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跨国恋情并不少见,走在大街上常能看到肤色不同的情侣亲密同行。但在上个世纪,人们的思想远没有现在这么开放包容,曾经有一个英国女孩执意嫁来中国,她的母亲极力反对,甚至诅咒说:你们结婚后,孩子一定自尽而死。
女孩的名字叫戴乃迭,而她的丈夫叫杨宪益。夫妻俩都是成就极高的翻译家,我们熟悉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经典国学名著,他们都付出了无数心力将其翻译成外文,让这些优秀作品得以在国外汉学界声获得盛赞。
但戴乃迭与杨宪益的结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戴乃迭1919年出生于北京,她的父亲是英国传教士;杨宪益则是津门富家子弟,饱读诗书,才学满腹,比戴乃迭大4岁。7岁那年,戴乃迭回国了,18岁那年,凭着自己的努力,她成功考入牛津大学。
她和杨宪益的初次相遇就发生在大学里,戴乃迭十分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一次见到杨宪益,她就觉得这个小伙子有一种幽默的中国文人气质。而在杨宪益眼中,戴乃迭和他常见的外国上流社会女孩都不一样,她质朴善良,心思单纯。
两人很快建立起感情,戴乃迭为此改了自己的专业,从攻读法国文学改成攻读中文。由于学习努力,她成了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1940年杨宪益毕业,该回国了,戴乃迭决心跟着他一起去中国,然而,她的母亲极力反对这件事。
母女俩爆发了矛盾,戴乃迭的母亲一气之下骂道:?如果你嫁给这个人,就算你们结婚生了孩子,你们的孩子也会自尽身亡!?这样的?诅咒?并没有让戴乃迭动摇,她依然跟着杨宪益千里迢迢到了重庆。没想到因为她的到来,杨家变得很不平静。
当时人们对跨国恋的接受程度不高,杨宪益的母亲见儿子带了个蓝眼睛洋媳妇回来,气得大病一场,他的姑姑见状抱着他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洋媳妇生的孩子很吓人,为了杨家的香火,怎么也不能娶这个外国女子。
但杨宪益和戴乃迭还是冲破重重阻碍,在这一年结婚了。婚礼十分简单,婚后,两人辗转各地工作,当老师,做翻译。他们生下了1儿2女:长子杨烨、大女儿杨嫈、二女儿杨炽。起初,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幸福。
然而在特殊时期里,杨宪益与戴乃迭都被抓去了监狱,他们的儿子杨烨也开始变得自闭、多疑,两个女儿则被送去了农村。1979年,杨烨自尽,仿佛印证了戴乃迭母亲的话。夫妻俩最终都获得了自由,跟以前一样相互扶持,但每次想到儿子仍然难过不已。
晚年的戴乃迭患上了老年痴呆,杨宪益寸步不离照顾她。有时候戴乃迭不记得眼前的人是自己的丈夫,杨宪益便慢慢引导她?重新认识自己?。1999年,戴乃迭去世了,这对夫妻携手走过了59年的婚姻生活,从没吵架红脸。杨宪益为亡妻写下一首诗: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妻子去世后,杨宪益终止了自己的翻译工作,别人邀请时,他说:?她不在了,我不想出现。?怀着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杨宪益独自生活了10年后去世。举报/反馈
邓菲,一个性格内向,从不服输的女孩,在她人生第23个夏季来到之际,从北京乘飞机前往英国,进入牛津大学深造。
邓菲的父亲邓祥林、母亲魏云燕都是内蒙古电二建的普通职工。就是这样一个工人家庭,培养出了一个牛津学子。5月16日,邓菲的父亲接受了笔者的采访。邓菲是北京大学历史系200xx届毕业生,2004年5月中旬,正在北大读书的她收到英国牛津大学寄来的破格录取通知书,进行为期4年的硕博连读,主攻专业为艺术史。得知这一消息后,邓菲的父母激动的热泪盈眶。
1982年邓祥林夫妇在包头一电厂的建筑工地施工,就在这一年,邓菲在电厂的工棚里诞生了。当时工地的条件很艰苦,三四十人同住在一个集体宿舍里,叔叔阿姨们都疼爱地叫她“工棚娃娃”。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她的童年和所有的电建工人子女一样,从小随父母奔波于各施工工地,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在工地上嘈杂的环境中成长的。她今日的成功,靠的是刻苦学习和父母正确的教育方法。据邓菲的父亲介绍,邓菲从小就是一个爱学习、能吃苦的孩子。而父母对她的期望也只是长大后考一所好大学。在邓菲两岁时,父母便开始对她进行早期教育,由于父母都是初中文化水平,对如何教育孩子并不在行,于是他们便查阅相关的书籍杂志,注重培养女儿的兴趣爱好。后来,他们发现女儿喜爱画画,并很有艺术天赋,就让她在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画画和小提琴,由于小提琴老师在女儿5年级时调走了,小提琴也就没有接着往下学,画画一直学到初三。邓菲父母常年在外,一家三口常常身处三地,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学6年级时邓菲从丰镇电厂转到呼市电力小学。这一年她参加了呼市少年儿童诗画大赛,她的色彩作品荣获一等奖。邓菲的初中是在呼市十四中度过的,她初一便读完了四大名著,初二时,她的作文刊登于《少年报》并荣获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
1997年,邓菲以十四中年级第3名的成绩考入呼市二中。高一那年,她看到北大的宣传画报,就是从那时起,她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定为北大。高中期间,邓祥林夫妇很注意女儿青春期的心理指导,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夫妇俩也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2000年,邓菲如愿考上北大。大一时,由于英语水平低于班级其他同学邓菲曾自卑过,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帮助下,她制定了学习赶超目标。还参加了新东方英语培训班,短短半学期,她的英语有了长足进步。由于北大在国内的特殊地位和优势,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攻读硕士或博士,大一下学期,邓菲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出国留学深造。大二上学期,她就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大三时她独立进行了艺术论文研究,导师及系领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结合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所学专业,邓菲把目标定为英国牛津大学。随后便开始了紧张准备,同时,她参加了托福考试和GRE(美英大学各类研究生院要求申请者所必须具备的一个考试成绩,也是教授对申请者是否授予奖学金所依据的重要标准),并以出色的成绩和表现一举通过。
邓菲的父亲说,为了供养女儿上学,家里这些年一直省吃俭用,亲戚朋友给予了很大帮助,最让他们感动的是公司经理武斌将自治区劳动模范的1000元奖金捐给邓菲。据邓祥林介绍,目前,她女儿在主攻艺术史的同时,准备涉足更多领域,以便开阔视野,接受更多世界前沿的艺术思想,为自己将来回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