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运》不以乱世和大同比较,而以大同与小作做比较的原因是:大同思想,源远流长。源自于《诗经》中的《硕鼠》篇(产生于公元前 611年以前),把贵族剥削者比做一只害人的大老鼠,并且发出了决心逃离这只大老鼠的“适彼乐土”、“适彼乐国”、“适彼乐郊”的呼声。
《硕鼠》是迄今保留下来的关于大同空想的最早的材料之一。春秋末到秦汉之际的大同思想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新制度产生的分娩阵痛时期,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
扩展资料: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孔子之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英明杰出的人主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可是我有志于此、心生向往!”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只敬爱自己的父母,不仅仅只疼爱自己的子女,使年老的人能够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
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能够得到供养,男人有职份,女子有夫家。对於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的行为),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对於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百度百科-礼运大同篇
大同与尚和合的区别如下:
《礼运大同篇》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礼运大同篇》在语文书上的课文名称,并未标明作者。 但又有作者是孔子一说,因为众所周知,《礼运大同篇》描述孔子的理想世界。能成就大同世界,天下就太平。没有战争,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这是孔子的政治政策,可惜行不通,因为人人皆自私自利的缘故。
讲仁爱重民本求大同的出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
《读本》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又有历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精选,还有典籍中精选的经典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通观《读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在古代“修齐治平”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信念,可以说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大”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中国人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