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就语言学习而言,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等任何语言学习,朗读是最重要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学生朗读要求指导,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年级语文学生朗读要求指导1一年级语文教学是一件难事,因为教学对象都是刚接触汉语拼音,所以在认、读汉语上都有弊端,尤其是在朗读方面,学生的汉语发音存在诸多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呢?下面就来看几点朗读应达到的要求:
(1)正确读准每一个字,尤其是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或根据地方方言特点指导容易读错的音。还要读准轻声、儿化、变调。
(2)读通句子。包括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和表达的语气;读好长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和难读的句子。
(3)流利朗读,并有一定语气。
低年级读书是应该有个层次的,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正确读──流利读──理解读(或有感情读)。
对于低年级来说,朗读汉语的要求不是很高,能正确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渐达到流利,有感情。这个“有感情”也只是“读出合适的语气”“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这个要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需要老师的示范和点拨指导。举几个成功的例子:
《画家乡》
生:读“……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师:我们看看他画的画,看他家乡的海到底有多宽有多蓝?
生:他家乡的海看不到边,非常非常宽。
生:大海像蓝天一样。
生:大海非常蓝,像蓝色的宝石,还好像透明呢!
师:所以课文中说:
生:读“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师:你们读出了海的蓝,海的宽。能再读一遍吗?让我们再欣赏一下他家乡的大海的美丽吧!
汉语朗读是小学语文课的必学内容之一,学生一定要打好基础,这样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的与人交流上,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希望以上关于朗读的建议能大家有用。
一年级语文学生朗读要求指导2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虽然阅读训练已进行了一段时间,但因为学生的直呼能力还不高,识的字又少,所以每次朗读课文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看菊花》这一课,我在揭示课题后,便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要求他们先看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句子读连贯,给学生充分的初读时间,让他们切切实实地借助拼音自己去练读,教师则是巡视指导学生读正确连贯。在学生充分练习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汇报读准了哪些生字词,同座相互练习读,开火车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巩固,调动学生读准生字词的主动性。最后再把生字词放到课文中,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导,让学生进一步读准生字字音,而且也结合语境,连带理解了大部分生字词的意思。因为像早晨、公园、去、边走边看等词,在平时的口语中就经常会说到,这样学生通过充分练读后,基本达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连贯的要求。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指导一年级的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并不容易,但低年级的孩子又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感情也是丰富的。所以,在教这一课时,我抓住重点段落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教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细细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有不懂的地方大胆提出来。通过看漂亮的菊花,让学生感受菊花的色彩美和姿态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第一、第二句话,教学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这三个词时,我通过数一数,读一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这一句,因为课前我让学生观察过校园里的菊花,所以这一句在学生的头脑里不难形成画面,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最后,我进行了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朗读体验中来,我开展了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激励全体学生在入情入境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真正读出感情。
教一年级学生朗读方法
小学语文内教学中在朗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大声朗读时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就会记得更牢固。
一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听到过一些词句,但是,看着书面语言,要准确、连贯地读出来是很难的。因此,我在进行低年级教学时,注重了词、句、段、篇以及标点符号的指导,效果较好。
首先,我让学生试着读课文。范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铅笔画出喜欢的词语,再把课文读熟,接着我再用卡片出示重点词语、难读词语,指名朗读,对于难理解的词可作重点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再指名朗读,让学生从口里读出来的是词,而不是字。
其次,一些比较长的句子,学生也很难读得好,我引导学生把长句子找出来,先试着朗读。然后,把长句子投影出来,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体会到长句子不难读,只要抓住主要词语、句子的主要部分就可以读好。
第三,对于文中段的朗读,我主要是让学生注意在读中体会其中的意思。标点符号的朗读,要使学生知道:“问号”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等等。这样,经过多次指导,学生就逐步掌握了朗读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是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
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让朗读充分发挥其重要功能。
1 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有一些细微差别。朗读的“评价建议”是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有所侧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把“正确、流利、有感情”作为对学生每一次朗读活动的具体要求。读得“正确”就要以必要的识字量和正确的普通话语音为基础。因此,识字对于阅读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汉字的音形联系,即见字形能正确读音,对朗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对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朗读强化汉字的音义联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的识字识词,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读得正确,即正确地断句,不能读破句,使他们对句子结构和语句节奏等形成了一些感性知识。
朗读是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教师如能充分运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如《鸟的天堂》一文,巴金先生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并深刻体会到作者准确用词及语言的优美、流畅。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 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朗读训练不只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朗读的能力,在朗读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例如,在要求学生朗读(或默读)的同时提出明确的理解性或鉴赏性的问题,由此提示学生朗读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而且要进行相应的意义联想。
学生分析和理解书面语句必须以读为基础,在读得流利的基础上对书面语言进行分析理解,学生要能读得流利,必须对所读材料非常熟悉,就需要以多种方式来增加对所读材料的感知,包括分析其语言特点,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插图或其他形象化资源辅助理解和记忆,以及多种形式练习朗读等等。读得流利即是要求“眼到、心到、口到”,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眼、口、耳、脑进行协调配合,因而读得流利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朗读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对文字和语句进行理解和记忆的过程,对中高年级学生而言,当遇到不熟悉或内容复杂的文章或段落,或因为理解困难而无法集中注意的时候,他们还是需要通过朗读,借助声音和听觉来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和进行有效的思考。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观潮》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感受大潮的奇特,体会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认识事物,去判断事物,同时也是渗透思想教育,教学生分辨***,假恶丑的过程,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 在朗读中受到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诗词。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教师可让学生对诗词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祖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揭示了自然美,这些美学因素,教师在教学中都要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文中去感受美,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如《草原》一课,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草原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受文中所描绘的草原景色,感受自然之美。又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通过朗读学生脑海浮现出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而李博士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为的就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在朗读中,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同时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的奇妙之美,感受到人物的品质之美。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注重朗读训练,让朗朗的读书声回归课堂。
昨天早晨和同事聊天,因为他的儿子比较优秀,所以我请教他:我儿子读书怕读出声,读一会之后声音就没了,问他,说是在看。但是,看的结果貌似不佳。比如每次默写词语,他说,妈妈我先准备会儿。然后他就看。一旦开始默写,发现自己好多不会的,又要重新准备,才能减少错误。
我上学有这样的感受,越到高年级越是如此:书读到最后,大家声音都没了。
印象深刻的是初中考生物,老师让我们读。我就不太喜欢读,我觉得看边默看题目边思考,然后理解了就能记住了。如果问题没思考清楚,读出声来反而会影响思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我最近看了一些牛人分享的读书心得,李笑来老师就提到了,他看到好的文章都会大声朗读出来。
科学研究也说,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只“看”,可能看着看着,思想就飞到爪哇国了;“边看边读”其实思想也会跑偏,我就有这样的经历,而且俗语也说的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啊!
那如果是“看读写”结合呢?
思想开小差的情况会好很多,但也不能杜绝。所以这时候,就要动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发现跑偏,立刻把自己拉回来。
但是,孩子的元认知能力毕竟有限,他们的自控力很弱。如何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