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鱼我所欲也》阐明了什么道理?

《鱼我所欲也》阐明了什么道理?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5
  • 发布时间:2024-02-17 15:15:01
文章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来阐述“舍生取义”的道理。 (1)正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东西比生命更可贵,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因为有东西比死更可恶,所以有时候不要逃避杀身之祸。 (2)事实证明确实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内容详情

文章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来阐述“舍生取义”的道理。

(1)正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东西比生命更可贵,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因为有东西比死更

可恶,所以有时候不要逃避杀身之祸。

(2)事实证明确实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义;确实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不义。先用假

设的方式阐明,如果认为没有什么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去苟且偷生;如果认为

没有什么比死更可怕,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寻找门路去临难苟免。表面上是假设,实际上说确实有这

样的人。再语气一转,介绍另一种人:他们本来可以采用某种手段活下去,可是他们不肯采用这种手段;

他们本来可以通过某种门路避免死,可是他们不愿那样做。就是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

的东西——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 (对比两种生死观,批判苟且偷生、临难苟免的人;赞扬重

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又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人都有义重于生的这种想法,但只有贤者能够保持,

而一般人则容易丧失。

(3)类似“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阐明为人要辨别义和利,不应苟且偷生。第三层(第2自然段):

直斥王侯贵族和追求功名利禄的士人不义而贵。孟子认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贫乏者得我”都是

身外之物,和人的生命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这些人正是为了这些身外之物,竟不管是否合乎礼义的原

则,接受了优厚的俸禄。他们与那种宁可饿死,也不愿接受“嗟来之食”的人相比,该是多么可耻可鄙

啊。所以孟子质问他们“是亦不可以已乎?“最后指出这就叫失去了人的本性。

体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宣传了“性善论”,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奉为道德的规范,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