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对大学生来说地域优势真的很重要吗?

对大学生来说地域优势真的很重要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7
  • 发布时间:2024-04-17 03:10:03
对大学生来说地域优势确实很重要: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国家的一项民生工程,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但每年的就业工作压力还十分凸显。大学生就业区域已拓展到全国范围,因此就业区域优势分析及就业区域定位有
内容详情

对大学生来说地域优势确实很重要: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国家的一项民生工程,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但每年的就业工作压力还十分凸显。大学生就业区域已拓展到全国范围,因此就业区域优势分析及就业区域定位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和今后的发展。

一、就业区域优势分析的必要性

每个大学生就业的目标定位不同,总的来说,可分为稳定型和拓展型。对于稳定就业型大学生可能要寻找波动性不是很强的社会就业岗位,这些岗位有稳定的收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有稳定的社会声誉,这类就业岗位是很多大学生理想的岗位。所以经常有报到一个就业岗位有几千名大学生参加竞争就不足奇怪了。对于拓展就业型大学生来说,其一他们没有太多的社会关系可以使用,其二他们想在年轻时去打拚一下,去闯一翻事业,这类就业岗位具有挑战性、风险性、不确定性,但能给予年轻人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能力。正确分析就业区域优势,明确就业区域定位,对于实现自己当前就业目标及长远的事业发展尤为重要。

二、就业区域划分

1、根据城市规模划分:大、中、小

2、根据国家行政区域划分:南方经济发达区、东北工业区、长江三角区、珠江三角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京津地区等

3、根据行业区域总体分布划分:汽车、商贸、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及第三产业。行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就业岗位群。

三、就业区域优势分析

1、从城市规模看就业区域优势

从城市的大小来看,大城市再就业的空间大,人们的观念、理念比较新,就业竞争激烈,发展的空间相对较多,成功的机会多于中、小城市,但大城市是人才的集散地,是大学生生存发展的角斗场,因此要想在如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大型城市发展,就必须做好长期承压、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大城市比较适合拓展就业型的大学生。

中、小城市相对来说理念、观念比较趋于稳定,思维跳跃性比较小,生活节凑比较慢,一个人若在一个小城市生活二至三年,在思想上就可能形成惰性思维,也就是说不想动了,意识形态不能很好地与外界形成沟通,大多数行为(如再就业)都在某个城市完成。中、小城市人才相对较少,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城市经济有了明显地变化,尤其是工业向中、小城市转移趋势明显,而人力资源的来源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技术优势和管理水平的空间。近几年中、小城市提供了更多地稳定就业岗位,如公务员、教师、电力人员、水利人员、金融人员等,许多大学生正在向中、小城市的就业岗位群进军。总体来说,中、小城市比较适合稳定就业型的大学生。

2、从国家行政区域看就业区域优势

在就业市场开放初期,就业市场最活跃的区域应该是广东省,然后是上海及周边的城市。从目前来看,就业行政区域优势已在逐步减小差距,一些新的就业增长点在各省都在增加,比如昆山市、苏州市、杭州市、北伦市、乐清市、张家港市、珠海市等都在形成强力之势,带动就业需求新的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工业强省计划的实施、天津工业城的建立,都在吸纳人才和人力。

大学生在就业时如何考虑就业行政区域优势问题?我们说解决就业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己的就业期望,就是好区域。正确地选择就业的行政区域,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更快就业。

一是以熟悉区域为中心向外辐射。比如说所在大学的地址在上海,那么就以上海为中心向外辐射,这样就业行政区域比较熟悉,就业市场情况比较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的标准比较容易把握,生活容易解决,同时不容易上当受骗。

二是依托至亲工作区域向外辐射。比如说有至亲在深圳市工作,那么就可以暂时依托亲人提供的生活便利和有效的信息、经验,去寻找就业岗位。

三是首先到自己选定的就业区域临时工作,找到一个落脚点,以落脚点为中心向外辐射。一是大学生可以先到一个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工作一段时间,一来熟悉环境;二来集蓄一定的生活资本;三是了解工作的不易,以便今后能珍惜所得的工作。做此选择的就业区域一般都到就业容量大的城市。二是大学生可到相对规模不大的企业(一般为起步阶段)去学习、发展。在那里能学到一些技术,可能的升职空间比较大,同时留心学习创业的经验。一年以后根据自己是否有潜在的发展和企业的潜在发展,确定去留问题,这样自己也有了一定的技术能力积累,不愁工作问题。

熟悉行政就业区域的就业容量,适当划定一个范围,规划一个就业的方向,有利于充分利用就业区域优势。

3、从行业区域分布看就业区域优势

就安徽省行业总体分布来看,合肥主要以汽车、电子、军工产品为主,芜湖主要以奇瑞汽车、海螺型材、铜业等为主,马鞍山主要以马钢、星马汽车为主,蚌埠以北泰为中心,淮南、淮北以煤矿为主,其他城市还未形成龙头企业作为经济支柱。

就上海发展总体规划来看,黄浦区为商贸中心区、青浦区为电子类产品区、松江区为机械类产品区、嘉定区为汽车工业区。

再如苏州主要以电子为主,杭州以商贸为主,昆山以模具制造为主,乐清市主要以电子为主,台州市主要以电子和汽车为主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认真了解各区域主要行业,对应自己所学专业,可以有针对性到行业分布集中的区域去就业,这样成功的机率就能大些。

四、就业区域定位

 中国有如此多的城市,大学生想全面顾及是不可能的。大学生根据自己就业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地做一个就业区域定位。比如说稳定型就业的大学生可以将信息收集的力度放在中小城市,这些城市招聘的公务员、教师等可能性多一些,成功的可能性也相对大些;对于拓展型就业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到就业容量大,理念新的大城市去拚搏或到与自己专业相对应的行业集中城市区域去寻求就业机会。也可以选择到内地人才紧缺的企业去创业,去学习。

总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有效的人际资源、环境资源、行业资源,充分利用就业区域优势,明确就业区域定位,通过正确的途径积极争取,就一定能获得自己较为满意的就业岗位。

大学毕业后想去一线城市,哪个地方更容易就业呢?

学姐为你介绍深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深圳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近年来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学校采取了多种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例如注重职业素养、拓展创业教育、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等。

同时,学校还积极推进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并举办各类招聘活动。此外,深圳地处经济发达区域,毗邻香港,具有丰富的就业资源。

许多毕业生进入科技、金融、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知名企业工作,也有不少人自主创业。总体来说,深圳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较为理想。

11月29日,在广州举行的2019中国最佳雇主颁奖典礼暨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上,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中国最佳雇主颁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比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的预期收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年大学生预期收入达到6884元,比2018年高出354元。按性别分,男性预期收入7105元,女性6720元,相差385元。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学生人数毕业达到834万,比去年增加14万,创历史新高。95后甚至00后有大量的人开始了解和接触职场,他们将成为未来职场的主力军。

通过对大学生心目中理想雇主的评价,发现从一级指标来看,大学生认为理想雇主需要的特征依次为雇主文化、薪酬福利、组织管理、工作环境、雇主形象和成长发展。从次要指标来看,尊重员工,公平公正就业的原则,提供与员工贡献相匹配的薪酬回报,践行对员工的承诺,拥有良好的收入前景,是大学生最关注的特点。报告称,通过多年的对比发现,尊重员工多年来一直被大学生评价为理想雇主的首要特征,公平公正的就业原则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这说明大学生更愿意为一个公平人道的用人单位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雇主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更加人性化,尊重员工。一些大企业存在的“35岁淘汰”、“暴力裁员”等企业文化,会越来越难以被大一新生接受。在想在毕业后工作的大学生中,对就业感兴趣的企业类型排序为:国企、**/事业单位、外企、民企、个体户、NGO。与去年相比,今年国企一跃登顶,超越外企,成为大学生最想去打工的企业类型。外企、私企、个体户比例均下降,**部门/机构比例上升。

据报告分析,去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一直面临风险,经济衰退预期增加,给企业发展带来挑战,不确定的国际环境对国外企业发展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规避未来的就业风险,大学生的择业偏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去年相比,国有企业和**/机构作为相对稳定的工作选择,吸引了大学生的更多关注。在城市流量方面,发现北京、上海、深圳是大学生毕业可以工作的首选城市。可以看出一线城市的虹吸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而成都在新一线城市是抢眼的,男性就业城市排名第五,女性眼中排名第四,超过广州。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杭州是男/Kloc-0学生眼中的前六名城市,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广州是女/Kloc-0学生眼中的前六名城市。可见,杭州和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的龙头,这几年的吸引力已经赶上一线城市了。杭州和成都这两个副省级城市紧跟北方,广州和深圳,这与这两个城市近年来积极布局新产业,在吸引人才方面频频做出新举措有关。

厦门大学经济学副教授丁分析了《第一财经》。近年来,包括杭州、成都在内的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可以缓解和承担一线城市的部分职能,在区域内发挥主导作用,带动更多的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这些城市纷纷开门落户,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人才,吸引大学毕业学生。对于人才来说,选择更多。除了北上深圳广州,新一线城市也有不错的机会。

以杭州为例,本世纪初,杭州聚焦产业变革趋势,提出“天堂硅谷”战略;2014年,杭州率先实施全国信息经济“一号工程”;2018年,提出建设“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现在看来,这一系列战略布局的效果已经显现。数据显示,2014-2018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0%左右。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杭州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