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O3)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HI溶液,过量的HI溶液电离出大量的氢离子,和Fe(NO3)3溶液中的硝酸根形成硝酸(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氢离子使硝酸根呈氧化性,因为硝酸根只在酸性情况下呈氧化性,氧化性相当于稀硝酸),把碘离子氧化成单质碘,顺便说下:氧化性由强到弱为 硝酸根(酸性)→三价铁离子→单质碘
离子反应方程式:2NO3- + 6I- + 8H+ = 3I2↓ + 2NO↑ + 4H2O,1,I2和FeI2,2,碘单质生成,2,I3-,1,由于是过量的HI,所以Fe3+和NO3-均被还原。
Fe(NO3)3+12HI=FeI2+5I2+3NO+H2O,1,二价铁,0,
酸碱反应优先 所以是hno3先和氢氧化钠反应
可以这么想
如果是feno3先和naoh反应,生成fe(oh)3
那么它遇见hno3还是会变成feno3的
Fe(NO3)?溶液和HI溶液混合的反应是一种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反应。
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反应时先强后弱,即还原剂先与强氧化剂量反应,只能还原剂与强氧化剂反应后,还原剂才能与弱氧化剂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NO3﹣>Fe?﹢,在中性条件下,氧化性Fe?﹢>NO3﹣。
因此,当HI过量,硝酸根离子、铁离子都被还原,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NO3)?+12HI=FeI?↓+5I?+3NO↑+6H?O。
当HI少量时,倍分硝酸根离子和铁离子被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NO3)?+8HI=2Fe(NO3)?+4I?+2NO↑+4H?O。
扩展资料: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一写”:首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改”: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最关键的一步):
1、单质、氧化物、不溶物、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及水等)不能拆开来写。如Cl?、Na?O等不可以拆开写成Cl﹣、Na﹢、O?﹣。
2、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的离子符号的改写同电离方程式中的离子形式。如NaHCO?改写Na+、HCO?-。
3、微溶物,若出现在反应物中一般改写成离子符号(悬浊液除外);若出现在生成物中一般不改写。
4、固体与固体物质反应不写离子方程式。
5、HCl、HNO?无论浓稀,均应改写成离子符号。
“三删”:删去方程式两边未参加反应的离子;
“四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硝酸根离子可在酸性介质中,通过和铁(II)反应产生棕色环加以定性检出。参见棕色环实验。 总反应为: 3Fe2+ + NO3- + 4H+ → 3Fe3+ + NO + 2H2O 虽然该反应已有很久的历史,但其机理却是不久前经分光光度法及电位滴定法的系统研究后才弄清楚的:[2] Fe2+ + NO3- + 2H+ → Fe3+ + NO2 + H2O Fe2+ + NO2 + H+ → Fe3+ + HNO2 Fe2+ + HNO2 + H+ → Fe3+ + NO + H2O Fe2+ + NO → FeNO2+ 2NO2 + H2O → HNO2 + NO3- + H+ 2HNO2 → NO + NO2 + H2O NO + NO3- + H+ → NO2 + HNO2 其中棕色环是由 FeNO2+(第四步)引起的,速控步则是最后一步。
http://baike.baidu.com/view/84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