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尔吉·原野:我们的秋天
初 秋
初秋看不到卷成一根针一样的青草心,看不到树叶像抹了一层油似的新绿。初秋是老天用很大的力量转变一件事,它让草叶由深绿变得微黄,叶子的水分流失了,最后薄得如一张纸。天的动作让天的色泽都变了,深蓝褪为浅蓝,宁静辽远,好像后退了108公里。老天所做的这件事叫“秋”,或者叫自夏而秋,这是何等盛大的典礼,让所有的植物加入秋的合唱。
看不到从水泥地的缝隙长出新草,云彩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变薄了,仿佛不够絮一床新被子。那些娇嫩、浅颜色的花朵已经敛迹藏形,只剩下成片的花朵鲜艳开放,如菊花、鸡冠花和串红。土地不再松软,不似春雨之后的酥透。当土地进入初秋,有如一个男人行进中年,好比李察·基尔、周润发。他们从容了,也放慢了步伐。所谓争先恐后说的是春天,每一个时辰都冒出一个花骨朵,河水急匆匆流过,浪花四溅。春天怎么能不争?每一朵花都报春信,以为是自己招来了春天。夏天的茂盛,用“争”已经不确切,是无边的生长,每一个有生命的植物在夏天都有了一席之地。花草比房地产商对地的态度更贪婪,长满了天涯海角。
秋天,还有什么大事要忙吗?没有了。你看一眼枝上的果实,就知道“忙”跟秋天没什么关系。不必说水果,连卑微的小草都结满了草籽。鼓鼓囊囊的草籽穗头像八路军的干粮袋一般朴实,它是明年几十株青草的娘胎。
秋天慢下来,地球转到秋天也应慢一些。秋天沉重,大地多出来无数沉重的粮食,地球这辎重车行走得当然要慢。地球舍不得把藤上晶莹的葡萄甩下来,宁愿转得更稳些。
初秋并不是丰收的时候,丰收说的是晚秋。初秋所做的事情是定型,让一切可以称为果实的东西由不确定变得确定,由浆变成粉,由稚嫩变得坚硬。那些还没在初秋定型的东西已经定不了型了。人也如此,一个叫作“青春”的东西已经逝去了多年,双脚正往晚秋行走,此时若还没沉淀,没雏形,没味道,没形态,那么有什么收获可言呢?
初秋明净,光线照在树枝和马路上,一样的澄澈。秋天的水比夏天更透明。早晨,秋天弥漫着来自远方的气味。这味道不知有多远,是庄稼、果树、河水和草地的混合气味,在城里也能闻得到。此味对于人,可叫作深刻或沉潜,离肤浅已经很远。如果秋天和中年还肤浅,就太那个了。好在四季一直懂这个道理。如果大地不知好歹地装嫩,会把人全吓死。初秋只是短暂的过渡色,叫作立秋和白露,而后中秋登场,所有的喜庆锣鼓都会敲响,丰厚盛大。
中 秋
光阴的河水,从树叶上,从泥土里,从锄头上,从酒碗边,从炊烟中,从蛐蛐声里淌下来,如一道道溪流。到了秋天,汇成一条大江。秋天的大江载不动连天船舸,瓜果梨桃、五谷丰登,在这条江上漂流,等待月明。
月亮是带笑容的信号弹,说丰收开始了,酒席开始了,镰刀的呼喊开始了。信号弹升在每家院子的上空,亮如白昼,花雕的坛子蹒跚行走,池塘的波纹用弧线描画月亮的脸。月亮如川剧艺人于清夜变脸,白如银盘,黄如金坛,酒醉的吴刚跃跃欲试往人间降落。
上中下、早中晚,中为何物?秋何以中?《大学》有言:执其两端而用中,不偏不倚之谓也。中乃花开正好,尚未萧疏。中为子时午时,阴阳相持进而泰然。中乃过半未半,是秋之美人最美,秋之盛装最盛。秋而逢中,庄稼的队伍浩浩荡荡,走遍大地,接受检阅。果树的队伍拎着红灯,草原的队伍带着绿风,海的队伍互相牵着浪花的手,加入**。
中秋登场了,还有什么没登场?五谷大地来了,高山流水来了,来得稍晚的是星星的合唱。星星有点羞怯,起初声小,缓缓包拢天地,音色透明,织体饱满,山川唱和,秋声弥漫。
深 秋
雨滴耐心地穿过深秋。
雨滴从红瓦的阶梯慢慢滴下来,落在美人蕉的叶子上,流入开累了的花心里,汇成一眼泉。
雨滴跳在石板上,分身无数,为寂静留下一声“啪”。
雨滴比时钟更有耐心,尽管没发条,走步的声音比钟表的针更温柔,在屋檐下、窗台上,在被雨水冲激出水洞的青砖上留下水音的脚步声。时间在雨滴里没有表针,只有嘀嗒。清脆的声音之间,时间被雨滴融化了一小节。被融化的时间永远不能复原,就像雨滴不能转过身回到天空。
秋天盛满繁华之后的空旷,秋天被收走的不光是庄稼和草,山瘦了,大地减肥,空中的大雁日渐稀少。
说秋月丰收,这仅仅是人的丰收,大地空旷了,像人散尽的车站月台。
秋天显出空旷还由于天际辽远,飞鸟就算成千上万只飞过也不会拥挤。云彩在秋天明显减少,比庄稼少得还快,仿佛云和草木稼穑配套而来,一朵云看守一处山坡。庄稼进场,青草转黄,云也歇息去了。你看秋空飘着些小片的云,像鱼的肋条,它们是云国的儿童。
浓云的队伍开到海的天边对峙波涛,波涛如山危立,是一座座青玉的悬崖,顷刻倒塌,复现峥嵘。
雨滴是天空最小的信使,它的信是昼夜不息的滴水之音。雨滴听起来单调,其实每一声都不一样。雨滴的重量不一样,风的吹拂不一样,落地声音也不同。雨滴落在鸡冠花上,像落在金丝绒上哑默无声。雨滴落在电线上,穿成晶莹的项链,排队跳下地面。
秋雨清洗忙了一年的大地。大地奉献了自己的所有之后,没给自己留一棵庄稼。春雨是禾苗喝的水,夏雨是果实喝的水,秋天是大地喝的水。土壤喝得很慢,所以秋雨缠绵。人困惑秋天为何下雨,这是狭隘的想法。天不光照料人,还要照料大地与河流。古人造字,最早把天写作“一”,它是广大、无法形容的一片天际;尔后造出两腿迈进的“人”字。把天的意思放在“人”字肩上曰“大”,而“大”之上的无限之“一”,变成现在的“天”字。天在人与大之上,要管好多事。
天没仓库,不存什物或私房钱。天之所有无非是风雨雷电,是云彩,是每天都路过的客人——飞鸟。天无偏私,要风给风,要雨给雨。风转了一圈又回到空中,雨入大地江河,蒸发为云,步回天庭。这就像老百姓说的,钱啊,越花越有。像慈悲人把自己的好东西送给别人,别人回报他更好的东西。
深秋的雨,不再有青草和花的味道,也没有玉米胡子和青蛙噪鸣的气息。秋雨明净,尽管有一点冷。雨落进河流,河床丰满了一些。河流漂过枫叶的火焰,漂过大雁的身影。天空的大雁,脖子比人们看到的还要长,攥着脚蹼,翅膀拍打云彩,往南方飞去。河流在秋天忘记了波浪。
雨滴是透明的甲虫,从天空与屋檐爬向立秋的、白露的、寒露的大地,它们钻进大地的怀抱,一起过冬。
(作者为散文家,辽宁省作协副主席)
从这篇短文中我体会到秋天有她自己特殊的美,会引起人们的遐思.然而我今天读的关于秋的短文和其他的关于秋的短文是不一样的.这篇短文对秋的描写是很富有**的文字抒写了作者所见闻的秋实、秋色和秋声.短文写的两首诗.一首是马致远写过的《秋思》,另一首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写过的《秋窗风雨夕》.然而,诞生于不同时代与环境的“秋思”与《秋窗风雨夕》所带给我们的截然不同的情景与格调.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宋代·蒋捷《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 *** 。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秋天 , 声音抒怀 赏析
以“秋声”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欧阳修有《秋声赋》为赋之代表,而蒋捷这首《声声慢》亦堪称词中楷模了。在词中,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挨。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 *** ”揭示了主人公听到 *** 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蒋捷
凤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 船动湖光灩灩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确好美、好美!老舍固然没有效富丽的词汇,但字里行间无不透过着老舍对济南的深爱,济南在老舍眼里简直是人世天堂!我记得他白叟家曾说过“济南的秋天是诗意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从此你能够看出我们的先师是何等地喜欢济南!瑞士只占了一个夏天,西湖只占了一个春天,而济南确足足占了一个秋天和冬天!!可见济南在先师心目中的份量!可是,可是,我们糊口在先师笔下的天堂里,我们感应了什么?若是我们不勤奋,我们若何向先师交待?糊口在济南这座斑斓乡村的人,醒醒吧!当你站在济南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你听到了她的心跳没有,若是你没听到,你就太自觉了?我们的扶植者和办理者,你们的每一步规划,当你们的笔在远景上划出一个符号时,笔尖下收回的悄然的“沙沙”声可是济南的喘息啊!2:明天三更,红红的太阳挂在蓝蓝的空中上,很是谐和,让人感受到一种很暖和、很恬逸的感受。坐在书桌前,借着这一缕缕素净的阳光,看起了老舍写的《济南的秋天》。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生于首都北京。我七八岁时,还不熟悉老舍,自从看了老舍的一篇文章后,我对老舍的印象就出格深,其时我感受老舍的文章真是无人能比,感受他的文章很奇特。老舍写了良多描写济南风景的文章,深受巨匠的喜欢,良多人赞赏到:“老舍的言语,不论写人、记事或写景,都是那么的简朴、精美,含有诗意的滋味,真是让人沉溺在其中呀!”关于其他老舍的文章,也有如许一个开阔活跃的特性。济南的秋天是有很少人会想像到的。重点写了上帝把秋和冬的美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分不开的,秋刚刚睡熟一点,就是冬。把秋天济南的特性写的很详细一看就让人大白,读了以后,让你像此刻就去济南看那斑斓的风景。要看水,就要看秋水,看山,就要看秋山,这个秋才算个秋。济南的泉良多,所以被人们誉为“泉城”,这也给济南的秋天增加了一道光彩。作者把济南秋天的色彩写得很美,把和此外处所色彩特性给写进去了。山腰中松树的色彩,是那种青中带黑的,山脚下就像带着的一条条彩带,一层一层的。山顶上的色儿也跟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合。看见此景,真让人想写几句诗来。老舍写的文章,把我们领到了济南这座老城,梦想中济南山清水秀,水和天一样的清凉,像在诗境里一样。地上的树叶,像在大地上铺了一个黄地毯,踩上去,那些树叶就起头“沙沙沙沙”地唱起歌来。读了老舍写的《济写景文章500字南的秋天》,真是感受哪里的秋天风景都不如济南的老舍文章:《济南的秋天》读后感美。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