中透着正义、勇气、坚定。那是一个正义的战士奋勇前进的火焰,是在一个感恩的心中燃起的可敬的火焰,更是人类心中渴望和平的最崇高的精神火焰。老妇人用她的心点燃起“柔和的火焰”,用她瘦弱的身体作“挡风”的屏障。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闪烁。”痛苦与悲伤体现在每个受侵略的人民的脸上,也许还有擦拭不完的泪水,但烛光会闪动着,战胜邪恶的思想会一直闪烁着。因为还有一支蜡烛已被点燃,点燃在“老地方”,它们互相支撑着,会一起燃烧在革命的土地上,会燃烧在每个正经历痛苦的人的心里,会点燃每个正义者心中永不熄灭的“蜡烛”。红军“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喜烛是会燃完的,但会有更耀眼的烛光跟随战斗者的脚步而闪亮。
怀里的蜡烛只有两支,但谁能数得清没有国界的正义者的心里的蜡烛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与契柯拉耶夫英雄,苏联与南斯拉夫,正义与感恩,都由小小的“蜡烛”一一定义。
第二篇:
读《蜡烛》有感
郑洪
要孩子看课外书,看金典的书,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平时看一些书来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走进书本,走进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和孩子达成共实,同时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快乐。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的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是《蜡烛》这篇文章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话,西蒙诺夫的这篇小说歌颂了艰难中各国人民相濡以沫,至深至真的感情。这不分国界的深厚友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蜡烛》叙述了一位苏联青年战死后,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个炮弹洞边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干了洞里的水,用炮弹洞四周的浮土盖住死者的身体,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最后,老妇人拿出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为死者点亮了最后一道光明。 当人们在寻找这位苏联青年的尸体时,发现了这小小的坟堆,都不由得惊叹,不由得脱下帽子默哀。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妇人在被德国人炸毁了自己的房屋后还为苏联青年筑造他最后的家,用珍藏着的蜡烛为他点明天堂之路。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在炮火的烟灰下埋葬一位苏联青年的情景。这再也不是什么乐于助人这些渺小的事情能比得过的,那是一种超越国界、人种以后,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为苏联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后奉献,让那些高傲的、无视他人生命的人来想想这位伟大的南斯拉夫母亲吧!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着,正像一位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然而,是什么是苏联红军失去青春、宝贵的生命?又是什么使南斯拉夫妇女无依无靠、家破人亡?是战争,是让人痛恨无比的战争!当和平之花凋零、和平之鸽被折翼、和平之舟搁浅时,你作何感想?是在敌人面前懦弱发抖,还是像苏联红军一样奋起反抗,或者像南斯拉夫妇女那样正视悲惨的现实,置生死于度外?
在联合国总部前,有一座矗立了40多个春秋的“铸剑为犁”的雕像,然而全世界和平这一刻从未出现,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渴望着和平安宁,但在一些地方,战火和死亡却仍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何时战火才能不再燃烧?不要让悲伤占满纯真的眼,何时死亡不再是因为战争?不要让仇恨再继续蔓延……
不过,两根蜡烛光芒虽弱,但却点燃了希望。
谢谢 给分
辞海中对文学这个概念是这样解释的:所谓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语言文字强调了文学的表现途径,形象化强调了文学的表现特色,而客观现实则界定了文学的内容。它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艺术形式。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文学素养是囊括了听、说、读、写在内的综合技能。我们通常都会误认为文学素养只是对那些和文学打交道、整日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科研和文学教育的人才用得上,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应用着它,依赖着它。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对措施的制定能力、与同事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字的综合能力的高低都涉及到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再具体点说,文学素养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人事人才工作的人而言不仅是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充实自我的一种途径,更是钻研业务、研究政策、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就跟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样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写得一手好文章,练得一身好本领,以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
文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同孩子从依呀学语到砥砺成才的过程。借用他老人家的话说,文学素养的提高就如同爬山一样,只要用心、努力,坚持不懈,就会登上文学之巅。
首先,要勤于观察,勇于实践。文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想,你要写出好的文章来,就要将题材选在现实的沃土上。狭义地说,观察只包括看,而广义的说,还包括听,再把看到的听到的上升到思考的过程。我们到基层去调研,就是要倾听百姓的呼声,洞察深层次问题,把我们观察到的,了解到的素材作为我们的调研报告的基础材料,通过分析、综合,化零为整,来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合民心、顺民意,解民疑,给人民以最大的实惠。使落于纸上的东西更贴近生活的实际。
观察与实践是提高文学素养中重要的积累过程。言谈中注意他人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品味其中的文学道理,对于我们是大有裨益的。日常的会议,我们往往只带着耳朵去了,把头脑和心放在了家里。但我们可以试着去换位思考,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想想要是自己在说,自己会说些什么,会怎么去说,和真正发言的人在言语表述上有什么异同,他比我高明在哪,我要学习他什么。我们应注重他人文学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见贤思齐、吐故纳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其次,要勤于动口,勇于成诵。文学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还有口语表达能力。即一个人的文学素养高低不仅仅表现在你的文章的优劣上,还与你的思维和语言密切相关。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一件事,一个词,往往就在脑子里,就在耳边,可就是想不起来,记忆要靠什么来巩固?靠说。古语中有出口成章的说法,说的就是朗诵的妙处。这对于我们形成语感是十分有益的。朗诵的过程,就是强化记忆的过程,一份调查说,对一个陌生的单词,我们要记上一万遍才能形成永久性记忆,但如果通过诵读来记忆,则只需一千次。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演讲家,市长也好,省长也好,主席也好,总统也罢,说得多了,练得多了,自然也就成了演讲家了。推销员不是天生的,三寸不烂之舌也不是天赋的。我们有很多人都知道李扬的疯狂英语,他十分在乎说的作用,把大声的朗读和熟练的背诵作为提高英语口语的一个主要途径。我们往往会不好意思,在人多的地方有些胆怯,但越是这样,就越会恶性地循环下去。不说不练,就永远不会在口才上有所提高。
再次,要勤于读书,勇于质疑。读百家之书,成一己之思。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好书贵熟,茅盾能把长120回的《红楼梦》背得纯熟,书读得熟而至于烂,所谓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把名家名篇烂熟于心,就能丰富词汇,切实占有语言材料,熟悉句法,掌握篇章结构及写作方法,说话、写文章就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是在说精读。领导的即性发言,脱稿而谈,很多是得益于平常的日积月累。精细的研读也是应该的,尤其是对我们工作学习有帮助的书籍和理论文章,可以深入的反复体会。我们可以每天读一篇有深入的文章,有启发的作品,写一篇随笔或散文,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在说知的过程学习要有决心;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行的过程学习要有孜孜以求的耐心;然后达到最高的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得的过程。学习会因量的积累而有质的飞越,让人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晓的感觉。
而且,应该带着问题去读。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空筐,只顾装。阅读要为我所用,要有自主自立的思想,不要全然跪倒在名著的脚下。不然只能是过水鸭背,收效甚微。就是说是,我们不能读无用之书,读书是为了应用,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要勤于练笔,勇于言志。写百家之事,舒一己之见。文章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文品如人品就是说做学问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写作是实践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为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契诃夫说,人有三个头脑,一个来自书本,一个来自生活,还有一个来自社会。有的文章,读过后,掩卷而思,意远旨深,久不能忘,就是说,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就会打动读者的心灵,包括你自己。
五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我们对所认识的事物总结归纳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庸》中说做学问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思考对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现成的文章,看到题目之后,不要往下看正文,自己去想,要是作者是我,我该怎样谋篇布局,怎样层层深入,怎样条分缕析,怎样纲目并举,怎样让听的人印象深刻,可以列提纲,可以打草稿,可以求构思,一切就绪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人家的正文,在比较中寻找差距,以弥补不足,学为所用,以锻炼提高。
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我们现在常说,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工作干事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也是如此。所有的好文章都 要有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其独树一帜的地方。所谓“一沙一世界,一鸟一天堂。”只要你不断的观察周围的事物,融入自己的思考,就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独到的见解也就会应运而生。创新改变观念,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这五个方面是同步的,不可侧重一方而抛却其他,文学素养的培育、锻炼与提高,不分早晚,活到老、学到老,运用到老。在我们尝试着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的过程中,我想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培养兴趣。知之不如好知,好知不如乐知。对文学的热爱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这种热爱的萌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会让人开阔心胸;读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会让人拍案惊奇;读毛主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会让人凝聚力量;读霍达的《***的葬礼》会让人感叹构思的巧致;读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会让人柔肠百转……在古今中外名家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中熏陶、感染、陶冶情操,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其实文学世界里有许多绮丽的瑰宝,读过之后让人举盎然,拍案叫绝。
二是养成习惯、持之以恒。我们总有学到用时方恨少的慨叹,是因为我们对材料的占有量有限,对知识的积累量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养成好的习惯,多抄录和剪贴名篇、名言、俗语、谚语,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谓字字珠玑;摘抄一些优美的段落,除了可以从中吸收文章之精华,亦能揣摩作者的谋篇布局。要坚持不懈,行百里者半九十,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做到有始有终。刚上高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对我们说,如果你坚持每一天都背一首诗, 那么三年后高中毕业的时候,你的文学水平就会有个质的飞越,当时我们觉得这个建议很奇怪,只是那么一首五言或七言诗,一天就背一首,谁背不下来呢,可到头来,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也就是说,学贵有衡。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人的耐力也是无穷的,取胜的关键是看后者能否战胜前者。
三是注重方法,讲求实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对于我们提高文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可以定个中长期计划,比如说每个月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每个季度写一篇有份量的论文,定个短期计划,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的工作日志,有感而发,把每一天的收获记下来,每一天的教训记下来,也许今天的失败和教训就是明天的财富和收获,它会告诉我们少走弯路,也可以适当的将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乐闻、趣闻写出来,未必不是见诸日报晚报上的好文章。坚持写学习笔记,不满足于日常的摘抄,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使我们的学习笔记不仅成为积累素材的工具,还要成为我们锻练思维、提高文学素养的途径。
另外,我们要用自己的文学知识来适应现代的步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钻,人钻我变。思维要不断地变,知识也在变中得到运用与更新。如果我们的思想始终偏安一隅,滞留在原有领地,我们的大脑将如死水无澜。梦里走了好多路,醒来发现自己还在床上。知识就像牛奶一样是有保鲜期的,如果不能及时的更新知识,就会被思维的定势所桎梏。
数学上有个多米诺骨牌效应,大家都知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观察得不明白,表达得不清楚,研读得不仔细,创作得不到位,思考得不深入,就不会在文学素养上有所提高,也就不会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益处和趣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应该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使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如鱼得水,使我们的人事编制工作乘着文学的翅膀,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