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抑郁症主要病因为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及家庭因素,该病无传染性,好发于有抑郁症家族史的儿童、来自混乱或冲突家庭的儿童、滥用酒精和吸毒的儿童,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本病的发生。
2、主要病因。遗传因素: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遗传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抑郁症是由许多有着微小效应的基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它并没有一个主效基因。家族中如果有抑郁症的亲人,那么后代中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要比家族中无抑郁症亲人的可能性要大很多,发生率高大概在2~10倍。但遗传因素只是一部分,而且相当复杂,也并不是这个疾病的全部。
3、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家庭关系的研究均表明儿童青少年抑郁与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之间存在明显关系。关于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父母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将导致或加重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而给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将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概率。
4、社会因素:社会支持与抑郁有较高的负相关,同伴关系差的小学生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相比,更易患抑郁。在交往中将自己认知为人际交往无能,体验着焦虑和社会拒斥感。
5、诱发因素。儿童青少年抑郁的促发因素主要源自于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即各种应激生活事件,如健康状况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
近日,话题#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女儿小升初不适应,成绩一落千丈,杭州学霸妈妈竟擅自给她停掉抗抑郁药物,换成维生素。
一个初中女生,竟然出现了**倾向,需要定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尽管如此,孩子的情绪变化依然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甚至被看作是“作”“不想上学”。据报道,女孩的父母都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为人父母,常犯的一种错误是,以“过来人”的口吻教育甚至训斥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心理需求。从学霸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种种表现不过是“小题大做”,但从心理老师的角度看,“这无疑把孩子推向了另一个深渊。”
孩子也有自己的焦虑和烦恼,他们也需要倾听和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是否以“少年不知愁滋味”嗤之以鼻,甚至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名横加指责、无情打压?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同时也是一种痛心疾首的现实: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远离抑郁症的困扰和伤害,已经刻不容缓。
抑郁与抑郁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反应: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病症。更重要的是,心理疾病往往比身体疾病更加难以察觉和治愈。压力难免会导致抑郁,而长期的压力很容易使无处释放的情绪累积成病症。在此过程中,如果个人的心声得不到倾听,抑郁症患者的心结就很难被打开,随着他们与世界的隔阂越来越大,难免会产生过度自卑自责等一系列负面情绪,甚至因此走上极端。
近日,24岁杭州女孩郑灵华因粉色头发遭遇大规模网暴,最终导致情绪抑郁而去世。在痛心花季少年陨落的同时,不少网友都在问:为什么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也许我们更应该追问一句:家庭和社会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现实语境下,公共意见对个体的影响日益加深,出于被孤立的恐惧,很多人倾向于相信多数人的声音,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就盲目站队、喊打喊杀。借助网络扩音器的加持,网络暴力的杀伤力往往会被瞬间放大,无差别攻击随时可能对准任何一个人。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很容易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打击网络暴力,守护指尖上的文明,才能维护公共利益,保障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从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父母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和睦的家庭氛围提高孩子的情绪免疫力。现实生活中,群体或情境会对个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力,每个人都是情绪的“接收器”,同时又是情绪的“放大器”。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但如果不能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化解他们成长的烦恼,孩子则有可能“输在当下”——漫漫人生路上,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孩子的世界应当是缤纷多姿的,充满欢笑和快乐,可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却总是郁郁寡欢。
孩子抑郁症案例一:高材生小静变“傻”了。小静,女,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因“情绪低落,经常发呆”由母亲带到医院进行咨询,检查中发现小静生长发育正常,身体各系统正常。意识清晰,接触被动,对检查合作,表情呆板,愁眉苦脸,情绪低落,自述心情不愉快,自己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觉得自己很无能,有时会想到死。未发现明显的幻觉和妄想,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没有自知力,认为自己没病。
小静自小聪慧,接受能力强,学习从来不用大人操心,学习成绩总是排在班上前几名,是家中最有出息的一个,从小得到祖父母的宠爱,其他表兄弟姐妹都以小静为榜样。全家人都对她寄予很大的希望,相信她一定会考上重点高中,然后考上重点名牌大学。
为备战中考,家长为孩子制定了严格的复习计划,希望孩子能考出好成绩,结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省级重点高中,只去了市级重点学校。老师、家长都比较失望。新学期开学,家长希望孩子再努力学习,并以自身的经历告诉孩子,由于父母不是本科毕业,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失去了做处长的机会,强调一定要读好书,否则将来就不会有好的发展。
小静对自己这次没有考好很内疚,觉得对不起家人和老师。准备新学期开始吸取教训,重新开始。开学后,小静更加倍努力读书了,但每次考试总是在前20名左右,不再像以前一样名列前茅。
逐渐孩子出现入睡困难,上课经常走神,思考问题时感到吃力,说话也少了,经常一个人发呆,对原来喜欢看的小说也不感兴趣。每晚要到一两点才能入睡,早上经常不能准时起床,几乎天天迟到。老师的批评也多了。周围的人都觉得小静变“傻”了,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反应。她曾经对母亲说自己对不起父母,自己辜负了家人和老师的期望。
小静从小是一个较为优秀的学生,她身边的老师、父母、亲友、兄弟姐妹对她的过高评价,以及她所获得的成绩,并不形成对她激励的一种动力,反而成为一种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她的情绪找不到宣泄对象,只能独自一个人承担,最终导致患上了抑郁症。
孩子抑郁症案例二:娜娜的笑容不见了娜娜的爸爸是某公司的业务经理,妈妈是一名列车员,他们通常在家的日子很有限,因此5岁的娜娜便由外婆带着。以前的娜娜活泼开朗,很喜欢笑。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星期天有爸爸妈妈领着到公园玩,娜娜就很羡慕,因为她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爸爸妈妈发现娜娜变得不爱笑了,她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整天不说话,好像一下子乖了许多,但这种“乖”总显得有点不对劲。另外,幼儿园老师也反映娜娜现在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呆呆的,远不像班里其他孩子那么活泼。
孩子抑郁症案例三:小丽4年不长个小丽今年12岁,身高却只有1?2米,看上去比同龄孩子矮了许多。8岁那年,父母离异后,小丽随父亲一起生活,从那以后,小丽的身高几乎就没怎么长。尽管小丽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但性格却十分孤僻抑郁。
父亲带小丽到了医院,医生详细检查后指出,小丽不长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快乐、心情抑郁,从而降低了生长激素的分泌,属于典型的生长发育迟缓。
孩子抑郁症案例四:炯炯不想去学校9岁半的炯炯读四年级,近段时间以来,他突然常发脾气,不做作业,不去妈妈给他报的辅导班上课,也不想去学校上课。炯炯不仅说谎,还和家人大吵。星期一早上,炯炯被妈妈送到学校门口后,他绕过妈妈不愿进学校。老师家访时,炯炯就说头痛。妈妈带着炯炯到医院检查身体却发现没有任何器质性异常,医生认为炯炯得的是“心病”,主要是学习压力太大,已经患上了儿童抑郁症。
娜娜、小丽和炯炯都患了儿童抑郁症。抑郁症主要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不仅包含有抑郁寡欢、忧愁苦闷的负性情感,而且还有怠惰、空虚的情绪表现,但是,以往我们常误以为抑郁症只会发生在有自我意识能力和情感丰富的成人身上,而忽视了儿童也可能得抑郁症。抑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害,会使孩子心理过度敏感,对外部世界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还可以造成儿童身高发育不良。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
我是一名一线的医生,你说的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记得在去年下半年的一段时间里,曾经集中收治了几名还在上中学的青少年抑郁症小患者,这些孩子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孩子们为什么会抑郁,青少年最确实的是什么教育,我觉得还是要从孩子们的原生家庭找原因。
青少年抑郁症高发的原因青少年抑郁症高发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就好像我说过抑郁症的发病因素是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样。可在我治疗过的一些青少年抑郁症小患者中,却存在着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家庭的不幸福,大部分是单亲家庭,由父母一方单独抚养孩子,少部分是父母感情长期不和,家庭的主基调是无尽的争吵。所以小患者们的原生家庭都是存在问题的,而父母们的感情问题,都不同程度的给小患者的童年生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造成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在这之前,对于单亲家庭,可能我还缺少一些正确的认知,觉得只要对孩子好,父亲也好,母亲也好,都能给孩子所需要的爱。现在我知道自己错了,我们以为孩子吃饱穿暖,有人关心,有人疼就可以了,可孩子们的要求也只是来自父亲和母亲不一样的爱,也只是一个温暖的家,一个能保护自己的家,也不能算要求的多高吧。
而且在和他们的父母接触中,我也知道一个人照顾孩子有多么不容易,知道即使有足够的钱也不可能给孩子提供需要的一切,知道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这些单亲父母们也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所以,有些时候他们也会不经意间的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但恰恰就是这种不经意间的影响,更容易让孩子敏感和自卑。
当然,不考虑单亲家庭,和童年可能经历的不幸之外,孩子们同时也还承受了巨大的学业压力,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个时候要累太多了。其实这也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和发展阶段,全社会压力增长的一个明确的体现。所以,这一代孩子经历的童年,在一定程度上说,真的缺少我们小时候那种简单的快乐。
你提到了教育,我也想说一下教育,我们的教育实际上忽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方说关于如何调整心态,释放压力,诉说情感等等方面的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都是缺失的。
所以,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可能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还很多,包括我们的原生家庭,也包括我们的教育,为了孩子,任何改变,都是值得的。
为什么小孩子也会得抑郁症?是父母的问题吗?
01
儿童抑郁的表现有哪些?
孩子在患上抑郁的时候,通常会在三个方面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
首先就是情绪的变化。这一点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因为孩子在患上抑郁之后,情绪就会明显的变得低落,并且变得不喜欢说话,经常喜欢自己一个人躲在安静的角落,记忆力下降,有时候,你可能开会发现孩子会自顾自的流泪,对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情也不再热心。更有甚者,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自我伤害的行为。
简单的来说,就是孩子的情绪突然变得奇怪起来,不善言,不热情,不高兴。
其次,就是孩子行为上的变化。孩子在抑郁之后,行为上也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就比如一个非常乖巧的孩子,在抑郁之前,他可能听话懂事,但是在抑郁之后,他可能就会变得非常"叛逆",喜欢和家长顶嘴,不接受家长的劝说,并且在遇到一些事情或是反对意见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过激行为。
另外,孩子在学习方面也会呈现一种消极状态,学习兴趣降低,变得不爱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甚至于同学的关系也会变得没有热度。
直白点讲,就是孩子变得不合群,不懂事,不听话,动辄打骂,不服管教。
另外,就是孩子身体上的变化。抑郁并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变化,因为孩子在抑郁之后,心理的波动也会对孩子的生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比如:孩子在抑郁之后,可能会出现不思饮食、睡眠质量下降、头部痛感、胸部闷气、腹部不适以及浑身乏力等情况。
也能够理解为,孩子身体没有明显的病理性变化,但是却会出现多种的不适症状。
02
儿童抑郁,与家庭环境关系甚密
看到儿童抑郁的一些症状表现,相信家长们都是非常抗拒自己孩子抑郁的,因为抑郁的产生,不仅仅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会导致孩子的健康受损,严重的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命安全。
那么,抑郁主要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呢?其实,儿童抑郁的起因,多是和家庭环境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
家庭环境激发孩子抑郁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严重的家庭动荡,就比如父母离异、丧父丧母或是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等,都非常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抑郁。
孩子在小时候就是需要从家长身上获得安全感以及基本的感情慰藉的,家长对孩子的意义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家长的关爱,那么就极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变得抑郁。
简而言之,就是缺乏双亲的关爱,就容易引发儿童抑郁。
其次,孩子在家庭中不被重视,无法得到肯定。就比如现在的一些重男轻女家庭、育儿意识浅薄的家庭等等,在这些家庭中,因为家长不懂得去正确的对孩子进行培养和家教,导致孩子无**确的进行自我肯定,不清楚自己的个人价值,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是"多余"的,从而变得抑郁。
通俗点讲,就是孩子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太过自卑,导致抑郁。
最后,就是家族遗传性的抑郁。如果孩子的家族中,存在抑郁症患者,那么孩子也是可能会出现抑郁的情况的。
03
家长如何应对儿童抑郁?
儿童抑郁的危害是很大的,对孩子的心理和身体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所以,家长就需要掌握一些应对儿童抑郁的方法,以便帮助孩子摆脱或是减轻抑郁。
首先,家长要对抑郁做到足够的认识,重视抑郁问题对孩子的危害性,明白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懂得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
其次,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有一个比较积极的目标形象。
其实说白了,孩子在小时候,潜意识的成长目标其实就是家长,家长情绪如何、是否高兴等等,都会影响到孩子,要是家长经常闷闷不乐,那么孩子就可能会变得闷闷不乐,要是家长经常积极阳光,孩子也会活泼开朗。
另外,就是要多和孩子互动。这里说的互动,不仅仅是简单的亲子活动,还包括带孩子远足、旅游等等,在平时闲暇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多交流、看书、玩玩游戏什么的,在周末或是节假日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出门旅旅游,接触一下大自然等等。
最后,就是要多鼓励孩子去交朋友了。孩子经常喜欢交朋友的话,是很难变得孤僻的,从而就从根源上避免了孩子抑郁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