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丰子恺读本》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生丰子恺读本》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一向喜欢看科普类的书籍,对于妈妈所说的“散文”类的书,我都不是很有兴趣。但这天,妈妈拿给我一本《小学生丰子恺读本》,并告诉我,这是本“有趣”的书,我应该会喜欢它的,于是在妈妈的指导下,我们一起读起了这本书。
果然,当我读起这本书,心灵似乎马上就坐上了一列旅行之车,在丰子恺爷爷的故事中遨游,一个个故事都是那么妙趣横生,一次次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你看第一章《生物乐园》,每一个小故事的主角都与动物有关,题目都相当有趣。例如《小猫送信》,妈妈让我先不要看书,想象一下丰子恺爷爷会怎么让小猫送信,于是我猜了起来——是象小狗一样叼在嘴里?拿根带子绑在身上?猜了几个,揭晓答案,原来他把信拴在邻居家猫的尾巴上,晚上小猫回家吃饭,就把信送给邻居了。听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也觉得相当有创意呢?
“蚂蚁也有家,也有爸爸妈妈在等它。你踩死了它,爸爸妈妈会因它而伤悲。他教导孩子不要踩死蚂蚁,不是为了“积德”、“报应”一说,而是为了培养我们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他还说如果丧失了这颗心,今天可以踩死一只蚂蚁,将来就有可能会成为虐杀者。”这是书里的一段话,从这里看出丰子恺老爷爷很有爱心,是一个善良的人。
“我是妈妈生的,哥哥是爸爸生的;表是自鸣钟生的;凳子是桌子生的;小汽车是公共汽车生的;饼干里有骨头!茶壶不肯走过来!凳子不肯站起来!蜻蜓不肯飞过来!要把月亮拿下来玩!要山茶马上开花!叫太阳不要落下去!花猫不肯同我看动画片······”书中到处可见这样充满童趣的话语,你看丰子恺爷爷是多么幽默风趣,真是个“老顽童”。
读完了这本书,妈妈问我:“书里讲的故事是不是都是很小的事,我们平时都可能碰到?可是你会想到用这样的语言写出来吗?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样最简单的事我们都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
《小学生丰子恺读本》,用简单易懂的漫画来叙述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用淳朴至极的文字说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们的心灵坐上了列车旅行,让我们爱世间万物,爱惜幼小的生命,我们可以跟动物对话,跟动物做朋友,所有的一切都那么充满了童趣。大家都来读一读吧,你也会喜欢上它的。
近日,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小学生丰子恺读本》。书里面的一个个故事就是丰子恺爷爷的一篇篇日记,再加上编者在日记后加入一段"读后所思"
这就构成了一篇篇拥有深刻道理的阅读短文。
这一本书,共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生物乐园、儿童乐园、茶坊乐园、艺术乐园、故事乐园。我最喜欢阅读生物乐园中的文章,其中《"不喝肉汤"的杨柳》,我阅读了多遍,很有感悟。文章中,丰子恺爷爷赞扬杨柳的"下垂"精神。杨柳就算长得有多高,但它始终不会忘记它的根本。是啊!我们长大后,不管取得多少成就,有多大的荣誉,但我们始终不能忘多年来辛苦养育我们的父母,不能忘了我们做人的根本。
在生物乐园中,不仅有许多有深刻道理的故事,还有丰子恺爷爷的第一个宝藏——《护生画集》,护生的意思就是护心,看管好自己的良心,让它保持仁爱、善良。我认为护生的意思就是保护世界上的每个生命,小至蚂蚁。世界上的任何生命都有它们所存在的意义,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能力大,然后去剥夺它们的生命,践踏它们的生命。就算是一只细小的蚂蚁,也有它的价值。护生,可以让我们认识善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永远保持这一份善良,让善良之心永远纯洁,不受到伤害,善良是历史上的珍珠,请好好的保护!你只有永远保持了善良的心,才会知道生活的欢乐、美好。
《小学生丰子恺读本》里面的故事蕴含着道理,在每一个篇章,又都有丰子恺爷爷独特的宝藏,这是令我最喜欢的地方。
快来阅读这本好书!相信你也会喜欢并有所感悟。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我拿起《小学生丰子恺读本》,细细品读。
这本书把丰子恺遇到的事全部写在了一起。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蜜蜂》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丰子恺在写作时发现窗台上有只蜜蜂。这只蜜蜂一直嗡嗡作响,不停地往窗户上撞,可能是想飞出去找同伴吧。"可它一直撞难道不痛吗?"最终丰子恺拿了一块木板,然以后小心翼翼地把蜜蜂放了出去,那只蜜蜂一下子就飞走了。
记得以前我学自行车的时候,一开始我以为很简单,只有踩踩踏板,车就会动起来。可我一骑上自行车,发现根本没有那么简单。车总是摇来摇去,最终我撞上了树,摔了个狗啃泥。几天后,我厌倦了,于是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不学了。"妈妈说:"那你初中上学怎么办?""我骑有辅助轮的自行车就好了。"妈妈笑着说:"你不怕别人笑你吗?""反着我就是不学了。"我大声说道。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很惭愧。一只小小的蜜蜂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希望,难道我一个比它大好几百倍的人都不如它吗?于是我又重新学起自行车。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要坚持到最后,坚持就是胜利,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读了这本书,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也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我要向丰子恺学习,争取做一个像他那样有成就的人。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怀 当装帧典朴的浅棕赭色封面映入眼帘时,我便深深痴迷上了此书。当随手翻阅期间,更是爱不释手,渐而成为我本周的精读书目。 丰老先生身兼数家: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我拜读此书之前熟知他的漫画功力非凡。翻读本书后,方才让我领略了他的文学与漫画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魅力所在。本书中,其散文文笔质朴、文蕴深厚;漫画则寥寥数笔,勾勒出意味深藏的佳品,可谓上品之上品,意蕴幽存。 印象尤深的《胡桃云片》一文,让我忆起儿时的火烧(胶东的一种面食),那味儿是长大以后所未曾再度品尝到,已深深扎进记忆的闸门之内的,其色、形、味时常萦绕眼前,却是无法触摸与品味的。正如作者笔下的云片糕,无论何处也抵不上他印记中的松江云片糕,因那是美的化身、记忆的缩影。其《作父亲》则由买小鸡时讨价还价的实伪来引述出为人父的不易。于情于理令人发思教育的目的性与实践性。《白采》一文告诫世人善待自己身边的每个人。是因生命的脆弱终究阻隔不住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爱与真情。 《三娘娘》是图文俱佳的代表作。文章精细描写了三娘娘的生活窘况,尤其对其纺线一幕有着浓重的一抹,将其手与闲人之手相比照,揭露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不畏困苦所迫,辛勤劳作以求平稳生活的旧社会缩影。最是妙在配上简洁流畅的图画,立刻将三娘娘的形象活灵活现的跃然纸上,呈现在每位读者面前。令我不由得念起儿时外祖母纺线的身姿,是那样的熟悉与遥远,更念起她老人家的关爱点滴难以释怀。 还有《脚踏车》漫画最为经典的代表作,观后便能直渗骨髓。笔笔间真情,处处显深意。芭蕉扇子成脚踏车,一方面凸显孩子的天真无邪,一方面彰显 丰老 先生的妙处着眼、紧扣生活,两者相融,让观者笑靥止步。 此刻,我不由念诵起王铎的“文要一气吹去,欲飞欲舞,提笔不住,何也?有生气故也。” 丰老 先生的文章处处有生气,有如墨滴落于生宣之上,渐渐晕染开来,让读者身入其间,又渗化到内心深处。 故而,文要择优而拜读,反复为之,就如本书让其深厚的底蕴在心间流淌,让心神随其笔韵的质朴飞扬。笔耕源于生活,品读、品透生活,才能拥有像丰子恺那样激扬文字的胸襟。学做丰老先生,来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多姿多彩的文笔艺苑。
忆儿时丰子恺读后感1
这篇散文是丰子恺写的,选自《丰子恺作品精选》,是一篇很质朴,很感人的文章。
丰子恺回忆儿时,说有三件事不能忘却,一是养蚕,二是中秋赏月,三是钓鱼。养蚕主要为了纪念祖母,这是一个良辰佳节,祖母将“养蚕”也大规模地举行,作者看着祖母、诸姐……后来祖母去世了,养蚕也不再继续;中秋赏月是跟着父亲、姐姐一起吃蟹,父亲最爱吃蟹,再配上一壶酒就更不错了,我和姐姐也很享受这一晚的宁静;钓鱼是好朋友王囡囡教“我”的两个小伙伴在一起互相关照,很开心。三件事都让作者难以忘怀。然而,在文章结尾他说:“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作者很有爱心,对动物有怜悯之情,他也很淳朴,很善良,和小伙伴很友好。
在《忆儿时》一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真而温润有情的童年丰子恺。也看到了一个敦厚、仁爱、有一颗恙悲心的丰子恺。文章中透射出他关于生命关于世界的看法:生命是平等的,生死是自然的,孩子是最纯真的。以一颗孩童般的心。真诚的对待世间万物,把名利置于身外,用一颗平常心,淡然的面对人生。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像孩童般快乐的活着,不必因生活中的琐事自寻烦恼。
忆儿时丰子恺读后感2一幅妙趣横生的漫画、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这似乎便是丰子恺生活的全部,简单而又清雅,如“一清二白”的小葱拌豆腐,是人间至味,忘不掉的清欢。
他的文字是如此的恬淡,像一条缓缓在山涧流淌的小溪,将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以致于不觉得丝毫的枯糙,反而蕴含着无尽的意境于深情。在他所有的随笔之中,我最喜的还是《亿儿时》了。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作者回忆了童年三件难忘的事,养蚕、吃蟹和钓鱼。都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事,但从丰子恺的笔端流淌出来,却仿佛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让人欲罢不能。在干涸世道中粗粝的心灵都会被滋润如水,像久玩成玉的手串,细腻又令人心安。事情虽微小,可仍能从中窥见丰子恺的的善良之心、童趣之心。若无童趣,他的笔触绝不能如此活泼,读文之时便可见小时候的丰子恺在跳板上的行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蟹的那幅其乐融融的场景了。若无善良,那么文末三处的愧疚又从何谈起呢?
甚是不解为何丰子恺能写出这么令人温暖与感动的文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国仇家恨面前,大多数人选择了以笔做枪、以墨做箭,痛斥外虏,讦骂国贼,可他却选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在当时并不能为人接受甚至遭到白眼与嘲笑的路,一条非大毅力、大智慧者不能为之的路,可丰子恺却顺利地走完了,也走出了自己的光芒。他用并不华丽甚至于平淡的文字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用并不夸张但温柔的漫画使创伤结疤。他将在战争中难得一见的美与自然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他们忘了悲伤与愤恨,给他们最好的希望,向最纯正的美奔去。
在我眼中,丰子恺是最有儒者风度的作家,亦是人间不可多得的“活佛”,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的真、内心的纯。
忆儿时丰子恺读后感3童年,宛若星空,又蓝又美;童趣,宛若星辰,照亮了星空,使原本漆黑的星空透出点点亮光。每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忆儿时》这本书。
让我回味无穷的就是《忆儿时》这篇,写了作者在无限憧憬童年快乐的同时,又深深的忏悔。我也有过养蝉的经历,但那段记忆已经模糊了,作者却记忆犹新,那时的他才五六岁,他的祖母喜欢养蝉,正因如此,他喜欢蝉落地铺,每当蝉落地铺时,他便和诸姐去吃桑葚,吃饱后,他就以跳板为戏乐,压死了许多蚕宝宝。,这举动,在“我”看来是十分残忍的,伤害了许多生灵。的确如此,作者在最后也写了他深深的忏悔。
赏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作者也喜欢赏月,而对他来说,赏月之乐的中心却在于吃蟹,非常特别。他的父亲喜欢吃蟹,所以中秋节丰盛的晚宴中少不了蟹,而我和祖母却相反,喜欢吃肉,真是因为父亲喜欢吃蟹的缘故,我和妈妈也吃了,吃蟹的方法都是吃些专家——父亲教给我们的。然而在品尝美味时,又一次杀虐了生灵。“我”的心里仍不是滋味。
瞧!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动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短笛,奏出了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绚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朵朵洁白的花瓣就仿佛是一件件回忆。可是,时光老人是公平的,给予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平等的。
那宽广的草原,湛蓝的天空,絮絮白云永远定格于我的脑海里,对童年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时间的流逝,童年的生活仿佛成了一个梦,一个遥远而又飘渺的梦!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
忆儿时丰子恺读后感4今天,我读了丰子凯先生的《忆儿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丰子凯先生小时候与隔壁家的王囡囡一起度过的美好的童年时光。
文中,王囡囡的一举一动十分引我注目。他是一个十分友善的人,他对作者很友好,他比作者大,也比作者壮,生活经验也比作者要丰富,所以处处帮着作者。有一次,他找作者去钓鱼,作者见他拿着一盒捕杀的苍蝇,十分不解,他耐心地对作者说:“鱼儿十分喜欢吃苍蝇。”这次,他们一起捕了一桶鱼。到家的时候,王囡囡把一桶鱼全部给了作者。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家虽然不富裕,可是,他还是特别讲朋友义气,把鱼全给了作者。
中国人钓鱼,可以说是钓出了大名堂,如姜太公钓鱼,钓出来的是一个兴盛的王朝,可是作者钓鱼,钓出来的是纯真的友谊和快乐。
童年的友谊是稚嫩的,它可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地淡化了,但是,它仍然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时常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忆儿时丰子恺读后感5看完《忆儿时》最吸引我。
虽然这三件童年趣事充满杀戮,但作者却以天真的“我”来反映了三件事的乐趣。第一件事是“我”的外祖母养蚕。里面说道“我”经常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压死软绵绵的蚕宝宝。尽管处祖母连忙叫蒋王伯把我抱起来,但“我”却好象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依旧嘻嘻哈哈、又蹦又跳的,还不劳而获地吃了桑葚、软糕,一个天真、顽皮、淘气的“我”跃然纸上。第二件事是吃蟹。讲述的是“我”和众姐弟在过年过节学父亲一同做一件风雅的事吃蟹。“我”和众姐弟学父亲把蟹肉干净地掏出,然后聪明的“我”只用半蟹斗的肉就吃下两碗饭还有余,这不仅赢得了父亲的称赞,还使“我”白口吃下剩下所有的蟹肉,读到这,不禁令我垂涎三尺。第三件事是钓鱼。钓鱼是“我”小时候隔壁豆腐店店主的独生子囡囡教的,聪明的“我”没几天便学会了。从此,暑假中热心钓鱼的“我”倒是给母亲省了不少蔬菜钱,我何时才能学会钓鱼,享受钓鱼乐趣呢!
相比之下,丰子恺的儿时是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啊!而我的童年是淹没在作业的海洋里的,唉,我真羡慕他!爸爸却说,你是失去了一些玩的时间,但你却获得了知识,你已经知道并联、串联;水分子、氧原子;火星、土星……要知道,得到的终究比失去的多!
忆儿时丰子恺读后感6我读了一本书,叫《忆儿时》,是由丰子恺写的。内容写的是丰子恺与他童年最好的朋友——王囡囡。他们家与作者有十分深切的交谊。王囡囡的祖母经常拿自产的豆腐干和豆腐衣给丰子恺的父亲送酒。还有,王囡囡经常跟丰子恺玩……
作者主要讲的是钓鱼。起先,丰子恺不会钓鱼,然后,由他最好的好朋友——王囡囡来教他。王囡囡买了两幅钓竿。一副送了丰子恺,一副给自己用。后来,丰子恺慢慢“上手”了。慢慢,就学会钓了。
我以前也是一样,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叫安琪。以前在广州我们两家是邻居。我爸爸跟这家主人是很好的朋友。我有什么不懂的,安琪第一时间就“出手”,马上就来帮助我。
看来,最好的朋友一定能在你迷糊的时候,马上就能帮助你啊!
丰子恺作品_丰子恺散文集 丰子恺:旧上海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山中避雨 丰子恺:白鹅 丰子恺:杨柳 丰子恺:渐 丰子恺:秋 丰子恺:口中剿匪记 丰子恺:野外理发处 丰子恺:初冬浴日漫感 丰子恺:庐山游记 丰子恺:桂林的山 丰子恺: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丰子恺:还我缘缘堂 丰子恺: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丰子恺:敬礼 丰子恺:美与同情 丰子恺:梦痕 丰子恺:沙坪的美酒 丰子恺:剪网 丰子恺:钱江看潮记 丰子恺: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 丰子恺:儿女 丰子恺: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丰子恺:东京某晚的事 丰子恺:姓 丰子恺:忆儿时 丰子恺:华瞻的日记 丰子恺:阿难 丰子恺:艺术三昧 丰子恺:缘 丰子恺:大帐簿 丰子恺:黄山松 丰子恺:学画回忆 丰子恺:黄山印象 丰子恺:不肯去观音院 丰子恺:我的苦学经验 丰子恺:野外理发处 丰子恺:做父亲 丰子恺:半篇莫干山游记 丰子恺:行路易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丰子恺:爆炒米花 丰子恺:阿庆 丰子恺:吃瓜子 丰子恺:儿戏 丰子恺:两个 ? 丰子恺:梧桐树 丰子恺:劳者自歌(十则) 丰子恺:《画中有诗》自序 丰子恺名言名句 白鹅丰子恺读后感 丰子恺白鹅读后感 忆儿时丰子恺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 丰子恺的散文读后感
? 早在5月初报名了花生妈妈6月中旬的读书会,第一次听说了这本书,我本身热爱传记类书籍,便不假思索报名且下单买来书。收到了这本**封面装帧简单但非常厚的一本书,300多页密密麻麻的小字,够读上一阵子了。翻开便是正文,没有序言,没有推荐,好在书的最后有先生的艺术年鉴,便翻到最后先读先生的生平记事,这一翻便知晓,这位生于清朝末年,经历民国时期,在战乱中流落逃亡大艺术家在绘画、音乐、文学、语言方面均有颇深造诣。让人敬佩,带着这份敬佩,开始了本书的阅读。
饿了有饭吃、渴了有水喝实乃人生幸事儿,可人们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却仍然郁郁寡欢,于是乎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是精神愉悦的最佳方式,身体和灵魂渴求在路上。而我第一次听说:“视觉的粮食”,先生讲:“世间一切美术的建设与企图,无非为了追求视觉的慰藉。视觉需要慰藉同口需要食物一样,故美术可以称之为视觉的粮食。所以人类是:“饱暖思美术”的动物。”先生的童年时期的视觉启蒙,被玩具花灯、泥塑造型、石膏写生,喂得饱饱的。我对艺术、对美学其实是无概念的,自打经营了艾涂图,才明白孩子们的艺术浇灌、滋养是给孩子们一双发现美和创造美的眼睛。如今,从先生这里弄表白,这一代孩子们生来需要:“视觉的粮食”。
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掌握一项生存技能而学习。我们从小的教育观念让我们把学习变成了一件实实在在苦差事,一来只读有用之书(教科书),二来只应付明日的考试,只需知其所以然,末需探究其然。学海无边苦作舟,只待有朝一日,比如说考上大学便是苦尽甘来,从此无需读书、无需学习。先生的求学经历与之哗然,私塾的刻板学习算是填鸭式吧!但日夜诵读四书五经,其实是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哲理深深的刻在心中,为日后苦中求学亦能乐在其中做了铺垫。让求学之路常常能够体会到全心投入、全心创造,今日所谓的心流的状态,这是多大的享乐啊!先生17岁读杭州师范大学,结识李叔同老师(弘一法师)之后主攻音乐、美术,他研究石膏写生时将眼中的一切视为画作的题材,例如天上的云朵、墙上的苔痕、桌上的器物、别人的脸孔,他总是思考如何构图,如何下笔,如何惟妙惟肖的表达。师范毕业之后,他去日本留学一年,在学习之余习练日语、英语、和小提琴。自创的语言学习法几乎在半年之内就可以掌握并精通一国语言,日后翻译多本日、英著作。文革期间,年过花甲开始学习俄语并翻译俄文艺术著作,可见自创的语言学习方法系统、有效。小提琴的学习也只有半年时间,由于不满足于学校的进度,又师从一位造诣极深的日本音乐**,每日课毕,他也不走而是在室外旁听老师指导其他人学习,这让老师很吃惊也随后和他有了更深的交情。先生这些求学经历,让我明白,苦学是我们对爱书人、读书人太简单太刻板的理解,他们一定是找到了一扇窗,推窗进去是一片世外桃源,只要置身于学习中就是享乐于这桃园之中,期间的陶醉和愉悦反被我们解读为:“苦”。
而立之年在他的家乡浙江省嘉兴市石梅湾新建了一座房子,起名“缘缘堂”。此房共有三层,设有客房、厅房、藏书房等10余间,一家八口在此生活衣食无忧,其乐融融。石梅湾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冬暖夏凉、水路发达、交通便利,让先生即便在杭州、上海工作,也会有半年时间回到缘缘堂,吟诗、作画、聚友,生活十分惬意。可就在过完40岁生日的十几天后,战火逼近,一家人仓促逃离,从此永别缘缘堂,开始了长达10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他们全家大小13口,上有70多岁老岳母,那时已经走路不便需要搀扶或轿抬,下有颠簸中顽强出生的新生儿新枚,期间经杭州、桐庐、上饶、南昌、湘潭、长沙、汉口、直至桂林,后又到重庆,直到日本战败投降,才重返杭州。虽国破家亡,好在一家子人历经战火的考验,犹紧密团结毫发无损不说还人丁兴旺,老年得子一枚。也算是给苦难的日子带来了新的希望。先生流亡期间,仍笔耕不辍,创造了不少漫画和文章,期间也有不少昔日老友(均是文人墨客)鼎力相助,虽一路坎坷但总能逢凶化吉,一路平安。
? 新中国成立,百废俱兴,也是先生文化创作的高峰,刚可以安然享受琴棋书画、天伦之乐。又经历了更可怕的文革时期,批斗、检讨、限制自由成为老人临终生活的常态,直至去世后才**昭雪。文革期间,已经70多岁高龄的古稀老人仍然坚持工作,创作完成经典画作同时译注了多本书籍,让人叹为观止。
? 先生辉煌而坎坷的一生在他的自述中,从未提及学习之苦、生活之辛,即便是战乱中流离失所,也仍然能泰然处之,每到一处不是教书就是作画,总能享受到生活的恬淡和创作的乐趣,让人心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