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许之地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红|袖|言|情|小|说
Part1末世
等他,他一直没来。找他,不知道何去何从。想他,似乎已经遗忘。回头看他,他已经不在。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让我为之停留的男子。
这个男子有温暖的手掌,可以握住我永远冰冷的手,告诉我,他是我的救渡。这个男子有笃定而骄傲的笑容,在茫茫人海中遇到我,然后华丽的转身,亲吻我的手背,带着蛊惑的语调对我说,公主,请与我共舞。这个男子有安静的气质,在暗夜中为我收集萤火,点亮繁星,然后捧起我的脸,凝望我璀璨的双眼。
如果他对我说,我爱你。
那么我将会与他离开。”
这是我点开的一个收藏页面。
界面是黑色的,红色的诡谲华美的图纹勾勒的板块,苍白的文字。
深夜的时候,登陆的人却仍旧很多。我看着屏幕上闪烁的名字,一个一个的搜索“下林”这熟悉的字眼。她是论坛主人,我所欣赏的同类。是的,同类。在我第一眼看到这段绝美的文字时就知道,我们身上有相同的频率。
我是暗夜生物,所以趋向阳光……
有问题再找我
龙帝提亚马特为了应对守护者的攻击,将自己的分身“提亚马特的现身体”派遣到了提亚玛兰塔各地。天族和魔族的守护者们为了在提亚玛兰塔占据优势,开始围绕“力量根源”展开竞争。全新RvR占领战模式就此诞生,不拘泥于原先要塞战的攻守模式,此次双方都是攻城方,灵活运用实体,带来史上最激烈的RvR大战。
提亚马特龙界的核心地区“萨尔潘”和“提亚马兰塔”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天族与魔族玩家将首次来到相同的中立地图上,完成不同的挑战与磨练。随后,游戏将逐渐增加地图中的纷争区域,带来独特的野外PvP战斗。
我始终无法忘记,中学时看完这本同学借给我的书,心中那种有什么东西炸裂开来的感觉。本来只是为了消遣而已,结果看完该书,隐约觉得,看到了我一直害怕失去的东西终将逝去的可悲场景。为了不让绝望的感觉扩大,始终不忍看第二遍。当时的我,和周围的人,处于叛逆的年纪,会不免嘲笑大人的庸碌、虚伪与逆来顺受。但是成年以后,想起从前的那本书,想起曾经的心情,惊觉被嘲笑的大人,很多都曾经是怀有理想、单纯的小孩,惊觉冷眼旁观他们的我,恐怕有一天也不免看人脸色做事,仅为了挣一口饭吃。须得要经历痛苦的改变,才能意识到,唐僧的理想,是多么可贵又遥远;我以为的麻木,实际上是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可能是因为那本书需要过些年才懂,再版的时候我只是感叹一番,却没有买新版来再看一次的想法。会看这本书的年龄,不太看得懂这本书,看得懂这本书的年龄,已经无心去看。这恐怕和今何在本人说的“奔流不复回”,是一样的道理。如今提起这本书,我会想到:在一生的道路上,因为有了警醒,即使知道前路万难,还是要试着去反抗,去耐受非议与寂寞;即使不被理解,也要保有心目中最初的梦想,不要在不知不觉间成为最不想成为的那类人。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00598/answer/153027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张晓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00598/answer/172677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很多人来说,今何在是一个有特殊分量的名字。因为这个人写出过悟空传。在死亡之前,没人知道一个人能走多远,但我们知道有些人已经曾经登上过鸟儿飞不到的山巅。同时我们知道有些人永远不能到达那里,这是天分和气质,没办法的。小说不是看你写过多少,而是看你写到多好,很多网络小说不过是热气球,再怎么飘也还是在大气层内,而悟空传是火箭,有可能冲出大气层成为一颗星辰,在气质底蕴上迥然不同。很多人都还记得当年悟空传带给少年时自己的震撼,比如我:那是一个下午,我在书店游荡,漫无目的,根据书名随手抽下一本书扫两眼或三眼然后放回去……直到我抽出悟空传,进入今何在的世界。我看的忘了时间。甚至忘了去掏钱买下来回去看比在书店看舒服多了。那天下午,我在书店,一直看到天色变暗,华灯初上,书店关门——国营书店就是关门早,然后走出去,看着外面的天空,那些热血那些句子那些情感激荡在一起,似乎要冲出胸口,融进暮色里的星空,化作呼啸的风声。一本书出来,总会带给人各种东西,有些书让人思考,有些书给人愉悦,有些书让人压抑低沉,有些书新奇**给人简洁明了的**,有些书白开水一样平淡……还有一些书——动情。这最后一种书,永远是令人难忘的书,恰似刀锋划过,情动过,必有痕迹难消。未必还清晰记得年少时的春花秋月,未必还明了时光里往事知多少,却往往记得那人眼波流转不经意间看向自己时自己的心跳。未必还记得故事,未必还记得细节,未必还记得都出场了哪些人物,未必还记得当年阅读时的种种子丑寅卯,但依然记得曾经情动,依然记得那不安涌动想要冲出胸口融进星空化作风声的情感和热血:自由: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的自由。单纯:一条金鱼喜欢上和尚,一只猴子喜欢上仙子,一个猪头喜欢上月神的单纯。反抗到底:那一刻被电光照亮的他的身姿,千万年后仍凝固在传说之中的反抗到底。这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情感,支配了今何在所有作品的基调——无论是齐天大圣孙悟空骑士康德鹤雪宗主向异翅中国超人李向阳还是伟大的帝国元帅陆伯言;无论是悟空传若星汉天空羽传说中国式青春还是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在今何在所有主角的身上,在今何在所有的故事里,自由、单纯——以及向摧毁伤害前两者的一切、任何、所有障碍开战反抗到底的**贯穿始终,并且令人惊异的是在他文字表演生涯里的第一次出场就把这些**大写意泼墨一般倾注到一部作品中,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读今何在的书,常常让人感到有一种**作者自身都难以控制,有一种力量似乎随时会挣脱羁绊,在甚至可以用清秀斯文形容的外表下,却是火山一般的内心,其中的光和热,没人知道会在何时喷涌爆发。这种狂放的**和热血是今何在作品中最闪耀的元素,可能也是导致今何在的作品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不稳定的原因。除了**和热血,今何在无疑还有才华——这是关键,否则再多的**和热血也只是情感而不是凝固下来的任何作品。有才华的作者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凭且只凭天赋写作,他们常常对谋篇布局,对以极大的耐心和细致下功夫编织自己的作品不感兴趣不屑一顾不当回事。于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他们的才华足够他们产生很多漂亮的片段,这些片段却不能结合在一起,给我们一个完美的整体,就像散落在草丛里的珍珠,没人有耐心把它们拾起来一颗颗串起来给我们一条项链。同时,正如尼采所言:在艺术家中,恰是那种独创的,自为源泉的人有时会写出极其空洞乏味的东西来,相反,有所依赖的天性,所谓的才子,倒是充满对一切可能的美好事物的记忆,即使在才力不足时也能写出一些说得过去的东西。于是,有才华且独创自为源泉的作者并不一定能持续产生好作品就一点也不令人奇怪了,相比较而言,性格上更有自控力更擅长压制克制自己,只在安全范围内放纵自己的**从不让它们失控的作者往往更有耐心,并且他们如果有着不弱的感受力,还可以从那从前一类作者那里学习,这样的作者,更适合不间断批量生产。悟空传之后今何在评价最高的作品可能是中国式青春,除此之外就是散落在各处的珠玉,比如温故2003、逐日冰下王朝、帝国时代、YY思想史,以及羽传说和花痴帮等等小说里的一些片断。悟空传和中国式青春这两部是不止片断优秀整体上也漂亮的作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以结构严整构思严密的故事为核心,而比较明显的突出了今何在的几乎所有优点:**、出色感人晶莹剔透的一个个片断、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就像中国式插花,没有西方式插花规则复杂的几何结构,精密准确的设计,然而自有美感,以自然和意境取胜。然后就是这部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三国名将在未来的宇宙星空中作战,今何在对中国对历史的情感在小说中渗透。先说一个余世存非常道里的故事:张远山曾有短暂的教书生涯,有一天上课时,他给学生提问说,请举出一次人生伤心的经验。半天无人应答,后来一个女生站起来,慢慢地说:“读中国近代史的时候。”自**战争以来的中国少年,谁不曾在读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失落难过过?无数小孩曾以少年单纯的心和情感对着历史扼腕叹息,痛心疾首,难过失落——为什么这个国家如此腐朽没落?为什么这个国家里的人有那么多是如此无能又**?为什么这个国家的国民如此麻木怯懦?为什么热血和努力和向往总被埋葬在这个国家无尽的黑暗里?为什么我们不能简单的去埋头做事去建立一个美好的国家?为什么不能扫清一切腐朽没落无能**麻木怯懦黑暗去建立一个公平公义富强文明的国家?为什么?这是一个心结,也是今何在的心结。事实上,今何在一直在试图写这个主题,然而他又不可能把这个主题写成那种泛滥恶俗的意*小说,于是他不停尝试:与悟空传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帝国时代中,他让千年枫穿过巨大迷宫无穷无尽的管道来到清朝,试图改变历史。在YY思想史中,现实历史中我们赢了甲午战争,在未来宇宙空间的时代我们依然是强国,日本人不甘失败,要回到过去改变历史——战败者最喜欢意*的。“不想着如何努力改变今天,却幻想着回到过去去赢得胜利,我真是蔑视这样的人。”帝国北洋星河舰队定远号巡洋舰舰长岳东航一边对日本人的计划鄙视不已,一边穿越到黄海海战之前,准备阻止这个计划——因为对帝国来说,“在时空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都不能失败。”然后岳东航,不,村民陆阿诚,在一个山坡上的寒风里醒来:对那个未来帝国的记忆,为什么不可能只是我的一场梦呢?如果那不是梦,那么,我的舰队在哪里呢?在梦的最后,我在我的战舰中,但现在,我却躺在旷野里,面对浩然的星空。一瞬间我觉得无比孤独,我曾经在星河间穿行万里,曾经无数次的眺望星海,却从来没有一次,觉得它如此遥远。我非常喜欢这个设定这个故事,这个小说开局极其完美,有着各种反讽隐喻和黑色幽默,可惜像今何在很多一闪而过的点子一样,勾勒了一个完美的开局后,坑了。在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中,陆伯言要面临帝国的命运生死,他的身后是晚清帝国一样腐朽的大汉,只是背景已经改成了宇宙空间,陆伯言依然自由单纯,且反抗到底——今何在终于要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用够长的篇幅去继续这个主题。这样的小说,需要足够饱满的故事撑起来,需要对布局谋篇的推敲琢磨,需要对细节的耐心,需要一个足够坚固的架子——而这些方面,并非今何在的优势所在。所以,在这篇小说中,今何在的优势依然在,那些**那些自由那些单纯那些反抗到底的意志依然在,那些出彩动人的片段依然在——同时那些弱项和不足也依然在。对很多作者而言,用心用力去学习自己不足的技巧,有意训练改进它们并不是他们喜欢做的(以前的很多老派作家们或许常常做这种功课),现在更普遍的现象是作者把最适合自己天性气质的风格技巧发挥到极致,在作品中扬长避短,让这些闪耀的地方亮到足以让读者忽视其它不足,或者干脆回避对其它技巧风格需求较大的故事,让作品整体和自己优势所在的风格技巧完全契合。这其实是不错的办法,因为没有任何读者会要求一个作者写出所有风格类型的小说,但是当你的小说本身需要其它你并不擅长的那些写作技巧技术的时候怎么办?两种选择:改变小说,让小说的整体风格继续与自己优势相契合;或者,尝试去训练那些技术技巧。奥尼尔有统治篮下的实力,因此罚球不行算不得致命的问题,但如果奥尼尔想要去当得分后卫呢?估计他要么放弃这个想法继续统治篮下要么认真尝试改进自己的罚球。我猜今何在的写作风格是这一类型的:先有一些火花般闪过的点子,一个大致的背景,或者某些具体的片段,然后开始动笔,这些点子或片段像一颗种子一样开始生长,最后或者中途砍掉或者枝繁叶茂成为一棵大树。这是很多人常用的风格,没有太多人为痕迹,比较自然,然而也容易让小说散漫无序。或许今何在可以向刘慈欣学习一下,据大刘自己所言,他所有的小说都是先有整个框架整个故事甚至具体的科幻场景,等这一切在脑海里酝酿形成以后,再动笔填充其中的细节,把这些变成文字。如果今何在也用这种方式,先有结构严整构思严密的故事,然后以今何在的笔力,用漂亮的句子和一个个令人动情的片段填充整篇小说,那样的小说,想必会非常过瘾。而且不同风格各有其特点和好处,而且像具体技巧一样,不同风格也可以混合使用,框架定下未必一成不变,预先有设定的地方也可以生出新的枝干。或者继续以今何在的方式用**和天分写作,书中周公瑾和陆伯言的对话表明了今何在的风格:“你喜欢把复杂的局面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处理,你不背棋谱,完全靠直觉去走下一步。你明知利害关系但是你不管不顾,你不喜欢解绳结,喜欢把它直接有剑劈开。你成功了很多次,但你不可能永远靠这样赢,精卫号就是一个教训。”“没有人可以永远打胜仗,我只需要能赢决定性的那一战。”其实只要有才华和单纯真挚的情感,把任何风格技巧发挥到极致,闪耀到照亮所有角落,你的征途都是星辰大海,只是,只要多些自控力,多些耐心去解开绳结,一个人擅长乘风破浪的海域往往会有变化,会变得更为广阔辽远。
亚伯拉罕——信心的典范
“怀具信心的人,亚伯拉罕就成了他们的父亲。”——罗马书4:11。
他是一个重要民族的祖宗,也是先知、商人、领袖。可是,他最为现代**徒津津乐道的,却是无可动摇的信心。由于他的信心这么坚定,耶和华上帝把他看做朋友。(以赛亚书41:8;雅各书2:23)他名叫亚伯拉罕。圣经说他是所有怀具信心的人的父亲。——罗马书4:11。
2?在亚伯拉罕之前,亚伯、以诺、挪亚等古人不是也很有信心吗?不错,但由于亚伯拉罕的约,万国才能得福。(创世记22:18)因此,谁对上帝应许的苗裔有信心,亚伯拉罕就仿佛成了这些人的父亲。(加拉太书3:8,9)另一方面,亚伯拉罕的信心是我们的典范,所以也可说是我们的父亲。他的一生体现了信心,经历过许多考验和试炼。上帝吩咐亚伯拉罕献上爱子以撒,可说是亚伯拉罕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不过在这件事以前,他已经克服了很多障碍。(创世记22:1,2) 现在我们看看较早的时候,有什么困难考验亚伯拉罕的信心,并且看看今天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事。
奉命离开吾珥城
3?圣经在创世记11:26,头一次提到亚伯兰(后来称为亚伯拉罕),说:“他拉活到七十岁,生了亚伯兰、拿鹤、哈兰。”亚伯兰的祖先是敬畏上帝的闪。(创世记11:10-24)据创世记11:31说,亚伯兰和家人住在幼发拉底河东岸一座繁荣的城,叫做“迦勒底的吾珥”。 因此,他本来不是住在帐幕的游牧民族,而是自小在城里长大,过着舒适的生活。吾珥的集市有外地运来的货物,街道两旁是整齐的房子。当地的深宅大院有14个房间,还有粉墙和室内水管。
4?虽然吾珥城繁荣富庶,但城里的人要事奉真神并不容易,因为这个城充斥着偶像崇拜和迷信。吾珥最触目的建筑物是一座高耸的金字塔,供奉着月神南那。 很多人自然想迫使亚伯兰参加这类卑下的崇拜,也许连他的亲戚也给他不少压力。根据犹太人一些传统看法,亚伯兰的父亲他拉是造偶像为生的。(约书亚记24:2,14,15) 不管他拉是不是造偶像的,亚伯兰都没有参加堕落、谬误的崇拜。当时他年迈的祖先闪仍然在世,一定教导亚伯兰认识真神。结果亚伯兰信从耶和华,并没有信奉南那。——加拉太书3:6。
信心经历考验
5?亚伯兰的信心经历考验了。上帝向他显现,吩咐他,说:“你要离开家乡、亲属、父家,往我要指示你的地去。我要让你成为大国,赐福给你。我必使你的名为大,你必使众人得福。祝福你的,我必赐福给他;咒诅你的,我要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必因你而赢得福分。”——创世记12:1-3;使徒行传7:2,3。
6?亚伯兰已届暮年,膝下犹虚,怎能“成为大国”呢?上帝吩咐他去的地方在哪里呢?上帝没有告诉亚伯兰。因此,亚伯兰离开吾珥,放弃城里舒适的生活,的确要很有信心。《家族·亲情·圣经》论述古代社会说:“家族里要是有人犯了大罪,最重的惩罚就是把他赶走,不认他是家族的一分子。……所以,亚伯拉罕响应上帝的呼召,不但离开本国,还离开族人,实在对上帝绝对服从,非常信任。”
7?现代的**徒可能遇到类似的考验。我们可能像亚伯兰一样受到很大压力,要我们追求功利,把事奉上帝当做次要的事。(约翰一书2:16)不信的家人、被开除的亲戚也许反对我们的信仰,引诱我们参加一些有害的活动。(马太福音10:34-36;哥林多前书5:11-13;15:33)亚伯兰为我们立下好榜样。在他看来,跟耶和华的友谊比什么都重要,甚至家庭关系也不及上帝的友谊。他虽然不清楚上帝实现应许的方法、时间、地点,却全心信赖上帝的应许,甘愿把一生托付给上帝。他的榜样的确激励我们把王国视为一生首务!——马太福音6:33。
8?亚伯兰的直系亲属又怎样呢?亚伯兰的信心显然对他们有重大影响。他的妻子撒莱、丧父的侄儿罗得都受他感动,响应上帝的呼召,离开吾珥。后来,亚伯兰的兄弟拿鹤和拿鹤的一些子孙也离开吾珥,住在哈兰,崇拜耶和华。(创世记24:1-4,10,31;27:43;29:4,5)连亚伯兰的父亲他拉也同意跟儿子一起离乡背井!既然他拉是一家之主,所以圣经说他带领家人到迦南去。(创世记11:31) 我们要是机巧、体贴地向亲人作见证,会不会也得着一些成果呢?
9?起程之前,亚伯兰有很多事要办。他要变卖产业,买帐幕、骆驼、食物和旅途上需要的用品。亚伯兰匆匆办理这些事,可能要损失金钱,但他乐于服从耶和华。一切预备妥当,亚伯兰的骆驼队终于在吾珥的城墙外**,准备出发!那一天实在影响深远!骆驼队沿着幼发拉底河弯弯曲曲的河道,往西北前进。几个星期后,骆驼队走了1000公里路程,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一座城,叫做哈兰。哈兰是商旅中途歇息的重镇。
10?看来亚伯兰由于父亲他拉年迈,于是在哈兰住下来。(利未记19:32)今天许多**徒也要照顾年老有病的父母,有些弟兄姊妹因此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要是**徒为了负起儿女的责任,不得不放弃一些事,他们出于爱心的牺牲“在上帝眼中是可悦纳的”。——提摩太前书5:4。
11?时光飞逝。“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年。他拉死在哈兰。”亚伯兰痛失父亲,自然伤心,但哀悼的时候一过,他就马上起程。“亚伯兰离开哈兰的时候,七十五岁。亚伯兰带着妻子撒莱、侄儿罗得,以及他们在哈兰积聚的一切财物和他们所得的人口,出发到迦南地去。”——创世记11:32;12:4,5。
12?在哈兰,亚伯兰积聚了不少财物。这一点很值得注意。亚伯兰离开吾珥,虽然牺牲了不少资财,他离开哈兰的时候却很富有。这显然由于上帝赐福给他。(传道书5:19)今天,上帝没有承诺赐财富给他的所有仆人,但谁为王国“撇下了房屋、兄弟、姊妹”,上帝都应许照顾他们,决不食言。(马可福音10:29,30)亚伯兰也得了“人口”,意思是他得了一大群仆人。《耶路撒冷塔古姆译本》和《迦勒底意译本》说亚伯兰使他们“归信”。(创世记18:19)你的信心促使你向邻居、同事、同学作见证吗?亚伯兰没有就此永久定居,忘记上帝的吩咐,反而善用在哈兰的时间。现在时候到了,“亚伯兰就照耶和华吩咐他的去了”。——创世记12:4。
横渡幼发拉底河
13?亚伯兰又要上路了。他的骆驼队离开哈兰后,往西走了差不多90公里。亚伯兰也许在幼发拉底河岸边停下来,从古代的贸易中心迦基米施渡河。迦基米施是骆驼队渡河的主要地点。 亚伯兰的骆驼队在哪一天渡河呢?根据圣经,以色列人在公元前1513年犹太历尼散月14日离开埃及,在此之前430年就是亚伯兰渡河的日期。出埃及记12:41说:“四百三十年结束的那一天,耶和华的大军都从埃及地出来了。”公元前1943年犹太历尼散月14日,亚伯兰遵照上帝的吩咐渡河,亚伯拉罕的约看来就在那个时候生效了。
14?亚伯兰离开了繁荣的吾珥城,但现在他能预见一座“有稳确根基的城”,就是上帝用来统治人类的正义**。(希伯来书11:10)亚伯兰虽然所知甚少,但已能看出上帝旨意的端倪,知道上帝要救赎不免一死的人类。今天,我们有福深入了解上帝的旨意,远比亚伯兰所知道的多。(箴言4:18)亚伯兰所指望的“城”已经实现,王国**已经在1914年于天上建立。既然这样,我们不是更应该信赖耶和华,并且用行动表明我们的信心吗?
开始在应许之地寄居
15?创世记12:5,6说:“最后他们到了迦南地。亚伯兰穿越那地方,到了示剑地,靠近摩利的大树区。”示剑位于耶路撒冷以北50公里一个山谷之中。曾有人说,这个肥沃的山谷是“圣地中的乐园”。那里虽然丰饶,但“当时迦南人还住在那个地方”。迦南人道德沦亡,亚伯兰自然要小心保护家人,免得他们沾染堕落的风气。——出埃及记34:11-16。
16?耶和华第二次向亚伯兰显现,说:“我要把这块土地赐给你的苗裔。”这句话使亚伯兰多么兴奋!虽然亚伯兰看不见应许实现,只有后世的子孙才能承受福分,他还是十分高兴,可见他对上帝很有信心。他听见了上帝的应许,“就在那里为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筑了一座坛”。(创世记12:7)一位圣经学者说:“亚伯兰在当地筑坛,其实是接收土地的仪式,表明他由于对上帝有信心,稳稳当当地得着土地的拥有权。”亚伯兰要筑这么一座坛,必须很有勇气,因为坛显然跟后来律法规定的一样,用未凿过的石头筑成。(出埃及记20:24,25)这种坛跟迦南人的祭坛有显著分别。因此,亚伯兰无畏地宣示他崇拜真神耶和华,不怕迦南人仇视他,伤害他。今天我们又怎样呢?我们不敢让身边的人知道我们崇拜耶和华吗?年轻人,你让邻居或同学知道你的身份吗?但愿我们都效法亚伯兰的勇敢榜样,以身为耶和华的仆人自豪!
17?亚伯兰不管到哪里去,总以崇拜上帝为首务。“后来他从那里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区,搭盖帐幕,西朝伯特利城,东望艾城。他在那里又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呼求耶和华的名。”(创世记12:8)在希伯来语,“呼求”也有“宣扬”或“传讲”的意思。亚伯兰显然向四邻的迦南人勇敢地宣扬耶和华的名。(创世记14:22-24)我们看见他的榜样,不禁想到自己也有责任竭尽全力宣扬上帝的名。——希伯来书13:15;罗马书10:10。
18?亚伯兰不管住在哪里,都没有久留。“亚伯兰又拔营,渐渐迁到南地去。”(创世记12:9)南地就是犹大山区以南的干旱地带。亚伯兰带着家人不断迁移,并且向各处的邻居表明自己崇拜耶和华,“声明自己在当地是外来的,是寄居的”。(希伯来书11:13)他们从不会跟异教的邻居过度亲密。 现代的**徒也必须“不属于世界”。(约翰福音17:16)我们虽然对邻居和同事仁慈有礼,却要提防习染不良的行为,免得反映世界的精神,好像远离上帝的世人一样。——以弗所书2:2,3。
19?我们不该忘记,不管是亚伯兰还是撒莱,适应艰苦的游牧生活绝不容易。他们只能吃牲畜的肉,喝牲畜的奶,不能在吾珥的集市上购买种类繁多的食物。他们只能住帐幕,不能住华丽的房子。(希伯来书11:9)亚伯兰有许多事要办,忙于管理牛羊仆婢。撒莱也要做传统中东妇女的家务,例如揉面、烘饼、纺纱、缝衣。(创世记18:6,7;列王纪下23:7;箴言31:19;以西结书13:18) 可是,新的考验快要出现了。不久,亚伯兰和家人都性命堪虞!亚伯兰能应付考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