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从退避三舍的故事中,能看出晋文公的什么优点?你如何评价晋文公的这种行为?

从退避三舍的故事中,能看出晋文公的什么优点?你如何评价晋文公的这种行为?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9
  • 发布时间:2024-05-13 03:00:09
晋文公守信用,重诺言,这个行为也客观上利用了对方的缺点(骄傲),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最终取得胜利。典 故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
内容详情

晋文公守信用,重诺言,这个行为也客观上利用了对方的缺点(骄傲),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最终取得胜利。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读后感怎么写?

退避三舍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那么大家知道避避三舍出自什么时候吗?它是什么意思?讲述的故事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退避三舍出自什么时候,是什么意思以及我们来从讲述的故事当中学到什么。

退避三舍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发生冲突。退避三舍这一历史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避避三舍这一历史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讲述的是晋献公他听信谗言,杀了当时的太子,后来他又派人捉拿太子的弟弟重耳,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很快的就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了差不多十几年,他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他来到了楚国,当时楚成王见到了重耳之后,就猜到他以后肯定会有很大的作为,就以很高的礼数欢迎他,把他当作上宾来对待。

之后,他们在饮酒叙话的时候,气氛十分的融洽,楚王他就问重耳,如若你有一天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你要怎么报答我呢?重耳为了报答楚国国王,他就答应楚王一个约定,我如果进国和楚国之间发生战争的话,他一定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而四年之后,虫儿,他回到了晋国,并当上了国君,晋国在他的治理下逐渐强大,多年之后,晋国和楚国发生了战争,晋文公他就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里来报答楚王对他的恩情,之后,楚国军队就以为晋国是因为害怕他们,所以才退后的,他们就下令追击晋国,但是去失败了。

这一则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自己承诺的事,就要做到,并且还告诉人们,退让并不一定代表是软弱,退一步,可能会有更宽广的路。可能也会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退避三舍的故事和道理

写作思路: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通过退避三舍这个故事,写一下读者得到的感悟,突出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退避三舍》讲的是:春秋时候,晋献公因信谗言。而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急忙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终于来到了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成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当上晋国国君,该如何报答我?”重耳思索一下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国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啦。话虽这么说,可也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发生战争,我一定先退三舍,如果还得不到您的谅解,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当上了晋国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两国真的发生了战争,重耳让晋军后退90里,楚军以为晋军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用楚军轻敌的弱点,打败楚军。

我以后要学习晋文公重耳得作风,说话算话、诚实守信。

 从小父母就会教我们许多道理,让我们学会做一个正直的人。小的时候我们会学习许多的成语,而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那么退避三舍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退避三舍的出处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译文

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没有嫌弃他,并且将他当做重要宾客接待。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执政的话,要怎样报答我呢?”重耳想了一下,说道:“楚国遍地是人杰,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话虽然这样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还是不能理解我的心意的话,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

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一定会复兴晋国,因为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退避三舍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退避三舍告诉我们做人应该信守承诺,知恩图报,言出必行。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