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一年级下册语文《姓氏歌》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语文《姓氏歌》教学反思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12
  • 发布时间:2024-04-20 10:40:05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语文《姓氏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下册语文《姓氏歌》教学反思1  
内容详情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语文《姓氏歌》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下册语文《姓氏歌》教学反思1

 《姓氏歌》为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识字部分第二课内容,本课教学目标为:

 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这十二个生字,并认识弓字旁、走字旁和金字旁。

 3、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七个生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

 本课以《百家姓》儿歌拉开帷幕,通过百家姓出示了一部分读音相近或者形似的姓氏,通过难区分的姓氏引出本课课题——《姓氏歌》。通过学生自己读课文以及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能够较通顺通读全文,部分学生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细致领会全文,重点讲解其中的生字,如“李”,引导学生认识李字的结构,并能找到其中分出的两部分“木”和“子”,通过“李”字,学生能自己分解“张”字,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认识新部首弓字旁,并通过课件展示形象的弓箭,引导学生记住弓字的形状,再通过笔顺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弓字旁的书写方法。再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胡”、“吴”、“徐”、“许”几个字,引导学生自己对生僻字进行拆分,根据结构或者偏旁记忆不同的字。第二段主要是对单姓和复姓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欧阳”等复姓。此后,对开篇出示的难区分字加以讲解,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者小组讲解的形式能快速认识难区分的姓氏。下一个环节为指认生字环节,老师通过课件出示认读生字,学生通过抢答、举手回答等形式认读生字,最后环节为课堂总结,并出示课下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在读书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进行朗读,但是读的环节安排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角色朗读,在讲解“张”字时,出示的弓箭和弓字旁的引导能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并书写,但出示的词语过难,学生认起来存在问题,特别是“张牙舞爪”这个词语,没有在课堂上更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提示学生圈字时,没有做出区分,导致认读和书写的生字没有加以区分,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整堂课中,我用了较多的时间和语言组织课堂纪律,如果以表扬为主,会加快我课堂的步伐,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一年级下册语文《姓氏歌》教学反思2

 《姓氏歌》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它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中国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小学低年级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姓氏歌》时,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因此,教学本课时,诵读儿歌,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节时,采用同桌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各个孩子都高兴的不得了,不认识的字就主动读拼音,很快就认识了所有的生字。识字时,我让学生用拆一拆的方法记住生字,如:张=弓+长,李=木+子,吴=口+天,许=言+午。倒过来就是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我还用我的姓氏进行编辑识记:子+小=孙,调动孩子编记自己姓氏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姓氏,同桌之间编,小组内编,让其他小朋友记住自己的姓。孩子们各个活跃的七嘴八舌不停地编,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说的不亦乐乎,从而达到了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认识掌握更多的汉字的目的,并注重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一年级下册语文《姓氏歌》教学反思3

 《姓氏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每个人都有,都不陌生,所以一开始介绍百家姓,孩子不陌生,但是说出大量的姓,对孩子来说可能一时说不完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百家姓的认识,对姓氏歌的学习,孩子们更多的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产生了热爱之情。

 本堂课自我感觉还不错,我认为主要是内容吸引孩子,孩子的兴趣就被激起,有了兴趣后孩子们会跟着你走,迫不及待想学习后面的。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愿意学了,这是教学中最最基础的。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此,你要想办法抓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可是这一点我还欠缺着呢!

一年级下册语文《姓氏歌》教学反思4

 今天教孩子们学习第二课《姓氏歌》,在导入的时候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老师问:“光头强姓什么?”孩子们:“姓光”熊大姓什么?”姓熊”。“语文老师姓什么?”孩子回答“姓向”。“校长姓什么?姓刘。”然后过度读到课文,理解课文。本课我采用一问一答地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学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节奏感。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同桌、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一年级下册语文《姓氏歌》教学反思5

 本课《姓氏歌》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概括了文中介绍姓氏的各种方法,如:汉字拆分法(组合法)、说偏旁法、组词法等。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在学习“许、徐”两个姓氏时,我举了两位老师的例子,学习复姓时,我还联系到了诸葛亮、司马光、欧阳修等历史人物,同时还补充了赵姓为什么排第一的趣味小故事,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孩子们探究学习课外知识的欲望。

 总之,在教学中永远不会做到尽善尽美,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读的还不够充分,姓氏了解的还太少,学习气氛不够活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提升个人素质,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年级下册姓氏歌生字组词

拼 音 zhōuyù ?

部 首?米

笔 画?12?

五 行?水

五 笔?XOXN

粥 [yù]

〈动〉

同“鬻”。卖

则使其贾粥之。——《周礼·巫马》

不粥祭器。——《礼记·曲礼下》

田里不粥。——《礼记·王制》

戎器不粥于市。

又如:粥画(卖画的)

养育

初俊羔助厥母粥。俊也者大也,粥也者养也。——《大戴礼记》

嫁出

请粥庶弟之母。——《礼记》。郑玄注:“粥,谓嫁之也。”

另见 zhōu

粥 [zhōu]

〈名〉

(形声。字本作“鬻”。从鬻(古文“鬲”字),米声。鬲,古烹饪器。本义:稀饭) 同本义

粥,驙也。——《广雅》

驙粥之食。——《礼记·檀弓》。疏:“厚曰驙,稀曰粥。”

崇为客作豆粥。——《晋书·石崇传》

恃粥耳。——《战国策·赵策》

粥以糊口。——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粥饭僧(只吃粥饭而不努力修行的僧人);粥鼓(谓僧寺集众食粥时击鼓);弱饧(甜粥)

〈形〉

柔弱的样子 。

如: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又指鸡相呼声)

另见 yù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姓氏歌

一年级下册姓氏歌生字组词如下:

1、方fāng,4画,单一结构,部首:方。

组词:前方qián,fāng、远方yuǎn,fāng、方向fāng,xiàng、方式fāng,shì、方便fāng,biàn、西方xī,fāng。

2、王wáng,4画,单一结构,部首:王。

组词:国王guó,wáng、王朝wáng,cháo、帝王dì,wáng、君王jūn,wáng、王师wáng,shī、侯王hòu,wáng。

3、国guó,8画,全包围结构,部首:囗。

组词:出国chū,guó、国旗guó,qí、国王guó,wáng、精忠报国jīng,zhōng,bào,guó、国民guó,mín、国有guó,yǒu。

4、双shuāng,4画,左右结构,部首:又。

组词:双臂shuāng,bì、双倍shuāng,bèi、双龙戏珠shuāng,lóng,xì,zhū、双双shuāng,shuāng、双重shuāng,chóng、双方shuāng,fāng。

5、么me,3画,单一结构,部首:丿。

组词:多么duō,me、为什么wèi,shén,me、怎么zěn,me、这么zhè,me、要么yào,me、甚么shén,me。

前方的例句:

1、前方有一块巨石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2、那些兵马俑个个张弓搭箭,盯视前方,好像随时要将箭射出。

3、战士们全副武装开赴前方。

4、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给前方战士运送弹药和补给。

5、前方有沼泽,你不能去冒险。

6、虽然前方路途坎坷,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最初的理想。

7、直至前方战事严重起来,路易。佐治出来救了国内的局面,这是超乎可笑的,于是目空一切的青年们不再嘲笑了。

8、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投笔从戎,奔赴抗日的前方。

9、前方将士在浴血奋战,而后方的一些歌舞厅仍在播放醉生梦死的亡国之音。

10、我们的战士正在前方跟敌人拼命。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12个生字;认识弓字旁、金字旁。

 3、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7个生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己先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拼音。

 2、老师教读,男生读、女 生读,全班齐读。

 3、说一说班上的同学还有哪些姓氏?女兆姚、西早覃、口十叶、尸出屈、龙共龚、山隹崔、言午许、黄 色的黄、符号的符、田地的田、国王的王、方向的向、队伍的伍?

 4、做课本上的问答游戏。

 二、熟读词语、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1、板书词语:“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古月胡、上官、双方、国王、什么”。(加粗字体是书本上要求必须认识的字)

 2、老师教读,请学生上台来教读。

 3、老师随机抽取几个字指一指,认识会读的同学站起来大

 声读出来。看谁反应最快。

 4、根据笔顺歌自己想一想笔画顺序是怎样的?请四个同学

 上台来,把“姓、什、么、双、方、国、王”七个字的笔顺

 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就在书本上,把这四个字按照笔顺写

 在田字格中。

 (笔顺歌: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

 中间,后两边;先外后里再封口。)

 5、说一说“张”“钱”“徐”“国”都是什么偏旁呢?弓

 字旁、金字旁、双人旁、国字框。

 6、把黑板上的词语一起来读一遍,会读了的就擦掉,较难

 的词语就留在黑板上,可以多读两遍。

 7、全班一起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木子——()弓长——()古月——

 ()

 口天——()子小——()言午——

 ()

 2、根据笔画顺序,写出下列字的笔顺。

 姓:,共()画;

 什:,共()画;国:,共()画;方:,共()画;

 3、将下列字与正确的拼音连起来。

 gushiwuxingguanqianzhao

 姓氏古吴赵钱官

 4、给下列字注音。

 ()()()()()

 张周官王姓

 5、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家庭作业。

 1、用下列字组词,再用组的词造一个句子:姓、什、国、

 双、方。

 2、背诵课文。

 

篇二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中国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设计,教师以自主交流、游戏互动为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同时,在识字的过程中熟读成诵,这样不仅积累了姓氏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家姓》音频文件,学生进行跟读。

 2.说说自己姓什么。在播放的音频文件中听到了吗?

 3.揭示课题,并板书。

 4.随文识字:"姓"。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好后鼻音。

 (2)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3)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提醒写字注意点:"姓"的女字旁,横要写得短,注意避让,右边的"生"横画要稍微短些,第一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5)生描红。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节奏感强的《百家姓》诵读一下子让学生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顺势随文识写生字,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也有效地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儿歌一共几个小节?从中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2)还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5.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理解,但是对于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难,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质疑,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三、开展游戏,趣味诵读

 (一)诵读第一节。

 1.指名朗读第一节。

 2.齐读第一节。

 3.了解第一节的姓氏介绍方法。

 出示:

 什么李?木子李。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1)说说发现了什么。(通过把字拆开的方式来介绍姓氏。)

 (2)出示几个姓,让学生尝试拆解。如"章-立早章""吕-双口吕""林-双木林""陈-耳东陈""黄-草头黄"等。

 (3)齐读第一节。

 (4)同桌用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第一节。

 4.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述。

 (1)除了拆字法,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讲清自己的姓氏呢?

 (2)照样子说一说。

 出示:你姓什么?我姓方。

 什么方?方向的方。

 ①师生问答。

 ②学生同桌之间游戏问答。

 5.齐读第一节,背诵第一节。

 (二)诵读第二节。

 1.引读:

 师:中国姓氏有很多--

 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指导读好"郑"字,它的韵母是后鼻音。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姓氏,接一接。

 3.出示第四、五行,认识复姓。

 (1)跟着老师读好复姓。

 (2)教师介绍复姓。

 (3)学生补充自己知道的复姓。

 (4)教师补充常见的复姓。

 4.指名读第二节。

 5.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三)比赛朗读,加深记忆。

 1.个人挑战赛。

 2.男生女 生集体比赛。

 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采用拍手游戏、朗读比赛等形式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张""赵""钱",学习新部首。

 (1)指名朗读生字。

 (2)介绍部首:"弓、走、钅"。

 (3)说说一个字在做部首时和原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出示生字:么、国、方、什、双、王……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它们。

 3.小组合作交流。

 预设:

 国:四四方方一个框,里面住着小玉儿。(猜谜法)

 方:"放学"的"放"去掉反文旁,就是方。(熟字拆解法)

 双:又又成双。(部件组合法)

 王:王王王,王嘉成的王。(介绍班级同学姓氏法)

 …………

 4.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5.比一比,看谁组的词语多。(把生字进行组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写字姿势。("三个一")

 2.动画演示生字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3.观察例字: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如:国--方框儿要稍微大一些,竖画要直,"玉"字要写得小,里面的一竖写在竖中线上;双--两个"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变化,左边的捺要变成点,稍稍比右边的"又"小;王--笔画少,注意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稍短,第三横最长,稳稳托住上面的笔画。)

 5.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6.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7.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生字的写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1.趣味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