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笔记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读后笔记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4
  • 发布时间:2024-05-14 18:15:17
我相信每个人心底都有首为之动容的诗篇。但大部分人对于古诗敬而远之,因为浩如烟海的作品和早已晦涩难懂的语言多少有些让人望而止步。 无意间读了这本讲唐诗的书,感触颇多。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唐诗的美妙和诗人背后的喜怒哀乐。有些观点不乏另辟
内容详情

我相信每个人心底都有首为之动容的诗篇。但大部分人对于古诗敬而远之,因为浩如烟海的作品和早已晦涩难懂的语言多少有些让人望而止步。

无意间读了这本讲唐诗的书,感触颇多。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唐诗的美妙和诗人背后的喜怒哀乐。有些观点不乏另辟蹊径,读之绕梁三日,思之醍醐灌顶。

看过这本书一直想写篇关于唐诗的文章,整理素材之后发现很难逃过鹦鹉学舌之嫌。随后又读了戴建业老师的《高能唐诗课》以及马未都先生最近出版的《讲透唐诗》。几位老师的作品各有千秋。但我还是更爱这本《唐诗里的烟火人间》。

本文也仅将个人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有趣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王勃的才气是有目共睹的,少年得志,送别杜甫时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何等豪爽和乐观。

也许正是因为年轻气盛毫无忌惮。在沛王和英王斗鸡时,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这篇檄文被武则天看到,称其不务正事难堪大任,遂贬离京。从此蓄势待发的仕途变得暗无天日。

很难想象因为一篇关于大公鸡的文章会引火烧身,命运就是上帝投骰子。王勃的悲哀不仅如此,当他写完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谁又能想到那个长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风流少年,不幸坠海遇难。也很难想象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还会有多少千古美谈。但现实就是这般残酷的让王勃的人生停留在27岁,空留后人怅然:“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第二个倒霉蛋,因为一首诗葬送了自己多年隐忍换来的一线生机,顺手还拉着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倒霉。公元815年,柳宗元和刘禹锡终于得到赦免。整整十年,他们都熬过来了,现在终于等到了重新起用的诏书。

刘禹锡来到长安后游览玄都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诗兴大发,明说桃花,实讽朝中大臣: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为此刚到长安不到一个月,柳宗元和刘禹锡又被贬谪到更远的地方。作为一起背黑锅的柳宗元并没有抱怨世事不公,而是对好兄弟说到: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是如此孤寂。四年后便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刘禹锡为他编纂了《河东先生集》。

身处暗恶互相搀扶的一对好兄弟就这样因为一首诗再次丧失柳暗花明的机会。但世间万物永远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没有刘禹锡的真性情,又哪有柳宗元的真赏识。男人之间一诺而已,无需过多的修饰和肉麻的花言巧语。

讲完两个因为文章倒霉的故事。再讲一个因为诗作躲过一劫的故事。

公元756年6月,王维被安史叛军抓住。安禄山非要给王维一个官做。王维数次想跑都不成功,不得已做了安禄山的给事中。其实与王维一起被抓的还有杜甫,只不过当时杜甫的名气较王维差的远。

第二年长安收复之后,王维由于履历有污点,又被朝廷抓了,按照律法是要被砍头的,但他赶紧拿出一首被逼做官时的诗作以证清白: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唐肃宗看到以后顿时生出恻隐之心,再加上弟弟王缙愿意用功名给哥哥赎罪,王维才保住一条命。看来没事时写诗言志也是关键时刻可以保命的办法。不过换个角度想,如果安禄山看到这首诗,估计又将是另一种结果。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大部分诗人都很可爱,个人的率性和命运的捉弄此生彼长。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罢,他们无不用生命和灵魂谱写出耀眼的诗篇。

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李白

李白出生于商人家庭,因此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封建社会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催的事情。相形之下杜甫比起李白他还算幸运儿。

李白早年希求通过拜谒**实现做官的梦想。那时的李白写下《蜀道难》,用以表达当时的报国无门的艰难处境。公元742年(42岁)秋天,道友元丹丘把李白的诗文呈送玉真公主,继而又被唐玄宗看到,李白才得以出世为官。看看李白有多高兴: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种毫不掩饰的自夸和喜悦只有李白才敢讲出口。

宫廷的日子李白陪皇帝玩乐,虽然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么美的诗句,一心要做像谢安那种匡扶社稷的栋梁之材的李白对此厌倦至极,最终被赐金放逐之后结束了短暂无味的为官之旅。

理想破灭,李白入道。他在齐州紫极宫受道箓,正式入了道教的编制,写下“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的诗句。同时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史之乱,永王李遴召李白为官。五十六岁的李白想为梦想再拼一次。他怀揣“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的梦想傻乎乎的再次出世。可惜命运再次戏弄了这位大诗人。

59岁被特赦的李白并没有因为命运的琢磨变得颓废而一蹶不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永远不放弃梦想是李白的气质,乐观豁达也是李白鲜明的品格。

少年的李白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三十二岁时写了《行路难》,三十六岁时写了《将进酒》。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李白。有人觉得他很狂: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有人觉得他活得特别拧巴特别矛盾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 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 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洒脱是骨子里的,李白的诗是喷涌而出毫无雕琢的,追逐梦想的路上他永葆**。

杜甫

杜甫少年的家庭条件不错,父亲做到从五品的兖州司马,属于大唐的中层官员,能给杜甫提供充足的物质供应,但并非大富大贵。20岁杜甫从河南出发,一路走到江南去看“越女天下白”,后来科举落第也无所谓,继续漫游山东,顺便去看望父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见少年杜甫是一位自信洒脱,无忧无虑的富家子弟

公元747年(杜甫36岁)李林甫一手主导的,为了搞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举办一期科举考试,最终无一人被录用。李林甫把考生们都玩儿了。

杜甫在长安客居十年,杜甫给赏识他的**韦济写了一封信,吐槽自己的境遇和理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十年客居长安,除了辛酸还是辛酸。心怀远大理想,却被现实一遍又一遍的碾压。

步入中年的杜甫,父亲离开岗位。那些曾经倚仗的东西,都在逐步远去。“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这个不是别人家的事情,而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悲剧。

经历岁月的磨砺和人情冷暖的感悟后,杜甫看到了与年少时不一样的世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史之乱他穿越火线后终于来到灵武,唐肃宗感动坏了。终于杜甫做了左拾遗。

宰相房绾由于轻敌冒进,导致重大军事失败,回朝之后又不思进取,经常和幕僚在一起谈论佛道之事。杜甫反而为其争辩。看来优秀的诗人不一定是优秀的政客。最终离开政坛的杜甫到了人生的谷底,也写下了最脍炙人口也最能反应杜甫性格的那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圣杜甫的情怀是博大宽广的,他不会像个小儿女般怨泣世事的不公和命运的嘲弄。他的内心油然而生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急呼。他永远是那个忧国忧民的谆谆老者,他在乎的永远是天下苍生,他代言的永远是最底层的最贫苦心声。

其实杜甫的名气在盛唐是没法和李白比的。所以李白到哪里都有好酒好肉。而杜甫晚年几乎过着受人接济的生活。“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韩愈的这首诗也足以看出早期对杜甫的诗文重视不足。

高适

高适出身于渤海高氏,祖上也曾显赫过,但是高适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没落,而他又“不事生产”。高适长大后,不愿意工作,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度以讨饭为生。高适很幸运,一举中第。此时的高适已经四十六岁了,被任命为封丘尉。杜甫也做过河西尉,但他嫌弃工作繁琐,宁愿去当兵器仓库管理员。与杜甫对比高适更务实,知道理想再大也需要从小事做起。

诗坛有一段佳话,四十四岁的李白出钱,四十一岁的高适做导游,三十三岁的杜甫当捧哏,兄弟三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河南和山东都留下了他们浪漫的身影。戴建业老师把这三位活宝的日子形容为: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他们分手之后,高适参加了有道科考试,做了封丘尉,752年加入哥舒翰的幕府。此时的高适已经四十九岁了。安史之乱,哥舒翰战败,投降了安禄山。高适没有跟着投降,而是找了一匹快马开溜。他一路向西转进,终于追上了向成都进发的唐玄宗。加封高适为侍御史,八月又封为谏议大夫,属于正五品的中层官员。

重情的高适很适合做朋友,但刚毅的高适绝不会因私废公。

李白因为错投永王锒铛入狱。他赶紧写了一首诗,请人转交高适(淮南节度使)。本想这个曾经一起吃喝玩乐的好哥们可以拉自己一把,但高适没有帮李白。因为高适有他自己的底线。不能和叛乱沾上边。

与之相反,杜甫因为替房绾说话,失去了唐肃宗李亨的信任。公元759年,他弃官带着全家来到成都。高适也来到四川做彭州刺史。彭州离成都只有五十公里。对杜甫这位老朋友他却提供了足够的帮助。杜甫在信中对此感激涕零,充满深情地写下: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其实杜甫和高适很多经历是相似的。比如他们都是有机会获得县尉(类似公安局长)的职务,高适认真去做,而杜甫嫌弃其过于繁琐。安史之乱他们都曾长途奔走投靠君主,也都得到了皇帝的信任。高适做官如鱼得水,可带兵打仗也可治理地方。而杜甫却把一首好牌打得稀碎。

李白觉得不干则已,干就应该出将拜相。杜甫将“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己任,绝不妥协也从未让步。高适却是那个要过饭的苦孩子,他深知务实肯干才是生存之道。高适就是这样一位务实求真的诗人。有性情更有理智,懂得文章练达更深喑人情世故。正因如此,去世前还被封为渤海县侯。作者一句话总结的很好:写诗是李白和杜甫的唯一特长,而对于高适来说,只是业余爱好。

我个人觉得人生各有所得,适应世俗和遵循本心之间很难说孰轻孰重,人生也不是选择题,更多是判断题。如果李杜可以学得更圆滑更落俗,最多朝堂多了两个**,但正因为他们没有放弃内心的执著和梦想,人间才会多出两位传唱千古的伟大诗人。

如果没有“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姑销万古愁”的李白,如果没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杜甫,那就真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人与大众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具有更敏感的洞察力以及驾驭语言的超凡能力。当然除此以外超然的睿智也会为诗增色。让我们看看张籍是如何拒绝别人: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多么委婉的表达,给足了别人面子,又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惋惜之情。

悠悠几千年,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流传至今仍魅力不减。得益于诗人通过短短几十字便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即使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依然可以穿越千年与作者来次心灵的碰撞。再过几天就是公布高考成绩的日子。看看当年孟郊高中之后的喜悦心情吧。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得中之后内心一洗前耻激动万分的心情寥寥几行跃然纸上。

有人得意必然有人失意,"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的杜牧是唯一登上《资治通鉴》的唐朝诗人。二十六岁作《阿房宫赋》还注解了十三篇《孙子兵法》。只可惜政治觉悟不高,站错队而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自此开始风流狂放的日子。自此“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终究没有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最大的官职也只做到一州刺史,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认认真真地履行职责,尽可能地为老百姓多做一点儿事情。那个"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杜牧褪去浮躁后写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年轻人一定要读李商隐的诗,句句都能俘获小姑娘的芳心。如今用来赞扬老师无私奉献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实是这位大诗人写给她的一位有缘无份名为宋华阳的女朋友。

某次在朋友家玩一种叫送勾的游戏,他又看上了那家的小妾。于是大笔一挥写道: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情种就是情种,张口就是追女孩子最讨好的情话。

人生最大悲哀是相守后的离别。与李商隐相守十三年后,王姑娘就去世了。温暖的小家再也没了,于是有了下边的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到最后再无那些虚头巴脑的诺言,有的只是相濡以沫的厮守,让岁月在彼此的心头刻上最美的烙印。

去世前,李商隐留下最后一首诗,又带给后人一句脍炙人口的佳句。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如果可以问,我很想问这位情痴写这首诗的时候到底在追忆人生中有幸遇到的哪个女人呢?

唐诗中还有一类,没有边塞诗的铁骨铮铮,没有闺阁诗的似水柔情,那就是田园诗。写田园诗的高手必然要有钱。这很容易理解,如今朋友圈整天全世界旅行的家伙要么是有钱,要么就是跨国公司销售。

孟浩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从记事起就没缺过钱,以至于对找工作、养家糊口的事情也不太上心。二十岁到鹿门山隐居了。没错,一个年轻人不去工作,不思考前途,不顾及家人的感受,就这么没心没肺地隐居了。过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日子。

二十年过去了,孟浩然已年近四十决定去参加科举。可是很不幸,他没考上。当时在长安很流行一些文人的沙龙,凡到**大家难免唱和。在一次笔会上,孟浩然低头略一沉吟就写下两句诗: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二十年的隐居果然让他对自然的感悟异于常人。

本来他是有一步登天的机会,唐玄宗让他说说最近的新作,这家伙居然来了句: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于是感觉被冤枉的皇帝决定顺水而为弃用此君吧。

公元740年,王昌龄路过襄阳,拜访孟浩然。两人相谈甚欢,又是老朋友见面,没有美酒助兴怎么行呢?当时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已经快好了,但是海鲜和美酒的**,让毒疮加速恶化,不久后就去世了。

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但又有多少人理解孟浩然背后的无耐和不甘呢?

笔记就写到这里吧,其实诗歌的魅力远不是一本书可以说清楚的。不得不承认,写诗对于大部分现代人已经是奢望。但当遇到某个人或事,某句唐诗油然而生,诗到唇边脱口而出,那种释然和畅快也是美妙而难得的一种感受。总之,诗与我更多的是一种共鸣,每每吟咏之时都仿佛身临其境,或慷慨激昂,或委婉悠长,总有一款符合当下或消沉或浮躁的自己。

东拼西凑的终于写完了这篇读后感。再次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不一样的《唐诗里的烟火人间》。

寻求冯至的《杜甫》文章以及读后感

《杜甫传》一书的作者是冯至,该书是一部融作者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著作,也由此冯至成为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有名诗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杜甫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传》读后感(一)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杜甫传》读后感(二)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传》读后感(三)

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滑向低谷。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石壕吏》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既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研究德语文学的学者。因此,从《杜甫传》中,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深情和严谨。全书篇幅不长,就十几万字,却是高度浓缩,决不掺水。据说《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是每期必看,连载完毕后,毛**说:“《新观察》现在将《杜甫传》登完了,我《新观察》也不要看了。”

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幸好没有做上大官,没有做久官,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雄壮的诗篇。这从他秉持的理想来说也算是得其所哉吧?

800字的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性都要写够,写出分寸。”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冯至在作品中写道:“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40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通过上面的一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但是阐述这一点时,冯至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冯至本身是出色的诗人,文章中也专门选录了他的一首“十四行诗”,让大家能更好地认识“诗人如何写诗人”,同时也加深对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意义的了解。这个怎么样

以杜甫长安十年为材料写一篇作文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读后感800字

说实话,以前我并不欣赏杜甫,觉得他不过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连自己的亲人都养活不起,更何况拯救国家呢?不过这次从书中较多地了解了杜甫后,我才对杜甫产生了很大的歉意和敬意。

  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读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也是在目睹一种伟大的形成。杜甫从少年时代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长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现实打碎。官僚的险恶**,亲人的生离死别,自身的飘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让他在现实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挣扎,他确实是“诗圣”!

  不过无论他遇到怎样的艰辛,心里永远脱不开百姓。

“莫辞酒味薄,黎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长期于下层,亲身体验了百姓受过难以忍受的苦。纵然一声怒吼突破胸腔,却不能惊起半点涟漪。他愤懑,无奈,却只能寄托于诗,用《三史》《三别》这样留着血的文字奏响无人忘怀的遗憾。更令人震憾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悲天悯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怀是多么可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以满腔的辛酸和仇恨,汇成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山河大地上。他那执着的爱国之情摇曳着地燃烧起来,燃烧进骨子里,燃烧到顽固。纵使朝廷一次次地抛弃了他,悲苦了他,纵使岁月无多,仍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感叹,这声感叹,淹没了诗人和读者的双眼。他对于朝廷的誓死不渝,让我们肃然起敬!

只是了解了关于杜甫的冰山一角,这个人,这种伟大,甚至是这种灵魂就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里。他悲天悯人的善良,尽心尽力的忠诚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看完《杜甫传》,一遍一遍地感悟杜甫,并将他的灵魂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无尽的忧虑,深藏于内心。心中的那份渴望当官,在59的岁月中被坚持直到死去。执着的期盼,化为不截的动力,催促这这位贫穷伟大的诗人在历史的轮番中不管向前。

幼儿时代的甜蜜,让他对世界充满了幻想,一心想长大做官报效国家,但事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在苦难中长大,饱看了生命的心酸悲苦;他在泥泞中前行,品尝着生离死别;他在国家与民前挣扎着徘徊着,真是“到处潜悲辛”

而今我们长大了,成人啦,很快就会毕业,走向社会。对于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百年前的杜甫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坚持。遇到困难坚持面对。当我们的学业下降时,请不要放弃,咬一咬牙,擦去无用的泪,坚持!当我们为了环境不好而忧虑时,笑一笑,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给他们,也许有时孤军奋战会很累,但请坚持,水滴石会穿,绳锯木会断,只要我们坚持,环境会为我们变好。坚持吧,收掉那浪费力气的叹息,用最有活力的一面迎接明天,挑战未来;坚持吧,相信未来的我们会再相遇,相遇在那成功的彼岸。

杜甫一生是悲的,但因悲而伟大,因伟大而是我们铭记。铭记那份敢登峰俯视苍穹伟大气概的杜甫吧!杜甫因有你历史将不会在寂寞!

望采纳,谢谢!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杜甫34岁(杜甫生于公元712年),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漫游,来长安求仕,以实现扶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然而,此时的玄宗皇帝已然不是开明天子,生活极端腐化。不过,杜甫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为通过忠臣的努力辅佐,国家仍可回到开元盛世的局面。于是,他积极寻求从政的道路,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  杜甫来到长安不久,父亲便去世了,这使他失去了经济来源。他有时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采些草药,经过加工,拿到市场出售以■口,有时去买**救济灾民而****的粮食。渐渐地,他需依赖亲友的周济了。  这时,杜甫衣衫褴褛,经常挨饿,动不动就是十来天没米下锅。他的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的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这位族孙的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悦,但嘴上不好说什么,只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人一贫贱,就连同族晚辈也要给点脸色看了。  天宝六载,玄宗诏令天下之士通一艺以上者皆到京都就选。此时正值李林甫频频制造冤案之际,他怕参加考试的人在对策时指斥他的奸恶,便施展阴谋诡计,让考生全部落选。杜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这次考试,不料竟是这样的结果,他深感沉痛与愤慨。  考试的路子走不通,杜甫便向显要人士投诗,以求他们的援引。他首先寄希望于韦济。韦济作河南尹时,曾慕杜甫的诗名而几次去寻访,向人打听杜甫的情况。杜甫得知后,作《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一诗,对韦济表示感谢,并希望得到他的汲引。天宝七载,韦济迁尚书左丞入京后,杜甫又有《赠韦左丞丈济》诗,希望得到对方的大力提拔。韦济也确曾在百官会集的场合为杜甫张扬过诗名,但于杜甫的仕途却未能起到作用。这使杜甫感慨万端。与此同时,杜甫还直接向玄宗献赋,以求天子赏识。  终于,玄宗看重了他的文才,使杜甫获得了“参列选序”的资格。直到天宝十四载十月,杜甫才被授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管理东宫宿卫),为生活所迫,他只好就任。一个诗歌奇才,苦苦挣扎了10年,才得到一个小小官职,令人唏嘘不已。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