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不应当重视性别培养?我认为必须重视、不能回避,应当把性别培养当成我们育儿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做。
非常遗憾的是,有很多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小,不懂性别之间的差异,没必要分得清清楚楚,可事实上真是这样的吗?
孩子很早就有性别意识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显示,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了,家长在此时要做的是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适度的引导,帮助他/她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别,这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对孩子成长为自尊自爱、心理健康的人很有帮助。国外的家长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反观国内,家长对性别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男轻女余毒难清
重男轻女的问题在部分地区仍然非常严重。一些家庭对男孩过度重视,对女孩又不够爱护,容易造成女孩的过度自卑和男孩的过于自我中心主义。
2.不重视孩子性别意识的发展
经常看到“奶奶、妈妈把6岁大的男孩带到女浴室洗澡,结果引发众怒”之类的新闻,作为主角的奶奶、妈妈可能还会对别人的批评不以为然,觉得“孩子还小,能懂什么”,殊不知这样做既不尊重其他女顾客的身体隐私权,也会造成孩子的性别意识混乱。
3.错位性别养育方式
有的家长喜欢把女孩当男孩养,把女儿叫成“儿子”;或者给男孩穿上裙子、涂脂抹粉扮成姑娘。家长可能是出于好玩的心理在做这件事情,但却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性别意识觉醒。
长此以往,缺少女性温柔魅力的“女汉子”以及缺少男人应有的阳刚之气的“娘娘腔”就会泛滥成灾,正常的审美也会被一再歪曲,孩子心中对自我的认知也会模糊、变异,出现性倒错、性变态的问题也就不奇怪了。
儿童性教育问题亟待重视
更有一个亟待改进的问题是儿童性教育,很多家庭在这方面的育儿工作真地太需要改进了。
1.不注意保护孩子的个人隐私
老年人观念落后尚且可以理解,有些打扮光鲜、时髦的年轻父母竟然也忍心让自己的孩子穿着开裆裤,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着生殖器来回乱跑,真是让人觉得惨不忍睹。
还有一些父母随随便便地把孩子的照片甚至是**照片发到朋友圈、论坛,希望能够与他人一起分享孩子的可爱,殊不知这些照片却会成为变态人士的收藏品,更可怕的是还会让孩子被坏人盯上,因而会引发很多安全问题。2.回避或推迟正常的性教育
儿童是富有好奇心的,当他们问出一些与性知识有关的问题后,很多家长往往采用回避的态度,要么责备孩子“不知羞耻”,要么敷衍了事不予回答,让孩子感觉更加懵懂。
在学校里,性教育这一块似乎也成了说不得的领域,曾经有一套不错的教材刚刚开始推行,就被一些愚昧无知的家长阻挠,最终导致“胎死腹中”,这样的奇闻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了。
孩子对性知识一无所知,才会出现面对熟人性侵还以为是在做游戏;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又容易好奇,才会出现年纪轻轻地就去滥交、早孕、堕胎;家长在埋怨孩子不懂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尽到了应有的教育责任?
所以说,家长如果真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就多去学一些性别教育、性教育知识,在孩子有疑问的时候,家长可以用生动、智慧的语言给他们讲解其中的道理,切勿敷衍了事、刻意回避,也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随口蒙骗。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的性别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注意孩子的穿衣打扮。
第一、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朦朦胧胧有了对性别的认识,但是认识还不稳定,也没有意识到性别是不会更改的,所以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男孩,有时又说自己是女孩,判断别人性别的时候就更容易出错。
这时候呢,妈妈们千万不能把这当作笑话一笑了之,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的性别,千万不能认为孩子还小,就跟孩子拿性别来开玩笑,比如“你长得这么漂亮肯定是女孩子呀,怎么会是男孩子呢”这些话最好不要对孩子说,否则的话,会让孩子到青春期时,对性别产生过度的好奇,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另外,在日常的一些小细节中,我们也可以经常提醒他们的性别角色,比如对男孩子说“你是男孩子,要坚强,跌倒了不能哭”,对女孩子说“你是女孩子,不能随便掀自己的裙子”。给孩子选玩具时,要选择与孩子性别相符的玩具。比如,让女孩多玩芭比娃娃、毛绒玩偶等;给男孩多玩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第二、注意孩子的穿衣打扮。
男孩与女孩在衣着打扮上是有很大差别的,“男孩应该留短发,女孩应该留长发”,“男孩子穿裤子,女孩子穿裙子”这都是人们对男女衣着的固有印象。但是,有些家长却因为自己的喜好而模糊了孩子的性别意识,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性别偏差,影响孩子对自身特征的评价和理解,渐渐的以为自己就应该是一个女孩子,从而在行为、性格上也会表现出异性的特征。
曾经就遇到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大男孩一直认为自己应该是个女孩,而不应该是个男孩,为此感到非常苦恼。在与他交谈过程中发现,他在童年时期的受到的父母影响是重要的诱因,他的爸爸妈妈一开始希望生个女孩,可是没有如愿。
于是便把他当成女孩养,给他留长发,穿裙子,甚至取女孩子的名字,久而久之,他便喜欢上了穿女孩衣服、和女孩玩,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成了个女孩,而无**视自己的生理性别。
扩展资料:
孩子多大会有这方面意识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三岁到五岁的孩子,他的性别意识开始变得非常敏感,可以非常准确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性别,有些孩子还会对不同性别的小朋友,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
他会向自己的父母询问,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非常诚恳地回答孩子的一些问题,不要给他错误的答案。
大概在3岁时候开始,儿童就开始有性别认同的萌芽。这个时候,孩子的名字就可以区分开是男性名还是女性名,平时穿的服装也可以看出是男童还是女童。平时玩耍的内容,也是他们性别认知的辨识方式……
以上面的为例,我们可以很容易就分辨出来,究竟哪个是男孩,那个是女孩。
同样的,孩子跟我们区别男女、进行自我性别认知的方式其实也是差不多。
长头发的扎辫子的,就是女孩子,短头发的就是男孩子。
穿裙子,穿女鞋的,就是女孩子,穿男衫穿男鞋的,就是男孩子……
这些,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难分辨。
而且,从小时候父母培养起来的行为方式,也是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比如小男孩跟着爸爸去男厕上厕所,是站着小便的。而小女孩则跟着妈妈去女厕上厕所,是蹲着小便的。
甚至,在赤身裸体的时候,他们彼此可以发现生殖器等性征等不同。
所以很多小孩,小小年纪,也知道男女之间是不一样的,也知道是不能随便给陌生人抚摸接触自己的身体的。
当慢慢有了性别认知,有了身份认知之后,他们也会表现出来。
在玩过家家的游戏中,性别认知正常的孩子,会挑选跟自己同性别的成人角色进行扮演,而不会挑选异性角色进行扮演。
比如一个小男孩想要扮演过家家中的“爸爸”,我们一定都不会觉得奇怪。但是如果他想要扮演“妈妈”,那么就可能是性别认知出现问题了。
小时候,孩子辨别自己的性别,是从服装、性征、头发等来进行判断的。
有一些父母,因为“重男轻女”思想,或者是想要生女孩的观念,不顾孩子的真实性别如何,给孩子穿上异性的服装,按照异性的方式进行教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性别认知。
一个小男孩,如果从下就被父母穿着花裙子长大,留着长头发,用女性的方式去对待,在他还没建立去正确的性别认知的时候,就会被“掰弯”了,认为自己真的就是女性……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去教养,去对待,而不是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自己就可以随便“折腾”自己的孩子……
一旦孩子接受错误的性别认知,想要扭转回正确的,就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