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台湾新竹大学有哪些学校

台湾新竹大学有哪些学校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4
  • 发布时间:2024-04-19 15:25:03
台湾新竹大学如下:1、中华大学中华大学(Chung Hua University,CHU),位于台湾省新竹市香山区。创立于1990年,前身为中华工学院。中华大学系由新竹地区热心教育之企业家,基于落实科技教育、协助地方产业升级、增加地方推广教
内容详情

台湾新竹大学如下:

1、中华大学

中华大学(Chung Hua University,CHU),位于台湾省新竹市香山区。创立于1990年,前身为中华工学院。中华大学系由新竹地区热心教育之企业家,基于落实科技教育、协助地方产业升级、增加地方推广教育的使命而兴办的。

创校宗旨在于响滚睁应**培育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技福国裕民之号召,实现“事业有成,回馈社会” 的宏愿,于1990年核准创立中华工学院,同年七月参加大学联招。在董事会的全力支持及全体教职员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务发展颇受肯定,并能快速成长茁壮。

2、台湾交通大学

台湾交通大学(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亏备和简称“台交”“NCTU”,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新竹市,是台湾顶尖研究型重点大学之一,与台湾清华大学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相邻,与中国大**所交大共同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

学校源头为1896年创立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896年创立于唐山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两岸分治后,上海原址改组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唐山、北京原址分别改组为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1958年,交通大学继政治大销盯学及清华大学之后在台复校,校址选定新竹市。

位于新竹市的大学是哪个

翻开中华灿烂的文学史,许多“星宿”照的大地亮堂堂,但民国时最亮的那颗北极星,可非“他”莫属,他曾担任过清华大学的校长,任职期间对人才遴选制度进行了规范,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他,就是梅贻琦。

“少年听雨歌楼上”

1889年冬,大雪纷飞中,一位婴儿呱呱坠地,在那个平凡的年代,在天津地区一个平凡的小镇出生了一个不平凡的孩子,他-就是梅贻琦。

梅贻琦的父亲曾经中过秀才,所以在当时有国家分配的职位“盐店职员”,梅贻琦虽然家境并不是太好,而且还有4个哥哥。但跟随着他的父亲耳濡目染,1904年,也算是在一个书香门第长大的梅贻琦以优异的成绩从严氏私塾考入南开中学,作为他们的第一期学生。

但在此时发生了一件大事,梅贻琦的父亲失业了,家道中落的他不得不更加树立起一颗努力学习的心。四年后,他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首批庚子赔款留学生进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从此正式踏上了他的学术道路,四年后他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并被授予sigxma荣誉会员。

“壮年听雨客舟中”

时隔多年,梅贻琦回国之后,再次遇见了他当年在严氏私塾的一位小学妹韩咏华,可此时韩咏华已经毕业做了一位幼稚园教师。作为海归留学归来的梅贻琦,两人想必会有一定的隔阂。可情的种子早在多年前就已经种下,无论藤曼如何缠绕也不能阻挡它的发芽。回国后,梅贻琦便鼓足勇气给韩咏华写了一封求婚信。但是这封信过于简明扼要了。韩父读了这封信之后觉得梅贻琦这个小伙子诚意不够。久久未收到回信的梅贻琦很是失落。

但梅贻琦的一往情深,岂是区区一封信件所能阻挡的?梅贻琦这次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长诗。韩父看后被这位小伙子的文采折服了,遂成全了这对鸳鸯。

随后梅贻琦事业爱情双丰收,不久便上任了清华校长。但此时战火纷飞,为了军费开支,梅贻琦以身作则,削减了校长的津贴。韩咏华为了贴补家用,决定摆摊卖糕点贴补家用。但考虑到梅贻琦得清华校长身份,韩在每次卖糕点时会用头巾把自己的脸遮住,来维持一下“校长”和“校长夫人”的面子。

梅贻琦是一个顾家的好丈夫,看到妻子这么为家庭奔波操劳。梅贻琦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有时候他就会为妻子看一下糕点摊,来给妻子分担一下繁重的工作。

渐渐地,清华在梅贻琦的管理下越来越好了。对人才遴选制度和学术学风渐渐地形成了一种自己的风格——自由派。1945年抗战结束后,梅夫妇回到了北平,渐渐地安稳下来。

“而今听雨僧庐下”

然而世事无常,风云变幻,1948年北平解放之际,梅贻琦却被***带去了台湾。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过去的第一件事必然是教育建设。创办了“清华原子科技所”作为台湾新竹大学的前身。第二年梅便去了美国进修。

梅无心政治,专心学术,曾有台湾当局邀请梅入台湾内阁。梅表示能来台湾已经是很给南方朋友面子了,如果入内阁就对北方的朋友太不友好了。包括他在任期间,没有因为政治原因开除过任何一位教职工。正所谓:“百花齐唱,百家争鸣”。梅的校园中有各党各派,与此同时,他们相处得十分和谐,没有党派之争。

1960年,梅贻琦病重,韩作为妻子,陪伴在梅的身边悉心照料,但两年后梅还是与世长辞,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被取名为梅园,自此,梅贻琦纪念章便代表着梅贻琦的光辉学术历史成为了台湾学者的最高荣誉。

结语

“即使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梅是一位好学者,好丈夫,好父亲,同时也是一位好的自由党派人士。他觉得学术就是一潭清水,不应该涉及政治。他做到了,他也为我们做了表率,那就是包容和平和的自由学术氛围。时光荏苒,他离开我们,可能带走了很多。但我相信,他给我们留下的,远远超过他所带走的,他就是梅贻琦,民国时期的那位“学术北极星”。

位于新竹市的大学有几所

位于新竹市的大学是中华大学

中华大学(Chung Hua University,CHU),位于台湾省新竹市香山区。创立于1990年,前身为中华工学院。中华大学系由新竹地区热心教育之企业家,基于落实科技教育、协助地方产业升级、增加地方推广教育的使命而兴办的,创校宗旨在于响应**培育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技福国裕民之号召,

实现“事业有成,回馈社会” 的宏愿,于1990年核准创立中华工学院,同年七月参加大学联招。在董事会的全力支持及全体教职员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务发展颇受肯定,并能快速成长茁壮。1997年8月1日,经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核准,改名为中华大学。

2009年与福建闽江学院成立交通学院,在大陆招生,该校学生大三可以往台湾攻读学士或毕业后在台湾大学攻读硕士、博士。

我们认为“竞争力”,除了专业知能,抗压性与团队精神也很重要。专业知能,未来还有机会学习;但是人本素质的提升,无法速成,需借长期养成。我们希望从中华大学出去的学生能兼具品德、气质与专业素养。

梅贻琦简介 梅贻琦的简介

位于新竹市的大学有6所,分别是:

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首设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恢复大学部。2016年11月1日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并入台湾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与新竹清华大学现双方合作MOOC课程、学术访问制度及双联学位课程,并与厦门市三方共建“清华海峡研究院”,促进两岸学术及文化交流。

台湾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简称“台交”“NCTU”,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新竹市,是台湾顶尖研究型重点大学之一,与台湾清华大学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相邻,与中国大**所交大共同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

台湾艺术大学:台湾艺术大学(英文: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NTUA),简称台艺大,成立于1955年10月31日,位于台湾省新北市板桥区浮洲地区,前身为艺术学校及后来的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简称艺专)。台湾艺术大学是台湾地区历史最悠久、学科结构最均衡的艺术高等学府,也是近代台湾艺术教育的重镇。

台湾中华大学:中华大学(Chung Hua University,CHU),位于台湾省新竹市香山区。创立于1990年,前身为中华工学院。中华大学系由新竹地区热心教育之企业家,基于落实科技教育、协助地方产业升级、增加地方推广教育的使命而兴办的

台湾玄奘大学:玄奘大学(英文名:Hsuan Chuang University,HCU),简称“玄奘”,位于中国台湾地区新竹市香山区,是一所成立于1997年的私立大学。该校系由台湾佛教界所集资兴建,前身为“玄奘人文社会学院”,2004年改制为玄奘大学。

台湾元培科技大学:元培医事科技大学位于台湾新竹,1962年创校人蔡炳坤先生自欧美考察八十八天後,因深感核子医学研究与发展过於缓慢、医事科技专才相对不足,创校兴学的理想於此发端,并展开筹划。

新竹市(Hsinchu City),位于中国台湾省西北部,是一座新型工业城市。

新竹市人口40万,面积约102平方公里,位于由头前溪和凤山溪冲积而成的狭长平原上,东北与新竹县接壤,南与苗栗县毗邻,西面濒临台湾海峡,沿岸多沙滩,地势自东南而西北渐次低下,形成一畚箕形。

新竹旧称“竹堑”,原为平埔人道卡斯人“竹堑社”的生活居地,**有系统的开垦始于18世纪初期,1733年以莿竹建城,1756年淡水厅设治竹堑。因为终年多风,又有“风城”之称,是北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

1、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祖先于明朝永乐时期从武进迁至北京,落籍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

2、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3、1904年(光绪三十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

4、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入保定高等学堂。

5、1909年(宣统元年)6月,梅贻琦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

6、1910年(宣统二年),梅贻琦进入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PolytechnicInstitute),习电机工程。

7、1914年(民国三年),梅贻琦毕业于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机系,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并入选SigmaXi荣誉会员。

8、1915年(民国四年),春季,留学归国。同年秋季,梅贻琦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

9、1931年(民国二十年)10月,梅贻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多次阐述“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

10、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

11、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在由梅贻琦拟纲,潘光旦代笔的《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中,梅贻琦表示,真正工业的组织人才,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至于一切的人文科学、文化背景,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12、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后,梅贻琦回北平筹备复校,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 [3]

13、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2月,北平即将解放。梅贻琦搭乘***的飞机南下。*****再三邀请梅贻琦入阁,梅贻琦维持了一贯的中间立场,他对新闻记者谈话说:“不出来对南方朋友过意不去,来了就做官,对北方朋友不能交代。”所以始终婉谢,他依然属意教育。

14、1949年,梅贻琦前往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会议,任代表团首席代表。会后赴美。

15、1950年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翌年组织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

16、1953年梅贻琦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17、1955年,梅贻琦由美国飞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

18、1958年7月,梅贻琦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嗣兼任“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兴建核科学馆、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

19、1959年,梅贻琦兼任台湾当局“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联席主席。

20、1960年5月,患病入台大医院疗养。

21、1961年2月,奉准辞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仍兼“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

22、1962年2月,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5月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5月19日,上午10时50分病逝于台大医院。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