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不好是我们所谓大人以成绩来判断、评估孩子的方法之一,并非是全部。作为家长,肯定都是希望孩子的成绩名列前茅的,最起码在春节聚会时,聊起孩子还是有些面子,不至于逃避此类话题而感到尴尬。
但单一用学习成绩来评判孩子的“好”与“坏”,未免有些过于牵强。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各有不同,家庭教育环境也千姿百态,我们更不能因为成绩优良中差而判断孩子智商是否存在差异,这就更加显得无理取闹了一些。
能在一所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智商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智商高也不可能一学什么东西就会,没有任何社会经历,就能完全领会本意,那是**里的套路。
智商真正核心的问题是能否解决问题,而并非在于反应、理解、记忆、逻辑、图形、数字等,这些仅仅是脑分区的功能而已,综合性一定要去看孩子对脑分区的综合使用能力,而测试往往是综合性的,最终会落足于如何解决难题上。
但还有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那便是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例如A家庭平时把孩子当朋友,探讨的话题深入且广泛,日常的名词使用能达到近1千个词;而B家庭平时把孩子作为囚禁的对象,只能往死学,家庭探讨话题也把孩子当小孩,不予以评论的资格和权利,日常用词更是少的可怜,也许连100单词都不到。
时间一长,孩子的思维就被固定了,一种是开阔的视野,广泛的知识面与理解能力;一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观念。前者,一定在理解文章、老师授课时知其意,表其理,通其精华。后者,想必就没有那么走运了,而孩子也会陷入循环读书、家教陪伴,甚至厌学的日子。
所以,是否学的好,并不在孩子本身,而是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环境的影响,与智商没有太大的关联,也不要迷信那些锻炼智商的学习方法,往往都会走弯路。
一年级的孩子大约6-7岁,此时他们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如下:
1. 发展初期: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大脑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会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 探索世界: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探索周围的事物,通过触摸、闻、尝、看、听来获取信息。
3. 短暂的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还不够长久,他们难以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容易分心。
4. 自我意识: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特点。
5. 视觉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孩子的视觉和语言能力正在发展,他们可以用更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6. 情感体验:孩子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他们开始理解和表达情感,会体验到愤怒、快乐、悲伤等情感。
7. 情感依附:孩子开始建立情感依附关系,他们更愿意与熟悉的人在一起,寻求安全感和保护。
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父母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提供相应的教育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