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活百科 > 嵩山少林寺在哪里

嵩山少林寺在哪里

  • 分类:生活百科
  • 更新时间:2025-04-09
  • 发布时间:2024-02-09 21:50:03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由于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
内容详情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由于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

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号称“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有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少林寺是中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球低碳生态景区,另外,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在内的“天地之中建筑群”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嵩山少林寺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

中国佛教禅宗的代表寺庙是什么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3公里太室山南麓。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该寺因山而得名,清景日昣《说嵩》:“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拳法的发祥地。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又称佛陀),在登封嵩山首创少林寺,传播小乘佛教。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住持少林寺,传播大乘佛教,后人称之为“禅宗初祖”,称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宇文邕禁灭佛道,少林寺被毁。周静帝宇文衍于大象年间(579~580)重兴佛教,少林寺得以复兴,更名“陟岵寺”。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复称少林寺,并赐田百顷,从而奠定了寺院庄园的基础。隋末农民军袭击少林寺,火焚少林寺塔院和附近的殿堂屋宇。唐初,因寺僧助战李唐政权有功,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封赏,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垂拱年间(685~688年)、开元年间(713~741年)几次修整,至玄宗年间,少林寺建筑规模已相当宏伟。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灭法,寺中许多殿宇、佛像大多被毁,至此以后,少林寺发展缓慢。直到元、明之际,才有较大发展。元代裕公在主持少林寺期间,兴建了藏经阁和许多殿宇。元末兵火之后,明代又重修了藏经阁、千佛殿、立雪亭等,奠定了今日少林寺之规模。至1928年军阀混战中,少林寺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等主要建筑与重要文物被军阀石友三烧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修复了全部围墙,翻修了山门、立雪亭、千佛殿、地藏殿、东西寮房和大部分古塔。1982年以后根据有关资料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藏经阁、紧那罗王殿、六祖殿、禅堂、僧院等,使这些殿堂又恢复了昔日面貌。

少林寺建筑群主要包括三部分:常住院(即人们通称的少林寺)、塔林、初祖庵。少林寺主体为常住院,中轴线建筑共7进,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第一进:山门,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门额悬康熙皇帝书题“少林寺”横匾。山门内塑有弥勒佛和韦驮像,山门左右各建单间硬山掖门。进山门中为甬道,两侧有马道,甬道边立唐、宋、元、明、清各代古碑30余通。第二进: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1986年重建。大雄宝殿左右两厢自南而北为钟楼(左)、鼓楼(右),还重建了紧那罗王殿(左)、六祖殿(右)、东西禅堂和僧院。六祖殿和西禅堂后为塔院,院内有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年建砖塔两座。第四进为法堂(藏经阁)。阁后地势突起,形成高台院落,为第五进方丈院,主室面阔5间,硬山式建筑,匾题“方丈”2字。院东、西两侧各建硬山寮房5间。第六进为立雪亭,此亭亦名达摩亭,相传是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法的地方。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庑殿顶,石柱上有明代题字,殿内悬乾隆题“雪印心珠”横匾,佛龛内供达摩铜像。东间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铜钟1口。第七进为千佛殿,又名毗卢殿,面阔7间,硬山式建筑,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檐下悬挂“西方圣人”匾,殿内明间佛龛中有铜铸毗卢像,东墙下供有明周王赠汉白玉“南无阿弥陀佛”1尊,东、西、北三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此殿原来严重倾斜,1980年进行落架大修,东壁壁画全部揭取,后又重新复位。殿内地面上有48个武僧练功的站桩脚窝。大殿东厢为白衣殿,西厢为地藏殿。白衣殿(又名锤谱殿)面阔5间,硬山,出前廊,殿内佛龛中供铜铸白衣菩萨像。北墙绘16组拳术对打观武图,南墙绘持械格斗图,东墙被神龛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绘“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南半部绘“紧那罗王御红巾”壁画。大殿东北和东南壁角绘文殊、普贤二菩萨像等壁画,神龛两侧分别绘制降龙伏虎罗汉。地藏殿,建筑形式同白衣殿,殿内塑地藏王,北壁和南壁绘十地阎君画像,西壁绘二十四孝图。

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东北有广慧庵。少林寺周围还有同光禅师塔、法如禅师塔和法华禅师塔等古塔10余座,古碑多品。

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shz09/2009-06/23/content_17998264.htm

中国佛教禅宗的代表寺庙是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云岩寺、风穴寺等。

1、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从白马寺始,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2、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禅宗祖庭,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时期,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

3、相国寺:又称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市中心,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国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占地达500余亩,辖64个禅、律院,养僧千余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

4、云岩寺:位于嵩县白河镇下寺村境内,为唐元和年间(公元806年—820年)自在禅师开创,距今约1200余年,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在中国佛教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伏牛山地区佛寺的代表。

5、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原名“香积寺”,又名“千峰寺”、“白云禅寺”,已有1800余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风穴寺内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唐、宋、元、明、清历代的文物和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唐代的七祖塔、宋代的悬钟阁和金代的中佛殿,唐塔、宋钟、金殿被称作风穴寺三大国宝。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原四大名寺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