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寒,冷彻心骨;萧萧声呼悲于天地,撼人肺腑。此地一别离,再无相见日,必终成功,以报太子之期望!
太子、臣下、宾客、士人皆服白衣而坐。雪白的一片,对映着沧蓝的一片易水,冰天冷月,残阳似血,马嘶声咽,北雁鸣空绝。
英雄也落泪。高渐离击筑,刺客和而歌,壮醒千古,悲响千里。悲歌未彻,啼哭一片。太子黯然,泪水顺颊而下,起坐曰:“荆轲,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愿汝击杀贼赢政与殿上,以解吾燕国之困,重振吾燕人之雄风!”答曰:“诺。”西风凛冽,风吹之地亦是覆灭之地。西望咸阳,凄怆悲凉。太子默然坐。
高渐离变调,突转为悲伤之曲,士人泪渐满亭。刺客倚歌而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地的冬日,易水的凉冻,但更冷的是送行者的心。后人骆宾王有诗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曲罢后终须一别。友人高渐离收乐而起,谓荆轲曰:“永远为汝兄弟!吾与汝今日一别,永不相忘!吾在此候你凯旋归。”表情庄重,神态严肃。荆轲竟泪然:“人生有一知音,有一知己,有一良友,再有何求?”
妻前跪,泣曰:“吾等信任汝,吾等以汝为豪。吾子之父为一代英杰,为其树立好榜样!”语音悲涩,凄苦婉绝。荆轲默然,泪痕满面,低声嘱道:“为吾好好照料之!”妻宛然而应。
初始昼漫天,此时云半边。风动,煞冷,天地白茫茫一片。衣冠在雪中映,更显得苍白。后人辛弃疾有词描写:“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民臣皆与轲道别。闻轲重负国家之存亡重任,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人命换燕国之存,此乃重国家而轻私人之思也。臣下无不感激涕零,难以停泪。宾客有轲旧友,嚎啕大哭。白衣群动,哭声悲人。
轲走出亭外,决心已下。端酒谓众人曰:“最后一杯酒,饮完终须走。”举杯一干而尽。宾客亦举杯,一饮而毕,但却不知其滋味,亦不知其含多少泪水。轲远望西方,手隐匕首,怆然而又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举手抱拳对众人,飞地一上马,驾马奔去。
马嘶声裂,刺客远去。无一眼相望回首,无一次低头退缩。北风再大,又能如何?视死如归,真男人也!背负使命,必须成功!众人却欲随其后,太子拦,曰:“真壮士也!吾以此事嘱轲,必无忧矣!然汝等莫从。愈从,悲愈盛,泪愈多!”说罢,端酒浇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众人望眼西方,只见车儿愈去愈远,直至最后消失在寒风里。悲伤、担忧、企盼交织在一起,离别的伤痛永叙不尽。正是:
易水边,白雪地,北风紧,
四围飘絮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悲伤填胸臆,
让这些宾客众人如何禁受得起?
这不是我写的,你改改用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
勇者无惧,忠者无畏,智者无己。易水的澎湃涛声还依稀可辨,毫无暖意的寒风吹着车上的旗子,车辕因为车子的起伏而吱吱作响。路旁时常有饿死的尸首,小村中常见兵士劫掠后放火的浓烟,瘦弱疲惫的农人挣扎着在田间劳作,寒风从颓坏的墙缝吹贫寒的人家,吹在身无完衣的百姓身上。战火、杀戮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然其言必信,行必果。”
淬毒的匕首竟会划不破嬴政的肌肤?这是你早有计划还是临时决定?但我从中看到了你睿智的目光投在了全天下的百姓身上:刺秦失败,燕国必亡,天下统一,百姓就不再遭受战乱之苦。以己之身换来天下苍生的福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唱罢,我右手按着贴在胸前的彤管,头也不回的向秦国走去。
荆轲幸甚!于是匕首掷中铜柱的一刹那,便如耀眼的恒星照亮了战国的天空。
或者这正是你的想法,从一开始你就设想好了的,天下苍生都在因战乱受着折磨与痛苦,这次的行动,我愿意用我一人的性命换取天下苍生的幸福,就这样吧,加快6国灭亡的脚步,让百姓免遭战乱之苦。
谨守你的承诺,以生命的代价报答了太子的厚待;献出你的生命,为天下的黎民百姓结束了一个漫长的战争噩梦。
或许是田光的四死,让你明白了这个责任,无法推卸的责任。伊人离去,更让你明白,这个任务的成败,危及到周围人的生命。这或者就是太子丹心里所想的,成也是荆轲,败亦是荆轲。
太子所作的一切,深深的刺痛了荆轲的心,他要让太子知道失去的痛苦……
易水,四下无人声喧沸,空旷而凋零的秋日,触动着我内心仅有的伤感。在荆轲塔下望去,远处是稀落分布的几户土墙的农舍和农舍上空柔软的炊烟。再远处,是一脉蒙眬的燕山。
我盘桓良久,嗑开随身带来的一瓶烧酒,猛喝了一口,然后倾瓶泼洒到了荆轲的义士碑下。一股浓烈的酒气,即刻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要想强国,必须斗争;虽然秦国始终会统一六国,荆轲试图改变历史,但是历史却没有让荆轲得逞。有的人说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个错误,就算是杀了秦王,燕国也逃不出灭亡的危机,更何况刺杀失败,反而会加速燕国的灭亡。在历史,毕竟已经是过去式了,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能考虑到每一个方面。况且背景不一样,他们是在自己国家就要灭亡的危机中,而我们是可以慢慢思考,想一年两年甚至几年。
有所辩论,有人说荆轲之所以答应帮太子丹刺杀秦王,纯粹是为了报恩,私大于公。但换个角度想一下,既然私大于公,他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去报恩,未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就算是为了回报太子丹,也从侧面体现了荆轲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所以仅仅是从荆轲刺秦王的目的上来讲,怎么样他都算是一个无愧于心的大人物
英雄不以成败论,评价不能看英雄。虽然说荆轲失败了,但是他勇于尝试,仍然是一个勇者,一位英雄。
然而,即使他没有去刺杀亲王,等待的也是秦国的入侵,他唯一能选择的只有抵抗,只有用生命来捍卫祖国神圣的领土和尊严,因为他懂得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适者生存,这是天理!百姓的痛苦是因为战争,难道我大秦统一天下后还会有战争吗?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大的,六国是无与争锋,杀了我嬴政于天下苍生何益?太子丹的个人恩怨与天下苍生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你们燕国没有能力在诸侯中鼎立,那就得灭亡!我灭了六国,给天下百姓带来的不是灾难,而是统一,是安定的生活,是人心所向……”
秦王的一席话改变了荆轲的想法,也改变了他的行动。他不是没有能力刺杀秦王,而是被另一种强大的力量阻止了他。
是啊,适者生存,这是天理。有能者方能雄居天下。秦王没有死,死的是荆轲,是燕国,是太子丹的懦弱。
又是一阵秋风瑟瑟,又是一曲悲怆挽歌,悠悠爱国情,慷慨壮士节,如凌寒料峭的梅花傲然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