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写了三篇文章,分别是《棋王》、《树王》、《孩子王》。
《孩子王》写的并不是一群孩子,而是从一个只读过高一的知青开始写起,因为生产队缺一个初三老师,这片地区只有这个知青读过高中,于是就让他去教书。他教书时发现孩子们连课本都没有,他只好把课文写在黑板上,孩子们跟着抄书,然后他发现学生们的能力实在太差,最简单的一篇文章都读不懂,不认识的字太多,就相当于小学五年级的水平。没办法,他决定不按照课本上教,而是先教他们认字,王福是他们中最刻苦、最认真的一个,备有一个生字本,里面记了几千个生字,知青就照着这个教。等字认识的多了就教写文,从最简单的开始写起,比如怎么走到学校的,这些基础学好将来能写好信件,终于学生们都有了长进,但知青因为不按照课本教学被革去了职务,又回生产队劳动去了。
故事当中并没有什么激烈冲突,也没有太过刻意的表达什么,就是写了一位知青的所见所闻,当时的生活贫穷而又快乐,周围的人淳朴真实,这篇故事读起来很有味道。
树桩阿城以树桩为题的妙处是让整个文章有了生机。阿城(作家):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出版,共包括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前言:之前找小伙伴推荐书籍的时候,提到了《棋王树王孩子王》这本书。一个偶然的机会,又听说阿城是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人。于是,心中便萌生了读一读这本书的想法。上周在多抓鱼上屯书,恰好看见了这本书,于是下单来拜读。
正文:
正如其书名所言,这本书讲了三个故事:棋王王一生,树王肖疙搭,孩子王高一的“我”。“三王”是阿城那代人青春的缩影,也是“ZQ下乡”的一个缩影。所谓的ZQ指的是当年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初中生或者高中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书本上平面的ZQ形象有了许多立体的感受。
三个故事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的无奈和伟大。在别人眼里,他们三个做的都是在当时来说最无用的事。王一生呆呆的僵在椅子上,肖疙搭树倒人亡,“我“教孩子写作文被解雇。但是在现在,他们三个做的却是最有用的事情。棋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树王保护生态平衡,孩子王教会了孩子们生活中最有用的写作方法。
棋王王一生,树王肖疙搭,孩子王“我“,他们有执着,有守护,但所处的环境不允许他们拥有,他们的不同是他们的过错,他们的独特是他们的过错。而如今的我们,社会给予我们不同,允许我们特殊,但许多人却又要去追求相同,精神世界的匮乏让我们无法拥有真正喜欢的东西。
我一直觉得,当精神世界一片贫瘠时,一点点小挫折都能让你无法翻身。人从出生开始就在学习生存的本领。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读书考试。长大了,社会教我们蝇营狗苟。我们似乎习惯了功利性的目的,就连现在的鸡汤文也告诉我们,拼命读书实际上才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资本人脉才是社会上混得开的重要条件。没人在乎你精神世界的呼唤。后来,你麻木了,连你自己都以为那些灌输与你的就是你想要的。
人从出生时的无知,慢慢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了解世间万物,不断学习和修炼,在动物性和神性之间取得平衡,从而促进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因此延伸出来的一个主题就是,人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基因,因此很难真正改变自己,能够做好的大概就是不断增加对自己的认识,不断通过实践和反馈修正自己的行为,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人终其一生,都在动物性与神性之间徘徊,因此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均存在神性的培养和守护。拥有和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终其一生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一无所有的日子里,听听内心的声音,重建精神家园,真正爱到深入骨髓的才是应该追求的。因为它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能量,精神的空虚比物质的匮乏可怕太多。我一直觉得,喜欢一件事就静下心来好好去做,有可以守护与痴迷的东西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
结语:带着你的信念多走几步,不一会,太阳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