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给孩子报兴趣班是很有用的,暑假该让孩子上兴趣班。
我现在一直都很遗憾的是,为什么小时候父母没有给自己报一个兴趣班,其实我小时候还是很有绘画天赋的。
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学习这件事情外,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投入精力,最后成为自己的诗和远方。
我个人觉得,给孩子报兴趣班是很有用的。
1、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绘画、音乐、舞蹈、书法这类艺术性质的兴趣班,能够让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性格、专注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围棋、象棋这类兴趣班,能够帮助孩子形成缜密的思维,学会三思而后行。
2、强身健体,磨炼意志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很大,学习任务也很重,长时间坐着看书学习,没有太多机会锻炼身体,可是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跆拳道、拳击、羽毛球、游泳、乒乓球这些运动类的兴趣班都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并且运动还能改造大脑,越动越聪明,每当感到有压力的时候,就可以运动一下,大汗淋漓一场,排解不良情绪,增加多巴胺。
3、一技之长,谋生手段
如果孩子能把兴趣发展成为一种谋生手段也未尝不可,教别的孩子跳舞、弹琴、绘画,日后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也不是不可能的。有的孩子学习成绩确实提高不上去,但画画非常有天赋,那就可以另辟蹊径,走绘画这条道路。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把优势发挥到极致也是一种选择。
专家说法:不上兴趣班,会错过孩子敏感期
每项技能确实有其特定的敏感期,这都是有科学划分的,大家不要简单粗暴的理解为“越早学越好”。推荐你们看看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具体了解下。孩子到了敏感期内,会表现出对这一事物明显的兴趣。比如孩子这段时间特别爱涂鸦,白天黑夜地涂,对形状、颜色也特别感兴趣,那就是绘画的敏感期来了。
家长案例
给孩子竞争加把劲
临近暑假,王先生纠结起来,暑假孩子到底上哪个培训班让他举棋不定。王先生告诉记者,孩子下学期就上六年级了,小升初的压力一下子就来到了。他希望孩子明年能考一个好的成绩,所以这个暑假他一定要给孩子报培训班,让孩子的竞争再多些力量。
像王先生一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通川区七小学生家长刘颖表示,其实孩子对舞蹈很感兴趣,但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文化成绩,她不得不违心地给孩子报了数学和阅读两个培训班。她表示,小升初抽签风险很大,自己选择补习班给孩子充电,以让孩子未来在示范学校自主招生中更有把握。
除了文化补习,也有家长想让孩子拥有多项特长,以便将来拥有更多选择。通川区一小学生王凯告诉记者,自己在妈妈要求下,除了数学,还报了书法、美术和唱歌。王凯的妈妈张女士告诉记者,让孩子早点打好基础,免得将来上了高中来不及。
给孩子报兴趣班也需讲究方法
1、不要扎堆报班,让兴趣变成负担
有的父母给孩子同时报了很多兴趣班,假期安排的满满的,今天学画画,明天学舞蹈,上午围棋课,下午游泳课,孩子玩耍的时间全部被挤占了,比上学还紧迫,那这样就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觉得心累。最后,兴趣变成负担。扎堆报班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啥都会,但每一个都是会一点,不够深入。兴趣班可以一个个报,同时不超过两个,如果是我给孩子报兴趣班,会报一个运动类的,再报一个艺术类的。
2、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孩子的兴趣班
对于孩子来说,很多兴趣班都是新鲜的,可能都想尝试一下,但是家长不可能全部都报啊,钱包也承受不住啊。所以,建议家长可以带孩子先试听一下,体验一下,或者自己在家先和孩子尝试一段时间,看看孩子是否能够持续保持兴趣。另外,家长也需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因材施教。
3、帮助孩子学会坚持
一旦报了兴趣班,孩子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也会出现打退堂鼓的念头,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上兴趣班的过程也是磨炼孩子意志力的过程,如果要学,就要付出努力认真去学,而不是走马观花。
不需要
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会给他们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觉得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让孩子成为第1名,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主要是因为现在学生他的学业负担已经很重了,在这么重的学业负担下,还要去学习课本之外的内容,成人都有可能没有办法两者兼顾,更不要说孩子了。
1.报兴趣班的时候要遵循孩子的意愿
并且希望家长要知道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再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要问一问孩子的想法,如果说孩子特别喜欢这个兴趣,不然那么可以给孩子报名,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你已经选择了,那么不管到时候有多么艰难,你都需要坚持走下去,你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如果说孩子同意的话,那么就可以给孩子报兴趣班或者是补习班不要太多,一个人的精力无法支撑那么多的选项,其次家长总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想要学什么就是孩子的事情和家长没有关系,你只需要提供支持和帮助就行了,没有必要把你们之间的关系弄得那么的僵硬。
2.不要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
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其实没有必要给孩子报太多的补习班,这个时候让孩子打好基础是非非常,重要的不能说本末倒置了,让孩子去学习了很多兴趣,很多技能,但是孩子的血液却有所松懈,毕竟孩子的精力就只有那么多,他专注的时间也只有那么长,总是让孩子把精力分给这个分给那个到后期肯定是有一项达到不了家长的标准那个时候家长再来后悔就已经晚了,小学这个时期还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小学升初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如果说没有打好基础,到时候上不了一个好的初中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损失,所以希望家长一定要谨慎的给孩子报名。
如果说现在这个时代的父母是最焦虑的父母,恐怕没有人反对吧?
因为现代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高,并且是普遍的高。
家长从小就担心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早早就给孩子灌输竞争的意识,并且在行动上从幼儿园起,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期待孩子培养各种超能力。
作为父母,为孩子的发展报兴趣班,希望孩子成龙成凤,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父母们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真的想清楚了下面几个问题了吗?
一、给孩子报兴趣班,是满足孩子的需要?还是满足家长自己的需要?给孩子报兴趣班,已经成为了一股风气。好像你家孩子不报班,要么是你孩子不行,要么是你家长不行似的。
形成这种风气,除了兴趣班办班的某些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不遗余力地宣传和贩卖焦虑,让家长受到影响以外,与其他家长攀比的心理也会导致孩子家长盲目给孩子报班。
很多家长看到别的孩子家长报了兴趣班,就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也不管自己孩子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就想着别人报了我们孩子不能不报,咱家又不是没有这个条件;
再说了,别人孩子报了兴趣班了,到时候升学都能加分,我孩子如果不报班,不能加分,岂不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了?
这可不行,于是,别的孩子报了什么班,英语、编程、画画、书法、舞蹈、小主持人等等,还有培养贵族气质的钢琴、击剑、马术什么的,咱们家孩子也得考虑,也得报。
这样的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完全没有考虑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的兴趣班,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二、给孩子报兴趣班,是孩子真正感兴趣并且也适合孩子的吗?所谓兴趣班,当以兴趣为先。
都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爱玩,享受玩的过程中的乐趣,是孩子的天性。
给孩子报兴趣班,首先父母应该观察孩子喜欢什么,在哪一方面表现出好奇和想探索的愿望。
或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某一方面的能力特别突出,是否可以通过报兴趣班的途径将孩子的天赋发展到极致?
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能力略显不足,是否可以通过报兴趣班的方式,让孩子在兴趣班的学习过程中,对不足的这一方面进行弥补或者是能力提升?
比如,孩子从小喜欢画画,对色彩敏感,可以给孩子报美术班,发展孩子的绘画能力和想象力。
如果孩子从小好动,可以报运动类的兴趣班,比如篮球、足球,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消耗掉孩子过多的精力。
也可以为了平衡一下孩子因为好动而坐不住的特点,给孩子报书法班、象棋班,让孩子学会安静下来,让孩子能够坐得住,在孩子通过运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也锻炼孩子的心智和大脑,培养孩子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自控能力。
有的家长,事先没有好好观察孩子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好高骛远,明明孩子在某些方面并不适合,只是因为家长想要孩子学,比如钢琴,比如舞蹈,孩子学得不情愿,家长陪的着急上火,最后孩子学不出成绩,还影响亲子关系。
曾经有一个孩子,对钢琴一点兴趣也没有,但是孩子妈妈偏偏就是要给孩子报钢琴班,还花了高昂的学费请了有名气的老师教自己的孩子。
每次学琴、练琴,母子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冲突。
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妈妈气恼的大声对孩子说:“你不用跟我闹了,只要你把钢琴10级考过了,你不想学琴就不用学了!”
孩子抬起头,盯着妈妈的眼睛说:“你说话算数吗?”
妈妈狠狠地点了点头,孩子一言不发,默默地坐到钢琴边开始练琴,那一天孩子一连弹了好几个钟头。
从那次争吵以后,孩子非常配合妈妈按规定的时间去老师的钢琴班上课,上完课之后,回到家也很自觉的练琴。
妈妈感到很欣慰,以为是自己的教育对孩子起了作用,孩子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学琴和练琴,都是又乖又听话,这一点特别让妈妈满意。
时光飞逝,孩子终于把钢琴10级考过了,妈妈兴奋无比,邀请亲朋好友给孩子庆祝,也顺便炫耀一下自己教子有方。
庆祝会的**部分,是妈妈让孩子当众弹琴,作为给嘉宾们的汇报演出。
孩子顺从的、近乎完美地弹完了妈妈指定的几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当妈妈骄傲的让孩子向众人致谢的时候,孩子缓缓地站起来,向大家先鞠了一躬。
随后,孩子向妈妈鞠了一躬,说:“首先,感谢妈妈这么多年来逼我学琴,监督我练琴,我今天终于考过了10级。”
此时,孩子妈妈几乎感动的就要哭起来了。
孩子话音一转,说:“妈妈您还记得吧?您说过,只要我考过10级,从此就不用再学琴,也可以再不弹琴了是吧?”,听孩子这么一说,妈妈顿时愣住了。
孩子转向大家,大声说:“我相信我妈妈说话是算数的,所以,我今天向大家正式宣布:从现在开始,我不再学钢琴了,也不会再弹钢琴了!”
孩子把话说完,径直离开了现场,留下目瞪口呆的妈妈、爸爸,还有其他面面相觑的人。
多年以后,妈妈想起这件事情,还一直都感到深深的后悔。
妈妈后悔自己当年明明知道孩子不喜欢钢琴,但逼着孩子学钢琴,为的是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没有考虑孩子的真实感受,却不惜剥夺孩子童年的乐趣,导致孩子痛恨学琴,但却为了妈妈说只要考过10级就可以不学琴,孩子为了从此不弹钢琴而苦苦练琴。
回想一下,当年孩子一边练琴,一边想的是从此再也不要弹钢琴了,这是多么痛苦的情形啊!
如今,孩子再也不弹琴了,母子亲情也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不知还要多久才能弥补,童年的缺失也许一辈子也弥补不了了,这是多么痛的代价和领悟啊!
希望这个妈妈的亲身经历,能够唤醒那些执迷不悟,不真正为孩子的需求着想,而只为满足自己的一厢情愿的父母,期待不要让这一类伤害孩子、破坏亲子情感和关系的事情再发生了吧。
三、给孩子报兴趣班,是自己家庭和孩子都能够承受并能坚持学下去的吗?办兴趣班的机构,使出浑身解数向家长推销各种兴趣班,最大的动力是利益驱动。
不论给孩子报什么样的兴趣班,首当其冲要承担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兴趣班的时间,另一方面是报兴趣班的学费和杂费。
每个家庭的情况和经济条件都不一样。父母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是否真正考虑好了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呢?
家长有没有充足的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兴趣班?有没有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完成兴趣班所要求的课堂和课后作业?
家长们如果因为时间紧张,上兴趣班像赶场子一样,把自己和孩子弄得疲于奔命似的劳累不堪,动不动要发脾气,那可真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另一方面,家庭的经济收入是不是能够从容地支付孩子上兴趣班所需要的金钱支出?
孩子上兴趣班的费用可不是个小数目,不仅包括正式上课的学费,还包括上这个兴趣班所需要购买的物料,以及参加各种考级所需要的其他费用。
在孩子上兴趣班的过程中,很多妈妈爸爸都很焦虑,焦虑的事情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家长们的焦虑,一方面来自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一方面来自和周围家长的攀比;另一方面来自孩子上兴趣班带来的时间紧迫,还有一方面,是来自孩子上兴趣班所需要的大笔花费所带来的焦躁。
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兴趣班和培训班都出现问题,看新闻报道,有的家长为孩子已经投入了十几万的学费不能拿回来。
看到视频里家长**,有一位妈妈哭诉着说自己给孩子交的十几万学费是卖房子的钱,自己如何辛苦如何不容易,唉,只能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总之,希望我们每一位家长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都能够真正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去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分清主次,抓住关键,不要让兴趣班成为孩子和家长不必要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