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也就是对偶。律诗颔联和颈联的各自出句和对句,规定必须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结构相对称,意思相并列,相对或相反,这就是对仗。如:“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上面的“千寻”,“一片”是数量词相对,“铁锁”和“降幡”为名词性词组相并列。“沉”和“出”为动词相并列,“江”和“石”名词并列。“底”和“头“一下一上,方位性名词相对。 1.工对,不仅词性,结构,字义相同或相列,相对,而且所咏事物细类也相类或相对。如:“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茅亭”和“药院”都是房子。“花”和“苔”都是植物,“影”和“纹”都是印迹。 2.宽对,比较多的律诗的对仗,只是词性,结构相同,而所写的具体事物及其细类并不相对,这种对仗称为“宽对”,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旧”和“乡”,“空”和“翻”,词性都不同,但这却是一首名篇。 3.流水对,有些对仗出句意思并没有说完,从语法意义上说,还不能算是独立的句子,需要和对句和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种对仗就叫流水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借义对,请看“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就字面的意思来说,出句中“寻常”即“平常”的意思,和对句中的“七十”并不能相对。但“寻常”还有一义,古代以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借用这一义,就变为数量词,可以和“七十”相对了。 5.谐音对:有的律诗,字意本不相对,但其中某一个字和另一个字同音或近音,这另一个字义相对,也可用来对仗。如:“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扫”和“稀”本不对仗,但“扫”与“少”近音,谐音。故借来对仗。
对仗是由古体诗和骈文中对偶句发展而来,上官仪进行整理,上官婉儿进一步发展,和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这些宫廷诗人一起制定了格律诗的规范。所以,对仗是为格律诗的一种基本规定。
格律诗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其中绝句由于字数过少,只有四五二十字,或四七二十八字,没有一个字多出来浪费,所以绝句是不要求对仗的。当然,诗人才华横溢,愿意对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对仗的位置也不限定,可以前两句对,也可以后两句对。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就是后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是前对。也有四句都对仗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极品,非常少见。
而律诗就必须有对仗句了。早期格律体刚出来的时候,要求非常严格。那就是颌联,颈联都必须对仗。也就是八句诗中的三四句,五六句,必须对仗。后来可能是太严格打击了创作的积极性,慢慢地就不再要求颌联对仗。也就是说只需要五六句对仗就可以了,三四句可以不对仗。但是颈联对仗是铁律,如果这一条还做不到,就直接排除到格律诗之外了。
律诗的对仗格式呢,又分几种。全诗只有五六句对仗的,就叫做“蜂腰对”。如果首联就对仗了,第二联不对仗,然后颈联有对仗。就是一二句,五六句对仗。这个就是把原本应该在第二联的对仗移到前面去了,就好像偷偷地春天早来了,所以这种格式叫“偷春对”。李白的《送友人》就是偷春对: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对仗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对仗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至于律诗中对仗句的平仄格式遵从整体的平仄关系,没什么特殊的。对仗更多体现在字词的对应关系。“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不能乱来。
律诗中的对仗从宽严角度来说分为两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个非常工整,丝毫不乱。这个就叫“工对”,另外一种看上去没那么严谨,同样看杜甫的诗,“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这个仔细分析,确实对仗,但是看上去又有些散,这种称之为“宽对”。另外还有一种,跟平时对仗都是相平行的两个句子不同,有承顺关系的意思,还是拿老杜的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种关系的对仗,称为“流水对”。
律诗的对仗讲得比较仔细。因为绝句不要求对,另外一种格式排律虽然除了首尾联,中间的要求句句对仗,但是排律实在是限制太多,纯粹给诗人拿来炫技,而对仗的方法格式和律诗也是一样的。今天的人一般也不会去写排律,我们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就好了。还是杜甫的吧,《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鼎湖瞻望远,象阙**新。
四海犹多难,中原忆旧臣。?
与时安反侧,自昔有经纶。
感激张天步,从容静塞尘。
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
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
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
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苹。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以上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
流水对是对仗的一种,在对联和要求对仗的律诗中都存在。
这种对仗分类方式是从文法方式来分有“并肩对”、“流水对”。
并肩对简单来说,出句、对句要么都写景,要么都抒情,要么都叙事,然后在格式上还对仗,上下两句的重要性都一样,没有轻重之分。如: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就是四句漂亮的写景“并肩对”,但是并肩对超过两句就有些生硬了,并非写诗的好手法。
这首《绝句》的写法其实在诗里面还有个说法,叫“四扇屏”,这四句诗就好像四幅屏风,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并没有多大关联,如果今天的诗人这样写景,那是很糟糕的事情。但是为什么这首诗能如此脍炙人口呢?
第一,这四句写景虽然互不关联,但是单拿出来都是非常精美漂亮的句子。第二,这是诗圣杜甫的作品。第三,这是产诗三万九千三百四十首的,在位六十年乾隆皇帝最爱的诗。
这第三点才是这首诗能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中国文人官场,历来如此。
“流水对”相对“并肩对”来说,注重的是联中上下句的逻辑关系。不再是场景、叙事、抒情上肩并肩的对仗,而是从上句写下来,下句要接着,整个句法关系像流水一样往下倾泻,但在字词上又要对仗。
流水对的在律诗中的位置是不一定的,根据诗意来安排即可。举几个例子: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是并肩对,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流水对。要看得更远,就得爬得更高。两句不是并行的,而是有先后顺序的。再比如: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这就很明显了,遇到了青鸟使,才能邀他入赤松家。这是流水对,后面的“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则是普通对仗。
又比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就是简单的地名承接顺序,虽然字词对仗,可是意思确实承上而来,顺流而下。
当唐诗中的对仗是流水对的时候,像是巍巍高山中的一眼活泉,增添整首诗的灵动气质,如行云流水,鲜活生动。
我们在赏析和创作律诗的时候都要注意对仗的灵活运用,能更加读懂古人的诗心和表达我们自己的诗意,在格律诗要求颌联、颈联对仗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让我们的诗也活起来。
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即中间两联)不仅每字平仄相对,而且必须对仗,成为两副对联。首联一般不用对仗,如果用了对仗,并不能减少中间两联的对仗。由于对仗不适宜作结束语,尾联是很少有对仗的,只有少数例外。在特殊情况下,对仗也可以少于两联,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 对仗就是对偶,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仗有工对、宽对之分。工对是指同类的词相对。在一联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甚至要求小类相对,如天文、地理、时令、居室、动物、植物、数目词、方位词、双声词、连绵词等各类自对。句中自对而又相对,也属于工对。如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与楚是地名对,东与南是方位对,乾与坤是天文对,日与夜是时令对,对得已很工整了,于是地名对天文、方位对时令也算是工对。真正做到工对是不容易的,所以允许宽对。即词性相同的字都可以对。甚至连颔联的半对半不对,都是允许的。借助音、义关系对仗叫借对。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即是。有时候不是借音,而是借义,同时借用乙义来与另一词对仗。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是甲义;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是乙义,故借来对数目词“几度”。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属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流水对,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两句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者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也叫走马对。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如行云流水,自然入妙。对仗按句子表述的内容分为正对、衬对、反对、串对。上下句意思虽然独立,不分主次,不相连贯,但相类或相关,互相补充,相互辉映,叫正对,也称并肩对。如前举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句和前举杜甫诗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即是。上下句意思映比,有主有次,一为正意,一为旁衬,叫衬对,也称映比对。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上为正,上为衬。又如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上为衬,下为正。上下句整句或局部意思相反,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叫反对,也称反比对。如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又如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上下句意思连贯承接,叫串对,也叫连对,顺接对,即前述的流水对。此外,还有在一个句子中一些字词的句中对,以及上下句中交叉对的交错对和两联中上句与上句对仗、下句与下句对仗的扇面对,一般使用较少,不再细谈。
总的说来,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么严格,作者在运用对仗时有较大的自由。但对仗也有三忌:一是忌同字,在每一联中,上句和下句的同一次序位置上不能用同字,同字必同声,必然失对;二是忌雷同,即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方式相同,雷同了就会造成音律重复呆板。这里主要是指音组结构,如颔联是一个双音节(词组)后面一个单音节,那颈联就要另换一种结构,即改为两个双音节加一个单音节,句尾又是一个双音节。这样音律节奏的变化,就会显得灵活自如和谐自然。三是忌合掌,即对句意义相同,同义词组上下句相对,这是诗家的大忌,应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