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600字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600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5
  • 发布时间:2024-05-13 18:25:11
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里,我选择了欧·亨利写的《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来作为假期阅读书籍。通过阅读这本小说选,我受到了很大了启发,也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了更好的启迪。  欧·亨利,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着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
内容详情

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里,我选择了欧·亨利写的《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来作为假期阅读书籍。通过阅读这本小说选,我受到了很大了启发,也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了更好的启迪。

 欧·亨利,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着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等。这些小说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记得我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像中药那样难喝一样很难读懂,刚开始我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究竟是在讲怎样的一件事。是要给予我们什么启示,我完成弄不清楚,刚开始读了一点点就没读了,过了几天,我重新仔仔细细的品读这本书,逐渐读懂了内容,也慢慢理解了每篇文章里所包含的的真正含义。

 当我阅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我受到了很多很多的启发,例如我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职责,都有自己的责任在身。但是,有多少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有多少人是在逃避责任?有多少人明知道自己有责任做好某事却找借口而推脱?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外面喝了饮料明明垃圾桶就离自己不远,却因为和自己走的路没在同一个方向而懒得走过去丢进垃圾桶,而是远远的往垃圾桶扔,扔不进也不去管他,明明是想尽自己责任的,却因自己的懒散而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总之,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体会到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希望大家也能去看一下这本书,真的很有趣。

《被取消的演出·奥库扎瓦》原文|读后感|赏析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麦琪的礼物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1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写下的一篇感人肺腑的小说。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对贫困的年轻夫妇在圣诞节之夜,为了给对方买礼物,妻子德拉卖掉了自己心爱的一头褐发买了一条白金表链送给丈夫,丈夫吉姆卖了祖传三代的金表,换来了一套同样包含着挚爱的礼物——装饰头发的玳瑁梳子。两个人的礼物最终都没有派上用场,但这种夫妻情深、互敬互爱的做法让我感动万分。

 读完这篇文章我久久不能平静,德拉与丈夫的爱是纯洁的,是值得赞叹的,人间处处都存在着真情,不止有纯洁的爱情,更有友情、亲情,任何纯真的感情都是值得称颂的。这对夫妇虽然生活窘迫,但他们还有对美的追求和眷恋。爱是至高无上的,感情的表达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是如此。在新年的时候,班里同学互赠贺年卡,它是友情的一种表达。可是,有的人却使之失去了意义。有的同学以贺卡的好坏,或者有没有送他们贺卡来衡量同学间的友情。难道这就是礼物所要传达的感情吗?我认为,“礼物”只是一种传递情谊的方式,不能用它的好坏来衡量同学之间的情感。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礼物的好坏不在于价值的高低,在于你是否真诚地对待。有些人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就拥有了一切,但我坚信真挚的感情是无价的!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2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早就听闻欧亨利的“欧亨利式结尾”,这次看欧亨利的书也着实让我为故事的结果大吃一惊。在所有的故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一篇很著名的文章——麦琪的礼物。

 初读这个题目,麦琪这个词我并不理解,后来了解到麦琪是圣贤的意思。我就有些纳闷,为什么是圣贤的礼物?带着这个疑问,我读完了全文。读到结尾,真是让我觉得和我料想的太不一样了!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妻子为了给丈夫满意的圣诞礼物而卖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为丈夫买了一个白金表链;而丈夫为了给妻子圣诞礼物,卖掉了自己的金表,买了一套梳子!它们的礼物,都失去了价值。

 但是,是真的失去了价值吗?那为什么又是圣贤的礼物?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告诉了我这个答案: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

 在一切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为对方付出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付出了自己的真心,所以,他们是最真诚、最聪明的。而在一切馈赠礼品又接受礼品的人当中,他们为对方付出了自己最珍贵的,也受到了对方给自己最珍贵的,尽管这些礼物失去了价值,但是,他们彼此收获了一个永不过时,而且无价的东西——爱。

 这,就是圣贤的礼物。

 正是因为他们深深地爱着对方,才有了最后看似遗憾其实完美的结局。

 这有趣的结局,给了我们一个心理震撼,但是更多的,是一个真理——爱是无价的,永不过时的,比一切的东西都重要、都珍贵。我们也只需要在生活中常常关爱别人,那么生活的大地上会处处开满绚烂的爱之花!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3

 《麦琪的礼物》这篇享誉世界的小说的作者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本篇小说构思独特,情节曲折、语言诙谐,并且标致性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更是出人意料,给人无限的思考空间。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圣诞节的前夜,有一对夫妇德拉和杰姆,他们没有多少钱,更别提买圣诞礼物了。为了买礼物,德拉卖掉了她最心爱的秀发,为丈夫换来了一条漂亮的白金手链。而丈夫杰姆为了让妻子漂亮的头发有美丽的玳瑁发梳,忍痛割爱卖掉了自己祖传的金表。到了晚上他们互相赠送圣诞礼物的时候,德拉发现杰姆失去了祖传的金表,而杰姆也发现妻子卖掉了漂亮的长发,这使得双方的礼物都失去了意义,但他们并未感到遗憾,因为他们彼此看到了对方是爱着自己的。虽然他们都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最宝贵的东西,但他们的感情却更加的深、更加的浓。我为他们的悲惨遭遇而叹息,但又发自内心地为他们真挚纯真的爱情而赞叹。于是最后,德拉成了美的化身。

 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德拉和杰姆都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却拥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对方的深爱,在这温暖的感情面前,贫穷可以变得微不足道,即使有一天,玳瑁梳子布满灰尘,白金表链褪去了颜色,但真爱永不褪色,因为真爱永恒!

 有人说:有真爱的地方是家,有真爱的家是社会。是啊!身处在如今这样有真爱的家和社会中,我们怎能不关心别人,为这世界献出一份爱!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4

 没有华丽的语句,也没有很多戏剧性的情节,欧亨利的作品却总能使读者为之侧目,比如这篇,麦琪的礼物读后感-丁天白。吉姆和德拉能为对方付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终于获得了比金表和金发更宝贵的爱,不正能说明爱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么?

 如今,很多向他们一样的社会小人物人为了生活富裕,地位显赫而忽视了比这些更重要的爱。这种爱不能狭义地理解为爱情,而是博爱。年轻时的邓文迪不顾家人为其设计学医的打算,毅然出国,并受了Cherry夫妇很大帮助,却不知恩图报,先引诱Cherry和妻子离婚,借其为自己赢了了绿卡后又搭上了默多克的大船,走向了人生的巅峰。顶着十大超级富豪太太,十大顶级豪门阔太的名号驰骋商界,她享受着人生的成功。可没有亲情,没有真爱的生活,再多钱,再高的'地位有意义么?这位无数新时代女性垂青的亚洲风云人物,无疑为我们当了回反面教材。

 反观我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在走她年轻时的路呢?早出晚归,一天和父母照面没几次,除了要钱。家和学校两点一线,除了不闯红灯不插队,并没为社会做啥善事。物欲横流的社会海洋,很容易让人在其中迷失了目标。我们可以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但一定要在心中为爱留下一个角落,就像这对穷夫妻一样。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5

 这篇短小的文章,我读了不下十遍,《麦琪的礼物》读后感。但每读一遍,心中却倍觉温暖。

 他们所体现夫妻之间的那种互相关爱,互相付出的情感,更是为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其实,题名中的麦琪并不是主人公中任何一人的名字,而是《圣经》中记载,耶稣出生时从东方来的三个贤人中俄其中之一,他们的礼物带表了尊贵与圣洁。或许有人会觉得妻子为了给丈夫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这种做法有些愚蠢,他们都极不明智的出卖了自己最为宝贵的东西。但是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他们却从中获得了无价的情感。

 我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本以为就是最普通的圣诞节互赠礼品而已。但是,文章之后的发展却令我大为惊奇。欧·亨利独特的结尾更是令人深思。这整个故事似乎太过于巧合,但这篇以悲情为基调的文章,实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无价的爱。他们都只想到了对方,却没有考虑到自己,那种无私的付出,使人敬仰,使人钦佩。就如文章结尾做说的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

 他们用自己美丽的心灵赠给对方的是一件无价之宝。而这件无价之宝,确实世间任何自认聪明或富有的人永远不会,也不能给予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6

 爱,与生命相生相伴;爱,与生活息息相关。

 小说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写的是一对贫困的夫妻在圣诞节来临的时候,双方都想送一件令对方高兴的礼物。丈夫杰姆为了妻子美丽的头发卖了自己址心爱的金表,买了一套梳子,妻子德拉为了给丈夫的金表配上金表链,卖了自己美丽的头发。当池们互姗礼物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礼物已不是对方需要的了。不过,当你读完那篇小说时,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礼物正好是对方最需要的,那就是爱。

 爱的真谛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表明了这样的观点:“爱的最高境界是‘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德拉多次悲伤吸泣,并不是因为生活的拮据,而是因为圣诞节到了,却没有足够的钱为丈夫买一件合适的礼物。

 一块八角七分钱—她的钱全在这儿了,太少了,与那条白金表链的价格相比,只是一个零头。她为此哭了。最后,她把自己那能与巴西女皇的珠宝、首饰相媲美的头发剪掉卖了。同时,她的丈夫杰姆为了给她买一套梳子,把那只能使所罗门嫉妒得吹胡子瞪眼睛的金表卖了。有人在感叹:唉,多么可惜!有人在羡慕:哇,多么幸福!

 萨尔丹种说过:“什么是爱?爱就是无限的宽容,些许之事亦能带来喜悦。爱就是无意识的善意,自我的彻底忘却。”不错,德拉忘了想自己没有头发会是什么样子,杰姆也忘了以后还要用到表。德拉只记得杰姆的金表需要配上一条金表链,杰姆也只记得德拉的头发需要一龚好的发梳来梳理。

 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址真挚的,因为他们做到了彻底地忘却自我。他们是最聪明的夫妻,因为他们懂得爱的真谛。

 世界需要爱,需要奉献。爱是美丽的,每个人心中都应充满爱……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7

 圣诞前夕,贫穷的夫妻,真挚的感情…

 想要给丈夫一个惊喜,却只有一元八毛七的德拉,剪去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漂亮的表链;而吉姆也想让妻子高兴,卖了引以为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让我觉得温暖。实话说,他们俩的行为真是笨的能够,卖掉自己仅有的宝贝,只是为了送给对方一件满意的圣诞礼物。然而他们都没有觉得生气,反而觉得感动、快乐、满意。他们真的得不偿失了吗他们真的失去了最珍贵的宝贝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还收获了最真诚的爱!

 瓦西夫在《情爱论》中证明过这样的观点:爱的最高境界是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他和她,在那个圣诞节收到的,比我们一辈子加起来还要多。其实爱是无声无息的,就仿佛,有些旋律从来没有被歌唱,有些火从来没有被点燃过,有些呵护和关心,从来没有惊天动地。但是世界有了声响,有了光,有了爱。

 最喜欢小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

 想起一句话来,不是每一份爱都许得起“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不是每一份情都需经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生死离别。“涸泽之鱼,相濡以沫”,这也是幸福。

 这就是我们从其结果获得的最真实暗示,也不需要个性,有如我们失去的,只是很平常的东西。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8

 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圣诞节快到了,一对恩爱的小夫妻想互赠礼物。但是拮据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捉襟见肘,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取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两人珍贵的礼物均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作者运用了巧合和悬念,使不复杂的情节充满变化,引人入胜。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巧合,但要让读者觉得故事情节真实可信,不能只依靠偶然,巧合必须成为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合理的一部分,而且要通过预示使读者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作者首先为这个巧合设立了时间环境:圣诞节。

 作者从开始安排这段巧合的情节,就给读者以阅读上的等待——悬念。读者急于知道事情发展的下一步是什么。从买礼物开始,读者就在猜测德拉会买什么样的礼物,杰姆会买什么样的礼物,读者也会为他们设计所买的礼物。但是事情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不悖情理。读者的阅读兴趣始终紧张着,直到最后的结果出现,才恍然明白。作者高明的悬念设置手段,使故事一波三折,**迭起。

 小说揭示社会现实不靠说教,而是用人物感情起伏的发展变化作为脉络,启发读者去触摸、感受人物带有悲剧色彩的思想性格。在那个金钱可以买卖爱情,心理和感情出现畸变的社会中,德拉夫妇之间真挚深厚的爱充满了作家的理想主义的色彩。欧亨利不写这个社会中金钱作践爱情的罪恶,偏去写这个晦暗镜头中的诗情画意,去赞扬德拉夫妇的聪慧,这绝非常人手笔。所以,作品给人的不是消沉和晦暗,而是对美的追求和眷恋,从而把读者引向高尚的境界。爱是至高无上的,这就是作者写这篇小说的主旨。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9

 暑假里,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名篇《麦琪的礼物》,被深深地感动了!

 小说中,在圣诞节即将到来之际,有一对年轻而贫穷的夫妇互相为对方挑选礼物。妻子为此而偷偷卖掉了可以使那士巴女王的珠宝都黯然失色的一头秀发,丈夫也偷偷卖掉了能让所罗门国王嫉妒的祖传金表。当他们互赠礼物时,却发现妻子为丈夫买了表链,丈夫为妻子买了一整套梳子——但是现在,这些礼物他们已经不再需要了!

 和许多人一样,我为他们的一片苦心落空而深感惋惜。但是,在我连续又通读全文几遍后,我突然发现,其实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这对夫妻很幸福!

 那套梳子和那个表链,都是他们心里遥不可及的礼物。但是,他们却都为了满足对方的心愿而心甘情愿地舍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这是多么高洁的品质、多么神圣的爱呀!

 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需要爱,人人也都应该奉献爱。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爱,奉献给家人、朋友、同学、老师……我相信,尽管这对夫妻收到的礼物已经没有用了,但他们之间那令人感动的爱,是温暖的,是无价的。

 欧·亨利先生在小说的最后,仍然用了“欧·亨利式结尾”。这样,我们不仅从中体会到了巧妙,汲取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更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这个惊喜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爱不是天天挂在嘴边上,而是以真心对待彼此,要做出实际行动,无论贫穷,无论疾病,无论生老与病死,都用一颗真心去和对方相处,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呀!

 真挚的感情是无价的,付出真心就会有真诚的回报,拥有真情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要知道,幸福与金钱没有直接的关系!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10

 《麦琪的礼物》十分精彩。

 《麦琪的礼物》作者是美国的亨利。这本书足足由30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十分精彩且能打动人心。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命运之路”和“最后一片叶子”。命运之路讲的是一个叫大卫的诗人兼放羊人和未婚妻伊冯娜吵了架,决定离家出走。在路上,他遇到了一条岔路。他可以选择往左、往右或者原地返回。但是最终,无论他选择哪一条路,都是死路一条。

 命运之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这一点——无论如何都会是死路一条。简单的来说,就是过程不同,但结局相同。这个特点和结局会让人感到意外。也许,可怜的大卫根本不应该踏上这条命运之路。换言之,大卫不离家出走,就应该不会这么可怜了吧?

 最后一片叶子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琼西的女孩得了肺癌。她认为,当门外的树落下最后一片叶子时,她也该走了。邻居从她的老公那里知道后,便下定决心要为琼西画出一幅杰作。于是,在一个大风大雨的晚上,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邻居不管自己生了病,拿上颜料在门外的枯树上画上了一片叶子,只为让琼西拥有一点活下去的希望。最后,琼西的病好了,邻居却因为着凉和生病走了。

 邻居的行为非常让人感动,毕竟是在一个大风大雨的夜晚,拖着自己已病的身体在一棵树上画叶子。要知道,这可不是常人能承受的。如果没有邻居,琼西就不会活下来;如果没有琼西,邻居这辈子也画不出他想要的那一幅杰作了吧?他们的友谊真是让人感动。

 《麦琪的礼物》真精彩,不愧是名著!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11

 我本来并不是很喜欢看小说,但我刚读了几行文字后,我便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它既有精彩又曲折的情节,又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并且每篇文章的背后都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使我总是读的废寝忘食。

 这本书**了欧亨利所有小说中的精华,可以说是文学瑰宝中的文学瑰宝。其中《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令我受益匪浅:

 圣诞节的前一天,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一元八角七,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长发剪下来,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终于找到一条闪闪发光又朴素的白金表链,正好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老婆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自己最喜爱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双方的礼物送给对方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但他们彼此都深爱着对方。即使是卖掉自己最爱的物品,也要让对方满意。他们之间那深厚的情感很值得我学习,我以前就算是我最好的朋友问我借东西我都不借,就这样,我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便渐渐地下降,直到我意识到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晚了。于是,我力挽狂澜,当他们一遇到困难时我便马上伸出援助之手,好不容易我们才恢复了以前亲密无间的关系。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多帮助了别人,就等于多帮助了自己,到最后你将会变得非常快乐。

 不仅是这个故事蕴含着一个道理,其它的也同样如此,我希望大家有空去拜读一下。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12

 欧·亨利虽然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可他的小说却流传至今。今天,我就和妈妈拜读了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麦琪的礼物》。

 小说主要说了德拉和她的丈夫吉姆是一对贫穷的夫妻。他们都拥有一件各自引以为荣的东西——德拉有一头长达膝盖的褐色长发,而吉姆则拥有一块他祖上传下来的传家宝——金表。圣诞节前夜,德拉因为没钱,迫不得已才卖掉了褐色长发,为吉姆买了根配怀表的银链;而吉姆则卖掉了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梳子。虽然,最后他们彼此赠送的礼物已经派不上什么用场,但却得到了世间最美好、最真诚的东西——来自对方最真挚、最无私的爱!

 书的最后说:“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他们是最聪明的”。因为他们知道对方所爱,知道对方最想要的是什么;“在一切接受礼品的人当中,他们也是最聪明的”。因为他们知道对方是倾其所有,用真诚的心才换来了这份宝贵的礼物,他们就是麦琪。

 对德拉来说,也许她的头发长得很快,不久就可以用上这套精美的梳子了;但对于那根银链,也许吉姆永远都没有机会买回那块金表,永远都用不上了,但他依然无怨无悔。而且,他们还彼此安慰,让我感动极了。正像课文中所说的那样:“爱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平凡的爱也一样感动人心。

 爱是下雨天,爸爸把雨衣披在我身上,而他自己却淋成了落汤鸡;爱是胆怯时,老师紧握着我的那双温暖的手;爱是感动时,伙伴给予我的那真诚的拥抱;爱是转身时,妈妈反复的叮咛。爱是沙漠中递上的一碗水,爱是早晨起床时,床头那叠得整整齐齐的干净衣裳……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13

 有些人问过一个问题:什么是爱?我们可以回答他们:“爱是宽容,爱是善意。”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麦琪的礼物》就表现了浓浓的爱。

 《麦琪的礼物》主要讲了在圣诞节前夕,德拉想给吉姆买圣诞礼物,可是她只有1块8毛7,她卖掉了自己引以为豪的头发,用21美元给吉姆买了表链,吉姆把自己家祖传的手表卖了给德拉买了一把梳子,但是最后两样礼物都成了无用之物。

 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似乎很不值得但我深深地感到,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他们能牺牲自己最贵重的物品,为的是给对方买来最好的礼物。可是双方卖掉了自己贵重的物品,那么对方的礼物已经不适合自己了,而他们做这些事的时候,都是为了对方着想,根本没有考虑自己。虽然他们卖掉了自己珍贵的东西,但是他们获得了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爱,但是再换角度看看,假如他们是亿万富翁的话,那即使她买个再好的东西也看不出她对吉姆的真情所在,圣诞节礼物,德拉完全可以只给吉姆做一顿普通的饭,吉姆可以送给德拉一朵鲜花表达自己的心意,可是他们没有。

 有一天,玳瑁梳子落满了灰尘,白金表链褪去了颜色,但真爱永不褪色,因为真爱永恒!有人说“有真爱的地方是家,有真爱的家是社会”是啊,身处在如今在如今这样有真爱的家和社会中,我们每个人应该发扬自己奉献的爱心,去关爱世人让这个世间变的更加美好。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14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的短篇小说家欧享利在监狱中所写,他想给他的女儿买礼物,于是写了这篇小说。

 《麦琪的礼物》讲了德拉和吉姆他们各自失去了一件引以为豪的东西,但是他们却获得了对方最真挚的爱。

 假如当你为某个人或某件事失去了一件东西的时候,你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假如你的心里总会为别人着想,总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你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德拉和吉姆同时都是为了自己最爱的人,失去了自身最宝贵的东西,他们就都成为了这样的人。所在,在生活中,金钱、名利等不是最重要的。假若有人肯为你失去东西,也不说是他身上最重要的东西,只要是你在危难中他肯帮助你,这才是你生命中的好朋友,那你才是最富有的。在生活中能为别人割舍的人,才是最值得敬佩的。

 你看,在生活中清洁工比任何人起得早、睡得晚,只为给别人一个干净的马路,给别人一个舒适的心情,他们总是在默默无闻地打扫街道。虽然,他们干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让人们会对他们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他们也是最值得人们敬佩的,人们也对他们充满敬佩。

 只要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只要你一直在奉献、只要你一直在为别人着想,同样,你也会成为人们心中最值得敬佩的人。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15

 麦琪是个聪明的人,聪明绝顶的人,由于他们是聪明的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

 ——题记

 “一块八毛七分,全在这儿了。”圣诞节是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我们文中的两个“笨”小孩却什么也拿不出来。一块八毛七分——似乎故事到这儿就该结束了,毕竟这点钱能做什么呢?可一场“戏剧”的结束,往往会是另一场“戏剧”的开始。

 于是,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镶有珠宝的梳子”,而德拉卖掉自己引以为傲的长发,为吉姆的金表配一条白金表链。而就是这样似乎“美好”的礼物,当它们相遇时却一下子失去原来的价值,他们极不明智,倾自己所有为对方换来的礼物,竟是这样的结果,大家有开始叹息了。

 可是在失去价值的背后我却看到了他们是无限爱着对方,爱着这个家的,让我觉得,这个寒冷的平安夜因为他们的礼物变成了温暖的天堂。如果德拉只拿着一块八毛七分去挑礼物的话,想必故事就少那种震撼力,读者也就少了许多思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往往会用金钱去衡量礼物,当你看到那些大包大包精致包装的礼品时,见到的除了空虚还有什么?就象欧亨利先生所说,在这两个傻孩子属于的平淡故事中,他们是最聪明的人,在所有馈赠的礼品中,他们之间的礼物是最聪明的礼物。

 父母因在生日收到我们简易的贺卡而开心,因寥寥数语的祝福而欣慰。春节,美丽勾勒出的各式礼品下面那最普通的团圆却是所有人所期待的……

 就是这样的礼物,简单而真实,比不上那些许多金钱所堆砌,华丽所勾勒出的礼品,却是天下最聪明的礼物!但从某种上说,它是无价之宝,是所有自认为聪明和富有的人不会给予,也给予不了的礼物。

 因为,它是麦琪的礼物。

作品提要

我是万万奇,出生于阿尔巴特街。我的父母是格鲁吉亚 *** ***。我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大多是我的长辈。虽然他们都是我的祖父的后代,却性格各异,对人生有截然不同的选择。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和姨母西尔维娅生活在一起。她注重实际,对大家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我那热衷于革命的父母不同,她对革命活动不感兴趣。她富有生存智慧,善于经营生活,使得我们整个大家族得以延续和保全;而我的父母是硝烟弥漫时代具有 *** 的革命者,他们的人生演出是如此辉煌夺目,但却在落寞中谢幕。

长大之后,我无比怀念童年的美好时光——我睿智忧郁的外祖父、我祥和可亲的老保姆、我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我希望大家永远像亲人一样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没有阶级之分,没有贫富之别。但是由于战乱,我们不得不各走自己的命运之路。

作品选录

外婆身上有一种和阿库琳娜·伊万诺芙娜相近的东西: 温和、宽厚、低低的声调,甚至在给他系围巾时,手上也散发着同样的黄油炒洋葱味。在黄昏灰暗的窗户边,万万奇一眼就能认出她那圆圆的身影。

与保姆的分别是遗憾的。与决定离开的卡明斯基一家告别同样遗憾。一种已经习惯的东西坍塌了。也许就是从这时,丧失——这种悲哀的、不可遏制的旋律便开始响起: 它一个接着一个,一桩接着一桩,发生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这个旋律从此开始伴随他的一生。它那不清晰的伴音被淹没在日常生活当中,又沉积到了他的记忆、内心和灵魂的深处。他经常想到这一切,这旋律在充盈着他的整个存在,没有它的伴随,生活似乎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要证明这一点,我们需要闪过五十九年的时间。按住这块时间的巨石,我能够特别清晰地听见那丧失的旋律。那敲击心灵的乐器还在庄严地演奏着,并且十分激烈——那是锣鼓和钹的声音,也十分刺耳——那是古提琴和小提琴的声音。我的那些已经死去的和现在仍活着的亲人们的声音也糅合进了这令人神魂颠倒的颂歌之中。没有歌词。只有连绵不断、永无休止的叹息。

无情岁月的苦难征兆从来没有绕我而行,在最初的时日,它曾出现在我的日常生活中: 一次、两次、三次……丧失、失去、消逝……名字、外貌、个性。而现在,当它越来越多时,我会战栗一下,惊呼一声,虽然还没见到深渊,但在最近的这次转折中,我已经闻到了它的气息。

外婆不去教堂,白色的教堂于是停留在了万万奇记忆的画面当中。不过,外婆也不像妈妈一样是个无神论者。她只在有的时候会提到上帝,但都像是不经意地或无意识地,对妈妈气势汹汹的指责,她常会温和地责备几句,而妈妈只是报之以偷偷的一笑。

外婆有五个女儿: 西尔维娅、格阿尔、阿什罕、阿娜依达、西拉奴什和儿子拉菲克。十六岁时,她嫁了一个很不错的细木工斯捷潘。他姓纳班江,也就是铁匠的意思。按俄语的叫法就是库兹涅佐夫。玛丽娅嫁给他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麻烦,因为她是个小商贩的女儿,虽然家境不很富裕,但到底是和普通人家不同的。而未婚夫虽然漂亮,可终究是个细木工。父亲气坏了。外婆是哭着出嫁的。斯捷潘(这已经是亚美尼亚的斯捷潘了)当时攥着拳头,咬紧牙关在她的窗下站到了天亮。最后,命运之门终于向他们打开了。他们走了进去,没有左顾右盼,没有去看别人家的生活,也不羡慕任何人,只是想着自己的事,感觉着自己就是最高的存在。在他们的生活旋律里,没有任何突如其来的内容,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传统和大家习以为常的: 玛丽娅少言寡语,面带微笑,温顺可人;斯捷潘呢,严厉,稳重,暴躁,但有时又会突然间变成一个温柔、献媚和不记仇的人。生气的时候,他逼视着自己年轻的妻子,一张漂亮而严肃的脸变得通红:“你怎么能这样,玛露霞?!一切都完了!一切都被搞糟了!无法挽回了!……”她在他面前微微地颤抖着,咬着牙,还是那么亭亭玉立,但却无助,只在勉强地保持着镇静。她出神地看着自己那双从长裙的下摆里露出来的家居便鞋,嘴里自言自语地数着:“一、二、三、四……”就这样一直数到十。当她数到十的时候,他开始平静下来,蔫了,眼睛看着窗外。这时候她就会像是随便地低声问一句:“斯捷潘,是不是该喂牛了?”“当然,玛露霞。”他像往常一样平和地答道,说完后朝牛棚走去。

大女儿西尔维娅,就是西尔瓦。她像妈妈一样长得漂亮而匀称,但她的暴躁和专横像爸爸。在她身上,天真的大眼睛、柔弱的肩膀与易怒和倔犟的个性非常奇特地结合在了一起: 一会儿是静静的、热情的和普通的话语,一会儿是用小贩的那种声调突如其来地尖叫一声,一会儿是表示歉疚的嘟哝和红红的两颊,一会儿又用慌乱的动作去掩饰和遮盖自己的过错并且因为这个过错而乞求人们的原谅。在这个大女儿身上,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 清醒的理性、很强的生活能力以及对浪漫的绝对排斥。

她是个执著和目标明确的成年人。她把自己的使命理解得具体而又准确。儿童的游戏对她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伤感的少女时代也与她擦肩而过,在她二十四岁时,正是经济崩溃和国内战争时期,她突然间成了家庭的主心骨,在她的坚强面前,惊惶而不知所措的父母都会安静下来。她在支持俄罗斯的亚美尼亚协会工作,果断地嫁给了一个并不年轻但成就卓著的医生,他迷恋上了她的美貌、坚强的个性、考虑问题的深刻、一目了然的未来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当父亲怀疑她的选择而在反复思考时,她先是对着父亲大喝一声,随即又立刻带上迷人的微笑拥抱他去了。

她不爱自己的丈夫,但她尊敬和欣赏他,不会打击他的自尊,让他感到被她控制是一种幸福。就这样,她意外而尽责地生下了女儿露伊萨和柳里娅。总而言之,她身上的一切,行为也好,预见也好,她的生活智慧是如此的非凡和恰到好处,这使许多想在生活艺术上和她比个高低的人不得不遭受到致命的失败。她对社会活动的 *** 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她会把它当成玩偶游戏。白军和红军对她来说是一样地无趣,对于他们向同胞的大肆煽动,她表现出了十分的冷漠。“我从来不玩木偶游戏。”她这么回答别人不依不饶的追问。但在实际生活中,她擅长处理一切,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这一点让她获得了她的亲朋好友们的一片赞叹。他们会说:“去问西尔瓦吧,问问西尔瓦,让西尔瓦来决定。”谁也不曾见过她像软弱无力的平凡人那样在深夜里哭泣,即使看见了,大家也会认为,那只是她消耗 *** 和表达强烈意志的方式而已。

阿娜依达在少年时死于伤寒。

格阿尔生得匀称、漂亮,常常带着笑脸,很爱干净,对父母绝对地服从。她嫁给了一个上了年纪的医生。这位年轻而有魅力的亚美尼亚**令他着迷,虽然她出身在普通的家庭,但这家庭是正常的和有高尚道德水准的。格阿尔的理想只是过一种安稳的家庭生活和儿女成群,所以她从玩玩具的孩提时代就直接地进入了这个新的生活圈子,有些不知不觉地、自然地就把游戏里的背景换成了活生生的、让人提心吊胆的场面。她从母亲那里继承了温柔与对人的细致体贴,虽然这在妈妈身上是天生的表现,而在她来说,却成了一种生活的需要,就如同要把美景绘在硬纸板上那么别扭。与母亲不同,她不是简单地以爱来敬奉上帝,而是完成自己并不那么清楚地意识到的对自然的义务……所以,如果大姐西尔瓦让人联想到的是篝火和能够点燃与照亮一切的、烧得呼呼直响的火焰,那么,格阿尔就像是一支蜡烛,在它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声中,我们时常能听到一些抱怨、对家庭琐事的恼怒和对他人的指责。

阿什罕出生在世纪初,她好像在等待着具有正统思想的上个世纪很好地结束,在那个世纪里,诸如荣誉、良心和高尚这些概念还不过时。当然,她也等到了,并且带着人们还没有清楚认识的一些新品质被上帝送到了这个世界。父母借用了一个古亚美尼亚女皇的名字为她命名,这对正统思想似乎是一种讽刺。阿什罕长着深色的头发,迷离的褐色眼睛,鄙视木偶游戏的爱好,和邻里的男孩子们爬遍了周围的树,她身上揣着弹弓,崇拜大姐西尔维娅的坚强意志,崇拜妈妈和父亲,随时准备着自我牺牲: 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或深夜。爬完树和与小男孩们说够了话以后,她又会变得沉静起来,像是在积聚被消耗掉的语言;坐在书前或者是离开书本的时候,她在注视自己的前方,似乎正在看着自己可怕的未来。

女皇的名字在实际生活中已经黯淡无光了,它失去了它最初的含义。它因她而有了特殊的意义。现在,一个梯弗里斯市郊的亚美尼亚小丫头拥有这个名字,格鲁吉亚的太阳暖洋洋地照在她的身上,她饱饱地呼吸着这块土地的香味,满耳朵里充满了带喉音的卡尔特利话的音律……而来自俄罗斯那顽皮的风儿,从克列斯托维山口那边吹了过来。

格阿尔漂亮而又不知所措地微笑着,对周围的生活毫无知觉。她在准备生孩子。这是头一次。丈夫那张神情专注的脸占据了她的整个世界。

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意外之中,阿什罕不再热衷于爬树了,她甚至收拾起弹弓,开始沉浸在了某些谜一样的小书里,过上了政治圈子里那种愉快而又危险的日子。这种事情在那时曾经很多,她总是忙得晕头转向的。她会因为一个不经意而发生的事件激动,睁着她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吞咽着有关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辞藻华丽的格言,以备今后使用。旧世界需要破坏,她已抛开了弹弓,并准备好拿起真正的武器,为消灭旧世界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命运的安排是多么的奇特啊!实际上,它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切,这一切早已被安排好了,而我们却以为一切似乎偶然,幸福与不幸是常有的事,而我们的任务是学会避开后者和享受前者。

此时,大家正坐在一起吃晚饭。桌子的上座是斯捷潘,紧接着是带丈夫回家做客的西尔维娅,然后是格阿尔和她丈夫,后面是棕红色头发和蓝眼睛的拉菲克、小西拉奴什,也就是西罗。玛丽娅在炉子与桌子间来回奔忙着。馋人的多尔玛冒着热气,绯红色的卡赫齐亚葡萄酒,羊奶酪和气味芳香的绿叶蔬菜,还有热腾腾的扁形白面包。窗外,南方黄昏的天空渐渐发青转暗。煤油灯亮起来了。

门一下子被推开,阿什罕进来了。她面色苍白,目光黯淡,只是唇间还留着一丝慌乱的微笑。

斯捷潘十分担心,这从他那张红红的、长着胡子的脸上能明显地看出来。格阿尔什么也不清楚,除了她自己的事情,她什么也不想去弄明白。西尔维娅什么都明白,但她在责备妹妹的同时也欣赏她。大家一言不发。

当沉默使大家都无法忍受的时候,阿什罕大声地吸了口气。

“警察在追我们,”她看着眼前的空盘子招认了,“我们跑掉了。”

“警察为什么去追你们?”斯捷潘厉声地问道。

“我们到处贴了**。”女儿承认道。

斯捷潘一拳打在桌子上。桌上的碗碟晃起来。玛丽娅哆嗦了一下,但没有说话。

阿什罕没吭声。她不想说话。她也没有害怕。在她眼前出现的是印刷质量很差的**,上面写的是她认识不多的俄语。只有几个词她很清楚:“自由”、“阶级斗争”、“资本家必亡!”

“你怎么了,疯了吗?”西尔维娅问,“你想让他们把我们全家都抓走吗?你想干什么?”

“她想让我用皮带狠狠地揍她一顿。”斯捷潘说,他知道自己不会这样做。

“别生气,爸爸,”西尔维娅说,“让她自己告诉大家,她到底想怎么样,说呀!”

“让人们得到自由。”阿什罕直截了当地说。

“让什么人?!让哪些人?哪些?他们在哪里?!”姐姐大声嚷嚷道。

“让全体劳动人民。”阿什罕执拗地说。

大家都没吭声。棕红色头发的拉菲克张着大嘴,看着犯了错误的姐姐。小西罗用面包捏了个小鸟。

“那好,”西尔维娅说,“你问过他们想要吗?”

“那为什么有的人富,有的人穷呢?!”阿什罕嘟哝了一句,眼睛眯着,“为什么有的人过得好,有的人过得差呢?!这就是剥削,难道不是吗?”

“的确是这样,”西尔维娅有些不知所措地想,“在富人里也有好多恶棍。”她立刻想起了自己所熟悉的圈子里的一些恶劣的事情,但转念一想,在穷人中间也有恶棍啊。

“怎么,不是吗?!”阿什罕大声说道,眼睛眯得更紧了。

“闭嘴!”斯捷潘说,“一个十六岁的姑娘该想什么呢?”

“想爱情。”格阿尔迷人地笑着说道。

斯捷潘伤心地想,女皇的名字应该给西尔维娅才对,他对自己年轻时不懂得历史而有些遗憾。

“社会不公正的牺牲品……”阿什罕又嘟囔道。

“这是无知的结果。”西尔维娅的丈夫说。

“嗳……怎么无知了?”斯捷潘有点不服,“她到底也是读过一些书的吧。”

阿什罕在盘子跟前就哭了起来。

……九十年代,也就是二十世纪末,伊万·伊万内奇依自己的经验已经很难想象这一切了。他无法想象,在1919年,十六岁的阿什罕,也就是即将结束自己少年时代的母亲还在桌前号啕大哭,而现在,她已经被他安葬在瓦冈科夫斯基公墓了。他也无法想象,在这之后又发生了些什么事情。他想象出了她那张哭泣的、充满绝望的脸,想象出她怎样把嘴唇咬得发白,想象出她含着的眼泪中所闪现出来的意义复杂而又难以遏制和致命的东西。他还能够想象出,很现实的西尔维娅是怎样睁大了眼睛,对自己这个倔强的妹妹反复地在说:“不能,不能,阿什罕!……我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我们全家担心,也为你,小傻瓜!……放弃这个政治吧!……你为什么这么倔,傻瓜?!”四十岁的玛丽娅,就是我的外婆,也哭起来,她抚摸着自己的这个野丫头,带着一种无望的痛苦和悲哀不停地说:“别哭,不行啊,听西尔维娅的话吧,我的幸福,我的快乐……”

在另一个时刻,在梯弗里斯的夜幕中,亚美尼亚的斯捷潘在灯下捋了捋自己三英寸长的胡须,温和而关心地询问着自己那个正在哭泣的女儿阿什罕:

“像我也是干活的人,对吧?我是一个劳动者,对不对?我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吧?说呀,说呀!”

她一边擦着眼泪一边点着头。

“我整天都在工作,”斯捷潘接着说,“晚上做雕着鹳的柜子。你喜欢吗?……我让你吃饱,让你穿暖……我还养着条母牛……对不对?我想什么,就做什么,对不对?”

“对。”阿什罕回答道。

他停顿了一下,看看桌子周围静下来的家人,把嗓音放得更低:

“我需要什么自由呢?告诉我,我的宝贝,我要什么样的自由呢?”

她看了看父亲,眉头皱得更紧,这似乎说明她对迷途的父亲绝对没有怀疑,只是在她那发热的脑袋瓜里还缺乏些常识性的论据。

“我还需要什么样的自由?”斯捷潘问桌前在座的各位。

格阿尔的丈夫温和地笑了起来。斯捷潘的脸变得通红。玛丽娅赶紧说:

“他们还小,对不对?他们做事不会掂量。”说完这话她深深地吸了口气……

(林立、唐敬杰 译)

注释:

类似肉馅菜卷的一道肉菜,只是用葡萄叶代替了白菜叶。

原文为亚美尼亚语。

赏析

这是一首自传式家庭史诗。作品描述了父辈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及祖孙三代人在风云变幻的战争年代中真实的生存状况。

小说取名为“被取消的演出”,寓意深远。一方面,父辈的革命活动,可谓是一场辉煌的人生演出,然而这场演出的结局却是革命的失败和父母的死亡。从演出的结局来看,它的确有被取消的必要。另一方面,除了演出的亲历者(主人公的父母及其他革命者)态度狂热还毕生热衷于此以外,演出的旁观者(包括主人公)无不对这场演出表现出极大的质疑。

主人公的外祖父斯捷潘无疑是目光最为犀利的智者。早在半个世纪之前,他就已看到了自己的后裔将会发生的悲剧。在他看来,“建造天堂”原是上帝的事情,后辈们过分自信地急于构建人间理想国的行为一定会受到无法逃避的报应。所以,他希望以东正教的人道主义去引导孩子们——那些迷途的羔羊。可以说,在以斯捷潘为代表的老一辈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灵光: 强烈的人道主义和东正教救世思想。

另一位质疑者,是主人公的姨母西尔维娅。她直觉敏锐,精明强干,非常具有家庭责任感。在她刚刚24岁的时候,就成了整个大家庭的主心骨、父母亲最为得力的助手。她熟谙生存的艺术,将一切在“革命浪漫主义者”看来毫无光彩的、单调乏味的生活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在国内战争激烈的年代,她靠自己的聪明才智生存下来,并保护了一大家子人。

在她看来,狂热地投入革命运动,是一种无聊的玩偶游戏。有序地生活是她永远执著的目标。她把革命者当成“绝对的傻瓜”。因为正是他们发动的暴动,打破了生活的平安。

主人公万万奇也是一个质疑者。在万万奇看来,父亲的出现永远是个不可预见的奇迹,总是忽然而来,又转瞬即逝,最终将其遗留在分离的孤独中。

在孩子的眼中,革命的父母亲像是被放置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周身围满祥云的神祇,缥缈而无法触及,遥远而不可亲近。他们常流露出惊惶的微笑、忧郁的神色和神经质般的专注,他们常常情绪激动,因无助而痛苦。在万万奇看来,他们的确是醉了,因为他们喝了“革命”烈酒!

可是,父母那种“为了崇高的目的和以后美好的生活,一切的手段都是必要的”和“为了一些人的生存就要消灭另一些人”的观点,与万万奇从小从祖父母那儿受到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作家具有高超娴熟的语言技巧,善于通过通俗自然的语言、细腻传神的描绘,向读者传达真实感受。比如,选文中描绘万万奇的姨母西尔维娅,面临父亲对她的婚姻选择怀疑时的反应,就非常有意思。作者写道:“她先是对着父亲大喝一声,随即又立刻带上迷人的微笑拥抱他去了。”“大喝一声”是有主见的女孩面对父母干涉时的第一反应,而随即态度突转,充分表现了她临危不惧的镇定和圆通豁达的性情。

选文中描述母亲阿什罕在外“闯了大祸”回来,召开家庭会议的场面描写也极为精彩。全场的气氛,由最初的紧张压抑到大家无法忍受长久沉默而突然爆发,由炸开了锅一般的各抒己见和激烈交锋到最后阿什罕孩子般的失声痛哭。 *** 迭起,跌宕起伏,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在人物形象方面,作者还成功塑造了两个传奇女性: 母亲阿什罕和姨母西尔维娅。这是两个女人: 一个理智,一个感性;一个冷静,一个狂热。她们秉性不同,爱好不同,人生理想不同,却互相欣赏,彼此支撑,肝胆相照!她们彼此依存,否则生命绝不会如此绚烂!

(孙 雯)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