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收到宝妈发来的消息,我们一起聊聊孩子和家庭的事,很少有宝爸发消息互动。然而就在前几天,我第一次收到宝爸的消息。
他发了很长一段文字,用有些委屈的语气 讲了好多事情 ,最后问了一个特别扎心的问题: 为啥儿子不喜欢他? 这位宝爸说,孩子从上幼儿园起,一直就是他来接送,身边的人都叫他“模范老爸”,唯独儿子对自己不是很热情。
有时候父子俩正在一起玩积木,整个过程中 儿子都不怎么说话 。如果这时妈妈从外面回来,儿子会立刻 扔下玩具和老爸, 投进妈妈的怀中。
虽然儿子是亲生的,妻子也是自己最爱的人,但儿子的表现还是让他 有些吃醋, 而且感到非常不公平。在这位宝爸的认知中,男孩是应该和老爸 打成一片的, 经常赖在妈妈身边算什么样子呢?
当宝爸把这件事情讲给他的朋友后,朋友也终于找到了和自己 同病相怜 的人,并感叹:终于知道为何现在的男人, 都不想要儿子了, 因为儿子和自己不亲,女儿才知真正的小棉袄。
团子妈非常理解这位宝爸的心情,他讲述的父子关系并不是个别现象,好多男孩的家长都反应,儿子似乎都更喜欢妈妈一些。
难道孩子从小就是 “妈宝男” 吗?会不会是心理有问题?家长可能误会了, 母子关系比父子关系更亲近 ,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经历十月怀胎而产生的默契亲密
首先,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他比较小的时候,都是 更喜欢妈妈 一些的。因为妈妈从10月怀胎生下他,这种 心灵的连接 在肚子里时就已经有了。这是孕育生命的神奇力量,是孩子和妈妈天生的 默契和亲密感。
如果宝宝出生后,妈妈采用的是 母乳喂养 方式,那么孩子和妈妈的 情感 会更亲密,依赖感更长久一些。这一点是 母亲的优势, 也是宝宝对母亲的回馈,宝爸无法取代也无法干涉,可不要吃醋哦。
妈妈更温柔一些
由于男女的性格差异,多数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所用的方式 比爸爸更温柔 ,孩子当然不喜欢被打骂我批评,自然会 投进妈妈温柔的怀抱里。
所以,当宝爸发现孩子和自己不亲,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过于严苛或者粗暴,让孩子有了压力感和距离感。
爸爸在养娃过程中,参与的时间少
如今大多数家庭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虽然夫妻二人 不觉得地位有差别, 但对于孩子来说,他每天 与妈妈在一起时间 更多一些,所以亲密感更加强烈。
由于妈妈经常照顾孩子, 孩子的需求和小心思 ,妈妈都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和满足。
而宝爸虽然会花出时间跟孩子一起玩,但 总体时间还是比妈妈少 ,而且对孩子不够了解,才导致孩子和爸爸不亲。
“异性相吸”也存在于亲子关系中
在人与人交往时,“异性相吸”是自然的 情感 ,这种 情感 不仅存在于成年人之间,也存在于亲子关系中。
母亲是男孩身边最亲密的异性,再加上母亲比父亲更容易亲近,男孩会 在妈妈面前展示自己 ,来得到认可并产生 成就感。 不过男孩儿太过于依赖妈妈也不好,孩子3岁后已经 具备性别意识 ,如果这时还与母亲过于亲密,就可能养出妈宝男。
避免养出妈宝男,妈妈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切忌 对儿子的事情包办 ,这会让孩子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无法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导致孩子没有主见, 长大后仍然事事依靠妈妈。
妈妈在合适的时间要往后退一步,当孩子6岁左右, 敏感期会逐渐结束, 他不再像从前那样赖着妈妈了,而是跟爸爸玩得更好。
宝妈也不要有太大的失落感,这代表着孩子的又一次发育和进步,如果此时还将孩子 拴在身边 ,就是在培养妈宝男。
今日话题你家的宝宝更喜欢妈妈还是爸爸?
当然不是,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生的双胞胎女儿,因为新手妈妈忙不过来,老大出生以后由家婆带了两个月。这两个月她不给我喂母乳,嫌麻烦、还说母乳不够奶粉营养,几层包被的裹着我女儿,洗澡脱衣服的时候整个身体通红的,很快就感冒了,小鼻子塞得呼吸都成问题,心疼得我咬着牙也要自己带。毫不夸张地说,那之后家婆完完全全没有帮忙带过,同一个屋檐下!每天她一早就出去酒楼喝茶,下午才回来,一半的时间都和朋友去 旅游 。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到小孩1岁半左右,有一次一家人准备出门吃晚饭,我双手各拉一个女儿,老大突然左顾右盼的找奶奶,还甩开我的手眼眶泛泪,我当时那个心痛的呀!!!我这当妈的一年多的不分昼夜、把屎把尿、全母乳喂得她白白胖胖,全心全意的也不及家婆最初的那两个月,回想当初她每每抱着老大就会说“奶奶对你最好了,别人不给你吃,奶奶怎么都会给你吃的,你长大要对奶奶好呀”,因为我不赞成喂奶粉,我要自己喂母乳。
当然,孩子现在5岁了,她们都非常粘我,经常对我说最喜欢妈妈,所以,孩子只会亲养育和陪伴他的人,并不是因为你是他的妈妈。
也不给题主讲什么大道理,给你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吧。
如今我跟父母关系极其好,但是却没人知道,9岁那一年,我把妈妈叫“阿姨”。多年背井离乡,回到家里,他们两口子,竟然抱不走自己的亲生女儿。
我是留守儿童,我们村的,当时几乎都是。谁家若是爸爸妈妈带着的,在学校里,都感觉能高人一等。
从我记事起,我就没见过妈妈。不是她不想我,也不是她不愿意回来看我。而是因为,远在深圳打工的她,在当时那个交通落后的年代,回来一趟属实不容易。
更不容易的是,我妈妈晕车,晕掉半条命那种。我还不记事的时候,妈妈回来过一次,回去因为晕车,上吐下泻,住了一个月院。
就因为这样,在我童年的记忆力,都是爷爷奶奶和一群小伙伴,甚至连我门前田坎上,天牛儿翅膀上的纹路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唯独父母的样子,仅仅局限于寄回来的信和照片。
哦对,那时候电话不普及,还靠信。
再后来,就是爷爷年迈生病,奶奶无法照顾我,爸爸妈妈打工省吃俭用,存了点小钱,打算回来开个小店,一边做生意,一边也好把我带在身边。
可惜,就在他们在县城里盘好店面,一切准备就绪,高高兴兴准备接他们的女儿去团聚的时候,我却抱着爷爷奶奶的腿不撒手,哭着喊着不跟他们走。
那一刻,现在妈妈说起来,还会哽咽。
那时候,于他们而言,我是骨肉至亲,是女儿;但是于我而言,她们……却是陌生人。
是,说这种话,确实很是大逆不道。
但是确实从我仅有的记忆中,我实在无法检索出跟她们有关的任何记忆,她们就像是课本里遥远的大城市,是一个期盼,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是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却唯独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有血有肉的存在于生活中的人。
这不怪我,但也不怪他们。
我年纪尚小,不懂父母坚信,加之确实没有印象,不可怪;而她们为了给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在外面吃足了苦头回来,更不能怪。
但是,这是如今长大成人的我,懂得了也体谅了父母的辛苦,而从不理解到体谅甚至到心疼,这个过程,我爸妈也走了很长很长一段弯路。
最后,年幼的我在他们的威逼利诱下,终究还是跟着爸爸妈妈,转去了县城里的小学,住去了县城里。
然而,接踵而来的却不是美好的校园生活,而是可怕的校园霸凌。
因为来自农村,很多课业跟不上,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等各种因素,我被当年的老师带头嘲讽,然后课后被学生们一起打骂嘲笑。
扫帚、簸箕、黑板擦、粉笔头……所有校园里教室里常见的东西,都被他们拿来当工具,作为攻击我的武器。
我性子倔,加上跟父母不亲,什么都扛着。直到有一天,几个多次留级,在班上欺负我最惨的男生,找到我家店里,看着我一个人在,就像在学校那样欺负我,被正在里屋做饭的母亲,逮个正着。
那是我第一次见柔弱的母亲发火。
多少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她当时的愤怒。她出来的时候,那个男孩儿还在骂我,她反手就是一个耳光,直接把十来岁和她差不多高的男孩子,从屋里打到了屋外。
然后红着眼眶说:“我家女儿,我都舍不得这么骂,你们居然还在门口这样骂她,那若是我不在,你岂不是还要打她。”
结果男孩儿有群猪队友,居然嘟囔着:“也不是第一次打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妈的眼泪瞬间就下来了。抓着男孩子就是一顿胖揍,还一边揍一边带着哭音:“我家宝贝,我都舍不得动一根手指头,你算什么东西?”
从那之后,学校传遍了我家有“母老虎”,再无人欺负于我;从那之后,我心结渐解,开始撒娇打滚,在家里像个寻常女儿家。
当然,这之后很多年,但凡涉及到我的事情,妈妈势必亲力亲为,我脾胃娇气,她早上准点起来为我换着花样做早餐;高中压力大,我坚持要上晚自习,她就做好晚饭,每晚爸爸骑着摩托车送饭,不论天晴下雨,从无缺席……
于是,就在这样点点滴滴的温暖细节里,我终于把自己竖起来的那些墙,一点一点剥离,软化成一件真正的小棉袄,也是他们最知心的女儿。
如今我和父母,是亲人,是朋友,是这世间上彼此的软肋,也是彼此的盔甲。
同事静静曾经是个背奶妈妈,后来孩子大了,工作越发忙了,只能把孩子交给自己的母亲带。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不亲近她,晚上跟她睡着了,醒了都要找外婆。
她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决心放下了一部分工作,开始全身心的和孩子在一起,没多久,孩子就粘她得不得了。
所以你看,孩子跟不跟妈妈亲,真的还是要看是不是妈妈带着的。
题主现在觉得孩子跟自己不亲近,也是因为跟你接触的时间太少了,其实你完全可以想办法让孩子多跟你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那么最后,孩子一定还是会跟你更亲的。
不过,千万不要错过陪伴孩子最好的时机,因为一旦错过,后面等到孩子性子定了,再想补救,就很难了。
不过,血浓于水呀~亲情可以拯救一切,相信题主,最后一定可以“挽回”儿子的心滴!
要是女孩,你不亏她的心,有可能。要是儿子,基本不大可能和你亲了。我身边两个亲戚的儿子是婆婆带大,一个和母亲有仇似的(奶奶边挑拨),一个根本不把他妈以及那边亲戚当回事。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吧!
养自己的孩子,亦如此。
小孩只认和他长期相处又对他好的人亲。
如果你只负责打工挣钱而把小孩给老人带那么小孩和你肯定没有老人亲!
我小叔儿子一出生给家婆带,他们两夫妻出去打工,一年也就回三次左右,每回一次小孩都不一样,每回一次小孩都不记得他们。
等小孩大一点知道他们是父母了,但在他心里父母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可能也就是外出打工偶尔买点好吃的回来。
由于每次回都带好吃的,就变成小孩的期盼了,但不一定是对父母的思念。
小叔儿子对父母没什么感情的,长期分开,而小叔他们回去也不知道怎么和儿子相处的,感觉没有了那份亲密感,小孩不会在他们面前撒娇而是投奔爷爷奶奶那耍脾气。
小叔儿子说妈妈不好,我听了反问他为何不好?
他说奶奶好,妈妈不好。
这就是留守儿童对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的评价。
所以在小叔儿子眼里他觉得是奶奶他们最亲。
没有付出,光靠血脉孩子就跟你最亲了,怎么可能!养育之恩,养在前面,育在后面。你都没带过他,指望着他将来长大就和你亲,基本没啥可能。这世界上没有白来的回报,就是母子也是不行的。
自己辛苦些把孩子带在身边吧,慢慢地教他,真心的爱他,孩子都是很敏感的,虽然小但是也什么都明白。慢慢的就会变成你希望的样子。这样他长大了才会和你亲。老人有老人的带法,不是说一定不好,但肯定不如你自己养大的可心。尤其你有了二宝,你一直不管大儿子,他小小的心里会怎么想?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童年时候的伤痛,是要跟人一辈子的。
感觉你说要二宝的心态跟玩 游戏 大号练废了,再练个小号一样。这样真的不好。要想孩子很你亲,还是抓紧把孩子接回来,自己带在身边。慢慢教,爱会改变一切!
不是这个样子的,孩子在出生之后,如果在三岁以内的母婴期,幼儿期没有和母亲相处,就是放在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那抚养,他几乎终生都不会跟妈妈亲的,他只会和抚养她的人亲。
因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一个建立关系的时期就在于孩子特别小的婴幼儿期,那是小孩子全心依赖着抚育他的人,眼里几乎没有别人的存在。那时候孩子对他人的感知和他人回馈给她的爱,都特别的印象深刻,他会把这些全盘吸收到他的脑海里,变为他的潜意识,而且根深蒂固。
母亲由于客观的因素,或者自己本身就不喜欢这个孩子的来临,视孩子为累赘,拒绝抚养,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婴幼儿期,这一个建立母婴连接的关键时期,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的话,在以后孩子慢慢的成长懂事了,他始终都不能够和母亲关系很好。
如果母亲在三岁之后,认识到了自己不应该这样对待孩子,从那时候把孩子接回来,一直在孩子身边陪伴着,在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实际的行动去把婴幼儿期这个创伤尽量的去弥补一下,然后在孩子4到12岁这个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用高质量的母爱陪伴,还是有让孩子和她重新亲近的机会的。
但这只是一个理想的设想,现实中的一些母亲,要么根本就不会有这种认识,不会接孩子来身边,即使接来孩子到身边,也不一定会给孩子充沛的母爱,反而是更深的伤害,那么孩子更不可能和她亲近了。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没有培养好亲子关系以后很难了。除非彻底让爷爷奶奶放手,你们该管就严厉的管,该揍就狠狠的揍,平时狠狠的亲他爱他,青春期之前或许能摆正过来。要不然就真的废了。以后对你有要求仇视你仇视老二不爱你们。因为他想要的那些你们都给了老二了。他会去抢财产但是不会赡养你善待你,因为你没聊会他怎么爱怎么对人好。这件事情不能完全怪奶奶,她也是爱孩子的只不过她不爱你而已,很正常。
我觉得是这样的,当然前提是妈妈也尽到了抚养孩子的义务。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我休完产假就上了班,所以我的两个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长大的。
白天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只有等我下了班回到家里,才有时间陪陪孩子。有时候赶上工作特别累的时候,连陪他们做 游戏 的力气都没有,只是抱抱他们,了解了解他们一天的情况。
其实心里是很愧疚孩子的,觉得没能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照顾。
老大小的时候,我早早就在心里告诉自己,如果孩子和奶奶亲一定不能吃醋,因为老人付出的心血比我多,给她的关心和照顾是我这个当妈妈的都比不了的。
可随着孩子慢慢懂事,却开始变得越来越粘我。每次下班回到家,都会高兴的跑过来迎接我,一定要我亲亲她抱抱她才可以。出去玩儿一定要牵我的手,有什么悄悄话也都是和我说。
老二也是这样。
婆婆有时候开玩笑说,真是母女(子)天性啊,奶奶再怎么疼都不如妈妈亲。
说实话我听着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毕竟哪个做妈妈的也不想孩子疏远自己。
说这些自己的亲身经历,是觉得从我自己的切实体会来说,孩子不管被谁照顾的多一些,总归心里还是依赖妈妈的。
当然也不是说孩子就和爷爷奶奶不亲,怎么说呢,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没有白付出的感情。相比那些一年见不了几次的隔代长辈来说,孩子们还是很亲他们的爷爷奶奶的。
现在都对你又推又打,这问题真要重视,以后孩子不会跟你多亲,我老公就是小时候奶奶带的多,现在我老公对他奶奶那是没话说,但对他妈就感觉差很多,所以能自己带还是自己带吧!以后长大了不成才生气的是做父母的,收拾残局也是父母,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等他们没能力管的时候你不还得管,但那时候孩子已经大了,想要改过来已经晚了,趁着现在小,好好管管还能管过来。
其实,大部分的孩子特别喜欢黏着妈妈,不管妈妈走到哪里,都会寸步不离的跟着,如果妈妈哪天不让孩子跟,孩子就会做出一些非常强烈的反应,哭闹不停,那么,孩子过于依赖妈妈,这样的事情真的好吗?
孩子过于依赖妈妈,这样的事情真的好吗?一、在孩子的眼里妈妈是最亲的人,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孩子过于依赖妈妈,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毕竟妈妈怀胎十月,孩子和妈妈共同享受过心跳,妈妈更能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和安全感,但孩子过于依赖妈妈,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二、孩子过于依赖妈妈,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很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孤僻,胆小怯懦,孩子长时间受到妈妈的保护,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敢去面对,遇到任何事情都过度的意愿要去解决,妈妈只要不在身边孩子就没有安全感,孩子对身边的新鲜事物不敢去尝试,没有挑战性。
三、孩子过于依赖妈妈会让孩子的认可度降低,不利于孩子的独立学习和工作,孩子过于依赖妈妈会让孩子经常感觉到孤独,特别是孩子长大离开妈妈后,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封闭,不愿意与人交往,认为任何人都没有安全感。
四、大部分孩子之所以过于依赖妈妈,主要是缺乏父亲的参与,从小缺乏父爱有关,如果父亲没有经常陪伴孩子,让孩子和妈妈相处的时间更多,自然而然就让孩子对父爱没有了感觉,慢慢的依赖了妈妈,更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恋母情结。
其实,孩子过于依赖妈妈并不是一件好事,不仅容易让孩子产生恋母情结,也让孩子的独立能力变差,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因此,孩子的成长必须是需要父母共同去参与的,不能让孩子过度的依赖妈妈。
在家长看来,妈妈是照顾宝宝最多的人,同时也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但是一问孩子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的时候,孩子会说出喜欢爸爸。这是为什么呢?你家孩子也是这样吗?
前段时间闺蜜和我说,她家婆婆有一天很生气和和闺蜜吐槽,孩子最喜欢的是年轻人了,排名的先后顺序是妈妈,接着是爸爸,最后才是爷爷和奶奶。
说完之后婆婆也沮丧的说,他们这些老人家这么用心的照顾孩子,孩子的生活起居都是奶奶来照顾的,孩子爸做了什么,有时候忙起来还不着家的。小小年纪就养成了白眼狼的气质了。
闺蜜一边听着婆婆的吐槽,眼睛一边看着孩子和老公正在一边开心地玩闹着。孩子也是前一句爸爸、后一句爸爸地叫着,两人玩得不亦乐乎。
虽然说爸爸都是平时很少参与孩子的照顾当中,但是孩子还是对爸爸很喜欢,也很听爸爸的话。这是为什么呢?孩子有这么爱爸爸吗?原因可能是和这几个方面有关系的。
当孩子还在妈妈腹中的时候,就和爸爸产生感应了。
在我的老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孩子天生就是聪明的,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能知道谁是自己的爸爸,谁是自己的妈妈,因为在妈妈的腹中就经常听到爸爸妈妈的说话声。孩子在骨子里就深刻地知道,自己一定要听爸爸妈妈的话。
以前的我是很不听信的,但是我经历了很多次之后,也感觉说的是有很多道理的。在自己生产的时候,孩子也是很小的,而且孩子的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也适合顺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就是迟迟不肯搬家,一直都生不下来。只能转为剖腹产了、连医生也是头一回见这么舒坦的孩子,自己不使一点力气,全靠妈妈用力。
最后还是通过剖腹把孩子生出来了。久而久之,我慢慢地想起来,之前在孕后期的时候,老公说讲过他不想孩子这么快出生,因为不喜欢孩子,想要孩子在肚子里面在待多一段时间。
宝宝出生了也有半年的时间了,一直都是不肯给爸爸抱的,只要爸爸一抱宝宝就会大哭。海报孩子爸爸也是很耐心,对着宝宝说:爸爸很爱你的,不要老是抗拒爸爸。也不知道宝宝是否听得懂,也有可能是宝宝和爸爸也是心有灵犀,就在爸爸讲完这句话之后,宝宝就变得温顺了不少了,当爸爸抱的时候也不怎么抗拒了,整个人在爸爸的怀里都是睡得很香甜的。
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不怎么安分,喜欢在床上滚来滚去。不是喜欢踢被子就是喜欢东躺一,西躺一下的。不管怎么哄孩子都不行。孩子爸只是轻声地哄了一下,说一句:乖乖睡觉才是好宝宝哦,不能踢被子也不能乱动,这样才是爸爸妈妈的好宝宝。宝宝神奇的不乱动了,一整晚都是睡得很香的,也不用起来给宝宝盖被子,担心宝宝受凉。
也有一些老一辈的人说,宝宝就是喜欢宝宝多一些的,看到爸爸这么威严的样子,看到爸爸充满正气和力量的样子。宝宝和爸爸之间有着一份不为人知的感应,宝宝自然也是更加的喜欢爸爸多一些的。就算是妈妈,也是没有办法代替。
孩子骑在爸爸的肩上,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风景
相信很多爸爸都喜欢让孩子骑在自己的肩膀上,让孩子瞬间觉得有气势了不少。孩子的内心也是很开心,得到不少的满足感的。同时骑在爸爸的肩膀上,宝宝还能看到很多和以往不一样的风景,被其他小朋友看到了也是很羡慕的。
这些是爷爷奶奶给不了的,毕竟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子骨也不够硬朗,孩子骑在肩膀上,会有摔下来的风险。奶奶是更加的不放心了,把孩子放这么高。一时让孩子小心一些,一时就说快下来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兴致了。
这样子的骄傲,同样也是妈妈给不了的,妈妈也只能把孩子抱在怀里,要么就是背起来。这样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背了,孩子自然也是习惯了。而且这样其实和自己看到的风景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新鲜感。
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玩耍的时候,没有这么多的顾虑和紧急,可以尽情地玩耍
一般孩子和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就算是孩子就在自己的身边,他们也是很担心的,不能让孩子全身心地玩耍。可能会担心孩子出汗太多了,衣服被浸湿;可能会担心孩子小,走路不习惯,加上路面也是坑坑洼洼的,孩子可能会有摔跤的风险;下雨的时候绝对不会带着孩子一起出去踩水坑,因为怕孩子淋到雨会感冒;天气冷的时候,也不会带着孩子出门。反正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让孩子玩得不尽兴。
但是当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爸爸会让孩子尽情地玩耍,会带着孩子一起去玩打水仗和水枪等等。和爸爸在一起的孩子,也是没有了这么多的束缚,想要玩得多开心就多开心。而且如果孩子有其他想法的时候,爸爸也是很支持的,甚至还会带着孩子一起去探索,鼓励孩子变得更加勇敢等等。
当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会像一个大人一样
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的时候,总是担心孩子年纪小,什么时候都做不好。就算是孩子已经到了一定的年纪了,还是不放心让孩子做。
在爷爷奶奶看来,孩子就永远都是一个孩子,会把一切事情都搞砸的孩子。
但是孩子和爸爸在一起就不一样了,爸爸会鼓励孩子一起动手,或者是充当爸爸的助手,给爸爸递东西等等。而且爸爸也不会像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一样的着急,会将孩子需要做的事情给孩子讲清楚,非常的有条理性的。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大人了,可以和爸爸一样完成很多事情,自然内心也是很满足的
家长都是孩子最亲近的人,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少不了的就是家长的陪伴了,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才会更加的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