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未入职前的培训给工资吗

未入职前的培训给工资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4
  • 发布时间:2024-05-14 23:55:51
未入职前的培训,在未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是不给工资的。在签订劳动合同后的入职培训,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来向参加培训的人员支付工资,否则是违法行为。__在支付工资的那一天,称为“工资日”,按照每个公司跟雇员所签定的合同不一样。受法律保障
内容详情

未入职前的培训,在未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是不给工资的。在签订劳动合同后的入职培训,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来向参加培训的人员支付工资,否则是违法行为。

__在支付工资的那一天,称为“工资日”,按照每个公司跟雇员所签定的合同不一样。受法律保障,过期15日不支薪称为“欠薪”,雇员可以依《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追讨雇主。

实务中,有些用人单位为了使招用的人员尽快掌握工作技能,进入工作状态,会对招用人员进行一定时期的岗前培训。

那么,岗前培训期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是否形成劳动关系?是否要支付工资?

我们认为,形成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判断双方是否形成劳动关系的关键是用人单位有无用工行为,这里的用工应该作广义上的理解,而不能局限于在工作岗位上正式提供了劳动。用工不仅包括了用人单位的实际用工,也包括为了实际用工而进行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为了实际用工而做的准备,进行岗位培训也是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

同时,《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岗前培训是劳动者的权利,也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岗前培训是用工的一种形式,是用人单位用工的组成部分。

以上理解在《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中也有所体现,其第13条第2款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参加上岗前培训、学习的,劳动关系自劳动者参加之日起建立。”

不合法,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入职前培训有工资吗

这个培训是有工资的。

入职链家以后需要先完成线上的五门在线学课程+五天的新人基地带薪培训。

新入职的薪资是5000无责底薪+3000绩效工资(4000以内业绩500,4000到8000业绩是1500,大于8000业绩是3000),累计做满2万业绩转正。

入职前培训有工资。

知识拓展:

入职培训,主要是公司对每一个初入公司的新员工介绍公司历史、基本工作流程、行为规范、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处理同事关系等活动的总称,目的是使员工融入这个团队。

入职培训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型培训形式,主要有:在职培训、现场培训、讲座培训与程序化教学培训等;另一类是新型培训形式,主要有非正规学习培训、试听化培训、模拟式培训、远程网络培训,户外式培训与咨询式培训等。

无论是传统型培训,还是新型培训形式,皆有其优劣性。关键是针对培训资源,培训对象等因素特点,将其灵活组合,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企业文化的承载只可能是人,是企业的员工。不管是表面的文本,制度还是企业内部普遍的行为指南和普遍的认知和态度,都需要企业的员工来表现。

所以我们在做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要记住的是只有能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建设。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效果,流于形式,最关键的就是建设的时候并不基于能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文案,有报告,有会议,有通讯就好了。

那么我们认为每个企业对员工将来的行为产生影响的第一刻就是员工在做入职培训的时候。通过入职培训,让员工了解公司,了解行为规范,了解优秀的公司前辈,都是促进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可的重要环节。

企业文化传递的基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归纳的企业文化传递基因包括语言,文字,规范制度,英雄事迹,活动和他人的行为等。

而文化基因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传递会受到很多的阻碍。其中很重要的阻碍包括与企业文化相背离的同事的行为,自己行事的习惯和背离的企业战略和企业管理。

这些企业文化基因传递的阻碍在入职培训的时候除了自身的行事习惯外都不成立。因此在入职培训的时候是最佳的企业文化基因的传播机会。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