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庄子把自己比作鹓鶵,表达了什么的心志,把惠子比作鸱,讽刺了什么的小人

庄子把自己比作鹓鶵,表达了什么的心志,把惠子比作鸱,讽刺了什么的小人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4
  • 发布时间:2024-05-13 21:45:03
原文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
内容详情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想阻止庄子,在国都里搜捕三天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他的名字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这种情况下,)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抬起头来吓得叫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文言知识

说“子”.“子”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有较大的差别.“子”可以表示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上文中“欲代子相”中的“子”即指“您”;“欲代子相”意为想要代替您做国相.“子”也可写在姓氏后作为对别人的尊称,如上文中的“惠子”和“庄子”.“子”还可以指“儿子、子女“.”子“又是地支的第一位,十二时辰之一,子时相当于现在的深夜11点到1点.

个别字词解释

惠子:即惠施

庄子:即庄周

相梁:在魏国做国相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鹓雏:凤凰一类的鸟

止:栖息

练食:竹实

醴泉:甘美如醴(甜酒)的泉水

恐:害怕

寓意

庄子以鹓雏自比,说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禄之辈,但谗佞之徒却以小人之心度之.

文中庄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讲鹓刍鸟 鸟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于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以此鸟来比喻自己的骄傲,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鸱属猫头鹰一类的鸟,叫声凄厉,性情凶狠.古人视它为恶鸟,以之比喻恶人.此诗讽鸱倚赖秋风高飞,正如恶人恃仗权势,看似豪迈,不可一世,不屑于在蓬蒿间飞翔的小鸟.鸱以吃腐鼠为生,将猎物含在嘴里后高飞,它虽然飞得高,但其「气象豪」只不过是借助于秋风,并非真正有能耐.而「势亦高」亦只不过跟腐鼠相伴,显其卑劣肮脏之态.

庄子文言文故事及翻译

在庄子故事两则中,“鸱”比喻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腐鼠”比喻为功名利禄,“鵷鶵”习性高洁之士。

原文节选: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释义:鹓雏鸟从南海开始飞,要飞到北海去。路途中不是梧桐树就不停下,不是竹子结的子就不吃东西,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得到了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鸟经过它面前时,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鸟,怒斥说:“现在你还想用你的魏国的宰相之位来恐吓我吗?”

扩展资料:

庄子在这则故事中,用鵷鶵来比喻自己,说明自己是志向高洁之士,鄙弃功名利禄之人,而把鸱比喻成惠子,说他是极力追求功名利禄之人。庄子通过这则故事,向惠子表明了自己无意和他争夺魏国的相位,并借此讽刺惠子的猜忌之心。

百度百科——庄子故事两则

"不知腐鼠成滋味"下一句是什么啊?

1. 从《庄子》里的故事+译文+道理

庖丁解牛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翻译 有一个姓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 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读'huo')地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见一样)。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拭好了刀把它收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道理 想到庖丁解牛。牛无疑也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机理。

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机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

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向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2. 《庄子》中的文言文小故事

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庄子·秋水》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庄子·秋水》

“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庄子列御寇》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被动义。《庄子·秋水》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出处 《庄子·秋水》

“餐腥啄腐” 解释比喻追求功名利禄。 《庄子·秋水》

“孤雏腐鼠”比喻微贱之物了。《庄子·秋水》

“太仓稊米” 比喻非常渺小。 《庄子·秋水》

“太仓一粟”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 《庄子·秋水》

“夏虫语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庄子·秋水》

不分畛域 餐腥啄腐 大方之家 孤雏腐鼠 顾盼多姿

管中窥天 邯郸匍匐 邯郸学步 濠梁之上 咳唾成珠

虹销雨霁 井底之蛙 井蛙之见 见笑大方 秋水盈盈

寿陵失步 视死若生 双瞳剪水 水天一色 太仓稊米

太仓一粟 望穿秋水 瓮天之见 望洋兴叹 非愚则诬

学步邯郸 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疑冰 夏虫语冰 夏虫朝菌

向若而叹 以管窥天 用管窥天 一日千里 曳尾涂中

贻笑大方 遗笑大方 鱼游濠上 盈盈秋水 以锥刺地

3. 《庄子》故事两则原文译文

原文(一)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译文(一) 惠子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所以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里搜捕了几日几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yuān chú),你知道它吗?鹓雏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鸟(yuān chú)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鸟,发出‘吓’(hè)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恐吓我吗?” 原文(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二)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出处:《庄子·秋水》——战国·庄子 扩展资料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限差别的)。 庄子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 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道德经》或《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惠子相梁》出自《庄子·秋水》,作者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

在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鸟,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百度百科——庄子故事两则。

4. 《庄子》故事两则原文译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子相梁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甘甜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5. 关于庄子的文言文故事,谢谢

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1)。

惠子曰:“与人居(2),长子老身(3),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4)!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5)。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6),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7),自以为不通乎命(8),故止也。”

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

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1),若蝇翼,使匠石斲之(2)。

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斲之(4),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5)。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

'自夫子之死也(7),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

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原文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1),?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2),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3)。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4),目大不”蹇裳躩步(5),执弹而留之(6)。

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7),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8),见利而忘其真(9)。庄周怵然曰(10):“噫!物固相累(11),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12)。

庄周反入,三月不庭(13),蔺且从而问之(14):“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15)?”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16)'。

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17),吾所以不庭也。” 译文 庄子在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

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

庄子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庄子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园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着责问。 庄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很不好。

**蔺且跟随一旁问道:“先生为什么这几天来一直很不高兴呢?”庄子说:“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观赏于混浊的流水却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从老聃老师那里听说:‘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

’如今我来到雕陵栗园便忘却了自身的安危,奇异的怪鹊碰上了我的额头,游玩于果林时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园的人不理解我又进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

6. 《庄子》故事两则翻译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7. 庄子故事两则原文及翻译

《惠子相梁》 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前往去见他。

有的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你的位置的。”于是惠子感到惊恐,在国中搜捕了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这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竹子不吃,不是甘泉不喝。在这是猫头鹰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鹓鶵飞过,抬头看着他说:‘吓(发怒的声音)’现在你想用你魏国的宰相之位来吓我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游出水面悠然自得,这是鱼的乐趣。”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乐趣?”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乐趣?”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乐趣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乐趣’的话,既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乐趣还来问我,我是在桥上看到的。”。

8. 《庄子》中的神话故事带翻译的

庄 子 寓 言 精 选1、庖丁解牛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顶,砉然响然,奏刀嚯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译文庖丁为梁惠王宰牛。

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

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

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

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

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

用没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体组织间运行,当然绰绰有余罗!所以十九年过去,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

这时,我才松下一口气来,提刀站立,顾视一下四周,心满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听了你的这一席话,我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寓意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可以得心应手。(“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2、佝偻承蜩tiao原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译文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拾来一样轻而易举。

孔子惊奇地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驼背老人说:“我的确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如果放三枚不掉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

你看我站在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孔子听了,回头对**说:“专心致专,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寓意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3、井底之蛙原文埳(kǎn)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hán)、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zhì)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译文。

9. 纯文言文庄子的故事简短5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相梁

出处:《庄子·秋水》

惠子相(xiàng)梁(1),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鸢雏(yuān chú )(2),子知之乎?夫鸢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3)不食,非醴(lǐ)泉(4)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鸢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0. 《庄子》故事两则翻译

1.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有启发的文言文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

李义山诗《安定城楼》中有句云:“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就其字面意思,是说自以为**的死鼠也是美味,生怕鹓鶵抢吃而猜忌不已。这其实是用了《庄子·秋水》的中一个寓言故事。那寓言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刍鸟,子知之乎!夫鹓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刍鸟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原来义山诗句和庄子的寓言都是说非高贵的梧桐木不居、非洁净的竹实不食、非甘冽的泉水不饮的鹓鶵,是不屑于接触腐鼠这种脏东西的。而把腐鼠当自己美食的鸱却猜忌鹓鶵来抢它的腐鼠,岂不是可笑之至!庄子说那寓言是以鹓鶵自喻,以梁相为“腐鼠”,而鸱自然就是比拟唯恐庄子“欲代其为相”的惠子了。义山也是以鹓鶵自喻,以“腐鼠”喻权势禄位,而以鸱比拟那些猜忌而怕他与之争夺权位的小人。

庄子寓言中写的“仰而视之曰:‘吓!’”颇为形象生动,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整个寓言如果缺少这一句,全文的生动性就差多了。不过,庄子在这里和在书中别处一样,并没有着力于生动的描写,只不过惜墨如金地用寥寥数语略加点染而已。当然,略一点染便见生动,是需要艺术功力的。这类地方,不但可以见庄子的个人之风,也反映了先秦“文贵简洁”的时代文风。

因为,虽然在中国文论中,历朝历代都一贯崇尚“文贵简洁”,但对如何体现“简洁”,却因历史演变而不尽相同。历史的轨迹大致可说是由极简之洁而渐趋于稍繁之简洁,或者竟可以说是在简洁的总要求原则下的由简渐繁的“简洁”。这趋势之出现,与技术的进步有关联,如书写的由篆而隶而楷的愈益方便易写,还有如纸张、印刷术的发明与进步所提供的方便条件等等。对此,这里我们不去加以具体分析讨论,仅就文章本身来看,例如元朝末年刘基写成的《郁离子》一书,和先秦的《庄子》、《韩非子》等书相似,也有不少寓言。其中有一则与上引《庄子》鹓鶵腐鼠那则有点类似的:

蟾蜍游于泱瀼之泽,蚵蚾以其族见,喜其类己也,欲与俱入月,使鼁酋黾 呼之。问曰:“彼何食?”曰:“彼宅于月中,身栖桂树之阴,餐泰和之淳精,吸风露之华滋,他无所食也。”蚵蚾曰:“若是则予不能从矣。予处泱瀼之中,一日而三饱,予焉能从彼单栖于泬漻,枵其胃肠而吸饮风露乎?”问其食,不对。鼁酋黾复命,使返而窥之,是方据溷而食其蛆,盐粪汁而饮之,满腹然后出,肭肭然。鼁酋黾返曰:“彼之食,溷蛆与粪汁也,不可一日无也,而焉能从子?”蟾蜍蹙额而咍曰:“呜呼!予何罪乎而生与此物类也!”

这是说高洁的月宫蟾蜍见到人间长得和自己相像的蚵蚾,想拉它一把、把它带到天上去,蚵蚾听说蟾蜍在天上只是食清气之精萃、饮风露之滋润,觉得不如它在人间一天饱餐三顿食粪蛆、饮粪汁的好,不肯答应。蟾蜍听后只能皱起眉头叹息自己不知遭了什么罪,会生而与蚵蚾这种东西相像!

这篇东西不到二百五十字,也少赘词,仍不失其为简洁。但与《庄子》的鹓鶵腐鼠寓言相比,虽意蕴相同,而文字却又繁于《庄子》了。生动的形象描写显然也更多了、更具体了:不仅有对话,也不像《庄子》中那样只有一句“仰而视之曰:‘吓’”,而是具体描绘了蚵蚾的“据溷而食”和食饱“肭肭然”心满意足的样子,以及蟾蜍听到这情况后“蹙额而咍”的感慨等等。

比较不同时代的这两则主题、故事相近的寓言,不但可以看到这种简洁程度的差异、生动形象描写多寡之不同,还可以看出它们在章法结构以至立意方面,也不全然相同。

《庄子》那则寓言,主要是从鹓鶵一方正面着笔,而刘基这则寓言则不仅写了正面的蟾蜍,同时还形象地写了对立面的蚵蚾和作为中介的鼁酋黾 。

《庄子》的寓言单刀直入,不作任何铺垫,刘基的寓言则在描写蟾蜍与蚵蚾的神情有清浊之别之前,先写了它们外形的相似和蟾蜍因之而“喜”而“欲与俱入月”作为反衬,这就不仅使全文首尾呼应,有如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所说“如常山之蛇”,而且一正一反,还增添了文章跌宕之致。文章从先秦到元末的变化,不难从而窥见。

这两则寓言除了都有清浊有别的立意以及对浊物、丑类的鄙弃外,《庄子》寓言和李义山诗句,都是针对具体人具体事而发的。刘基的寓言则无论其是否也是针对了具体人、具体事,都无疑更具有普遍性意义,可说是从具象上升到了一般。同时,还有《庄子》鹓鶵腐鼠寓言所没有的另一层寓意:它告诫人们,形似之物并不一定也神似。故明辨清浊正邪,不能只就其形相似与否来推论,而应深究其神如何。这才不致使鱼目混珠、上当受骗。

顺便再说一下:《庄子》寓言中所说的“鹓鶵”,是所谓鸾凤一类高洁的鸟。刘基蟾蜍与蚵蚾寓言中说的蟾蜍,是指月中的蟾蜍。《后汉书·天文志上》南朝梁刘昭注说:

(后)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也就是说,这是指嫦娥奔月后居于月中化成的蟾蜍,而非一般的蟾蜍。而蚵蚾(读hé bó,音禾泊)则指亦属于蟾蜍类的癞蛤蟆,鼁酋黾(读qū qiū,音去秋),指另一种蟾蜍类动物。看来,刘基是为了区别三者有清浊之异而特意用了本意相类似的三个不同名称来称呼天上的、人间的、介乎二者之间居间为使者的三种蟾蜍。文中的“泬漻”(读xuè liáo,音血疗),王逸注《楚辞·九辩》说:“泬漻,旷荡空虚也。或曰:泬寥,犹萧条。萧条,无云貌。”泬漻,泬寥同,皆指旷荡空虚、萧条无云之处。以上这些词字,都是稀见少用的。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刘基还有个喜用奇物僻词入文章的特点或者说缺点。

在网上搜徐柏容的文章不多,只找到这一篇,最近正在恶补他的书,很厉害的老人。

1. 庄子墨子有启发的文言文小故事

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庄子在用一个最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类最沉重的疑问,即生死问题。

墨子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

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

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译:巫马子对墨子说:“您博爱天下,谈不上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人,谈不上什么害处。都没有产生

什么效果,您怎么能认为只有您对而我不对呢?”

墨子说:“现在有一处失火,一个人端来水,要浇灭它;一个人举着火,要使它烧得更大。都还没有产生

后果,您更赞同二人中的哪一个呢?”

巫马子说:“我赞同那个端水者的意愿,而否定那个举火人的意愿。”

墨子先生说:“现在你该明白了,我兼爱天下的主张是正确的,你不爱天下的用意是错误的。”

2. 文言文 有什么启发

“对牛弹琴”给我们的启示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我们并不陌生,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战国时代的音乐家公明仪啊,你来到莺飞草长的郊外,对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老黄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可是老黄牛也只是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于是人们对你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但是,谁又知道老黄牛有没有听到你的音乐,喜不喜欢你的演奏呢?

其实,动物也有它们的情感世界,有它们的交流方式,只是我们人类还不能进入它们的内心世界,不能听懂它们的语言,不能与它们进行交流而已。于是,“对牛弹琴”的故事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约束缚了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人的思想。

时光转到了二十一世纪,“对牛弹琴”的故事有了新的篇章。

据中国养殖网报道:2007年8月5日,河南洛阳市偃师布村奶牛养殖场内,一女孩在对牛弹琴,奶牛们听的津津有味。对牛弹琴似乎不可思议,但拥有860头奶牛的养牛户郭志欣却说,牛听琴声饭量增加,一头牛每天能多产1公斤奶,一年多收入700多元。据郭志欣说,他是去年3月份从国外的一本养牛杂志上得知这消息的,一试验果然有效。现在每天上午他请来音乐老师,为奶牛弹奏一个小时的乐曲。

又据2008年10月27日报道:“对牛弹琴”被一位音乐学院毕业生刘海川演绎出新故事。2007年5月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生刘海川到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和镇二八石村开办了养牛场,他的养牛场不大,但很特别,每个牛圈都安装了音箱,这让秃头和其它几十头牛每天能听到美妙的钢琴曲。每当《梁祝》等优美的曲子响起,这些牛变得温顺,用刘海川的话说“牛脾气不见了,好管理了”。一次偶然的机会,长时间不弹钢琴感觉技痒的刘海川在养牛场弹钢琴,弹着弹着,他发现听到琴声后,安静的牛群有了动静。伴随着激昂或柔美的琴声,牛群时而狂躁,时而悠闲。一段时间后,“对牛弹琴”不仅使牛听话了,牛肉也变得更好吃了。不少客户品尝了刘海川的牛肉后,表示味道鲜美。现在,刘海川养的牛销路好,每批牛都提前接到订单,价格也不错。

牛不仅能听弹琴,还会听唱歌。

新华社5月15日报道:英国一家养牛场的场主日前聘用一名意大利歌唱家给自己养的奶牛演唱,希望这样做可以让牛多产奶、产好奶。在英国兰开夏郡拥有一家养牛场的鲍比-吉尔说,他希望歌声可以帮助改进用这里的牛奶制作的冰淇淋的口味。他找来歌唱家贝多尼给一部分奶牛演唱著名歌剧选段,然后品尝检验牛奶质量是否有变化。吉尔说:“歌声让一切显得从容,还有助于享受生活。”而贝多尼也很喜欢给这些牛演唱,说它们是很好的听众。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去年一项研究显示,牛越开心,产奶越多;要是有人呼唤它们名字的话,产奶效果会更好。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感到惊奇,感到不可思议呢?是的,当这个成语故事有了新的诠释、新的含义时,“对牛弹琴”更给了我们新的启示。

世界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奥秘,只是我们还没有了解清楚而已;过于迷信过去的经验,就是对创新的扼杀;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哪怕是别人都不能理解;音乐能带给人们愉悦,动物又岂能例外!

人类不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中进步的吗?

“对牛弹琴”并不荒唐了,那么对猪、对狗、对猫、对羊呢?

3. 古代寓言故事,要文言文,有启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教训,改正过失,发奋图强,还是来得及做一番事业的。

这则成语故事里的庄辛,楚都纪南(今荆州一带)人,是楚国著名国王楚庄王的后代,一生耿介无私,为楚襄王时代大臣。初不为襄王器重,自赴齐力谏襄王后,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为阳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4. 急求长篇文言文并要有启发的谢谢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5. 古文“歧路亡羊”的启示这篇古文告诉我们了一个什么道理

歧路亡羊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①,又请杨子之竖②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选自《列子》) 注释①党:旧时指亲族.②竖:童仆 163.歧路亡羊 译文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吗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掉了.”问:“怎么会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那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边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 *** 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不苟言笑,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 启示:人生的选择太多,容易迷失自我,在学习中,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的话,会事半功倍.(不然,就会迷失方向)或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而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 正是因为面对的岔路太多,所以才会迷失方向.所以,在做学问时,一定要认准自己认为正确的一门走下去,千万不要改变,否则就会成为歧路亡羊.。

6. 我需要最全的文言文启示大总结,高人请现身吧

初中文言文知识汇总 导入:我们学习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文言文共31篇,而我们考试就一到两篇,当我们看到文言文阅读时,很多同学经常会把文言文的内容弄混淆,那么今天,我们将对我们所学习的这些文言 *** 个归纳,按照一定的分类,让同学们对我们学习过的文言文内容更加清楚。

一、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学过的这些文言文按内容分成四类,分别是: (一)山水篇(二)人物篇(三)道理篇(四)说明篇 (一)山水篇包括:《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观潮》 (二)人物篇包括:《五柳先生转》、《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公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庄子》故事两则、(三)道理篇包括:《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马说》、《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 (四)说明篇:《核舟记》 二、我们对以上三类文章再做更详细地分析: (一)山水类:1、作者因贬谪而用山水体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总结:以上两篇游记因作者被贬而表现内心的凄苦悲凉。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作此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朋友。

《醉翁亭记》:作者虽被贬谪,但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总结:以上两篇,作者虽被贬,但却无被贬的悲凉,而是心中想着国家想着天下百姓。

2、通过描写景色来感受自然。 《三峡》:通过对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激发出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通过对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与朱元思书》: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含蓄地传达出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总结:以上三篇通过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满井游记》:作者抓住了早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描写,表现出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湖心亭看雪》: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表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观潮》: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就写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以上三篇借对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人物类:1、不结交出仕、淡泊名利、《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是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率真自然、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

《庄子》故事两则:庄子借“鸱得腐鼠”的来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借“鹓鶵”来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立场。 《隆中对》:“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绝不轻易结交出仕,淡泊名利。 《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显示出诸葛亮的淡泊名利。

总结:以上四篇文章中的三个人物都有着“淡泊名利”的品格。 2、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斗争 《陈涉世家》:陈胜在起义前做好舆论准备,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展现出自己的有勇有谋;在起义前先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又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臣。不难看出他在面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时早已胸有成竹;在于秦王正面交锋中,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表现了唐雎凛然正气、不畏 *** 的布衣精神。

《公输》:墨子在对付公输盘和楚王时都是先让他们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中,让他们理屈词穷,显示出墨子的机智;在面对公输盘点杀机时,更显示他的有勇有谋,充分显示出哦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总结:以上三个人物在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时,不仅表现出机智勇猛,而且还显得镇定自若。

《曹刿论战》:围绕着长勺之战,着眼于表现曹刿的“远谋”。他具有卓越的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突显出曹刿的聪明才智。

《隆中对》: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冷静客观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机智、真知灼见、眼光长远。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在和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显示出来明智、。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