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另一种曾经被贬抑的世界的呈现读后感

另一种曾经被贬抑的世界的呈现读后感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6
  • 发布时间:2024-05-13 18:20:10
画中山水,是胸中丘壑。画是一种异化的自然,这种自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结构中,它不需要去看齐谁。“如画”的重提,是对“师法自然”的重提。在《如画观法》中,王欣进行了对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空间营造的结构意识与观想方法的探讨,并借助此视角,展开绘画语言
内容详情

画中山水,是胸中丘壑。画是一种异化的自然,这种自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结构中,它不需要去看齐谁。“如画”的重提,是对“师法自然”的重提。在《如画观法》中,王欣进行了对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空间营造的结构意识与观想方法的探讨,并借助此视角,展开绘画语言向当代建筑设计转化的一条途径,借此试图寻找中国本土建筑学的诗性几何。

王澍为《如画观法》一书所写序言,或许能帮助您走近王欣所关注与探讨的少有人问津的中国特殊哲学思想之路。

暑假里,王欣约我见面。我和王欣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说我是一所建筑学院的院长他是学院的一个老师肯定是最没有意义的说法。我们的关系很特殊吗?表面上看,正好相反,我们实际上很少见面,在学院里见到总是偶遇,在学院外几乎不见面。但说我们关系一般肯定也不对,因为我一直知道王欣在做什么,他始终在我的视野里,而王欣也始终关注着我在做什么、说什么,甚至是特别留心。我常说,道不可以乱传,碰到没有根底的人,给他传道就等于害他。对王欣说话我总是放心的,甚至有点兴奋,因为我知道那轻轻的一句话说不定就会导致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就会延伸出某种机智的见解,某种教学里的新实验。可以说,有些话我是故意说给他听的,但即使这样,当我见到王欣,他拿着一本厚厚的样书,说是给我交作业的,我仍然觉得出乎意外,他说很多内容的缘起都和我有关,看来的确如此,书的名字《如画观法》就肯定出自我的某次言传。不过我必须承认他的勤奋,就像是我向远方指出一条道路,一群人看,只有王欣毫不迟疑地去走,而且走得那么远。那个在远方的名叫中国的建筑世界,真正在乎的人其实很少,而且它所代表的价值观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一直被国人自我贬抑,走那条路,甚至会被主流建筑学认为是古怪的,自娱自乐的。

十年前,我第一次在苏州的园子里就邀请他到杭州执教,由于各种原因直到 2010 年他举家南迁,于是我郑重地把二年级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主讲教鞭传给了他。这门课之前的主讲是我,课程的名字叫作“兴造的开端”。我用“兴造”一词取代“设计”,典出童寯先生的《江南园林志》。“兴造”一词也意味着,它所指向的建筑活动总是开始于某种或某时某地的纯粹兴趣,它有方法但肯定没有所谓的体系。就像包豪斯对现代建筑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特殊的基础教学,那是以一连串歧议纷纭的教学实验为标志的。王欣也完全认同我的主张,如果有一种当代中国的本土建筑学存在,首先就需要有一种归属于中国特殊的哲学思想的建筑基础教学的存在。而这种哲学在中国近代已经被贬抑了一个世纪之久,甚至已经被基本忘记了。

不过我之所以看重王欣,最要紧的并不是他有多少思考是受我影响,而是他总是契而不舍地深钻,总是多少可以做到和我不同。某种程度上,我可能比他更理想主义,或者说更放任学生,我总是试图让学生体会什么是自然的生发,而王欣则更像是把整个一个班学生作业当作一个作品在做,尽管多样性呈现的意图也是明显的,但老师对学生作业的介入更加明显。这种方式有点像用《芥子园画传》授课,只是课徒稿是王欣自己编的。

如果把我和王欣的学术交流关系说得清楚一点,而且是以兴之所至的方式说,可能用记录的方式更合适,以下就是一些有关的思绪与事件的记录,它们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只在此时从我脑海中出现的先后为次序,就用***数字编号:

1. 如画观法,王欣认为这个意思最早是受我启发,我则觉得我是受我自己的作品启发。2008 年,我写了《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一文,其中提到宁波博物馆的南立面和宋代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的关系。重点是谈对北宋大观画法的领悟。当然,设计是2005 年年底定稿的,我至今记得那种自觉意识产生之时的身体震颤,那个南立面首先是绝对二维的,就像是一个自然连绵物体上的一个切面,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混凝土侧墙和南面的瓦爿的衔接是剖面化的。这种做法有点愣,但却是直接建立了和二维画面的关系,一种现象学式的关系。之后,没有任何过渡,直接转向一种曲折的深度空间。所谓空间,是你意识到有什么重要事物被包含在内,但恰恰是那个事物被有意识地抽离了的,只留下某种暗示,某种存在的可能性。设计和文章时间相差很久,只是到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刻,我才意识到这对我已经是一种清晰的设计方法。简单地说,如山水绘画本身所是的方式去观看空间,并记录下一系列相对空间位置,建筑物将如此生发形成。于是观法同时也是设计方法。这种“建筑如画”的传统不仅中国有,英国或许是受到中国的影响,从17 世纪开始也盛行这种观念,一种今天看来甚至有些古板的观念:建筑一定要做得如风景画中一般。当然,今天看来,这种要求意见过于优雅而不切实际,尽管这只是一个关于立面和周遭环境控制的版本,在中国山水画家看来,一定认为只是个粗浅的初级版本,因为“如画观法”所走进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立面和环境,而是一种生活世界的境遇模型。当我说“模型”这个词时,是说其内在关联,但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带着它所有的尺度、质感和身体能感知的物质性,我不敢确定的是,王欣谦虚地说受我启发,但“模型”一词在他那里是什么含义,或者说,是否具备从模型返回生活世界的路径与能力。

2. “它让你进去”,我在2000 年前后的文章里写下这句话,如何观园,如何观山水画,尤其是宋画,如何讨论我的建筑经验,这都是关键的一句话。换句话说,当我说园林的方法意味着建筑是一种只有进去才能真正体会的经验,一层又一层的经验,没有**,没有开始和结束,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外观是次要的,甚至造型也是次要的。以王欣所带学生作业的内部复杂而言,我的这句话肯定影响了他,但我想他或许仍然过于关注造型了。这种认识需要时间。

3. “如画观法”如果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它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视线”,我最早关注建筑中的视线关系是在1985 年的皖南乡村旅行中,总觉得无法找到一种画法可以描绘我对那种空间密度的体会,或称之为被空间笼罩,在空间之中的那种意识,我在一周无法画出一张速写之后,突然发现立体派的画法或许可以帮助建立这种理解,于是就画了一批毕加索式的变形速写。但是把在空间中的感受和在空间四周的徘徊建立起一种关系,则是在1986 年,我通过阅读阿兰·罗伯- 格里耶的小说《嫉妒》而被唤醒,在那篇小说里,自始至终没有人出现,只让读者听到有汽车经过,停下,一会儿又开走的声音。读者意识到阳光在屋子里移动,最终你突然意识到是有一个人嫉妒的目光透过百叶窗在向内窥视。在无人出场的情况下这篇小说成功建立起一种现场的精神气氛,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同的建筑学意识,这种视线的后面没有所谓深度叙事,只有一种事件叙事,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和观看山水画及游园的经验如此相似,那种意识的形成要等到1997 年我开始阅读童寯先生的《东南园墅》之后。

在王欣的文字与空间图像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视线的作用,例如在那个和曹操、吕布、董卓、一张四柱床与一个月门间的视线与空间的关系,但王欣的视点的特殊性始终在于他对民居木雕构件上深雕叙事手法的迷恋,那是一个被故意压扁的空间,由于所有故事都同时呈现,就等于几乎没有故事,关注的重点在于明知道没有悬念,但是特殊的空间扭曲转折仍然让你觉得趣味横生。我曾经讨论过一种反纪念性,反所有正统建筑学的小品建筑学的可能性,王欣如果一直坚持这样实验下去,一种特别和明清味道有关的小品建筑学似乎是可能的。

4. 这种木雕或笔筒作为一种空间范型的凭借物固然非常有趣,但王欣的语言提取完全是抽象的。这和我的做法有本质的不同,对我来说,材料永远是第一位的考虑。从王欣所带学生的作业看,可以说把童寯先生关于没有花草树木只要建筑有足够的曲折密度仍然可以称之园林的洞见演绎到了极致,而木雕笔筒作为直接参照物使得空间切割和构件密度更加密集,但白色模型使我们只能猜测其材料可能是混凝土,或者砖砌刷白。这种做法作为二年级教学的阶段做法可以权宜,作为一种实际的建筑做法显然是过度形式化的。不过,在中国建筑界严重缺乏内生形式的状况下,任何这样的形式探索都需要,像王欣这样碶而不舍的探索就更需要。

5. 建筑形式过度模型化,显得有骨骼没血肉并不仅仅和材料意识有关,它也和空间的距离意识有关。我曾经把明代谢时臣的那张《仿黄鹤山樵山水图》作为象山校园内的新作“瓦山”的思考原型进行分析,特别强调其中部描绘的差异性事物的密度作为一种世界观的力量。王欣也在文章中分析了这张画,也特别分析了这部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这部分直接可以看作园林的内景。他的敏锐使他看到了一个侧面的真相,的确,那部分是“人力”(见《洛阳名园记》)的结果,但我从不满足于这种还原性的视角,在我看来,至少有几点更有意思:(1)那个屋子极度简洁,那个人被茂密的自然事物所包围;(2)如果是沈周先生,那个时刻就是半夜,极度安静;(3)整张画是山外观山,是远观,中部是山内观山,是近观平视,很近的距离,下端就是俯瞰,或者说,不同距离的观看与经验都可以压缩在很小范围内实现,或者说,观山水画绝不仅限于三远法,与其对应,还有仰视、低平视、俯瞰的三种高下变化,还有内外进出的开阖关系,还有笼罩其中,几乎无法表述的感受,早晚,四时、阴晴,有人、没人,人多、人少,等等。对建筑来说,这种做法就太有用了。远看如果只是形式,近看就必须有血肉毛发质感。当然,对建筑的这种体会,是一种逐渐形成的经验,它需要时间的滋养。

王欣在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里写到那句诗,“侧坐莓苔草映身”,我至今记得那个时刻,他走进我的工作室,那张写着诗句的纸条,我儿子写的,笔迹稚拙,就在桌上等着他。他的到来我等了很久,也特别高兴,因为二年级终于有人可以主讲了,我可以把精力转移到其他年级去。一种中国式的建筑基本语言教学,就只能这样一个一个年级地去做,急也没用。

《鉴湖风景如画》读后感

诗,是十里 桃花的繁华,是牵肠挂肚的思念,是保家卫国的豪情;诗,是漂泊中的孤独无依,是雨夜里的痛彻心扉,是记忆里的江山如画。人说世事如梦,几度秋凉。昨夜灯火楼台,转眼人去楼空。遥想当年沙场,难料如今铁马冰河只能入梦来。在那些诗词里,我目睹了一个个王朝的荣辱兴衰,最终被岁月掩埋。眼见了多少游子的乡愁,丝缕的萦绕心头。望少年气盛,雄心壮志徘徊苍穹。蓦然回首,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诗,经久不衰。偶然忆起,璀璨如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油灯下的母亲,安详的坐在那里。她的手微微颤抖,手中的针线穿梭往来,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疲惫,双鬓明晃晃的发白。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她把无尽的思念与牵挂缝进衣衫的袖口,心中的念念不舍似灯油慢慢融化,落在地上,好像泻了一地的月光。母亲老了,却固执的像个孩子。她担心孩子不能如期归来,一人默默在故乡等待。都说母爱如歌,似水柔情,直至今日,才悟得真谛。前些日子,我与母亲到楼下散步。我总喜欢走在前面,一转头,望见与我齐平的脸,脸上的细纹一如她走过的风花雪月。我放缓步子,直到与母亲并肩。昏黄的路灯下,她稀疏的头发里大把的银丝泛着淡淡的微光。“妈,你有白头发了。”我对她悄声说道。“嗯,我老了啊。”她好像叹了口气,眼里像是弥漫着大雾。我的思绪被拉回很多年前,那时候我的小手还触不到她的臂弯,母亲喜欢弯下腰同我说话。那时候我唯一的心愿,便是有朝一日能像父亲一样挽着她的手,走过每一条街头。我想起儿时总喜欢和母亲挤在同一床被窝里,身上的冰凉贴近她肌肤的滚烫。她总会半真半假地把我推开,推的远远的,直到床边。但每个清晨醒来,睁开双眼,总发现自己小猫一样蜷伏在她的怀里,感受着她铿锵的心跳。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一阵暖流钻入心底,恍惚间我还是那个咿呀学语的小女孩儿,而她还是青春的模样。“哪有,你才四十嘛,很年轻啦。”我握住母亲的手,沿着街道慢走。只记得我们俩的影子被拉的很长很长,像留不住的时光。

读诗时,总免不了了解诗人。孟郊被称为“诗囚”,我看完资料,多少有些酸心的。他的一生有太多荆棘坎坷,经历了多少的风雨。或许人只有到了一定阅历的时候,细数过往,才懂情深。原来很多人本是我们生命中的路过,哪怕父母,也只是短暂地陪我们半辈子。总会待到别离时,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我们不该把父母的爱当作挥霍,且行且珍惜。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选自李白的《行路难》。李白一生诗作无数,我却对这一首情有独钟。“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这是前不久很流行的一首歌曲。我很羡慕李白,倾倒于他出众的文采,也向往着他的洒脱。“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的《将进酒》,字字透着潇洒,句句唱得昂扬。我以为,他本知足常乐之人,饮一杯酒,且忘忧愁。“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他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的豪情,颠覆了我的看法。但当我读到《行路难》,心中竟生起了敬意。诗人巧借行路的艰难,暗喻仕途的坎坷。官场的你争我夺,阿谀欺诈,给予诗人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命运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海上汹涌的波涛就要将他击垮。但李白的过人之处,便是没有被无情的命运打倒,仍是”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愈挫愈勇,直至到达理想的彼岸。爱我中华者,必当敬我中华之精神文化也。千年之前,我们祖先辈的他们,面对逆境,咬牙切齿却也从不轻言放弃,在悲洪似的逆境前挣扎着寻找一丝光明。而多年后的我们,是否延承了此般精神?俄而,我想起了我的班主任俞老师,从一个寸草不生的穷乡村走出来,走到一个丁点儿大的县城,一步步打拼,如今来到了省城南京。依稀记得他与我们谈及曾经时双眼的朦胧,一次次雨中的挥泪,一夜夜翻来覆去的难眠,一场场惨败的考试,世事如此不顺人心。也曾几度消沉,他告诉我们,那些迷茫的日子,孤苦无依,唯有诗词与书籍作伴,那些苦痛的岁月,是文字陪在他的身边。而如今的他,上课时信手拈来的几句诗词,令人惊叹不已。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读的岂是字句,更是灵魂。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更应学习古人的精神,迎难而上,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终有一日,我们能穿过厚厚的云层,寻觅到希望的光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要说爱国,历史上名垂青史的诗人还真是数不胜数,但最令我钦佩的还是诗圣杜甫。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他的诗,是在小学。“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据说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小小年纪的我,还无法理解国之深,只是同他一起“喜欲狂”,也是种别样的欢欣。不同于诗仙李白的浪漫,现实主义的他倍感深沉。而当我读到这首《春望》,心中沉沉的一击,感觉喘不过气来。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古时诗人词人总喜欢写一字“深”,“庭院深深深几许”“城春草木深”,这一字,染上了荒凉,沾满了无奈。沦陷的长安城,昔日的笙歌舞曲早已不见踪影,一城的繁华转眼间成了沙石瓦硕。放眼望去,破败不堪,千里不见人迹,唯有杂草丛生。感伤时事,看到那娇艳的鲜花,思绪被勾起,忆起曾经,两行浊泪沾湿了衣裳。许多时日未见家人,思念愈加浓烈,忽闻鸟鸣,心头一颤,乍然惊起。看那火红的战火啊把天空的碧蓝铺成了鲜血的颜色,看那弥漫的硝烟啊不知何日方休。无言的等待啊只希望送来一封家书,告诉我家里安好,告诉我妻小平安。年华易逝,满头的白发像秋末飘零的枯叶,大把大把的往下掉,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都差不住了。品完诗,心头空荡荡的,却又像被什么堵住。千年中华,这片土地上经历过多少场战争,多少家破人亡。那些岁月里的逃离与漂泊,永远都无法忘怀。我该庆幸,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整日阳光明媚的年代。能在清早醒来时看见爸爸妈妈的脸,能在睡前道一句 “晚安”。读了那些诗,我突然间觉得自己多幸福。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身为炎黄子孙,我们该尽己所能,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如今很火的**《战狼》,“当你在国外遇到困难时,不要忘记,你的身后还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朋友圈里,微博动态里,都是纷纷的好评。那一刻内心的震撼着实难以言表。但在这之后,真正有所行动的又有谁呢?口说无用,我们该投身于实际行动之中。作为学生的我们,孝亲敬长,努力学习,便是爱国。它无需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记得儿时的我,对诗并不感兴趣。还不如童话,看公主几经波折后遇到王子,盼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那个风雪之夜悄然升入天堂。那时候的知识面很单薄,不过停留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般略显肤浅的诗罢了。也只是单纯的记诵,从不试想理解。如今渐渐长大,才发现诗歌不仅仅是诗歌,它可以包含许多许多。诗,可以是一种回忆,就如同默片播放,刻下一寸一寸的旧时光。看前朝,多少风流人物,不尽英雄史诗;论今朝,是否依旧如初?诗,可以是千千万万的寄托:羇旅之人借诗词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沙场上英勇拼搏的将军战士,借诗词表现自己拳拳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多情之人借诗表达对红颜的断肠爱恋.......诗,更多的是一种鼎盛文化的象征,是一个无人能及的巅峰!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与瑰宝。它的篇幅不长,却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字里行间,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力量。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历史,风吹雨打,我们悲痛过,我们哭泣过,但我们不曾放弃过!我们理应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让它成为中国恒久不变的经典,永远地留在中国人心中。

一歌一舞一琵琶,一冬一秋一繁夏,一颦一笑一牵挂,一刀一剑一伤疤,一朝一夕一晚霞,一山一水一人家,一生一世一刹那。待到双鬓成白霜,在诗里感叹人生梦一场;待到双鬓成白霜,回望来路繁华落地落满伤;待到双鬓成白霜,煮一壶清茶,看昨夜灯火楼台,待来世满面红妆。

?

? 这篇散文是钦文所作,它是一篇游记散文,一些喜欢旅游的人可能会更喜欢阅读。它首先解释了风景如画的来源,由此引出作者对他的家乡绍兴镜湖美丽景色的介绍,再到后来作者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怀念自己年少时期的生活。? 这篇简短的游记散文,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用来描写镜湖风景。作者坐着踏浆船出发,将他游湖的所见所闻用文笔表现了出来。

? 在作者游湖沿途,偏门外的跨湖桥虽然在战争时期被破坏了,但这里的快阁所在便是爱国诗人陆游写“风吹麦饭满村香”的地方,这首诗记录了这里被破坏之前的景象。由文章中的描写我们也能看出这里的温馨,毕竟对于生活在河湖较少的北方人来说,那种画面确实也只有能在画面上见到。接下来作者写到:“绍兴极大部分是平地,所以河流通常总是静止的样子。水面如镜,这就成了“镜湖”,也称“鉴湖”。”这可能就是“鉴湖风景如画”的来源吧!

写完了水,便开始写山;在我看来,有山有水的地方大多数都是风景如画般的美好。作者把闻名的峨嵋山与会稽山进行了对比。同时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来突出鉴湖风景的特点“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在描写峨眉山和会稽山脉时都用了“五步一小变,十步一大变”这句话,山与水的组合,再加上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的衬托,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就如文章中所写:坐在踏桨船上,一桨一桨地踏过去,眼前景物慢慢地转变,一幅一幅的图画,似乎是在看美丽的风景片子的**。我们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读完这首散文更是让我向往这种山水城,等到疫情结束后,有时间一定要去看一看,毕竟百闻不如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肯定不错。

? 景色描写的部分结束后便是作者借景抒情的部分了。镜湖位于作者的家乡绍兴,由于年龄,阅历的增加,作者对于家乡的美景有了与小时候不一样的感情。对于离开家乡也有着不同的目的,作者以前屡次北上是为了生计,而现在是为了事业。其实,这种感觉我们应该都有,尤其是上了大学之后,远离了家乡,便会对家乡的一些念念不忘。高中时期总想着出去看看,所以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填的学校大多数都是省外的,而现在天天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无数次后悔选择离家这么远学校,也无数次庆幸自己选择这里,因为如果不是上学,我有可能永远都不会来到这边。

文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表现在笔墨艺术上。作者手中的那支“文笔” 像画家手中的那支画笔,描绘会稽山水的秀美上,或用淡墨轻轻地勾画,或用笔墨进行点染。? 这篇散文是浅显易懂的,用词并没有那么华丽,却能让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不自觉的想象着作者描述的画面。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