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科大的孩子啊!都不容易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这个思想方法的前提条件;理论联系实际是它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验证了这一思想方法的正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的与时俱进的特征。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按照***同志的《实践论》的观点,人们的正确思想是从不断地反复的实践中获得的。然而我们的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和一成不变的。我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常常要受到各种限制和干扰。我们的认识受到来自经典理论的限制,因为经典理论虽然有其正确性和指导价值,但总是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的,完全照搬照抄照办是不行的。我们的认识受到我们自己的切身经验的限制,我们对于自己的切身经验总有切身的体会,总认为是亲历亲为,得之不易,是无比正确的,应该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而实际上我们的经验本身也有局限性的。
纪念党九十周年文章 我们的认识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错误思想的干扰,这些错误思想有的来自野心家,有的来自头上有许多光环的伟大人物,真伪难辨,莫衷一是。我们要排除这些干扰,求得正确的认识,就要解放思想,从各种框框中解放出来,回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上来。我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要借助于望远眼镜和显微镜。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不平理论就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强大的思想武器。这些经典理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行动的指南,就像帛菽黍一样不可须臾离开。对待经典理论,历来就有不同的态度。把经典理论,看作是圣经和教条,一字一句也不能改动,都要严格照办,这是教条主义的态度。而教条主义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解放思想是针对思想僵化而言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僵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李立三同志把列宁主义的某些论断当作教条,错误地判断了中国革命的形势,要全党积极行动起来,在敌人的心脏大搞城市暴动和飞行**等,要用更加积极的斗争迎接一省或数省的革命胜利,使党的力量大受损失。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完全从本本出发,大搞图上指挥,完全不顾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其结果使来之不易的革命力量受到严重的损失,“兵日少而地日蹙”[刘伯承语],最后被迫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长途转战,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我们党曾经引为自豪的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实践证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始终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始终存在着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对于这个问题全党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使广大群众都知道。这样的思想路线,其核心就是阶级斗争,是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是一脉相传的。这样的主观臆断的思想路线是不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的,是思想僵化的表现。这样的思想路线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滥用了民力,错过了许多发展时机,无休止的政治斗争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迟滞了中国发展进步的进程,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其原因之一就是思想僵化,不知变通,局限过去成功的经验。
纪念党九十周年文章 在***主席故去、四人帮倒台之后,当时中央的主要***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拒绝正确评价***同志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拒绝在指导思想方面做出重大改革,结果一年没有初见成效,三年也没有大见成效,而是三年徘徊不前。***同志顺应历史的发展,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以一篇理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契机,开展了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此后漫长的改革之路做好了思想准备。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思想解放运动,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我们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走向灭亡。
但是解放思想,不是无原则地解放,不是猜想幻想妄想胡思乱想。解放思想的原则应该是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客观事物的本质出发,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实事,就是客观世界;求,是研究是探索,就是实践;是,就是规律。一切框框都不要了,唯一不能不要的是实践第一的观点,站在实践第一的观点上对客观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纪念党九十周年文章 实事求是是列宁主义的关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精髓,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重要著作里多次阐述过这个观点,他的经典语言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列宁解放思想,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马克思多次谈到社会主义可能会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在他写《资本论》的最后就是这样预言的;而列宁的观点是,当世界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各种矛盾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主义革命最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上爆发并取得成功,而沙皇俄国就是帝国主义链条上这样的一环。实践证明,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与其说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不如说列宁对待经典理论的态度是正确,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
与时俱进的着眼点是发展,是奋斗和创新,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认识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是实事求是的以实践为基本要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因为实事求是不是一时一事,而是时时事事,而是以这样的认识论为主线一以贯之,贯穿我们工作的始终,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物质财富是在不断的积累的,人们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这就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既有精神的内容,也有物质的内容,是全方位的进步,是不断深化的认识作用于实践必然结出丰硕成果的全部内容。***理论,是中国改革20余年实践的总结,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财富。而与时俱进也正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继承和发展。
怎样做读书笔记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
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
提要式。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如,历奥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心得式。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礼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写这类笔记,要特别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自修理工科则应注意抓住学习研究中所碰到的难点和问题。有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经过冥思苦想或从某一点上受到启示的。对任何一点良好的思索。那怕是一丁点都不应放过,并把它及时记下来,很可能成为你作出成就的关键。
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索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上述四种与笔记的方法,可视各人的爱好、条件而定。至于书与格式,记在笔记本、活页张、卡片、纸条上均可。如果是自己的课本、书刊,那么写在天头、地脚、篇末、段尾都行。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总之,各种方式均有所长。但从使用价值来看,采取做资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做卡片请你注意几点:
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
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
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二、读书笔记的种类
1、符号式笔记
我们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等等)勾划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这种笔记,就是符号式笔记。
符号式笔记使读过的书上的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一目了然,这就为提纲笔记、摘录笔记等其它形式的笔记作好了准备。
批语可以是对书中一段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是对书中某一个问题没有看懂所表示的疑问等。
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图书馆的或借别人的图书,不应该乱批乱画。
(2)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自己应该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比如,用直线表示重要的内容,用“…”表示精采的句子或优美的词汇,用“ ”表示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用“ ?”表示尚未弄懂的问题等,以后看书,就都要按自己的这个规定去使用这些符号。
(3)符号不能作得过多。如果整页整页都围上圈,划上线,全都成了重点,就等于没有了重点,符号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4)要清楚整齐。不要把书弄得很脏,涂划得连原文都看不清楚了。
以读高尔基的《海燕》为例:
海 燕
在茫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着,——**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2、摘录式笔记
摘录式笔记就是把我们从书上、报上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抄写下来。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费事,其实是一种省时省力积累知识的好办法。摘抄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日后查找起来,面对茫茫的书海,你就能体会到作摘录笔记的优点了。
作摘录笔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选择地抄录。把文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启发的内容抄下来,每条抄录笔记应当“少而精”。“少”指字数较少,“精”指内容把握要点。
(2)要忠实原文。书里有段话,我们觉得挺好,想把它抄下来。抄的时候,又觉得某个词用得别扭,干脆另换一个词代替,这样不行。既然是摘录,作者怎样写,我们就应怎样抄,不但词句不能改动,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改动。一段话中,前后和中间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要注明出处。每条材料都要注明是从哪本书里第几页抄录的,作者是谁。如果是在报纸、杂志上抄录的,就要把报纸、杂志的名称、日期写上。还要注明文章的标题和作者。这样便于以后使用时查对。
3、剪贴式笔记
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经过整理就是剪贴式笔记。这种方法收集材料快,也很简便。
剪贴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剪贴式笔记时要按不同的内容分类。可以准备几个用来贴剪报的本子,或者把一个本子分成几个部分,把语文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等内容分别贴进去。
(2)每一条剪贴的内容要注明出处、时间。即剪自哪一种杂志或报纸,哪一年哪一期等。
(3)短小的剪贴笔记也可以作为读书卡片的内容。
4、感想式笔记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读后感。
这种读书笔记重在训练同学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是我们小学生在写作时需要用到的。如何写感想式笔记,我们将在五六年级时候专门学习。
〔寄语〕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还不止这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习惯去创新。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范文
下面举一个关于说明寓言的摘录笔记的例子: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向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有一位同学读了《詹天佑》后的感想是这样写的:
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詹天佑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1905年,他在清****无能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的嘲笑声中,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这正是他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詹天佑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晚上在油灯下绘图计算,和工人同吃同住,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克服种种困难,使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想想自己,做数学习题的时候,常常害怕困难,抄袭同学的答案,比比詹天佑,我多惭愧呀!我决心以詹天佑为榜样,长大了也为祖国争光。
这篇短短的“读后感”,既要表达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又要叙述自己被詹天佑“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其结果,文章内容显得分散、干巴巴,倒像是一份“决心书”。
由此可见,写读后感一定要选择自己感触最大和体会最深的一点来写,应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当然,写的时候还要善于联想,依照原文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