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义务教育有太大的关系了,我觉得九年义务教育是这个社会最有力的方针,我是90后,我读小学的时候,还有孩子不读书呢,只读了个小学,然后就回家种地去了。
那个时代的人普遍认为民以食为天,所以觉得只有种地才不致于挨饿,所以那个时代,乡下的孩子有太多读完小学就回家种地的,我当时就差一点点,所以我现在与父母有很多分歧产生,好多人都劝我听父母的,在我理性的思考下,我一般都不会听的,因为他们没有读过什么书,对于这个时代的认识远不及我,虽然我在他们眼里是个小孩子。
一,义务教育是福利
我个人觉得义务教育是个人与社会共同的福利,更是一种双赢,义务教育结束后,孩子一般就有自己的认知与思考了,对于前途会有自己的判断。而这是那些回家种地的孩子所没有的,当然了,自从有了义务教育的存在的,小学读完回家种地的人也少了,毕竟读书是免费的,谁能把自己的孩子往火坑里推呢。
瑞胡涂的家长也应该有一点点远见,毕竟那时候载人飞船都上天了,看到了社会的发展,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所以纷纷让自己的孩子走进校园,接受知识的洗礼。
二,知识改变命运
现在基本没有义务教育之外的人了,而这也是社会建设重要的一部,不管是底层的工作人员,还是科学家或者各种研发人员,我们对待工作都不是简单而单一的苦力活,哪怕是工地搬砖的工人,对于一些建设知识也要学习,如果你没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话,有可能连英文字母都看不懂,所以特别简单的工作你都干不了。
哪怕你回家种地,化肥的袋子上写着净重50KG,你肯定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但于对于没读过书的孩子来说,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所以九年义务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正是九年义务教育让我国文盲率降到2.67%。
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小学1-3年级数学成绩还不错,轻轻松松就能考个90多分,但三年级往后就越来越使不上劲,分数也开始直线下滑。国家特级数学教授李毓佩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数学学不好,大部分都是因为在孩子3-8岁的时候,数学思维没有培养好!"
数学思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转化与划归,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函数/映射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数学能力强的人,基本体现在两种能力上,一是联想力,二是数字敏感度。
具体来说,对数的认知、量认知、**认知、几何图形认知、空间方位认知、时间认知以及钱币认知这些认知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石。
二、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1、 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有句话叫"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的确如此。只要大人留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真的无处不在,大到宇宙的奥秘,小到一片叶子的形状,生活的处处都隐藏着数学的奥秘。家长完全可以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比如:孩子生日,让孩子自己动手切蛋糕,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形成对数的概念,让孩子体会到"少"和"多"的区别。带着孩子爬楼梯时,也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数一数台阶。再比如: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家庭成员的体态,让孩子回答"爸爸高,还是妈妈高?是爸爸胖一点,还是妈妈胖一点?"
带孩子出门,也可以问问孩子:"宝贝,你看路上的车哪个大,哪个小呢?"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形成量的概念。同时,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多观察物品的形状,比如:杯子和奶瓶的形状有何不同?此外,也可以让孩子把玩具按照颜色、形状进行归类整理。
2、 和孩子一起玩有趣的数学游戏
① 唱数学:家长可以在亲子互动中,有意识地陪孩子一起唱唱数学儿歌或顺口溜。比如:"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② 讲数学:家长可以陪孩子读读有关数学的绘本,讲讲数学相关的故事,比如:《蜘蛛和糖果店》、《让谁先吃好呢?》《一起分类病》等,故事"七个小矮人"、"三只小猪的故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③ 画数学: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物品的形状,然后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让孩子学着画一只苹果、画一本书、画妈妈的脸、画自己的小手等。
3、 家长引导孩子运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环境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好奇心,逐步学会如何运用数学。引导孩子感受来自生活细微之处的各种数学信息,从而积累数学经验,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做准备。
比如:休息日,让孩子按照物品的类别整理自己的书桌、衣柜,收拾自己的玩具。陪孩子去逛超市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列清单、将所采购的商品按用途分类,并且根据所购物品计算价格等。再比如: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可以让孩子算算有多少人吃饭,一共需要多少只碗、多少双筷子。过生日,可以邀请孩子自己动手切蛋糕、分蛋糕等。
每当听到小姨说父亲是一个最细心、会做菜、顾家好男人时,我都会心里觉得她是在说客套话,最近才忽然明白原来是我一直误解父亲。
可能受母亲口水影响,从小对奶奶有偏见,看不起父亲这边农村的亲戚,从小跟着母亲走亲戚就开心,到奶奶这边就哭个不停,所以直到现在关系都没有表姊妹好,说来惭愧甚至堂兄妹都认不得几个。
只知道从小父亲很疼我,给我做做饭做菜,冬天冷送毛裤来学校,我当时有次还指责父亲怎么才拿一条裤子来,可不知父亲冒着寒冷过来的,后来想想也后悔,却说不出抱歉的话。
本来父亲的愿望是生个女儿,将来女儿结婚后可以串门,以前父亲说出来时,我觉得很搞笑,现在才明白,这是最好的天伦之乐,老人家想的很周到,可是我没能按照他的意愿,嫁了个父亲没法串门地方,远嫁外省。
所以觉得特别对不起他老人家,让老人家的愿望成为遗憾,现在父亲老了,我也没有能力在他附近买房子好好照顾,每每想起小时候父亲的好就忍不住鼻子一酸。
我的父亲只读了小学二年级,年轻时觉得父亲是个文盲,也没见父亲写字过,母亲是那时的初中生,要知道八十年代的初中生是可以做老师的。
可能就因为这个原因,父亲很尊重母亲,甘愿带娃、做菜、上班,想想小姨的话真的太真实,一点也不假。
每次奶奶家有红白喜事都会叫上父亲,因为炒菜太好吃了,记得我觉得最好吃的是墨鱼炖豆腐丝,那汤太好喝了!
家里垃圾铲、拖把、打猎用来吸引野鸡的口哨、夹老鼠的笼子、木头做的鸡鸡啄米、猴子上树、响炮、猎枪、小火枪…都是父亲自己做的,也许是现在手工品难得,现在想起来我可佩服了。
喜欢那个纯真的年代,喜欢那个时代的父母!
父亲在加工厂一待就是八年,像八年抗战,因为母亲生个我和我哥,又不在同一个单位,又加上父亲这边的穷亲戚隔三差五的来镇上借宿和蹭饭,母亲实在不想老是被打扰,就让父亲转到同一个厂,父亲又从头开始学习维修。
这一做就是30年,真的很佩服老一辈的工人阶级!
所以我们的童年在父母的共同呵护下,在大厂院里长大,小学也在家门口读,非常的快乐!
这都是父母给的,每每想起会很幸福。
文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能读书识字的人,即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自学也算是学习,家里父母教你识字读书也是学习,这样学了知识就算没去学校上课读书也不能称为文盲
我的父母是文盲。父亲只是认得一些简单的字,而母亲是完全不认得字。
作为一名85后,儿时生活贫苦的记忆至今还历历在目。然而,衣服上的补丁并没有影响我们的生活幸福感,我的文盲双亲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生活。
(一)砸锅卖铁的誓言
作为村里的贫困户之最,父母的一句“砸锅卖铁”,让我们家出了两个大学生。
由于村里人普遍生活贫困,大部分学龄儿童都是在认得几个字后辍学在家务农。而我们家的情况让我对于上学的事情更不敢有过多奢望。父母吃尽了没文化的亏,下定决心,不管多穷都要供我们读书。然而,家徒四壁,姐弟几个便时常担心被辍学,因为条件比我们好的人家继辍学的大有人在,我们离辍学还会远吗?可是,父亲说“只要我们考的上,砸锅卖铁都会让我们上学”。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能够上学的保证。而对于父母来讲,这更像是一个誓言,一个不管自己再苦再难也要供我们读书的誓言。
若干年后,已经参加工作,为**为人母的我再次想到父母的这句话还是能热泪盈眶。这句话就像是我们的定心丸,在我们之后的人生之路上,每次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想到父母的这句话就有了咬牙坚持下去的动力。
(二)闺女咋了?跟儿子一样疼
小时候,我脾气有些执拗,经常被母亲教训,我就会冲她喊“你重男轻女”,而我之所以敢这么干,恰恰因为我们家不重男轻女。
不可否认,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风气还是相当流行的。大家的生活条件普遍不好,家里农活太忙,这时候通常是牺牲女孩子的学业,辍学帮家里做家务。不管这个女孩在家里排行第几,理由很简单,女儿早晚是人家的人,读那么多书没用。而我的父母似乎卯足了一股劲儿,分明要女儿、儿子都要培养,就连妹妹后来辍学,也是劝了又劝。对于小孩子之间的日常小摩擦,父母也并没有因为弟弟是男孩或者年纪小而一味偏袒,我们犯了错都会一视同仁的被“收拾”。
(三)不让你们做留守儿童
那个时候,实在是太穷了。尽管父母每天都披星戴月地在田里忙活,生活并没有什么好转。于是,便有人想办法,外出打工。那时候,打工还是个新兴而时髦的词汇。起初,父亲也加入了打工了行列。在工地辛苦了一个月,挣了200多块钱。那个时候,家里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现金,父母高兴地数了又数。但是在父亲外出打工期间,我们姐弟三个轮流着生病,忙怀了母亲一个人。后来,父亲就再没出远门了。他要在家照顾我们,让我们每天放学回家看都能看到他在。
那个时候还没有留守儿童这个词汇,但现在,我们长大了,他们却成了留守老人。
(四)谁敢吃独食,揍他
因为没有文化,父母对我们并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是他们却教会了我们分享。
小时候因为穷,糖果对我们来说是难以企及的奢侈品。父母偶尔外面得了几块糖,总是非常宝贝的拿回来给我们吃。一颗糖分三份,我和妹妹各吃四分之一,弟弟因为比我们小得多,便给他吃二分之一,谁都不许吃独食。后来住校之后每每回家,母亲总是能从柜子里翻出存放了好久的节日吃食给我们。
就是这种分享的习惯也传到了我们姐弟三人身上。妹妹在外打工期间省吃俭用,却在给家人买东西的时候豪不手软。弟弟会冒着大雪扛着礼物步行十几里去看忘刚生完孩子的妹妹。母亲生病了却要瞒着在外地读书的我。因为分享我们学会了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互相为对方着想。如今我们姐弟三人均已各自成家,但有些习惯却已刻在我们的意识里,永远温暖着彼此。
(五)人穷,但不能志穷
小时候,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咱们人穷,但不能志穷。
怎样才算不志穷?母亲的答案很简单。衣服可以破烂但一定要干干净净。吃饭时不准出声,拿筷子的姿势要标准。见人要有礼貌,与人交往要不卑不亢,不长他人气势,也不妄自菲薄。虽然穷但我们在努力,我们并不会低人一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少说话多做事。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后来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收益颇丰。
关于父母的故事还有很多,也有很多我至今还不知道。我为有这样的父母而庆幸,而骄傲!
PS:仅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母亲。他们没有爷爷奶奶帮忙的情况下,抚养我们姐弟三人成人,还要照料近十亩的田地。那个时候,家里没有拖拉机,小麦只能一行一行地人工播种,然后拿镰刀一把一把的收割。我真的不能想象,父母是用了怎样的毅力在贫困中挣扎着养育我们,挣扎着供我们读书,却从没向抱怨过生活的艰苦。等我们有了自己的生活,他们却已青春不再!
很多孩子不是不愿学习,而是讨厌被逼迫学习。出现这种情况,我觉的很大原因是家长的失败。还有,我不赞成“没文化的父母”这一说法,比如说我就做不了生意,在这方面来说,他们就是文化人,而我属于文盲。至少对于生意人来说,揣测人心和如何让人满意这方面应该很有经验。但在学习这件事上,他们为什么揣测不了孩子的心理?无法拿出让孩子满意的教育方式?原因很简单,他们走了简单粗暴的捷径,他们其实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根本没有用心。
我觉的与其陪孩子学习,还不如陪孩子打游戏看**效果好。没有文化和教育孩子是有关系,但不是绝对关系我父母都初中没有毕业,但是一样教育了姐姐和我,虽然我赚钱少点,但是以后也会多的父母没有文化一样可以教育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我父母在我上小学时要我平时不让看电视、玩游戏机,回家先吃饭做作业,完事之后可以玩,但是睡觉时间不能超过十点,写作业的时候在自己屋,尽量不打扰到我周末可以看电视,可以稍微睡一下懒觉,但不能太晚,一般不超过正常起床时间一小时
初高中要住校,所以小学毕业就教会我洗衣服,叠衣服,管理生活费,生活费我要说一下,当时很多同学都是住得近家里一般一两周给一次,远点的一个月给一次,我父母一次给半年的,那么小哪见过那么多钱啊,不敢花(原谅我想到了:两亿多,一分都不敢动,穷怕了。哈哈哈)这半年没有特殊情况不再给的,因为之前给的时候是综合同学们的生活费水平和家里的经济状况给的,就这样学会了管理我的生活费,毕业时竟然还有一两千的小金库,后来追女朋友花了,对,现在她是我老婆
其实孩子五六岁上小学了就基本懂事了,家长说什么都明白,家长要做的就是言传身教,养成良好的习惯,他就算学习差,也不会不学的沟通很重要,不能一件事孩子不喜欢做,家长就打骂孩子,这样你花再多的钱也没用,要把道理讲明白才重要
如果母亲学习吃力,父亲学习也吃力,那孩子学习吃力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母亲学习吃力,父亲学习挺好,那么你的孩子有可能学习向父亲。别不相信遗传。但后天培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有人说:现在五十多岁以上的没有上过几天学的人,他们的孩子有很多人都是高学历,这怎么说?要我说,这些孩子的父母肯定有一方智力好,只是没有机会上大学,一是那时太穷了,二是只能说那个年**大学太难了。城市里的人咱不清楚,就拿农村来说,挨大门数,看看家长的学习成绩,再看看他孩子的成绩,还是成正比的多,不成正比的那只是你不了解孩子的爸或妈的成绩。有遗传爸爸的,有遗传妈妈的。还有遗传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老师每当接手一个新班,一看家长姓名,就知道谁的接受能力强,谁接受能力差了,如果差距不太大,那么后天培养就看出效果了。
这个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科学根据。我用我家的人及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谈谈:
一、教育对知识起主要作用。
我妈是农民,是文盲,别说数理化,阿拉婆数字都不知道。我妈的妈,以及我外婆的妈都没有文化,再往上的祖宗我也不知道有没有文化,但没文化的可能性很大。而我具有大学学历,这足以证明一个人的知识文化与母亲的知识文化没有关系,因为她们生活在旧 社会 ,我生活在新 社会 ,她们没机会接受教育,我享受了新 社会 的教育。
二、人有个体差异。
一娘养九子,九子不像娘。我家兄弟姐妹七个,读书有的擅长文科,有的擅长理科。这一点也说明一个人的学习力与母亲没有关系。
三、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读书时虽然是理科,但真的对数理化学得很吃力,高中时因解不出物理力学题也哭过。但我女儿对数理化的学习力比我可强多了,用她自己的话转述:理科学习一定要做题,上课听说明白了自己也要做,做题也并不是数量多质量就高,一定一个一个题彻底弄明白。不会做的题要知道原因,会做的也要知道原因。理科生错题本必须要有,现在有专门设计好的那种,错题要反复去研究,慢慢进入状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会越来越好学。
作为一个教了一辈子书的人,感觉不在于父母受教育程度有多高,而首先在于他们的智商(这个和受教育程度无关),其次就是家庭对于文化的热爱程度,再无其他。
我高中念的文科,一是因为本身特别喜欢 历史 地理,很享受这个学习过程,二是因为高一下学期期末的时候,数学和化学都考32分,物理28分[捂脸],实在不可能高二分班时死皮赖脸去理科班了。所幸的是去了文科班后因为史地比较强,所以能腾出时间来学数学了,高考时数学不那么差了,但也就是比及格强一点的水平。我儿子正好赶上新高考改革,可以自主选择小学科,他选的物史地,今年高三了,目前看这三门都名列前茅,数学也属于年级前三十的水平,所以一点都没有遗传我理科盲的基因。当然,最后还要看他高考成绩,希望他能考出一个高水平的分数来。
不一定,还要看孩子的父亲。
确确实实孩子智力水平以及思维方式,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趋于理工的还是更倾向于人文的,非常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基因,而这个基因的取得主要是来自于父母双方,是孩子的爸爸妈妈的综合素质的综合体。
比如说我们家吧:
我自己学起数理化来就比较吃力,成绩虽然不是特别差,但是那份艰辛自己清楚,所以在高中最后两年选择文理班的时候,毅然选择了读文科。当时班主任还觉得比较可惜,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基本上是学习很差的,考大学希望不太大的人才会去选择文科。那个时候的大学文科只比起理工科来确实也是占院系的很小部分。还动用了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做我的思想工作。可是我确实是自己清楚,没有那个能力呀。即便是读了文科学经济类,接触简单的高等数学的时候,还是学得非常吃力。
而我先生则是恰恰相反,学习数理化脑子绝对够用,文科类是一塌糊涂。上学的时候一直是落后生,只是在高三阶段突然开窍,用了半年的时间成功逆袭,主要的原因就来自于数理化一点即通,只要要把心思稍稍用到学习上,在数理化方面就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说到我家孩子,确确实实在遗传方面做到了完美的组合,继承了父母双方各自的优点,也有效的规避了双方不足的地方。在文理两方面都那比较平衡,在理工科方面的学习能力向爸爸看齐,在文科方面的学习能力跟妈妈看齐。当然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当初老大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在选择是从事文科类还是理科类之前非常纠结。当时我就跟他开玩笑:我就没这方面的烦恼,数理化学不来呀。
当然也有可能孩子会成功的避开父母的优点,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就要努力发掘孩子自身独特的优势了。
"透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关注"基础教育",为你解答教育难题。
这个真不能一概而论,遗传因素确实起主要作用,但不能说只与母亲有关,错误的暗示可能会害了孩子一生。
以我和女儿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孩子也会遗传到父亲的优点我太祖父在清末中了秀才,后设私塾教学,置办些薄产。我父亲1930年出生时,依然能够衣食无忧,所以我父亲能够有机会上学,并一直上到了高小毕业。虽说高小只相当于现在的六年级,但在那个时代,肯定能算个文化人。
解放后,我们大队(村)因为在镇驻地,先后开了饭店、油坊、烧饼店,我父亲当大队会计,几乎天天算帐到很晚。所以,我从小就对数字特敏感,后来数理化成绩一直拔尖,中考时数学满分,理化也接近满分。
我外祖父早逝,外祖母拉扯三个孩子艰难度日,因此我母亲没有机会上学。如果上学,能否学好数理化,也无法考量。
我妻子强项是文科,数理化不好。但我女儿数理化很好,高中选得理科。2013年参加高考,升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后,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160万奖(助)学金,直接读博。本科专业是生物,博士研究方向是化学。
所以,我认为题主"母亲数理化不好,孩子学数理化吃力"的题设不成立 。
孩子受母亲影响大,可能是因为胎教我妻子一直教初中英语,我女儿英语很好,中考119分(满分120分),高考145分。大一过英语四、六级,大三考到雅思7.0,并能够视频用英语交流,通过新南威尔士大学导师的博士入学面试。读博一年后,即能熟练用英语同外国人交流。
英语好是孩子妈妈教的吗?肯定不是,作为教师,我更了解教育规律,我一般都是指导孩子学习,决不会手把手教孩子, 家长或老师讲得过多,剥夺了孩子的思维过程,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我认为我女儿英语成绩不错,与遗传有关,也与胎教有关。妈妈孕期天天讲英语,放英语录音,其实也是胎教,被动的、无意识的胎教。
"母亲数理化不好,孩子学数理化吃力"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孩子得到了错误的暗示古人早已认识到遗传问题,进入现代 社会 ,人类基因图谱都已经被全部揭秘,遗传也就不再那么神秘。 孩子的某些优点或不足,肯定会遗传于父亲和母亲,但不能被无限放大,否则,就没有变异,生物也就不会进化。
我们小区有个学生,小学数学不好,他妈妈很紧张,就这个问题咨询我。
他们夫妻都是事业编,初中及高中数学成绩都不好。高中都选的文科,现在从事的都是文职工作。他们担心孩子数学学不好,所以经常在孩子跟前念叨:"爸爸妈妈数学成绩不好,你一定要学好数学。"好吧,孩子学习数学时一点信心都没有,怎么能学好数学?
这就是"墨菲定律",常常担心发生不好的事情,而不好的事情一定会降临。
后来,我给他们说出问题所在及学习数学的方法。上初中后,他们夫妻不再错误的暗示学生,而是不断鼓励,加上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孩子数学才有了起色。孩子中考数学106分,不太拔尖,但也没有拉后腿,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
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农村有些文盲的孩子照样能考上名牌大学理科。另外,母亲读数理化比较吃力也有可能是方法不得当或所遇启蒙老师教法不当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我觉得没太大关系吧……我自己读书时候数学比较好,物理化学只能算中等,语文那是死记硬背,很难了解中心思想………孩子爸爸语文 历史 比较好,数理化不如我………我儿子数字特别敏感,没特别教,三岁看动画片学会20以内加减,现在6岁,算数还是口算,很不错,很多都以为他在学习,其实他除了爱看书以为,天天就是各种玩,但是天生数字敏感,逻辑思维特别好,数独玩的跟我一等级,理解变通能力强,喜欢地理,喜欢看书,喜欢背诗,就是那种你压根不用管,他自己就能在生活中去学习,去识字,我跟他爸爸英语都不好,就是拖后腿的一门课,结果我儿子负负得正,今年主动要求学英语,目前学的还不错,虽然才几个月,但是从来不需要**心………他还特别爱看书,3 4岁才发现的,现在识字量估计比三年级孩子还多,阅读“海底两万里”基本无障碍,这些都是在我跟他爸基本不管情况下他自己生活中累计学习的,而且幼儿园老师说不管教什么,他都会是最认真的那个,所以我觉得遗传因素不大……有的孩子天生就爱学习,有很强的求知欲,自学能力强…
我个人认为没有直接关系。
说说我个人吧,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数学竞赛一等奖,作文竞赛特等奖。而且特别爱看书,感觉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可是到了重点高中,语文一直算是强项,可数学却不占任何优势,物理到了高二更像是听天书。
而我的孩子却好多方面和我不同。虽然不太爱看书,语文竟然也挺好,数学也不错,尤其喜欢物理。
从我这里来看,是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的。如果一定要说有些什么联系,那应该是孩子后天成长的环境、左右脑的开发以及和受到什么样的早期家庭教育有关吧。
记得有一本书,叫《卡尔威特之父》吧。小卡尔威特出生于19世纪的德国,由于是早产儿,卡尔一生下来,就被评定为弱智儿。老威特是一名牧师,他不觉得孩子的能力是天生的,他坚信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他从出生到五岁的教育,他还提出了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这可能就是那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的由来吧。
在老威特的耐心陪伴坚持下,尊重并给与更细微全面的关爱,同时关注孩子0-5岁的早期合理教育,致使卡尔最终成为比一般人成就还要高的天才儿童。当然,这其中的艰辛也是不难想象的。小卡尔在其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等六国语言。并且还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九岁时他进入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认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的《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所以说,母亲的数理化弱,也并不能说孩子的数理化就不会好,这要看具体怎么引导孩子,怎么启发孩子对数理化的兴趣等方面比较关键吧。也并不是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我身边也有父母的智商都不高,甚至还挺弱智,但生出来的孩子也很聪明,学习成绩也都挺好的例子。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感谢提问。
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儿会打洞。但也有,高职的父母养育的低能儿。
记得我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统考数学,曾经就一个倍字加了括号,就被扣了三分而与满分擦肩而过,高考时曾是120分的题,也曾考了105分。然而我的母亲却是一天学都没上过的农家妇女。(母亲的母亲也是一样。)说起我家大宝,在数学方面却没有一点的遗传基因,学得一榻糊涂。二宝的数学却相当不错。
另外,我的几个堂哥都是农民出生,嫂子们也是小学都未毕业。然而他们的孩子却是理工科的研究生。还有我的姑姑也是没上过一天学的平民老百姓,他的儿子是理工科毕业的公务员。
孩子的勤学是后天的学习,与先天性的基因条件有一丝的联系,但联系不是很大,并非小品中的,妈聪明就聪明几代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