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傅斯年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傅斯年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17
  • 发布时间:2024-05-14 10:25:11
傅斯年外号“傅大炮”。所谓“大炮”,往往意味着“粗”和“直”,也意味着“猛”和“烈”。傅斯年的确耿直倔强,刚烈果敢,疾恶如仇,直言不讳,然而,正如胡适所说,他有细致严谨的一面。他坚持原则决不妥协,具有一丝不苟的彻底精神;他方正刚直,体现着一
内容详情

 傅斯年外号“傅大炮”。所谓“大炮”,往往意味着“粗”和“直”,也意味着“猛”和“烈”。傅斯年的确耿直倔强,刚烈果敢,疾恶如仇,直言不讳,然而,正如胡适所说,他有细致严谨的一面。他坚持原则决不妥协,具有一丝不苟的彻底精神;他方正刚直,体现着一种正义感和责任感,而且他能把正义感直接化为责任感,使伸张正义成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读 南渡北归 反思 500字

我每天都会写一点东西,以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不至于忘却,而这本书我记不太清楚了。王安石写诗说「试问道人何所梦,但言混忘不言无。」陈寅恪所历经的时代,是一个裂变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文化之升降。

但是何必在这样一位天赋极高,学识极深的国学大家面前谈文化呢?书更多的写的是记录,记录这位古典文学家最后的大开大合。陈寅恪本身没有大开大合的人生闯荡,而时代给予他的每一样生存环境都出现了。从清华大学到中山大学,我所知道的是他每一种生存环境下的生存态度,这是了不起的。

我总认为中国知识分子众多,且大家更为不少,但是能在任何一种生存环境中保留自己理念以及价值观的人太少了。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他的学生南下劝他北上,陈拒绝了,而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彰显,知识分子有显性的,有隐性的。复杂度的直视就在于某些特定环境下所展现出来的抉择。

我记得那时候我正在读高中,看完全篇文章我长叹一口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被时代的代入感给感染了,可能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歌给震撼了。那一个时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而那一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又是那样纯粹。在如此扭曲的生存环境中却又如此风骨地存在,本身就是一幅悲歌画卷。

司马迁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精神世界的痛苦不可能等到那条小路的出现,所以当我们回视他们,或仰望他们时,某些以人为而传承的价值形式已经经历了天翻地覆,这时才发现,没有慷慨激昂的豪情壮志,而是消散天际的无可寻觅。

体验是塑造一个人的最佳表现模式,陈寅恪有着普通人的家国情怀,他不一定鸿篇巨制,他可以评弹词,可以写《柳如是别传》。那时他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可以想象中国文化的坚毅如何在一个知识分子精神上的体现,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虽千万人吾往矣。

而悲剧不在于不理解,不在于打击与扭曲,而在于忘却,我们何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何时开始束之高阁。我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孩童家里有座老房子,他整日玩耍,却从来没有去过二楼,有一天他跑了上去,看见楼上悬着许多葫芦,他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于是开始问自己的父母,问爷爷奶奶,而他们竟然没有一人知道,只告诉孩童,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作罢。春风秋雨,这孩子长大了,出了远门,一次他回家来,同样又爬去老宅的二楼,看着那些说不名字的东西,扯了下来随手扔去,因为他要开始装修房子了。

这就是我读到的国学**的最后二十年,他在特殊的时代走完自己特殊的一生,而我们渐渐走向了那个孩童。

从陈寅恪的一次遭遇看如何做到忠于职守(杂文)

继《陈寅恪与傅斯年》后,又手棒岳南的新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南渡》、《北归》、《离别》)反复研读。读后,为“**之后再无**”的鸿篇巨作

震撼之余,更多的则是感叹和无语。如果前者是再现了陈寅恪和傅斯年追求学术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曲折而辛酸的一生,而《南渡北归》三部曲则是立体呈现了20世

纪中国最后一批**群体命运在剧烈的历史变迁中的史诗巨着,“他们在20世纪所遭遇的命运剧变,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哀歌”,更重要的是在含泪读完每

部多达450多页的大部头后,他们完全颠覆了我从小所受的历史教育,对**们经历的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敬佩作者不同于

一般人物传记的简单描写,而是重点着墨**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的交待以及人物成长的家世背景及其对他们成长(特别是思想形成和专业造诣)的关联影响,辅

以详实的背景材料为支撑,兼具文学作品的流畅描绘和历史学家严谨的治学方式的考据和追溯,让这三部厚实的巨着能让人有一气呵成读完的冲动,同时读后带给读

者深深地思考。在为**命运悲叹之余,在无法排遣的怆然中,不得不去仔细思量如果身处其境自己又该作何诀择和判断。历史不可重来,但以史为鉴,是每一个国

家和有使命感的人都应该看重的。

历史的真相,对于我们认识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叶企孙、曾昭抡、陈梦家、吴宓、穆旦等大家都有重要意义。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们在重要人生关口的选择对启迪后人方面将有深刻影响。

多么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在一个岁月安稳的时代,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能凭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各自的学术上有所建树,带领我们这个巨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开放、自由,鼓励创新的时代对国家的发展有多大意义毋庸置疑,在经历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历史变革之后,后世之人当以历史为鉴,开启一个全新的民主、自由时代。

当再次吟诵陈寅恪的诗词“东城老父机先烛,南渡残生梦独多。衰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时,相信**们的精神和伟业以及他们遭逢的命运洗礼会深深警示后来人。

对陈寅恪的评价

在1929年《陈寅恪致傅斯年的信》第十二、十三封信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七月二十四日下午四点钟,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陈寅恪、赵万里身挂该院徽章至景山故宫博物院分院,他们见有佩故宫博物院徽章者自由出入,就想进入,该门第二队第十七号守护警察大声呵止,形色狞恶。陈、赵出示徽章,门卫不让进。陈寅恪反问以本院专门委员佩有本院徽章,何以不能入内?该警察说徽章为假冒,陈寅恪即出示名片和徽章号码,让门卫查检是否假冒。该警察把名片扔在一旁不看,那架势还要**。正在争持不下时,该分院门口站立的职员出面调处。陈寅恪即跨进院门,该警察大喊:“那个委员回来!徽章给我!”陈寅恪即回到院门该警察站立之处,该兵用力将陈寅恪所佩徽章扯断,手里拿着扯断的一段徽章于手中,陈寅恪质问以什么理由扯去徽章?该兵亦无理由可答。后来故宫博物院分院职员向该警察将徽章索回转交陈寅恪,陈委员即将扯断的徽章送至故宫博物分院秘书长及总务长处存档备查,以作物证,赵万里及同时目睹之人为人证。后来陈寅恪所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至函故宫博物院分院就此事表示“以为该警如此无理,如不饬革严办,似无以安专门学者之心。”

对这位警察怎么处理不得而知,但这件事是典型的秀才见了兵,当然它发生在解放前的故宫博物院分院。陈寅恪与同僚本是应故宫博物院分院之邀,前去参看景山中陈列清帝画像,却出现了这样的意外。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一个人怎样算忠于职守。这些警察本是保卫故宫博物院分院的,陈寅恪是当时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这就应视为该分院的人,可看门警察却如此无礼,横加阻拦。可见该警察不是忠于职守,是以忠于职守之名****。

下面这些例子堪称忠于职守:

列宁要进克里姆林宫开会,卫兵洛班诺夫不认识列宁,一定要他按规定出示证件。列宁急忙把手伸进衣兜里拿通行证。一位来开会的同志看到洛班诺夫拦住了列宁查通行证,就生气地嚷起来:“放行吧,放行吧!他是列宁!”。但是,洛班诺夫坚持要看证件。列宁把通行证交给洛班诺夫后,洛班诺夫脸红了,举手行礼说“对不起”。列宁却亲切地握着卫兵的手,高兴地说:“你做的很对,小伙子!你对工作很负责任。革命纪律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我也不能例外。”列宁因为“拥有特权不搞特权,面对规矩不破规矩”,至今仍让人敬仰。

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入侵。汉文帝心急如焚,亲自上门犒劳将士。在古时候,皇帝出行,黎民百姓都是要回避的,因此一路上车队畅通无阻。就是在进霸上军营、棘门军营的时候,门口的士兵也没敢拦,军营里的将帅得知汉文帝来了,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骑马列队,高迎远送。但是,车队到达细柳营的时候,汉文帝就觉得气氛有点不对劲了。只见沿途将士们个个身披铠甲,手执利刃,张弓搭箭,面有杀气。更不可思议的是,皇帝车队的先头仪仗队到达营门后,被卫兵拦下了。仪仗队队长高叫:“天子马上就要到了,赶紧开门!”守门的都尉回答说:“将军有令,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军中只听将军号令,不听天子诏令!”没一会儿,汉文帝到了,照样进不去。于是汉文帝派人持节诏告将军:“我要进入军营慰劳将士。”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开营门的同时,卫兵告知车队:“将军有规定,在军营内不得驾车奔驰。”于是,汉文帝及其随从都乖乖的下了车,骑上马,拉着缰绳慢慢地走。来到大帐前,将军周亚夫顶盔掼甲,手执兵器,对着汉文帝拱手作揖,说:“甲胄在身,恕不下拜,请允许我以军中礼节参见陛下。”检阅完部队,举行完慰劳仪式,汉文帝一行人走出细柳营;群臣无不伸着舌头擦脸上的汗,心里面还是通通的跳个不停。汉文帝说:“唉!这才是真将军啊!先前检阅霸上、棘门军,简直就是儿戏。那些人如果遭到敌人的偷袭而被俘虏一点儿都不让人感到奇怪。至于周亚夫的细柳营,谁敢来试试?”

从以上几个实例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做好工作,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廓清自己职责的界限和边界,依法依规办事,才能做到忠于职守。

民国清流读后感 就民国某一人物800字以上

陈寅恪,字鹤寿,1890年生于公鸭云,1969年逝世。他世世代代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陈寅恪的祖父是陈宝珍,清末改良派政治家,被任命为湖南巡抚。

陈父是晚清著名诗人、进士。他曾主管吏部,被称为“晚清四子”。母亲余是的妹妹余明珍。她也是一位著名的才女。她擅长古琴,有《神雪馆诗集》。他的妻子是台湾总督唐的女儿。

陈寅恪从小在家塾学习四书五经、数学等知识。后来,陈寅恪继承其父在金陵立下的基业,创办了一所义学,聘请国学**来教学生,为中国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大后,去过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国家学习过,比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柏林大学。

因此,我有广阔的视野和对西方知识的深刻理解。由于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比其他文化要深刻得多,而且他们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尊重。

陈寅恪文学造诣很高,是历史上一位非常牛气的人物。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这样评价他:“三百年来,陈先生的学问只有一个人。”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民国清流一代**们的长篇集体传记和史诗力作。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著名作家王跃文,著名文化学者、北大教授张颐武等众多名家鼎力推荐!

民国六年至民国十六年(1917至1927年),中国呈现了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肩的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灿烂的局面。继承了传统“士”担当精神的一代民国清流,“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自尊、学术自尊,在风云动荡的时局中扮演着先锋角色。他们学问超绝而又狷介不羁;相互间道义学问相砥砺,却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不断被分化,一时间龙吟虎啸,各领**,折射了一个大时代的风起云涌、雪雨阴晴。

本书第一次系统地讲述了那些特立独行的民国文化**们在思想、学术、政见、工作和生活各个层面,互相交流、碰撞、交锋过程中的友谊、恩怨、是非、因缘与分合,生动地再现了他们在近代中国的重大转折时期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人...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 · · · · ·

汪兆骞:著名编辑家、作家,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民国六年(1917年) / 001

陈独秀、胡适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分别出任该校文科学长和教授。二人先后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率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一个崭新的《新青年》时代呼之欲出。暮气沉沉的北大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高地。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氏兄弟等一代新型知识精英,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创了以现代文明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

第二章 民国七年(1918年) / 063

就在辛亥革命步履艰难之时,北京的新文化运动,却有一抹春色。《新青年》改组为同人刊物,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沈尹默、高一涵六人轮流编辑,请撰稿人周氏兄弟、刘半农等人协助办刊。周树人以鲁迅笔名发表《狂人日记》等小说,我们民族文学的面貌、气象、精神、灵魂,焕然一新。胡适、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上并峙的双峰。

***创办《湘江评论》,写《民众大联合》,胡适高度评价云:“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重要文字。”

李大钊与胡适开展“问题与主义”的学术讨论,陈独秀、***、鲁迅旗帜鲜明地站在胡适一边。

陈独秀、李大钊办《每周评论》,有良知和正义感的报人章士钊、邵飘萍等办《京报》、《时报》等,掀起舆论波澜,给中国言论史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

第三章 民国八年(1919年) / 095

民国八年,中国依然是独裁者横行的屠场和炼狱。新文化运动合乎逻辑地催生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那些从黑暗中突围出来的知识分子,集体亮相,以启蒙者和革命家的胆魄,继续奋力开启新时代的闸门,一路高歌猛进,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谱写了新的序言。

第四章 民国九年(1920年) / 141

民国九年,比起波澜壮阔的民国八年,少了些红火,但并不沉寂,“五四”余波仍在荡漾。各种政治派别博弈的同时,知识分子关于新旧之争,也日趋激烈。陈独秀、李大钊等倾向政治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秘密酝酿成立***。胡适出版新诗《尝试集》,成为“新诗老祖宗”,他还与高一涵等人发起《争自由的宣言》,为争自由而战。鲁迅进北大当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略》。他对盲目引进“俄国思潮”,有振聋发聩的回答:“中国人无感染性,他国的思潮,甚难移殖(《致宋崇义》1920年5月4日)。”周作人作《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思想革命》,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赢得远远超过鲁迅的声誉。

道不同,不相为谋,《新青年》时代接近尾声。

第五章 民国十年(1921年) / 171

民国十年,是中国社会剧烈震动的一年,也是民国清流激荡分化的岁月。大多数知识分子继续高举“个性解放与自由”的旗帜,而部分人放弃“五四”个性主义,走向无产阶级战斗集体主义,创立了中国***。民国清流各自扮演了不同的历史角色,青史留名。

第六章 民国十一年(1922年) / 191

民国十一年,是个天灾兵祸频仍的年头。1月19日,武汉酷寒,天降大雪,冻死很多人。4月直奉战争爆发,在这场血战中,百姓生命惨遭屠戮。6月16日南方陈炯明兵变,炮轰总统府,局势动荡混乱。同时,文化界和舆论界,争取言论自由的斗争,却是这一年的主题。一个以欧美派留学生为主的文人集体,在他们的精神领袖群体的带领下,继续向武人的专制统治,庄严地宣告他们的政治主张。

第七章 民国十二年(1923年) / 223

民国十二年的第一天,孙中山发表《中国***宣言》,发***改组之先声。二十六天后,苏俄表示倾力支持孙中山。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联合会发表声明表示:共产组织及苏维埃制度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双方认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

6月12日在**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决定与***合作。10月28日,孙中山任命廖仲恺、李大钊、汪精卫、张继、戴季陶五人为***改组委员,着手筹备改组***。

北洋**的反动统治更加黑暗且风雨飘摇。其通过“取缔新思想”议案,控制舆论。2月7日,吴佩孚武力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杀害***人施洋等五十余人,制造了血腥的“二七”惨案。惨案发生第二天,吴佩孚就以“鼓动**,扰乱社会秩序”罪名,查封了汉口《真报》。2月16日,**的《向导》遭查封。四月因林水白在《社会日报》揭露曹锟贿选总统丑闻,该报被封,林被监禁三个月。8月27日,天津的《京津泰晤士报》也因反对曹锟贿选,被禁止在租界外发行。10月,上海的《时报》因发表反对直系军阀的新闻被禁邮……1923年,知识分子与当局的“不合作宣言”,成了主旋律。

第八章 民国十三年(1924年) / 257

民国十三年(1924年),大小军阀为继续分割山河而使得烽烟四起——齐卢之战,直奉火拼……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经历了漫长痛苦的奋斗和摸索之后,局势出现了新的转机。他在苏俄和中国***的帮助下,终于改组了***,确定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年初顺利地召开了***的“一大”,咄咄逼人地在南方崛起。

是年的民国清流,除***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有明确政治理想外,更多人也怀着希冀,以文学为武器,继续寻求各自的改造社会之路。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性良知和社会责任。可悲的是,因为各有不同的精神追求和不同的价值选择,他们却陷入了无休止的混战。

第九章 民国十四年(1925年) / 279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入京,受到包括李大钊在内的北京十万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其入京后发表《入京宣言》,称“乃为救国”,但并没给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带来变化,如遭到***反对的“善后会议”如期举行。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成立治丧委员会,李大钊担任秘书股中文主稿。

巨星陨落,举国哀恸。反动军阀依然我行我素。4月,京师警厅发布新制定的《管理新闻营业规则》控制言论,遭到胡适、陈西滢、钱玄同等十八位知识分子**。他们联名致函司法总长章士钊,提出阁议撤销这一规则,以维护言论出版自由。

是年5月30日,爆发“五卅惨案”,激发了汹涌澎湃的民族浪潮。6月3日,郑振铎、茅盾、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面世,邵飘萍也从6月起在《京报》推出清华学子王造时主编的《京报副刊》,连续报道了“五卅惨案”,进行反帝宣传。

知识分子反专制,争自由,仍是该年思想文化战线的主流。而5月11日发生的北京女师大驱逐校长杨荫榆出校运动和该年底的11月29日,“认定改造人心——思想革命,是急务中的急务”的《晨报》,被暴徒纵火焚毁疑案,让知识界变得扑朔迷离。

当我们怅望民国十四年的纷乱的文化星空,你会悲哀地发现,透过曾经同是新文化的主将,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人围绕着上述两案的纷争及其关于政治、思想、文化的纷争,已深刻地反映出知识分子内部分裂已愈来愈严重。

第十章 民国十五年(1926年) / 309

民国十五年依然是北洋军阀横行肆虐、充满肃杀之气的一年。惨案继续不断发生。

3月18日,段祺瑞悍然枪杀47名、伤200多名和平**的学生和民众。“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邵飘萍、成舍我主办的《京报》《****》等纷纷报道事件真相,严厉谴责这场杀戮。

朱自清、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作家也纷纷发表文章抨击反动政权;王世杰、高一涵、许士康、陈翰生等在《现代评论》周刊发出**声讨之声。上海的叶圣陶、郑振铎等以文学形式发出怒吼。

张作霖、张宗昌等在段祺瑞垮台后,杀气腾腾入京,先后杀死民初新闻史上熠熠闪光的邵飘萍和林白水。《京报》、《社会日报》随之被查封。鲁迅、蒋梦麟、李大钊等都上了黑名单。***人李大钊面对黑暗和杀戮,勇敢地率领民众冲锋陷阵,无私无畏。知识分子站在民众一边,表达道义立场。梁启超、胡适、徐志摩、陈寅恪等于春秋更替、风雨晨昏中,继续追逐新文化之梦……

第十一章 民国十六年(1927年) / 339

1927年,从北京到南方,中华大地弥漫着血腥狰狞和死亡的气息。

义士喋血,**殒命。

在军阀张作霖统治下的北京,***人李大钊被推上绞刑架,英勇就义;白发书生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国之魂消;戊戌变法首领康有为病死青岛。三位文人精魂美魄,如火如炬。

空前屠杀,鲜血成河。

北伐军席卷江南。“四一二”,上海宝山路再次被鲜血染红。***军队悍然向徒手民众开枪,“伤毙至百余人”。郑振铎、胡愈之、章锡琛等联名致信***元老蔡元培、吴稚晖等,发出**之声,并于4月15日在《商报》发表。

广州的***人萧楚女4月被杀狱中,赵世炎、陈延年被杀于上海,***人李汉俊、《大江报》创始者詹大悲遇难于武汉。

作家郭沫若、郁达夫、成舍我、章乃器、周作人都以笔为武器,批评时政,激浊扬清。4月26日,商务印书馆的高梦旦写信给胡适:“时局混乱已极,国共与北方鼎足而三,兵祸党祸,几成恐怖世界,言论尤不能自由。”

是年,中国政局发生巨变,“北伐”成功已成定局,国共两党分裂也成事实,***通过军事手段建立了****的南京**。而文化界却依然是纷纷乱象,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的论战,鲁迅与其他学者、作家的争斗也从未停止。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