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5
  • 发布时间:2024-05-14 12:35:05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通用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详情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通用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1

 “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这些问题都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如果我们学会失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于不能马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会接踵而至。”这样的话一直出现在生活当中。这次真真实实地出现在了书本里。作者克劳德,一位美国人。

 谁都知道要让我们的孩子吃吃苦,才能成长。看过富翁假装贫穷,让孩子成长的故事,看过孩子自己独立生活的故事,看过变形计里的一幕幕……看过无数,却只是冰山一角。世界上每一天都有新生儿出生,每一天都有年轻人成为新手爸妈,孩子如何去抚养,如何去教育,书本或许可以点播一二,这本《为孩子立界线》或许可以有一点点帮助。

 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也需要付出很多。都说我们喜欢一位有责任心的人,却对孩子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孩子做了什么,很多人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样只是放纵。孩子,一个完整的个体,他必须懂得生活在这一个世界上的法则,需要学会担起责任,就像书中第一篇所解释——"孩子为何需要界线",它描绘出有界线的成熟孩子看起来像什么样子;也描绘了有界线的父母本身,会有什么样的举止及相关的事情。从本质上做出了最好的多方面的解释。

 或许理论的东西太空洞,总是无法实施,那么在书本的后面就列举了实例。做为一位心理医生,克劳德用最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成功完美得实施。

 生命只有一次,想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是最次的,精神的支援是孩子一生的财富,每一位朋友,请放下手里的电子产品,陪孩子建立最好的品格。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2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语言通俗易懂,案例来源于生活。我本来不想写读后感,后来想想还是写一下,以后回头看看可以勉励下自己,也可以给自己找找抽。本书重点紧扣书名解决“界限”问题,这个界限不仅是孩子的,更重要的是父母。而我是处在两种角色上来看完这本书的。

 本书开始先解决为什么要为孩子立界线的问题,这个问题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打从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以来,人都拒绝为自己的生活做主,也不肯承担责任。为人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从内心生发外界所需求的责任感、自制力和自主性。你要跟孩子设立界限并坚守之,可并不容易,但若配合正确的要素,就会大有功效。

 第二个问题孩子为何需要界限,这个我是这么理解的,我们为人父母,就要协助创造孩子的未来,建立她应有的品格。这个品格简单的概括下就是有爱心、负责人、能自立、知现实、会成长、愿诚实、朝向卓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有3种主要功能:

 1、监护(内在外在的危险)

 2、管理(自律他律)

 3、资源(自己的资源,孩子的资源,周边的资源)。

 同时我们也需要掌握3个方法:教导、榜样、帮助孩子将界限化为己有。

 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今天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两股力量,第一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第二是我们对环境做出的反应。每个问题儿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一般这样的儿童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生活环境和有问题的父母。

 在这个为孩子树立界限的过程中有一个障碍就是我们害怕一旦跟孩子说“不”,就会失去我需要从他哪里得到的爱?这点尤其是爷爷奶奶辈。这里我在书中看到一句话: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这句话和《与神对话》里的一句话(人的行为动机只有两种,要么出于爱,要么处于恐惧)相呼应。所以要求父母坚守自己的界限,训练培养孩子的界限并化为内在。

 下面来是本书大篇幅都在介绍的,孩子要知道的界限十律,十律分别是:因果律、责任律、能力律、尊重律、动机律、评估律、积极律、嫉妒律、主动律、显露律。我通过自己的理解来简概括下。

 因果律:要让孩子自主选择,让他负责,承受相应的后果,学会永远的爱。让孩子慢慢走向成熟,不在要求生活符合我们的要求,乃是开始去符合生活的要求。

 责任律:要让孩子为自己的生活、欲望、情绪、态度、问题负责人。他们需要知道他们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一部部小推车,不要指望别人帮他拉。同时做父母的也必须让孩子知道你的软弱和失败事件好事,因为他们要学习成人并非完美的方法。

 能力律:这是一个度的律,要让孩子完成有能力做的事的同时要让他承认并适应自己缺乏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要忍耐和耐心观察等候已经走入绝境的孩子来求援,我知道这很不容易,任何有爱心的父母都会因此心碎,但是这是唯一让孩子知道他们需要支援和关爱的方法。

 尊重律:让孩子做到不伤害他人、尊重别人说不得权利、尊重一般的限制、能够接受别人与他分开、当别人的界限让他无法得到想要的,他会难过,但是不会发怒,书中P105男孩比利的案例。我们在看案例的时候要感受下作者处理事情的口吻,从孩子角度出发,先是理解同情孩子的痛苦,在是为。遗憾,最后坚守自己的界限。P111—112案例让我们看到孩子做的一切只为两件事改变现实,让父母感受到他的.痛苦。最后明白一个法则:这个世界不只属于他们,他们必须与别人分享。

 动机律:父母不只是要帮助孩子培养为自己行为做主的能力,也要帮助孩子为正确的理由去做对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害怕处罚才做。动机有四个阶段参见P127表格,父母要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我爱你,但是你选择了某些对你不利的事,帮助他看到他行为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失控的长辈。

 评估律:在为人父母和生活里的第一项功课就是“成长包含着痛苦”;第二课是“并非所有的痛苦都带出成长”,不要让孩子的痛苦控制你的行动,要让孩子看到,生活不是要逃避痛苦,乃是要与好的痛苦结盟。P147—148表逃避痛苦的人和接受痛苦的人在不同境遇下的表现。

 积极律:要树立正确的反抗界限、主动回应界限,并掌握技巧。P153—155戴瑞克的例子。灵性上及情绪上成熟的指标,在与有能力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来作决定,我们生活上许多决定即以此作指标。(情绪控制我和戴瑞克一样,做的很差,着重抽一下自己)。

 嫉妒律:嫉妒是最可悲的一面,就是那个嫉妒的人一直觉得很空虚,没有什么事情够好,没有什么食物可以满足他们。嫉妒和感恩是两种心态,与一个人真正得到的东西没有太大关系却与他的品格有更大的关系,让孩子朝向懂得感恩的境界迈进!孩子需要从父母中得到两件重要的东西:满足和挫折。懂得感恩(这我也要着重给自己抽一下)

 主动律:凡是能做的就去做,然后积极寻找你所欠缺的来帮助你完成自我。从失败和后果中学会何为适当的言行举止,体会到他的问题和需要必须自己去解决,培养出自制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

 显露律:直接了当地沟通,把关系里面发生的任何事,完全开诚布公。P205—206案例这和动机律相呼应,我是真的为他人好吗?还是出于恨而这么做。所以我们父母必须活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你生气和他们气冲突时,要用爱心,坦诚,直接的方式,对他们说出来。

 说完了以上十律之后,接下来就是与孩子立界限的实践,因为孩子需要的不光是会谈论界线的父母,而是本身就是界线的父母(知行合一,行大于知)。具体分6个步骤。

 第一步:看到3件事实:

 1、你的孩子并不完美,他真的有问题,这个事实可能表现在很小的事情上。

 2、了解问题表象底下真正的问题,P224表格实例,看实例更通俗易懂。

 3、时间不是万灵丹(逃避无用),这点要解释下,就是不要认为孩子现在有界线问题,长大了懂事了就没事了,据我了解很多父母都是这种想法,我只能说这个问题永远会存在,除非你去修补。

 第二步:给自己通电,与外人要有良好的互助关系。

 第三步:父母自己必需现在界线里成长。P227实例

 第四步:评估你孩子的情况及你的资源,做出一份计划来处理问题。P228—231这个个人建议仔细阅读。

 第五步:提出计划,让孩子参与这个过程,并有效的执行。

 第六步:要贯彻始终(很重要)

 以上是本书所讲大致内容,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案例与我所经历的是多么相似。在我身上反应出来的问题,书中都有讲到,不过显然我是幸运的,我看到了这本书,让这本书很好的来鞭策我,让我成长。更幸运的是我周围有很多引导我成长,关心我,爱我的亲戚,朋友。《为孩子立界线》这本书,我想强力推荐给需要帮助的并且愿意改变和能执行的人。希望能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读了这本书,我还知道了,自己要进步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了,在以上的文中我着重标记着,希望回头看看的时候能自信满满的说我做到了。同时我也忧心忡忡,因为我的思维,我的逻辑实在是不敢恭维,30岁的我,而立之年,面对“立”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这里也给自己一个承诺,脚踏实地,从点滴开始,慢慢成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的被情绪说控制,接受各种评判,各种抽。让自己的内心变空,傅佩荣老先生曾经说过,内心空了,一点点的道的亮光就能照满你心中的每个角落。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3

 读完《为孩子立界线》这本书,非常认同书中的一些理念,这是一本指导我们家长智慧地养育孩子的好书,感谢老师的推荐。

 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想法越来越多,想要的“自由”与日俱增,虽然总想着给孩子一个自由自在的童年,但是面对越来越“狡猾”的孩子,经常觉得无可奈何,耐心也越来越有限,当大吼大叫或威胁均不能解决问题时,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少了一份困惑。

 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需要趁早行动起来,卷起我们的袖子跟孩子一起实行界线,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自律者方得自由。我们的今天已经由我们过去的每一天决定了,对孩子而言更是如此,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一个好性格、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增长见识和树立责任意识?

 本书就如何管教孩子提供了一些可行的观点和做法并举出了许多的案例,便于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习借鉴。我认为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践行以下两个方面:

 一、父母也要有界线要培养孩子有美好的品格,我们自己必须也是有个好品格的人。要培养孩子有界线,我们自己也要有界线。为孩子立界线,先要自己立好界线,仅有口头的教导是不够的,父母还要做好榜样,要成为孩子的界线,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学成个什么样的人。孩子看见了你的界线,也感受到了你的界线,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并学会承担。立界线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坚持执行所立的界线,不能轻易妥协,父母也需要在界线中成长,教孩子之前我们需要自己先学习,先改掉自己身上已存的坏习惯,比如,当孩子面尽量少看手机,不爆粗口,好好说话,少发脾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等,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客观、理性、不带情绪地和孩子讨论他的行为以及要承担的后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教导孩子。

 二、为孩子立界线小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没有原则的“放养”很有可能培养出一个不守规则、傲慢不讲理的孩子,如果没有大人给他立界线来约束他,孩子就很容易为所欲为,孩子必需要有界线,不是很多老人所说“长大了就好了”,孩子不会长大了就会自动变好。四岁多的孩子,说给她听的道理很多都能明白,但是不一定能听的进去,父母可以尝试邀请她一起立界线,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破坏了规则要承担什么后果,帮助孩子学习成为自己的小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尊重和接受他们的个性,鼓励孩子独立,逐渐放手培养他们独自料理生活的能力。首先在爱的基础上管教孩子,多关注关心孩子,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再帮助孩子培养强大的内心,处理跟他人的关系以及掌控自己的人生。书中提到的界线十律:因果律、责任律、能力律、尊重律、动机律、评估律、积极律、嫉妒律、主动律、显露律,是孩子需要知道并践行的。现阶段是塑造孩子性格和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溺爱,给孩子订立界线,跟孩子共同遵守规则,相互监督,共同成长。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4

 这本书的特点是教导父母要跨越对子女"对子女无条件的爱“之外,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界线。有很多家庭和孩子的问题产生于父母侵犯了孩子的界线或是父母的界线不断地被孩子破坏了。而界限的问题决定了孩子成年时是否能对自己负责,能对错误的行为说“不”,也能接纳被人对自己说“不”。

 另外,这本书以大量的案例说明了为孩子立界限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教给家长如何为孩子立好界限。书中有些很经典的,耐人寻味的话语,我做了一些摘抄及总结。尽管如此,看完这本书后,我自己也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改变。我开始学习把许多对孩子的管教转化成孩子本身对界限应负的责任。例如:守时、完成作业、金钱处理、管理时间、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以下就是我深受启发的一些话语和案例:

 1、现在做父母的从没想过未来,我们总是在处理手边的问题:如果能安然度过一个下午,孩子不会令我们烦到想送他们去阿拉斯加参加青少年营会,就很了不起了!但为人父母的目标,就是要留意孩子的未来,因为我们是在养育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成人。为人父母不只是要关心现在,更要预备孩子的将来,一个人的品格,就是他的命运。如果他知道这个世界要求他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他就能够学习活出这样的需求,并且把日子过得很好。

 2、诚实始于做父母的人,自己有好榜样,并要求孩子诚实,也提供孩子说实话的安全环境。你需要把孩子的行为解释为对你行为的反应。其实韦恩(一个案例中的孩子名字)是以他父母的有关作风来做回应,以父母所能容忍的最高限度来行事。他知道妈妈无能也害怕冲突,所以吃定了妈妈的弱点,为所欲为;他知道爸爸会大吼大叫,所以他做他想做的,直到爸爸大发脾气为止。他也知道即使是到那个关头,还是可以从爸爸专有的敕令下开溜,到别的地方去继续他的不端行为,因为他爸爸多半不会追究结果,宁可回去看他的报纸,认为已经“收拾”过孩子。“当小杰说“妈妈,你插嘴!”,而做妈妈的也没有护着自己,诚心的回应说“儿子,对不起,你说的对!”这时,孩子就学习到对大人所定的家规和事情,要带着尊重、自主、道歉以及回应的态度。如果妈妈辩说“小伟,你不了解,因为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话,所以我非这么说不可。”孩子则很有可能在遇到别人质问他时,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辩护和自圆其说。孩子的工作就是测试你的决心,最后学会了“现实”的功课;你的工作就是要经得起考验,包括忍受他的怒气、闹别扭、发脾气,以及其他种种。大部分父母都在“持守界限”和“训练孩子培养界限”之间来回挣扎。当孩子持续要求时,你要比他再多一次把持你的界限。

 3、要避免情绪化的后果,要施行现实的后果。生气、内疚、羞愧并不能教导孩子做得更好;失去看电视的权利、失去金钱或玩电脑的时间所带来的痛苦会教导他学得更好。不成熟的人老是认为自己是个受害者,一直要别人为他解决问题。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你要教导孩子,任何时候他们有问题,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可能作了些什么来造成那个问题。

 4、孩子需要学会为他所失去的完美伤心、接受他的失败、并从中有所学习和成长。也需要帮助他不要有那种以为可以控制别人的妄想。你为孩子所定的目标,就是让他放弃自以为可以控制别人的想法,而集中心思来控制自己。孩子进入这个世界时,几乎没有任何能力来控制自己,为了补偿,他会尽全力来控制他的父母。你的工作就是逐渐增加它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少他想要控制你和控制别人的能力。如果你不确定是否要答应孩子的要求,只要简单的说一句不可以。此外,要记得,先说“不”之后有改变心意说“可”的父母是英雄,但是说“可”,后来又说“不”的人,是个背信者。

 5、不要介入孩子们的争吵。如果你替他们解决所有的纷争,他们就学不会你不在身边时所需要解决问题的技巧。有时候父母太严厉、太权威,或甚至暴虐,就会在孩子心中制造非常严格和不成熟的意识。有时候这些孩子会变得非常沮丧或有罪恶感;另一些时候,他们为了反抗残暴的父母,会议残忍或虐打狂的方式对待别人。

 6、受挫折是成长的关键之一。从未受过挫折的孩子就不会培养出忍受挫折的能力。

 7、父母应该好好判断哪个愿望是出自嫉妒,哪个愿望是出自内心真正的渴望,你要削弱孩子出于嫉妒的那一个愿望,帮助他得到那个出自内心的愿望。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5

 文中说的两个母亲对孩子同一个事件的处理态度,前者就像妞爸和妞姐,后者就像妞妈和妞。

 也许你家里还没有上学的孩子,所以体会不深刻。因为家里有两个孩子,年龄相差11岁,所以对孩子成长中经历的问题,妞妈我可能更有发言权。第一个案例,孩子两个星期之后在即将交作业了才说胶水的事情,真的就是我家姐姐的翻版,看到这里,我就感觉这个作者在写我家的事情,为了避免因为意见不一致争吵,妞爸后来负责妞姐的学习,曾经妞妈看不下妞爸的过度宽容负责了一段,但是妞妈那时是个很急躁的人,当时又没有好好学习,处理妞姐的拖延问题态度强硬,一般我的做法就是先立好规矩,然后提醒,再然后就是吼,再后来就是厌烦,跟这个书里写的过程真是神似!记得某一次家长课老师说过,孩子慢不能用催,越催越慢!这是真的,妞姐被全家人从小催到现在,没见她快起来要用正确的方法,方法是什么,这本书里说的就是正确的方法。父母要狠得下心让孩子承受痛苦的后果。如果当初妞姐经常把饭盒,作业忘在家里,我们没有给她一次次的送;晚上说好作业的截止时间到了,就不给她的作业本签字;晚饭时间结束了,就收拾餐桌停止吃饭,等等。也许妞姐现在会是个更指导管理自己的孩子。

 因为妞妈态度强硬,发火的时候经常带着自己的情绪,后来妞爸看不下去,又是他负责学习了。妞妈自认为有效的办法执行不下去,曾经非常懊恼。妞妈我放弃了在妞姐教育问题上的某些权力,这是很错误的。也是通过这件事,在后来妞的教育问题上,妞妈意识到尽量跟妞爸在意见上达成一致,然后才能步调一致的执行下去。

 妞爸曾经无数次在妞的问题上质问妞妈:为什么都得听你的?!她不是你一个人的孩子!妞妈的回答都是:因为我在学习怎么跟孩子交流,你没学,你不懂,所以要听我的。哈哈我还是态度很强硬的。但是在教育妞的问题上,妞妈终于意识到妞爸达成一致的重要性,但是还是有怎么沟通都不一致的时候,我们达成的协议是:在教育妞的问题上,有分歧尽量沟通一致,实在不能达成一致,以妞妈的意见为准。

 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虽然有美好的愿望,但是没有谁天生就会做父母。做父母真的是需要学习的。

 我觉得书里的话说得真在理,现在孩子因为错误的选择承担的后果和损失,要比她将来走向社会因为错误的决定导致行为承担的后果要小得多。所以各位爸爸妈妈,你是希望孩子在小时候就学会选择做正确的事,还是不管理他,将来让他去社会上在头破血流中自己去补上这堂课呐?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读《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 篇1

 最近看了《和孩子划清界限》更加了解了小巫的成长,忽然有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她的母亲的教育方法,她的对孩子的那种期待,很值得思考和学习。

 以下是书中的要点,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儿童自律四原则

 A、延迟满足 B、承担责任 C、忠于真相 D、求得平衡

 《为孩子立界线》作者克劳德说:“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这些问题都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如果我们学会失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于不能马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会接踵而至。”

 二、“那些最隐蔽、最私密的东西,雎有最可怕的摧毁力。父母潜意识的力量大大超过在一个家庭中显而易见的交流。”

 ——美国家庭心理咨询师茱迪丝.布朗

 三、父母的爱只顾自己去爱,不顾孩子的感受,如果爱的不当,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以“爱”的名义所产生的心理伤害,绝不亚于暴力行为留下的重创。这种爱被称为“慈祥的欺虐”。这种爱经常会披着一件漂亮的外衣:都是为你好!

 四、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A类:过度认同孩子的痛苦。

 B类:不能忍受孩子的宣泄。

 C类:过度依赖孩子。

 D类:冰与火的交融。

 “父母内心的心理伤痕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爱。父母们要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我焦虑什么、我怕什么,把这个能量放在自己身上,把伤痕留在自己这里治疗”

 ——徐浩渊博士

 五、什么是非爱行为

 1、有条件的爱

 2、不负责任的爱

 3、依赖性的爱

 4、永远无法满足的爱

 5、牺牲者讨债的爱

 6、要求回报的爱

 六、什么是真爱行为(传递信息: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1、真爱是付出

 2、真爱是关注

 3、真爱是倾听

 4、真爱是勇气

 5、真爱是鼓励独立

 6、真爱是接受分离

 7、真爱是履行诺言

 8、真有是改变自己、促进自我以及对方的心灵成长

 9、真爱是律已的面质

 10、真爱是一种自律

 11、真爱是一种不让我们神魂颠倒的感觉。真爱是一种忠诚坚定的、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定。

 七、什么是心理疆界

 “知道我拥有什么、应该对什么负责任,赋予我自由。如果我知道我的`院子从何处起始、在何处截止,我就可以在里边自由地活动。对我自己的生活负责任,让我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反之,如果我不拥有自己的生活,我的选择就会非常有限”

 ——《心理疆界》

 读后的感悟:

 1、认清孩子在“共生”、“孵化”和“恢复和睦”期不同的心理、情感需求、并满足他们。

 2、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和人格延续,孩子不是我们的克隆,而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分离的个体。

 3、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尊重、接受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独立,放手培养他们独自料理生活的能力。

 4、相信自己,信任孩子,从“恢复和睦”期后期,也就是三岁左右开始,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5、不要一味地替孩子生活、替孩子选择、替孩子承担责任,应该由他们自己负责的事情,放手让他们承担;即使行为有所偏差,也要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

 6、不要阻止孩子品尝生活的真实滋味,不要过度担忧孩子“吃苦”、“吃亏”,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而是放手让孩子在风雨和浪涛中锻炼、成长,应该由孩子受的“罪”,就让他们去受。

 7、不要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未竞梦想的工具。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应该自己努力去改变,而不是寄希望于孩子身上——这样做不仅会毁灭孩子的前程,也会给我们带来失望和幻灭。

 8、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养老金储蓄,不要对孩子有依赖心理。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生养完一个孩子,我们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自己的晚年奋斗。

 9、打造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独立的人,给孩子以身作则。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为我们自豪,我们就必须首先做让孩子自豪的父母!

 读《和孩子划清界限》有感 篇2

 《和孩子划清界限》这本书,起先我是怀着一种非常明确的目的直奔它而去的,因为最近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了很多困惑的、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指导或者说是引领。在读的过程中,时有停顿,有时觉得这本书解决了我心中不少的疑团,对孩子们的一些行为更加理解了,因而更加宽容,越发能够心平气和地去对待他们了;有时,又觉得书中介绍的一些做法或想法与我们平时的教育有一定的差距,要真正照书里边的实施,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时读时想,心中的想法千回百折。我想,这本书引发了自己对平时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的思考,这应该是我读它的最大的收获了。

 心理学**荣格说:“所有的潜意识都会得到投射。”美国家庭心理咨询师莱迪丝。布朗说:“那些最隐蔽的、最私密的东西,具有最可怕的摧毁力。父母潜意识的力量大大超过在一个家庭中显而易见的交流。”小巫在这个章节中,提醒着每个父母:孩子是无辜的,是无助的,不要对孩子过高的要求,让无法反抗父母的孩子,折磨自己,以图取悦父母。当我们对孩子不满时,先面对自己的内心,是否自己潜意识中有某种不安全感。

 潜意识真的这么可怕吗?我对教育孩子时所感觉到的压力和恐惧,难道来源于我的潜意识?我顺着小巫的思路反省自己:我有不为人知(甚至不为己知)的内心恐惧吗?我有自己都不愿意碰一碰的恐惧吗?当我发怒和焦虑的时候,就是我深埋心底的恐惧趁机在兴风作浪吗?

 首先引用《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谈谈我读后的最深刻的感受:“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相信很多父母每次看到别的小孩在生人面前能歌善舞、嘴巴甜甜,而自己的小孩总是缩在后面,心里虽不是滋味,但也还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很少当众数落宝宝胆小怕生。其实回头想想,真的是我们过分的保护了他们。小巫说得好,不要阻止孩子品尝生活的真实滋味,不要过度担忧孩子“吃苦”、“吃亏”,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而是放手让孩子在风雨和浪涛中锻炼、成长,应该由孩子受的“罪”,就让他们去受。

 看了这本书,还有一点深有感悟的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尊重、接受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独立,放手培养他们独自料理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小巫说,孩子好了,不是父母的功劳;孩子坏了,父母肯定有责任。如果没做到这样的心理状态,也是没有划清好界限。可我不这样认为,孩子好了,那是就是因为我和孩子划清了界限,及时把许多束缚许多不好的影响从他身上移,让他自然成长,这就是我的功劳!

 在我困惑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本书,书中小巫说到,孩子最需要我们百分之百的、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及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轨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是奠定一生幸福的坚实地基。

 今后,我要做的是:静下心来,蹲下身来,倾听孩子,感受孩子,接纳孩子,努力做个好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在我们的关爱和引导下,找到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