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三国人物读后感

三国人物读后感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8
  • 发布时间:2024-05-14 15:15:04
为什么说刘备很幸福 我是很喜欢刘备的。 但他和宋江比起来,很多人更喜欢宋江,尽管老毛骂他架空晁盖,是投降派; 刘备甚至和曹操比起来,也有不少人更喜欢曹操。 曹操, 易中天评价是“可爱的奸雄”, 我还是更倾向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
内容详情

为什么说刘备很幸福

我是很喜欢刘备的。 但他和宋江比起来,很多人更喜欢宋江,尽管老毛骂他架空晁盖,是投降派; 刘备甚至和曹操比起来,也有不少人更喜欢曹操。 曹操, 易中天评价是“可爱的奸雄”, 我还是更倾向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曹操的评价:“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罗贯中在三国里基本也是这么写的。

人们不喜欢刘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句“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但让我说:收买一次人心容易, 收买一辈子人心难。刘备“三让徐州”, 是收买人心; “三顾茅庐”, 是收买人心; 辞受刘表的荆州, 辞受刘璋的益州,是收买人心; 为给关羽报仇花甲之年亲自带兵罚吴, 是收买人心; 临死前白帝城托孤, 是收买人心。 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但他不听众将的劝说,冒着被曹操追上的危险,扶老携幼带着全城的百姓出逃,甚至看着百姓落难的痛苦情景时,还惭愧得掉下了眼泪。应该不是收买人心了吧? 大仁大义的刘备!

孩子也不是谁说摔就摔的,中国5000年历史不也就这么一次, 而且阿斗还是刘备的长子。 刘备摔阿斗,是赵云在长坂坡曹营里杀了个七进七出,怀揣阿斗回来之后摔的,赵云要是战死,刘备情急之下把儿子摔了,让人更容易理解,而赵云既已完好无缺的回来了,孩子是可摔可不摔的。但刘备还是摔了,不是他收买人心,便是一些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阿斗后来智障,难说不是因为被父亲摔成了脑震荡。

说刘备幸福,因为,一个老婆为他跳井而死(糜夫人),一个老婆为他跳江而亡(孙权妹妹),张飞为他鞭打都邮,关羽为他过五关斩六将, 赵云为他大战长坂坡, 诸葛亮为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更有猎户刘安,偶遇被吕布追杀的刘备,偷偷把自己的老婆杀了,以老婆的鲜肉来招待仰慕的刘备!残忍的刘安,幸福的刘备。

刘备在三国中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可怜的,卖草鞋的人,身为大汉皇叔,却没有任何官职。但是,刘备和他的儿子阿斗在乱世之中,还都算是幸运儿。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呢?”因为,刘备打自乱世一开始,就碰上了张飞和关羽,他们结拜兄弟,并说好“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意思是,关羽和张飞拼死保护刘备。刘备也不怕自己被别人杀了。

刘备一开始没有得到能为他出谋划策的人,打仗总是输,但是,刘备无论在情况多么紧急的时候,都能逃脱。

在曹操攻打徐州为父亲报仇的时候,刘备被陶谦请来防御曹军。果然,曹兵看到刘备来了,不出几日就退了。陶恭祖那时就快死了,儿子又无能,就把城池拱手送给刘备了。刘备不费一兵一卒就得了徐州。

刘备和徐庶的相遇也纯属偶然。那日,刘备和赵云在旅舍里休息,被蔡瑁把他们俩支开了。玄德发现不妙,赶紧跑。“玄德撞出西门,行无数里,前有大溪,拦住去路,那檀溪阔数丈,水通襄江,其波甚紧。玄德到溪边,见不可渡,勒马再回,遥望城西尘头大起,追兵将至。玄德曰:“今番死矣!”遂回马到溪边。回头看时,追兵已近。玄德着慌,纵马下溪。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玄德如从云雾中起。”玄德走着走着,找到了司马徽,后来就遇到了徐庶。徐庶被曹操骗走了以后,又把诸葛亮介绍给刘备。往后,很多的能人都到了他的手里。

再说刘备的儿子阿斗,原名是刘禅。他在小时候就经历了长坂坡之战,还奇迹般的没有死。

在西川,他还稳稳地做了四十年的皇帝。西川灭亡的时候,他还在司马昭的安排下,在安乐窝住了十几年。

你们说,刘备父子是不是很幸运呢?

赵子龙------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名将

人生一世,不过是草木一秋。然而既入俗世,生于天地之间,又会有谁甘于庸碌,虚行此生?即便有谙晓世理,谨守平凡,于平淡中顺从命运之安排者,又何尝不会在心中暗自羡慕英雄,并为英雄身后留下的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而浮想万千?

所谓英雄,如同夜空中闪耀的明星,必定要从乱世的黑暗动荡之中,凭借非凡的人格魅力,脱颖而出。三国纷争的年代,中国大陆正是霸王角逐的历史舞台,正可谓英雄辈出,群星闪耀。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罗贯中用平实有力的文字,把英雄的故事,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生动地展现于世人眼前。在如同走马灯般时隐时现的众多人物之中,罗贯中塑造了一位几乎完美的英雄。他,就是赵云。

生于汉室倾颓的乱世,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以及凭何安身,借何立命,赵云有着明智的理性思考。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又有汉伏波将军马援,从君臣双方的角度说过另外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君主并非人人可做,对于这一点,赵云非常清楚。他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就是要做辅佐名君的良将,决意横枪立马,效命疆场。至于建功立业,英名著于千秋,则并非他所刻意追求。那些不过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产物。

赵云初在袁绍军中,未受重用,默默无闻。赵云觉得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遂弃之往**孙瓒。在前往公孙瓒的途中,在磐河附近的山坡,赵云恰遇公孙瓒与袁绍交兵,公孙瓒战败,被袁绍部将文丑追杀得狼狈不堪。于是赵云飞马挺枪,杀走文丑,救了公孙瓒,并投其麾下。次日,公孙瓒整兵与袁绍再战。公孙瓒因初得赵云,不知心腹,故不敢委以重任,只令赵云领后军。两军交战,瓒军大败。绍将麴义砍倒瓒军绣旗,直冲到公孙瓒后军。赵云遇着麴义,数合之间,一枪刺其于马下。赵云匹马杀入绍军,如入无人之境。后终因绍军势众,赵云保公孙瓒突围而走。绍驱兵追赶,被前来救援的刘备率军杀败。瓒绍双方罢兵相持。

刘备一见赵云,即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及至公孙瓒与袁绍罢兵讲和,瓒军班师,刘备与赵云分别时,二人已是英雄相惜,彼此投缘。——刘备执手垂泪,不忍相离。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洒泪而别。

世间之事,缘份一说,最是难以索解。刘、关、张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其中因缘,难究其详。而刘备和赵云,亦是一见倾心。这绝不是用缘份两个字,就可以简简单单说清的事情。刘备和赵云,都不是夸夸其谈,泛泛之辈。二人各有其志。刘备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英雄。而赵云之志,是凭武艺立身。刘备深知欲成大业,虚得良将辅佐;赵云同样清楚欲展武艺,需随名君,否则英雄也不会有用武之地。刘备和赵云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英雄之间慧眼相识,惺惺相惜,互为倚重,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当二人分开以后,彼此心中无不牵记对方。

曹操为报父仇,领军攻打徐州。刘备应孔融之邀,往徐州救援。刘备找公孙瓒借兵,点名借赵云同行。吕布袭兖州,曹操撤军。赵云再次与刘备分别,回公孙瓒处。

公孙瓒兵败身死。袁绍多次招赵云。赵云深知袁绍非用将之人,未往。在赵云的心中,其时已全是刘备。而刘备却正栖身于袁绍处。赵云想投刘备,又怕袁绍见怪,只好四海飘零。天地虽大,却无容身之地。赵云听说张飞在古城,前去相投,在卧牛山杀了欲夺其马的裴元绍。刘备离开袁绍,会合关羽后,遇见周仓。周仓引刘备往卧牛山。赵云和刘备终于得以再次相见。二人心中大喜,各表衷言。——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自此,赵云方和刘备共处一室,始为一家。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当赵云四海飘零之时,在其孤独的心中,不乏忧伤。然而赵云寻找刘备的行动,又极为坚定。在赵云的身上,不仅有依附于他人的个性,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果决气质。一旦认准了方向,就决意前往,不管前途是何等渺茫,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誓不回头,这种韧劲是赵云身上最为突出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个性,所以赵云在拼杀于战场之时,才会全无惧意,胆气过人。

赵云跟随刘备以后,除了领军破敌,行将军职责,实际上他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做刘备的亲随,负责保护刘备以及家小的安全。毫无疑问,这是极其重要并且十分艰巨的工作。赵云也确实没有让刘备失望。当阳长坂,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刘备东吴成亲,赵云行诸葛锦囊之计,保护刘备。赵云无不舍身忘死,尽于职守。在当阳长坂坡一战中,赵云孤身一人,行走于百万军中,心中全无惧意,一心只想救回刘备家小。

——却说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明,寻不见玄德,又失了玄德老小,云自思曰:“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回顾左右,只有三四十骑相随。云拍马在乱军中寻觅......

——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

——云插剑提枪,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只剩得孤身。云并无半点退心,只顾往来寻觅;但逢百姓,便问糜夫人消息。

“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我觉得对赵子龙用四个字评价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最合适——“孤胆英雄”(至于是不是统帅能力造成他只有“孤胆”,就不是本文考虑的问题了,反正这样更衬托他的武力一流)。想一想,一出场就是单枪匹马斗文丑,后来单枪匹马杀裴袁绍占山寨,汝南单骑挑高览,又单枪匹马闯曹营,保诸葛祭周瑜,保刘备娶老婆,单身劫江夺阿斗,即使七旬还孤身力杀五将。真是“浑身都是胆”的武将!但其一生的战绩还是以长坂坡最为著名。

这一场杀,赵云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可以说,一路狂飙,所向披靡,阻者即亡,让者能生,上至将军,下到小校,望见赵云,如同瘟神,排山倒海,营帐相冲,即使张合,也不能敌,落入陷坑,平地跃起,剑斩拳打,血染征袍,翻身上马,再冲敌阵,曹公见之,爱才心起,不许放箭,赵云得免,将军奋勇,一往无前,怀抱幼子,单骑突阵,枪挑剑砍,五十四将,砍旗两面,夺槊三条,将军神勇,曹军无颜。

当赵云拼死救回阿斗,见到刘备时,不表有功,却言有过。其谦逊之心,一致于此,实令人落泪。也难怪刘备接过阿斗后,竟会掷之于地。刘备和赵云之间,原本就不仅仅是君臣之情,同时有着朋友之义。赵云沥胆忠心的表现,当然会使刘备有些手足无措。诗云: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刘备得荆州后,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赵云领军取桂阳。赵云捉陈应,放回。赵范投降。

——赵范与赵云,二人同乡,同年,又同姓,遂结拜为兄弟。范嫂樊氏,有倾国倾城之色。寡居。范劝其嫂改嫁。其嫂云:“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因此赵范欲将其嫂说与赵云。赵云闻言大怒:“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夺门上马出城。

赵云重新夺取桂阳后,刘备与孔明亲赴桂阳。

——云迎接入城,推赵范于阶下。孔明问之,范备言以嫂许嫁之事。孔明谓云曰:“此亦美事,公何如此?”云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云曰:“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玄德曰:“子龙真丈夫也!”

赵云不娶樊氏,所说的理由中,第三条可见赵云谨细而慎重。而一、二两条,如果换作今时,不知会遭到多少人的蔑视。但在当时,赵云的想法,却合乎正统。孔明对赵云之言,恰恰说明孔明有着圆滑变通的处事方略,这和孔明多智慧擅狡计的性格相符,也与其军师身份相符。刘备亦然。赵云虽无变通,却以其正行,赢得了刘备的赞许。

刘备得西川,领益州牧,封赵云为镇远将军。

——刘备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刘备大喜,从其言。

此处大喜二字,含义深远。刘备想收买军心,故欲赏官;同时,刘备又怕失去民心。赵云揣摩刘备心中之意,故谏,可见其智。这里也许是二人演的双簧戏,也未为可知。但是赵云之正名,丝毫无损。这也许是赵云少有的参政行为。

定军山一战,老将黄忠斩了夏侯渊。曹操自领大军二十万,来与夏侯渊报仇。黄忠领兵深入曹境烧粮,被张郃、徐晃大军包围。赵云引军杀透重围,救回黄忠。曹兵追来,赵云设下埋伏,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张郃、徐晃领兵追至,见此情景,犹疑不前。曹操亲到,督军向前。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就回。赵云把枪一招,壕中弓弩齐发。赵云领兵大败曹操。刘备细知此事后大喜,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赵云位列其三。

刘备称帝,为报关羽之仇,欲伐东吴。

——赵云谏言: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又言: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刘备伐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逃。吴将朱然引军追赶。赵云赶至救援,一枪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刘备回白帝城。

刘备临终,托孤于孔明,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叩头流血。刘备又嘱赵云:“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刘备临终托孤,可谓思虑周全,面面俱到。先安孔明之心,复嘱赵云尽忠为制。刘禅之君位,可谓稳若泰山。)

孔明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后,作《出师表》,出师伐魏。其时赵云已老,年过七十,故孔明不用。赵云**出征。

——孔明曰:“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云厉声曰:“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孔明再三苦劝不住。云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孔明乃令邓芝为辅。

赵云兵出凤鸣山,杀韩德四子:韩瑛、韩瑶、韩琼、韩班。邓芝贺曰:“将军寿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阵前力斩四将,世所罕有!”云曰:“丞相以吾年迈,不肯见用,吾故聊以自表耳。”再次交战,赵云又刺死韩德。夏侯茂听从程武之计,将赵云重重围困。赵云见形势危急,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这也许是全书之中,赵云唯一一次面对险境,不得不放弃的描写。)后赵云幸被孔明派为应援的张苞和关兴救出。

马谡失街亭,孔明摆空城计,吓得司马懿回街亭。孔明回军。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以为断后。魏军追来,赵云杀死苏颙,败走万政,护送车仗人马,退回汉中,沿途并无遗失。孔明对赵云倍加钦敬。

杨修之死的读后感啊!!!300字以上

 阅读是一个有目的性的举动,我们渴望从阅读中获取知识来提升自己,而写读后感就是提升的方法之一,坚持写读后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收获。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格局读后感500字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格局读后感500字左右(一)

 之前读美文是时常看到读书可以洗涤读者心灵,总感觉有点玄乎,单凭一本书怎么可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读完《格局》一书,我真正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文字的魅力以及从中认清自己的不足。

 它让我相信命运的安排、自信也可能成为阻碍成功的绊脚石。曾文正公讲过:“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西方国家和我们对成功的态度会有主观意念上的区别,他们在成功后大多感谢上帝,认为是命运垂青使自己成功。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但承认天命的作用,这样我们做人时就不会恃才傲物。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示例中,我更加坚信命运的影响:假如没有乔治·凯利提出的空气动力学和尼古拉斯·奥古斯特·奥托发明了内燃机,他们是不可能研制出自带动力的飞行器。可以说是命运让凯利成为空气动力学的开山祖师、得以让凯利和尼古拉斯·奥古斯特·奥托为他们准备好一切先决条件。

 再相信命运的同时,更应该尽人事。人生下来就在思考我为什么而来?我总不可能只是瞎转一场!在合适的时间就应该抓住自己的机遇,而机遇是靠主动争来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主动性,因为变化太快,只有主动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书中提到“众利勿为,众争勿往。日中则移,水满则溢,月则盈亏。凡是到了头,就应该格外小心。”我想这就是学校经常警示我们要学会创新的缘由吧!一项趋之若鹜的技术即使再强大,各商家也都有自己的防备策略,真正颠覆他们的是他们所未注意的模块。

 最后一点便是沟通的重要性。有效的沟通需要换位思考,分析别人的需要和自己需要的冲突,怎样去解决这样的冲突,达到共鸣程度。当然,一切沟通的前提是凸显自己的价值。

 格局可以是一个范围,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胸襟,这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拓宽了眼界,体会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丰富了对问题的透析看法。希望日后可用实践。

关于格局读后感500字左右(二)

 这本书,静下心来看了几天。之前一直说什么心胸宽广啊,豁达啊,真正能做到又真正明白的人有几个呢。这本书了,不仅道出了心胸宽广,又举例说明了,让人用实际事情去体验豁达。如果你心胸不宽广也没有关系,书里有解决办法。人啊,真的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然后勾勒出梦想的样子,再去实现它!

 格局,决定一个人的结局。只要相信,才会做到。

 做人的格局,大抵是指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心态、思维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那口锅;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的在天地间翱翔。

 心胸开阔很重要,一袋盐到入大海里,它很快就会被稀释。但把一袋盐倒入一杯水里,这杯水还能下咽吗?确实,我们眼里应该看到大的环境,而不是自己一点小心思。把格局放大,人生才能宽阔。

 莫言说:“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你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只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当你意识到这些时,就意味着你要开始成长,这就是所谓的空杯心态。”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那么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心也就有多宽!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会变的不可思议!

关于格局读后感500字左右(三)

 我在见习闲暇之时找来了人生哲理之书《格局》细细品读。古人云:“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么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未来就有多大。不管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格局》,这本书都非常适合你。它和别的书不一样,其不单单是灌输鸡汤,更引领你思考人生格局,引领你走向未来。

 书中的良言名句有很多,如“人生就像魔兽世界,每个种族都有优点和缺点,你能克服你这个种族的缺点,你就有可能在这个种族里面成为人才。而你假如拥有了其他种族的能力,那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领袖。

 “你的生活问题就是你的层次问题,你在社会中位置的高低,决定了你看待问题角度的高低。”

 “进是勇气。停是智慧。”等等。

 当你细细品读这些良言时,你会发现,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体会与收获。其实人生就是如此,格局越大视野会越开阔,视野越开阔你想做到的事就越容易做到,人生就更多了一份从容不迫,少了一份焦虑不安。

 我有一句记得很清楚的话,来自马云:“不是你的公司在哪里,有时候你的心在哪里,你的眼光在哪里更为重要。”

 读书时我也联想到一个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生性多疑,每天都担心自己被谋杀,也曾跟大臣讲,孤好梦中杀人,睡觉时不让大臣靠近。有一次曹操睡觉时被子掉了,侍从看见了过去帮曹操盖被子,谁知曹操突然跳起来杀掉了侍从。第二天曹操假装难过并向大臣们询问事情的经过,并命人厚葬。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曹操的用意,唯有杨修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我们在梦中啊。此话传到曹操耳中,令他十分嫉恨,为后来的杨修之死埋下了伏笔。看清一个人,不揭穿,不是因为懦弱,而是格局。如果此次较真,只会让自己的心疲惫不堪。甚至引来祸端,水深不语,人稳不言,聪明不需要张扬,看清一个人也不需要揭穿。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格局》一书虽字数有限但道理无限,希望大家有时间一定要拿来读上一读。

关于格局读后感500字左右(四)

 我读了一本《格局》。读完后,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心想,格局到底是什么呢?

 只见封面上有几个字是:“思维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作者是乔洁,主要讲的都是格局,那是什么呢?其实格局就是你价值观的高度。格局说起来简单,但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得以彰显,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有格局的身影。

 “如果把人生比作风筝。我们的思想与眼观便是牵引风筝的那根线。只有放了线,风筝才能自由翱翔,广阔天空任其飞。人也如此,当我们跳出狭小空间,走出去,就会发现只要你愿意,脚下的土地随时可以成为我们施展抱负的舞台。”这是乔洁写的。他让我明白学习是最量要的。没有学习那跟笨蛋有什么区别,只能被骂。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很简单,它就是格局。俗话说,饼在大,也大不过烙它的那口锅;不管你想烙大饼还是小饼,无疑都会受到锅的限制。如果把未来比喻成锅里的“烙饼”,人生能够走多远,达到怎样的境界,完全取决于“锅”,这就是格局。格局其实是我们的价值观的高度,书里说的多好啊!

 是啊,格局是思维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严格来说,没有《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它只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的一段节选。本来没有这个题目,是教材的编者加上去的,而且这不像你所说的是文言,而是半文半白,类似于当时口语的一种创作语言,下面是“杨修之死”这个故事的出处原文,请看: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 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蔼入帐 ,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蔼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 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蔼。蔼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蔼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蔼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蔼问其故。蔼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 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

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后人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蔼,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蔼,下令来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却教庞德断后。操卧于毡车之中,左右虎贲军护卫而行。忽报斜谷山上两边火起,伏兵赶来。曹兵人人惊恐。正是:依稀昔日潼关厄,仿佛当年赤壁危。未知曹操性命如何。

译文:

身为魏王的曹操,得悉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杀,便亲率大军20万为夏报仇,不想迭遭挫败。这天,曹操看到厨房送来的鸡汤,觉得目前的战局很像啃鸡肋骨,丢掉舍不得,要吃没什么肉。此时,大将夏侯敦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而答:“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听到这一口令,随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敦惊问何故,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将要退兵。鸡肋,是要吃无肉,丢掉可惜。现在的战局也正是这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不如早归。我料定魏王来日必要班师,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敦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也收拾起来。曹操知道后大怒,以“乱我军心”论罪,将杨修处斩了。

杨修之死,是他与曹操矛盾发展的**,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但若至此戛然而止,原不免令人感到突兀。于是接下去作者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后,连续叙写了六件事,在交代曹、杨矛盾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杨修轻率的性格特征。第一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本是有意和工匠们逗智,而杨修却自作聪明地揭破谜底,这委实是不知趣。第二件事,杨修近乎恶作剧地把曹操的“一盒酥”给分吃了,这说明他目中无主,过于自恃。第三件事,曹操梦中杀人,杨修揭露其故装洋蒜,虽是处于正义,但也很不策略。第四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上台,杨修极力投曹操所好,密告曹丕用筐装人入府,结果画虎不成,反招诬害他人之嫌。第五件事,唆使曹植立杀门吏,又被人告,说明办事欠稳慎。第六件事,暗教曹植作答,答稿竟被人偷走,落得个欺王之名,致使曹操极为反感,遂生“杀修之心”。正因为他平生养成了这么一个好为人师、狂妄轻率的习惯,所以,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他都是放纵不羁,无所顾忌,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杨修之死

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3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而后,操问其故,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妒嫉杨修。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忄享)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忄享)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悖。(忄享)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忄享)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说:“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