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读赤壁赋有感800字

读赤壁赋有感800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8
  • 发布时间:2024-05-12 07:35:04
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有很多令我景仰不已的人物,但其中只有两个人是我心目中能称之为仙的,一个是诗仙李白,另一个就是古人才子的典型代表----苏轼。而他的《赤壁赋》,这篇我最喜欢的散文,可称得上古文中的经典。 赤壁,本来不是古战场所在地。自然雄浑
内容详情

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有很多令我景仰不已的人物,但其中只有两个人是我心目中能称之为仙的,一个是诗仙李白,另一个就是古人才子的典型代表----苏轼。而他的《赤壁赋》,这篇我最喜欢的散文,可称得上古文中的经典。 赤壁,本来不是古战场所在地。自然雄浑的山势,奔腾咆哮的江水,在秋江月明之夜,显得分外安详。这种动静相兼的自然景观,构成了赤壁秋夜特有的韵味。苏轼面对客人的洞箫,无言以对,禁不住灵魂的黯然,无奈之中,只说了一句,“何为其然也”。想借此,掩饰住自己外在的沉默与内在的喧腾。而客人的回答,却又加深了这种沉默的态势:一世枭雄曹操,当年挥戈赤壁,那气象,那阵容,那不可一世的辉煌,而今安在?或许,任何丰功伟绩,在时间面前,都微不足道。任何生命,在时间面前,都绝对无依。任何人,无论伟大,无论渺小,在时间的追赶下,最终走向虚无。与其在尘世苦苦挣扎,抛却人性与生命,为那虚幻不存的东西,不惜扼杀,摧毁,甚至葬身荒野,远不如渔樵江渚。侣鱼虾,友麋鹿,驾扁舟,举匏尊,寄蜉蝣,渺沧海,如果有可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当然仅仅是想象。事实上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就导致了人的困惑性,生命的内在价值究竟何在。所以,在生命的自我走向里,任何得意都有失意,任何失意,当然也可能有得意,但人生更多的时候,是无奈。无奈之际,我们除了把情绪或者情感自我转向以外,还有什么呢?当年徐文长在政治上失意之后,情感扭转遇到误区,不得不对自己下手,对自己下手不成功之后,又不得不把这种自戕的心理转到对艺术的顽强追思,正是因为这种追思,我们今天的书画苑囿里,才有了一朵潇洒飘逸的不死之花。 苏轼在此,借客人之口,表达出自己的基本人生态度。仕途不顺,不如求归。归隐,是失败文人们的崇高妄想。当年陶渊明在政治上误入歧途之后,很快矫正自己的心理视角,赶紧回家,过上真正苦闷的幸福生活:物质与精神的悍然决斗,使得老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更加自我完善,咬牙切齿地走向不归的远方。苏轼在此,不得不再一次展现自我的基本情愫:在这逃亡的路上,真的有自我的尽头吗?苏轼内心没底。内心没底的苏轼又不得不再次面对。这是一种矛盾,自我与他我的矛盾。怎样才能解决这种矛盾呢?这又回归到了宗教。宗教,在苏轼的生命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宗教总是在苏轼无助的时候,从幕后走了出来,充当了精神教父。在苏轼对客人的回答中,几乎都是宗教伦理的翻版,这其中,有佛教,也有道教。苏轼在这种自我解嘲的辩论中,展现出苏轼对生命二元的理解,也表达出苏轼对生命本我的尊重与正视:水,逝者如斯,却未尝往;月,盈虚如彼,却卒莫消长。从变者而观,天地不能一瞬;从不变而观,物我都将无穷。于此,无论英雄豪杰,无论山村野夫,都没有必要去羡慕什么,只要按照自我的生命轨迹走下去就是。再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正如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物我共有,又何必去杞人忧天?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不好好享受生命的快乐,反而去忧心忡忡,于情于理,能说得过去吗? 这一段回答,明确表达了苏轼的自我生态观:生命无论走向哪里,也无论富贵贫穷,都不值得高兴或者悲哀。生命有限,主要是过程,而不是结局,作为我们自己,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照顾好自己的灵魂。正如伊壁鸠鲁所说,幸福的生活,就是快乐和健康,灵魂没有困扰。因此,无论生命走向如何,有酒就喝,困来就睡,该来则来,该去则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曾经有人问一得道高僧,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那老禅师说,饥来吃饭困来眠。我们纵观苏轼的一生,旷达是主体,苦难是客体,欢乐是媒体,在黑夜里追寻自我是绝缘体。苏轼在此的答复,实际上是以乐写哀,只是我们今天阅读的时候,已经很难体会当事者的苍茫。苏轼的内心理所当然在煎熬中:今天如此,明天呢?如果没有明天,那是例外。这当然是潜台词。 纵观苏轼的这篇赋,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叙事走向在文本中是弱化的,情绪转换是显性的。通篇的情感暗示都控制在弱化的叙事当中。但弱化并不等于没有,叙事脉络的清晰走向,也可以理解成是情感的支线:白天——月夜——白天(早晨);叙事经过:游赤壁——从流飘荡——主客对话——主客把盏——主客酣睡;情绪转换:喜悦(物我一体)——悲伤(物我各异)——喜悦(物我又一体)。如此的转换,我们不多不少有些明白,苏轼此为的基本目的不外乎是:任何外在的叙事,都是为内在的情感张本。任何生命,无论伟大,渺小,健康,残缺,都是时间女神的馈赠。对此,我们没有必要隔离自我,也没有必要背叛自我,更没有必要相互背叛,我们只能珍惜,如岁月珍惜黑暗,如生命珍惜死亡。这其中,对生命个体,对生命种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表达自己的敬畏。

根据苏轼《前赤壁赋》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读《赤壁》有感1

 在《赤壁》中赵云进村救助百姓,拼死保护阿斗。虽然中了箭,但他对自己身上的箭视而不见,依然要与魏军血战到底。最后,终于救出了阿斗,保护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他的军事才能是令人赞叹的,但他也是靠两个字才杀出血路的,那就是—勇气!

 对,勇气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张飞掩护村民撤退、孙权与刘备结盟一同抗曹、曹操决心攻打赤壁……哪样不需要勇气?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走在路上,来到了一条很宽却不深的沟边,他想即使掉下去也没什么,便轻轻一跳就过去了。他一惊:原来这么容易!又一天,,他又遇到了一条沟阻挡了他前行的路。这条沟比上次的窄得多,只是下面深不见底。他站在沟边心里发抖:万一掉下去可如何是好?他便失去了一跳的勇气,放弃了努力,只好绕很远的路去自己的目的地。

 故事里的人物一样需要勇气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人人都别指望自己一生永远风平浪静;但只要你有勇气、有毅力,就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人有时会惊奇于自己的潜能,但如果缺少面对风险的勇气,那你的潜能就永远被埋在生命的废墟中。

 所以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面对生活的急流,用我们不可缺少的勇气来创造无憾的人生!

读《赤壁》有感2

 赤壁赋这首词是我们都学过的,用文言文写出了赤壁的美景,大家都被苏轼的才华所折服,读赤壁大家有什么感悟?下面我带来的是阅读《赤壁赋》有感:风月动情美文生。

 阅读苏子《赤壁赋》,文字美,音韵美,风景美,意境美,哲理美会一齐向你袭来。你会情不自禁地慨叹:这真不愧是古今艺术珍品!特别是“风月”二字,贯穿全文,无边风光,使人心醉;从头至尾有关“风”与“月”的语句不下十句。难怪清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读完此篇后,作出“此赋通篇只说风月”的点评。

 苏子是在“七月既望”“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既望,就是阴历十六呀!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是一月中最亮最圆的月亮呀!难怪他在“月出与东上之上”后,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祥和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了,诵着唱着,唱着诵着,就浩浩乎飘飘然,就“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是风月,触动了苏子的情思,催生了这篇美文。

 良辰美景,风月无边;饮酒作赋,甚是快乐。苏子情动风月,其乐融融。他忘情地扣舷击节,歌而唱之。当他唱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时,心里就掠过一丝淡淡的,因忠君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悲哀。不料一客洞箫和歌,又撩拨了他的伤痛。箫声呜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使孤独的嫠妇也落泪悲泣。苏子不禁由喜而哀,正襟危坐,变脸失色,厉声责问:“何为其然也?”——是风月,触动了苏子悲伤的心灵。

 徐风皓月之下,作者由眼前的风月想到了当年的曹操——踌躇满志,一世枭雄;又由眼前的风月想到了困孟德于赤壁的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然而,风月依旧,赤壁仍存,枭雄安在?英雄何处?此番议论,虽出于客人之口,却流动于苏子笔端,是苏子感情的流露。——是风月,引发了苏子的联想。

 风月,又是作者阐发哲理的凭借。苏子在歌风唱月之后,先借客人之口,哀叹了“吾生之须臾”,知道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不可得。然后又借“水与月”发表议论:江水虽然东流长逝,却未曾枯竭;月亮虽然有圆有缺,但却没有消减;万事万物既是不停的运动变化着,又是无限的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也没必要悲伤呀!——又是风月,引发了苏子的议论。

 风月,也暗示了人生的觉悟和旷达。全文由月出、月照一直写到月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是通过风月,推进了人们情感的变化,预示了人生的'觉悟和旷达:作者因风月而“饮酒乐甚”,因风月而悲伤愀然,又因风月而觉悟和旷达——达到了不悲不哀不叹不羡的大彻大悟。最后在文章结束之时,主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真是“结出大自在”(金圣叹语)。

 纵观全文,作者因风月而乐,因风月而悲,最后又因风月与客“喜而笑”,从而达到了觉悟旷达和宇宙观的升华。风月推动了行文思路,风月贯通了前后文脉。所以清代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称:苏子的《赤壁赋》是“以江山风月作骨”的。古代学问家的点评真是准确到位呀!

读《赤壁》有感3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赤壁之战》,这个故事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公元208年,在赤壁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王者之争。孙权和刘备想联合对付曹操,于是就在公元208年冬,孙刘联军和曹军在赤壁决战,刘备手下的将军黄盖设计用十艘大船装满易燃物,再用帷幕做伪装,行使到曹营附近,最后将火箭射向大船,从而使曹营燃烧,曹军战败。

 读了这篇历史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动脑筋,不能蛮干,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不可能的事也能成为可能。

读《赤壁》有感4

 赤壁之战,一篇让人读完倍感遗憾的文章。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再一次细细品尝它的味道。

 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

 曹操呀,你的败是必然的还是天意?是因为你太过骄傲,太过相信自己的实力!过分的自信就等于自负!

读《赤壁》有感5

 早上,我闲的没事,就拿开《三国演义》看起来,由于我已经看了一半了,所以我直接看《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主要写了黄盖和周瑜为了打胜曹操,献上了苦肉计,又让凤雏先生献了连环计,和曹操约定时间,到了时候,黄盖驾驶20条快船,在船上放容易起火的东西,然后船头插青龙旗,借着东南风向南岸驶去,接近南岸时,曹操才醒悟起来,但已经晚了,他们的船连着,根本无法脱身,所以黄盖借助东风把曹操的所有战船销毁,这来有了后面的《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打仗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知道三天后要刮东南风,所以才答应周瑜《七星坛祭风》。

读《赤壁》有感6

 看过了《赤壁之战》,觉得:古代人好厉害!

 战前:诸葛亮的三寸肉舌却辩倒江东文武,杀人于无形、无血!周公瑾的连环计!曹操的骄纵、懈怠!诸葛亮的‘借东风’是《心战》的前奏!

 战时:纵使曹操的战舰、兵力,都是江东的两倍,甚至十倍!但个个江东战士奋勇当先。火攻之时,因为曹操的战船连在一起,进也不得,退也不行,个个就像等着吴军打似的。霎时间,武器刺进肉体的声音格外一致,下一秒,鲜血像妖娆的红玫瑰绽放。另一边,刘备和诸葛亮攻破荆州。让汉贼曹操忙的是顾头不顾尾啊!《心战》的**!

 战后:曹操七十万大军被五万吴军打得所剩不过千骑,东吴损失了进一万兵士,而刘备呢?一兵一卒没动,轻轻松松得到了天下之腹——荆州!这场最大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最大的赢家不是东吴,而是刘备。这场阴谋与智慧的胜者,是一直掌握局势的卧龙先生!《心战》的后弦。

 这场战,名曰兵战,实则心战!是在比每个领袖的智、勇、谋!

读《赤壁》有感7

 公元197-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遂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攻东吴消灭刘备,孙刘联军不过五万,军事上处于劣势。曹军进驻赤壁,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曹军不习惯水战,加之曹操骄慢不得人心,庞统故意叫曹操把船用铁索连在一起,铺上木板,黄盖便用“苦肉计”诈降曹操,然后乘机火攻曹操水师,大破曹军。

 我认为孙刘两家之所以能破曹,是因为孙刘两家善用计谋,以少胜多,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战斗的结果。

 在赤壁大战中,有人说孔明功劳大,因为他草船借箭并预测三天后有东南风,为东吴破曹立下了很大战功;有人说,黄盖的功劳大,是他用苦肉计骗得曹操上当,为破曹,他做出很大牺牲;有人说赤壁大战不能没有庞统的连环计,所以庞统功劳大……我认为谁都很重要,不必争论功劳大小。

 曹军八十万有余,孙刘联军却不过五万,孙刘联军却能破敌。所以做什么事都要用脑袋,不可强攻硬拼,要靠智谋,比如:我们下象棋,不能一味横冲直撞,要想办法吃掉别人的“将”。特别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更不能硬拼,要用计谋赢敌,智慧战胜力量。

 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说明同心协力能成大事,比如:我们学校拔河比赛,有的人身材较小,出的力少一些,有的人身材大,出的力也大一些,但不能说身材小的人功劳小,就算你高大威猛,你一个人也不能拔赢对方的整支队伍。

 我们应该学习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智慧,还有东吴黄盖舍身为国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的精神。

读《赤壁》有感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我再一次重游三国世界的时候,我又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在《三国演义》中,每一回的小故事都很经典,都很吸引人,让人浮想联翩。其中,《火烧赤壁》这一回的故事最令我记忆深刻。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曹操率领十几万大军攻打孙权和刘备,想要统一天下。虽然曹操威震四海,却十分骄傲,根本不把孙刘联军放在眼里。孙刘联军的水陆两军人马不足五万,但是军民团结一心,加上周瑜的正确指挥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很快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方法:周瑜、诸葛亮等人先后发现了用铁链连接的战船最容易用火进行攻击;周瑜诱惑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杀死精通水军的蔡瑁和张允;诸葛亮巧用天时,成功“借”来了东南风;为了方便放火,周瑜和黄盖还精心策划了“苦肉计”,蒙骗曹操上当……孙刘联军准备这么充分,赢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赤壁大战中,曹军所有用铁链连接的战船顷刻间灰飞烟灭,死伤者不计其数,曹操还差一点儿送了性命。(读后感 )经过这一战,曹操的实力削弱了许多,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为什么曹操兵强马壮,却赢不了孙刘联军的几万人马,惨败而归呢?第一点是因为曹操不占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第二点是因为曹操太过轻敌,认为孙刘联军的兵马不及袁绍,根本不堪一击。反过来,孙刘联军之所以能够成功打败曹操,其根本在于孙刘联军同仇敌忾,周瑜和诸葛亮巧使妙计和将士们士气高涨、奋勇争先。

 赤壁之战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它告诉我们:无论敌人有多么强大,只要齐心协力、善用计谋、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以弱胜强,取得成功。

 《三国演义》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让我们一起在情节波折起伏的三国世界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吧!

读《赤壁》有感9

 我也要让现在的自己死掉,让方鸿渐的灵魂从我身上撤走,把死掉的自己埋葬,立碑立墓,不用来悼念,而用来警示,让活着的自己活得更好?坐在考场上,看着这道作文题,遐想无限。翻开一篇篇的散文,立马给了我一种清新,脱俗之感。既是没有衰老,想必也是未老先衰了吧!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却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又长短结合,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苏轼的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变化。细究苏轼之前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无论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坏,他最终都会释然,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让自己暂时摆脱困苦,获得欢乐!

 如他的《水调歌头》,开头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却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心情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之后呢?他又开始宽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终,他又豁然开朗,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随之释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见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悦,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着唱着,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觉表现出一种伤感,一种壮志难酬的心情暗暗涌现在作者心中,随后,客人洞箫之声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添忧伤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并没有一只颓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开始预科辩驳,不仅是说服客人,也是说服自己,使自己释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最终还是解脱了,获得了暂时快乐和自由。

 当然,这样的情感,与苏轼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联系的。

 苏轼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不被赏识,身世风雨飘零,按理说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早就无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苏是这样游山水。而苏轼却忍下来了,因为他精通儒学、佛学、道学,并将这三者恰当的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读《前赤壁赋》有感

《前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1082年游赤壁后写下的。九百多年后,作为一个现代人,当我读到这一名篇时,心中仍不禁为之一动,是什么穿越了那近千年的历史,仍能叩响人们的心扉,是什么竟能引起自古至今从生活方式到思维形式截然不同的人们以同样深深的思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有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盖乎?”这就是答案,寥寥数语,作者便将生命这一人类永恒的话题作了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的阐述不能不令人叹服。

说到生命,记得曾看到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从娘胎到骨灰盒的一条抛物线。”确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命便注定了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死亡。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努力尝试去逃避,去摆脱。从道教的炼丹以求不老到西方的上帝普求众生,人类渴求生命状态能延续直至永恒。可自然法则是不容变更的,于是一旦生命有了开始,就一定会结束,于是人们开始慨叹“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苏轼在文中也借客人之口表述了那份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惆怅,这似乎是每一个生命实体都拥有的共同情绪和无法回避的问题。而真正令人震憾的是作者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全新的生命境界,从变化和不变的角度两次审视了生命。若说变化,那么天地万物没有一瞬是不变的,正应了那句西方哲学家的名言:“人无法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若说为变,人类自身无法体验死亡,也就是说作为生命个体每个人都只活在生命的状态中,那么人与万物的生命便都是无穷无尽了。这是怎样一种人生啊,对于浩浩宇宙,个人生命渺小得不及沧海一栗,而对于个人而言,一生的岁月就是全部。于是生命变轻了,因为无论长短、成败,你的存在于整个宇宙看来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于是生命变重了,因为当你看到青山绿水,走过春夏秋冬,当你切实感受到父母、朋友对你的关注与在乎,你会发觉你的生命以承载着沉沉的爱,于是你会说活着真好。人能来到这个世上也是莫大的幸运,只要你曾拥有生命,你便拥有了一个与众不同,仅属于你的时空去感知,认识,甚至是去改变世界。物换星移,苏作为生命个体早已作古,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仍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执著与热忱,那是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或许正是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观深深打动了我。

可苏轼毕竟生活在遥远的宋代,我无法准确把握当他写下那深刻的文字时内心的感悟,一如他无法想象千年之后现代人的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社会中,苏轼那对生命的感慨或许应该加上现代的注解。作为生命个体,你无法选择出生的时间、地点,你的性别、国籍、肤色,有很多东西都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个生命群体的一员,你又无法超脱于社会之外,你的行为、举止,甚至思想都受到社会的影响。于是当生命被定格在当今这样一个讲究功利的商业社会中,你发现“一切向钱看”成为不少人的人生目标,越来越快的现代节奏使人们终日忙于赚钱、工作,“我太忙,没时间”成了流行的口头禅。一生就这么在忙碌中匆匆而过,忙得无暇看看窗外黄了又绿,绿了又黄的树叶,忙得没空给家人挂电话致问候,忙得忘了留点时间给自己去思考生命。直至有一天,蓦然回顾自己的一生,却不知这辈子都忙了些什么。即使你富甲天下,即使你名成功就,仍不免一死,而在那整日奔忙之中错过的与亲友,自然的交融机会却是永无法弥补的。生命不过宇宙中的尘埃,短促的如一闪而过的流星,可生命也可以是具有无穷魔力的当你将视线移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当你将目光放在其他生命体之上,你会领悟,生命与生命的沟通,交流是那么神奇,即使你不名一文,你仍拥有蓝天、白云、花香、鸟语、亲人、朋友,那种生命的富有令你相信生命本身是宇宙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一个组成部分。至少,在那一瞬,你懂得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存在。如果要问什么能使生命延续,不是金钱,不是名誉,是爱,对生命、自然的热爱,这份爱能令你珍视每一分,每一秒,这份爱能令你的生命燃烧出耀眼的光华。于是,当生命转化为另一种存在方式,你可以无怨地说我爱过,我活过。也许作为一个人你走向了终结,可你却不会消失,你化为了烟、云,或是其他形式存在于你热爱的自然之间,宇宙之中。正如苏轼所言:“逝者如斯(水),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月),而卒莫消长也。”于是,你会带着爱将生命幻化为永恒。

历史是一条长河,在这条河里所有的生命都活在各自的概念中的现代里,因为生命只有一种时态——现在进行时。别在将心灵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荣辱,只让它更贴近自然,更贴近生命的本源,去感受爱,付出爱,让这一辈子不白来世上走一遭。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