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团的一个历史系的朋友纯手打版,芒果写的~~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读《论语》有感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历史方面团队为您解答 如需帮助可以随时hi我们
《孝经·圣治章第九》之十一
原文“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白话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思考之一本章讲的“威”与“耍威风”有何区别?
《孝经》所讲的“威”其实和《论语》所讲的“威”,一脉相承。《论语·尧曰篇》里,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意思是君子自尊其瞻视仪容,自己检束自己的心意目光,都符合严格的礼仪法则。其庄严的样子,就会令人见而生畏敬之心。这个“威”,第一是因为君子自己生命的宗旨目标,“不重则不威”,是因为自己的庄重而自然产生的威仪;第二来自于君子个人精准慎重的礼容,是自己践行“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而自然产生的功效。君子使人“俨然人望而畏之”的要素是“衣冠”与“瞻视”两项,这是“威”可从外相塑造的一个面相,透过身体、言行、举止等具体的仪容而展现出来。日常生活随时随地在进行的言行坐立,遍布全身,最终使“威”发展成为一种人格德能,其核心就是“敬而已矣”。这说明“民畏”不来自于愤怒或凶猛,更不是盛气凌人,相反的,威必须要结合恭敬谨慎的态度。敬慎是展现威仪的重要态度,也就是说“威”这种德行,充满着敬慎与精严,全无半点凶猛狠毅,因此“民畏而爱之”。
思考之二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教育的根本最终还是一个教育者自己修身的问题。
君子有了礼,才会有风度,才会有魅力,才会美。正是礼,使君子神采无限。礼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最佳标识,也是东方人文美学的最佳归宿。正人君子,具足了德行、威仪,从内到外都会让大家敬仰、效法,这就是德行的感召。
孔子在《论语》中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关键在于自己身先要修正,不正其身发布的命令,得不到下面的响应。因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修德,有德,自然号令就容易下达,圣人之德自行圆满,圣人之教化他圆满,这就叫圣治,其实也是圣教。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一个君子他首先要求自己。我们自己要先有道德,然后才可以要求别人来学着做。假如我们自己生命中没有过恭敬庄严的时刻,见到自己父母都不恭敬,又怎么能教育孩子恭敬你?就像很多父母说孩子晚上看电视不及时写作业,那就得问一问,家长有没有不看电视?孩子看电视是谁教的?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懂得“听其言,观其行”。你说得很好,但自己不做,小孩也就不服你,“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因此,教育最终还是一个教育者自己修身的问题。
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尧传天下于舜时劝戒舜的话。尧的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舜接受帝位是属于天命。二是告戒舜,治理国家要执行中庸之道,强调要取信于民,公正无偏。三是要对人民生活负责。明确指出:人民生活是决定统治者命运的决定点。
第二节,记禅位于禹。舜也用尧的话嘱咐禹。
第三节,记商汤伐桀,取得王位,祭告皇天。其中“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是历代封建帝王下“罪已诏”的蓝本。意思是:“我身有罪,无累天下;天下有罪,罪在我身。”
第四节,周用家受天命及伐纣告天之辞。记叙周武革命,打败殷纣,功高无比,大赉天下,四海归心,在誓辞中明确宣称:“百姓有过,在我一人。”
第五节(即最后两小节),历代注释家认为是孔子的言论,大致可信。本节是孔子对前朝(从尧到周)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济措施的概括总结,也是孔子的理想政治,放在这里作为后来国君治国的方针。
朱熹的《论语集注》说本节是“泛言帝王之道”。既是“泛言帝王之道”,那么“信**任焉”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