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艺术类考研安师大和华理哪个好考

艺术类考研安师大和华理哪个好考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6
  • 发布时间:2024-05-12 05:15:09
安师大比较好考一些。2020年分数线国家线:38,57,347初试参考书目专业科目:675设计史、877设计概论参考书目(仅供参考):675:1、《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2、《中外设计史》,余玉霞等著,辽
内容详情

安师大比较好考一些。

2020年分数线

国家线:38,57,347

初试参考书目

专业科目:675设计史、877设计概论

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675:

1、《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外设计史》,余玉霞等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877:

1、《设计概论》,荆蕾著,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考研经验

专业课:

专业课是考研的重头戏,是你复习的重点,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而且一定不要觉得我会背就够了,你一定要会理解,现在出题越来越灵活,不要死记硬背。我从3月份到7月份开始做第一遍笔记,结合课本和疾风劲草,手抄了两大本。之后6月份开始,再用自己的笔记倒推回书本画重点,这时候我开始整理思维导图笔记,这个笔记画了两个月时间,这个笔记经过前期复习的凝炼,已经比较知道重点,整理起来条理性比较强。如果有些专有名词不是很懂的话就要在背诵中去琢磨。

这里强调一点,向史论的背诵可以去买市面上的笔记,但是要有学校的考试的针对性,因为有些院校侧重点不一样,尽量找这个目标专业的学长学姐的资料哦。

政治:

政治我是从暑假开始的,首先是精讲精练加一千题,先要打好基础阶段,政治算是比较好提分的一门学科了,难度不是很大,最后大题要看一下肖四肖八和其他机构的押题。政治最关键还是做题技巧问题,很多人掌握了才会得高分。

英语:

英语我从3月开始复习,单词书用恋恋有词,也是全程跟他的课程。首先英语单词一定要每天都背,时常复习巩固。真题从暑假开始刷,一天先做一篇,做完之后好好研究一下这篇文章,吃透之后再开始下一篇。我真题刷了接近3遍,英语一的真题也做了差不多六年真题。买了五套模拟卷,但是这套模拟卷性价比不高,出题风格和考研完全不同,文章晦涩难懂。

拓展: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UnifiedNationalGraduateEntranceExamination,简称“考研”或“统考”)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机构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相关考试的总称,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初试和复试组成。是一项选拔性考试,所录取学历类型为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统招硕士研究生招生按学位类型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两种;按学习形式分为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两种,均采用相同考试科目和同等分数线选拔录取。

大学产品设计的课程以及需要学什么?

设计基础类

设计构成:创意+方法+实践 林家阳 沈元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字与版式设计:创意+方法+实践 林家阳 张奇开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设计几何学:关于比例与构成的研究

金伯利·伊拉姆[美] 著 李乐山 译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英国设计基础系列 视觉语言

大卫·科恩[英] 斯科特·安德森[英] 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综合造型设计基础 柳冠中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图形创意新灵感 王绍强 编 广西美术出版社

Applied Typography[日文版](实用版式)

Japan Typography Association(日本版式协会) 编 Graphic-SHA 出版

超级图形创意:全新图形设计力=新思路x新方法x灵感

托马斯·波绍科[德] 马丁·波绍科[德] 编 雎聃 马玲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今日文字设计 赫尔穆特·施密德[德] 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汉字设计 季铁 编 湖南大学出版社

设计图解词典-一本促进设计者与客户交流的图解词典

丽莎·布切南[美] 著 韩春明译 安徽美术出版社

纸品与平面设计-纸张与创意完美结合的成功案例

马克·汉普尔顿[英] 基斯·斯蒂芬森[英] 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材料与印刷的创意解决方案 丹尼尔·梅森[英] 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引人兴趣的媒介

Japan Creation实行委员会(2007)[日] TOKOYO FIBER委员会(2009)[日] 编

原研哉[日] 日本设计中心原设计研究所[日] 企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白 奥博斯编辑部[日]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黑马画字 黑马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专业设计类

美国广告设计使用教程 罗宾·蓝达[美]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书戏-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家40人 吕敬人 编 南方日报出版社

奥格威谈广告 大卫·奥格威[美]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包装设计:品牌的塑造-从概念构思到货架展示

玛丽安·罗斯奈·克里姆切克[美],桑德拉·A·科拉索维克[美] 编 李慧娟 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这就是广告 伊莱扎·威廉姆斯[英] 著 徐艳 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

现代设计百科全书——平面设计的历史、语言及经典应用

戈麦斯·帕拉西奥[墨] 维特[墨] 著 江洁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品牌概论——不仅仅是名字

梅莉莎·戴维斯[新西兰] 著 乔纳森·鲍德温[新西兰] 理论评注 陆以理 李柏英 译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营销的16个关键词 叶茂中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品牌**——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说的营销秘密

马丁·林斯特龙[美] 著 赵萌萌 译 中信出版社

品牌设计-给你灵感的全球最佳品牌形象设计 王绍强 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品牌设计-创造顶尖品牌的色彩应用方案 度本图书 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品牌设计-创造品牌力的动态LOGO设计 度本图书 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广告人手记 叶茂中 著 朝华出版社

欧洲创造平面 王序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完成设计-从理论到实践

蒂莫西·萨马拉[美] 著 温迪 王启亮 译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奥美观点精选 品牌卷 奥美公司 著 中国市场出版社

奥美观点精选 文化卷 奥美公司 著 中国市场出版社

奥美观点精选 广告卷 奥美公司 著 中国市场出版社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 杨永德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设计理论类

美学原理 克罗齐[意英] 著 朱光潜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世界平面设计史 王受之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世界现代建筑史 王受之 著 中国建筑出版社

工业设计史 何人可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外设计艺术论著精读 奚传绩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美学(3卷4册) 黑格尔[德] 著 朱光潜 译 商务印书馆

西方美术史 朱光潜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象外集 柳冠中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英] 著 范景中 译 广西美术出版社

美的历程 李泽厚 著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的沉思 蒋勋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

贡布里希[英] 著 李正本 范景中 译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Miller's 20th Century Design[英文版](米勒:20世纪设计)

Judith Miller 编 Octopus Publishing Group Ltd 出版

设计心理学 唐纳德·A·诺曼[美] 著 梅琼译 中信出版社

设计艺术心理学 柳沙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情感化的设计 唐纳德·A·诺曼[美] 著 付秋芳 程进三 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贡布里希文集) 范景中 杨思梁 编 广西美术出版社

尼采艺术论 卢多维奇[英] 著 李关富 译 新星出版社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柏拉图[古希腊] 著 朱光潜 译 重庆出版社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维克多·帕帕奈克[美] 著 周博 译 中信业出版社

设计艺术的含义 赵江洪 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

人机工程学 丁玉兰 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美术鉴赏:造型艺术美学分析 樊林 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 邓晓芒 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国艺术设计史 赵农 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胡照兰 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欧设计的风格与历程 易晓 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汉字与中国设计 李丛芹 编 荣宝斋出版社

美术创作与论文指导 皮道坚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双峰并峙 二水分流——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比较研究 萧湛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出版社四种新课改历史教材有什么区别?

产品设计专业主要课程: 工业设计史,设计构成基础,设计概论,造型基础(形态),造型

基础(结构),设计思维与方法,快速表现(产品),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玩具设

计,产品开发设计,设计语意学,产品系统设计,陶瓷产品设计,展示设计等。

学习方面:产品设计是以生活用品、装饰用品、生产用品为主要设计对象,综合运用文

化、商学、技术、社会等知识,创造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一种创新性

开发活动。产品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目的是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立多方面

品质。

培养要求

能在综合把握产品的功能、材料、结构、外观、加工工艺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合理

的改进性和开发性设计。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力,拥有广阔的知识面,有好奇心和积极的生活

态度。具有卓越的设计表现力,拥有优秀的造型能力和娴熟的设计表现技能。具有较强的设计

实现力,拥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对社会、用户和市场敏锐的感知和分析。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独立的设计人格和专业创作能力,运用产品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造型能力,创造用户

能用的、可用的、想拥有的产品和服务,并能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角度,结合美学、工学和

商学的角度进行产品策划、开发与设计的整合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

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视觉传达设

计、交互界面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人才。

产品设计专业起源与获得奖项

起源于1989年,开始招收2年制的艺术类专科,1992年开始正式招收4年制艺术类本科。出版

教材10余部,教研项目十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与省内外企业合作项目二十余项,联合

开发多项产品投放市场。培养的学生在**杯、海峡两岸大学生足球鞋设计、全国大学生工

业设计大赛等国内外各项设计赛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武汉科技大学设计专业哪个好

内容摘要:用“一舞剑器动四方”来形容新课标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毫不为过,新课标对教材的编写和一线教师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透过“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这一小目内容,我们看到人教版、大象版、岳麓版和人民版四套新教材给广**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新课程,无论是结构、选材与谋篇还是思维训练等方面都各有特色。通过比较我们认识到政治史教材的编写需要厘清政治史的特点与要素,精选典型素材来反映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也认识到一线教师要加强研读新课标,学好用好新教材,全面理解政治文明的时段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题词:新课标 新教材 政治文明 特点 全面理解 前言用“一舞剑器动四方”来形容新课标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毫不为过,新课标对教材的编写和一线教师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材改革总是先行者,“一纲一本一统天下”的状况已经宣告结束,一标多本的局面让高中历史新课程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局面。岳麓版、人民版、人教版、大象版四套教材都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融进了新课程的理念,给师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选择高中历史新课标模块一的第一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内容为切入点,对四个版本教材在细节上的处理进行比较,分析其共同性与差异性,探讨政治史教材编写的特点,提出一线教师新课改教学的努力方向,以期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促进课程改革。一、课程标准的分析1、内容标准 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是这样阐述的:“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后,从汉历经隋唐各朝乃至元代,无论是内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还是中书省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秦汉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际上是指的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形式,专制主义,即从横向上解释中央决策机构的权力分配,是一种君主专制的制度;中央集权,即从纵向上解释国家的结构形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种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郡县制为基础,以皇帝制为核心,发展方向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 课程目标 新课标在知识目标中谈到“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课程标准提出要“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目标是“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文明历程中的一个典范,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不断完善的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无不为后人惊叹,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同时,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的阻碍也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近代中国发展迟滞的重要原因。新课标打破了通史体例,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从汉到元这一时段性政治发展特征的描述,需要教材“精选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政治制度、历史性政治变革、重大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来作为专题学习内容。”教材要精选典型史实来厘清这一时期的发展脉络,探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动力,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能过学习形成多元认识的能力,这无疑是一重大挑战。一线教师在解读课标的前提下,钻研教材、拓展资源,深入浅出地把跨越上千年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获得,这都是新课标下的重大课题。二、四个版本教材的比较在结构、选材与谋篇方面,人教版和大象版列举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机构与官职的变化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这一专题的解读着力于政治制度史,在列举的基础上画出了一条清晰的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两个版本都讲究完整性与条理性,选材精炼、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符合高中生年龄特征,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笔者以为,政治史不等于官职史,政治文明不等于制度史,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要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来认识历史规律,也只有丰富而具体的人物、事件和现象才能诱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岳麓版同样抓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两条主线,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两条线索来展开,落笔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政治制度的系列活动与变化,把这一时期的制度演变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领域的活动中去。教材内容一方面以典型历史事件的冲突与斗争中阐述制度的变化,例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这些冲突既是变化的原因,又是变化的结果;另一方以典型历史人物为核心,如汉武帝、宋太祖,阐述重大历史人物对制度演变的作用,制度变更则是斗争与冲突的结果。岳麓版的编写显得丰厚而且生动,在不脱离基本线索的前提下,注意了历史发展的完整性,有了原因、过程与结果的叙述。岳麓版还特别突出了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即到宋代为止,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地方再也无法反叛中央了。但也存在内容纠缠不清的情况,如教材在讲汉武帝的措施时,把建立中朝放到了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来,明显不合,其实古代皇帝们的各种措施,一定是既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亦有加强皇权的,两条线索的完全划开似有僵化之嫌。人民版则不局囿于列举制度,也没有两条线索的清晰描述,而把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围绕这一特点,阐述了法律制度、选官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和监察制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个版本中只有人民版另起一课,专门阐述了王朝更迭、阶级斗争对政治制度演进的影响。人民版弱化了从汉到元的时段性,而是把这一阶段放到了政治文明的进程中去,人民版虽然没有严谨的线索,但它以更宽阔的胸怀容纳了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优秀成果——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同时,四个版本中,也只有人民版谈到了人民群众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把政治制度这一上层建筑的东西从单纯的统治阶级的历史拓展为全人类的历史。在思维训练素材方面,四个版本的教材都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下了大功夫,包括阅读材料和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能力。教材的编写都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注意了历史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注重论从史出、探究学习等。人教版所设问题清晰而明了,直指课标要求,如“从汉到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这两个主题问题直接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外,人教版以“学思之窗”、“学习延伸”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信息(元达鲁花赤铜印)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还引导学生把历史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如“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这一问题的设置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大象版最具特色的细节处理,在于把同一时期外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列在教材的页眉上,有利于学生中外联系与比较。其课后的“要点回顾”列出了五个古代主要政治制度,亦体现了大象版以官职史为主体内容的编写精神。岳麓版是几个版本中引用古文原典最多的一个版本,无论是阅读材料还是小字部分,很多以原文引用,在一定程度加大了阅读课文的难度,尤其课后的活动建议“参考柳宗元的《封建论》,写一篇《论封建》或《郡县论》的小论文”,中学阶段的语文和历史教材中都没有涉及《封建论》一文,这一要求显然不是大多数同学所能达到的。人民版所引用的素材是最丰富、最脱俗的,无论是圣旨、玉玺、瓦当、殿试金榜还是象牙腰牌,都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中的“议一议”、“想一想”注意了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有理论深度,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减轻了教师设计思考题的难度。同时,课后的“自我测评”和“材料阅读与思考”难度较小,学生完成起来比较顺畅。三、在比较中得到的启示 第一,新课标下政治史教材的编写应当突破旧框架,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反映政治文明的进程。从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各版新教材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编者在编写教材中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精神。四本版本的编写者解读课标后,在细节的处理上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体现了教材的多样化,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的注重制度史研究,有的注重政治史的整体发展,有的注重文明演进史的进程;在选择典型材料服务于主题上,也各有不同;在学生思维训练方面,各版教材都尽力突破了传统题型和思维模式,把学生的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编者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活跃的思维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总体前进。新课标下政治史教材应当如何编写?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历程应当如何描述?笔者认为,政治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现象、政治人物和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就是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由此而派生出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区划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等,政治现象包括反映了阶级关系和斗争、王朝更替治乱兴衰的改革变法、政策调整、统一与分裂的战争、宦官外戚专权、朋党之争等等,中国古代的政治人物主要是帝王将相,政治思想便是这些人物的思想与言论。编写者要在解读课标中,理解课标关于政治文明编写的目标,选取历史进程中的细节反映重大的发展态势,这些细节不是指琐碎的内容,如克拉潘所说“历史是一件无缝的天衣……这件历史天衣的变化往往是极其缓慢而难于觉察的。”但是我们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这无缝的天衣里边有许多“接缝”和“新的材料”,这就是我们所指的细节了。新课标如是说:“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由课标我们可以知道,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应该是对古代中国政治活动了解的重要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除了了解外,还应当发现其规律、探讨其作用及影响,汲取其精华并去其糟粕。我们在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中,不应该只从制度本身看,而应该汇通与制度相关的史实来研究,笔者赞同岳麓版及人民版的做法;同时,任何一种政治制度背后必然有相关的政治理念,人民版专设《百家争鸣时代的政治设计》一个专题,探讨了各派政治主张,为后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思想上的理解作了铺垫。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弊。因此遂为后世所传袭,此即中国历史传统一种不可推翻的力量与价值之具体表现。”例如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无疑是辉煌灿烂的一笔,直到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但几大版本对于这一政治制度均着墨不多,这对于学生全面认识、正确评价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利的,同学们心目中《范进中举》中的科举危害留给他们更深刻的印象,历史教育功能中的理性分析与全面认识的功能未得到发挥。第二,新课标下的政治史教学,老师应当吃透课标,研读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标取代了教学大纲,意味着教学的最高“指挥棒”从不可动摇的纲要性文件变成了有弹性的课程标准,一标多本下的教材也不再是教学唯一的蓝本。吃透课标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起码的态度,以前那种“教学就是教教材”的思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例如课标中的“列举”“知道”“了解”“说出”“简述”等行为动词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概述”“理解”“说明”“归纳”等行为动词属于理解层次的要求,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则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此处引自《中史参》2006年第1、2期合刊《中国近代史内容(必修一)——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主编朱汉国教授访谈录》),教师们只有逐步吃透了课标中的各种要求与表述,才能合理地运用教材和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和引导。例如“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中,汉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是几个政治制度建设比较集中的朝代,这几个重要的时期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波浪式地向前推进。而北宋政治制度的演变又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虽然有的版本对北宋着墨不多,但如果宋代的变化讲不清,就无法理解明朝为什么会一下子废除丞相,更无法理解为什么宋朝积贫积弱。那么,如何从文官对武官的制约以及相权的一分为三说明这一时期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教师可以在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础上,把林冲、潘仁美、杨继业、岳飞、童贯等同学较为熟悉的人物及相关事件联系起来,深入浅出的让学生们深入久远的历史,从而产生亲切感。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时间上的、制度沿革还是思想变迁的,都在强调知识体系内的线索,我们贪大贪全地总揽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规律,却往往忽视了历史学科最大的魅力在于其血肉丰富的细节,并且充满着无数的偶然性。因此,我们注意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历史学习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在寻找各种规律的同时要注意各种素材与细节的运用。透过“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内容通观四个版本的教材,我们感谢编辑们给广**生带来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教材,让我们从质的方面感受到了新课程的变化及带来挑战。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全面贯彻新课标精神,编写出令广**生欢迎的新教材,是广大学生、一线教师及专家们共同期待的目标。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

1.学院简介

艺术与设计学院依托武汉科技大学综合性、多学科优势,整合机械自动化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于2006年组建成立。

学院地处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科研条件完善,拥有独立的学院大楼(逸夫楼)、1300多平米的专业展览馆及艺术图书分馆,在校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共1200余人。

学院现设置有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绘画与公共艺术四个系及造型艺术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开设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绘画等6个本科专业,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管理学术硕士学位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

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主要来自于国内知名院校毕业生及国外留学人员。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5人;高级职称比例占比66%,45岁以下教师100%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有全国优秀教师、省**突出贡献专家、校级教学名师等6人。

学院坚持把教学质量作为发展生命线,大力提高教学投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模型、图形、陶艺、摄影、计算机辅助设计、玻璃艺术、手工艺术等14个实践分场,建有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8个;学院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入选专业1个、校级品牌专业1个、校级综合改革专业2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奖1项。

2.招生目录

2022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考研招生专业目录

3.考试大纲

3.1 设计管理考试大纲

709《公共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旨在考察考生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发展趋势情况,领会和总结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训练思维,学会运用公共管理原理来识别和分析公共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提升公共事务管理水平与服务品质。

二、考试要求

一方面,要反映教学大纲内容,突出重点与难点;另一方面,力争做到具体化、规范化。对学生能力要求上分为识记、理解掌握和应用三个层次。其中,识记是要求学生知道本课程相关概念、方法和原理;理解掌握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比较全面地把握,实现知识的体系化;应用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原理及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参考教材

教材:

《公共管理学》,汪大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2014年11月第7次印刷

参考用书:

1、《公共管理学》,徐双**编,科学出版社,2021年2月第一版

2、《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蔡立辉、王乐夫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第二版

3、《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欧文?E?休斯著,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四版

四、考试形式

闭卷

五、说明

1、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试卷试题的组配考虑试题的内容和知识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2、题型: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或综合应用题)。

3、考试采用笔试闭卷形式,时间为180分钟。

852《艺术管理理论》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852艺术管理理论

英文译名:Art Management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设计管理(学硕)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艺术管理理论是一门针对报考我院艺术管理专业(方向)的统一初试科目。本科目注重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对艺术管理的理性思考及理论研究视野,是否有宽厚的艺术学理论知识体系和艺术管理研究基础的理性思考和系统辨析能力。重点考察艺术学、管理学和艺术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艺术机构与组织、艺术管理者的素质、艺术展览与策划、艺术市场及营销、财务管理与法律法规等内容等知识体系。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艺术组织与机构、艺术管理者的素质(占约20%)

艺术展览的历史沿革、展览策划实务(占约20%)

艺术市场与行销、艺术赞助(占约20%)

艺术管理中的媒体与传播、财务管理与法律法规(占约20%)

中国艺术管理的现状、问题、对策与展望等综合论述(占约20%)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试题满分150分。

1、简答题:3题,60分。

2、论述题:2题,9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艺术管理概论》,曹意强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6月

3.2设计学考试大纲

502《专业设计A》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502专业设计A

英文译名:Professional Design A

课程性质:专业设计课

适用专业:设计学(学术型硕士学位)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专业设计A是一门针对报考我校设计学学硕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统一初试科目,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个专业方向试题进行答题。本科目注重考核学生对设计专题及前沿理念的敏感性、设计方法和技能运用的灵活性和设计思维的创造性。具体考察报考者独立思考提出并解决设计问题的分析能力、设计构思的拓展能力以及设计实践的应用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1、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占20%)

根据考题说明所给出的背景,结合自身专业方向,明确指出设计提案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不少于300-500字;要求分点陈述,可结合图表分析。

2、设计提案草图(占20%)

根据前述问题及分析,做出3套设计提案,并结合草图附简要设计提案说明。

3、设计表达(占60%)

选择其中一套设计提案进行深入设计,按自身专业方向进行相关要求的设计表现和制图,充分表达设计思想及内涵。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试题满分150分。

1、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30分)

2、设计提案草图(30分)

3、设计表达(9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1、考试形式为笔试,自带相关绘图工具(学校提供考试用纸),

2、考试时间:6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不限参考教材,考生根据我校艺术硕士专业招生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备考。

711《设计史论》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711设计史论

英文译名:History and Theory of Design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设计学(学术型硕士学位)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设计史论是一门针对报考我院设计学学术硕士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统一初试科目。本科目注重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广阔的设计研究视野,宽厚的设计历史研究基础和综合理解及建构相关设计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能力。重点考察设计学概论中提及的相关知识:了解各种流派风格以及中西方设计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演变规律,理解当代设计学科的界定,掌握设计行为策略与方**以及设计价值与责任和设计生态学等相关理论。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设计学学科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占20%)

中国与西方设计发展历程及特征(占20%)

现代设计发展中关键历史时期及其设计风格流派(占20%)

设计生态学等设计学相关理论综合论述(占40%)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试题满分150分。

1、名词解释:4题,60分。

2、简答题:2题,40分。

3、论述题:1题,5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设计学概论》(修订版),尹定邦主编,邵宏等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2月第2版

《中外设计史》,耿明松编著,中国清工业出版社,2017年11月

《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中国设计生态研究》,丛志强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18年04月

3.3艺术设计考试大纲

501《专业设计B》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501专业设计B

英文译名:Professional Design B

课程性质:专业设计课

适用专业: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专业设计是一门针对报考我校艺术硕士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统一初试科目,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个专业方向试题进行答题。本科目注重考核学生对设计专题及前沿理念的敏感性、设计方法和技能运用的灵活性和设计思维的创造性。具体考察报考者独立思考提出并解决设计问题的分析能力、设计构思的拓展能力以及设计实践的应用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1、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占20%)

根据考题说明所给出的背景,结合自身专业方向,明确指出设计提案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不少于300-500字;要求分点陈述,可结合图表分析。

2、设计提案草图(占20%)

根据前述问题及分析,做出3套设计提案,并结合草图附简要设计提案说明。

3、设计表达(占60%)

选择其中一套设计提案进行深入设计,按自身专业方向进行相关要求的设计表现和制图,充分表达设计思想及内涵。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试题满分150分。

1、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30分)

2、设计提案草图(30分)

3、设计表达(9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1、考试形式为笔试,自带相关绘图工具(学校提供考试用纸),

2、考试时间:6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不限参考教材,考生根据我校艺术硕士专业招生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备考。

712《艺术设计史论》考试大纲

课程:艺术设计史论

英文译名:History and Theory of Art Design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艺术设计史论是一门针对报考我院艺术硕士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统一初试科目。本科目注重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广阔的艺术设计研究视野,宽厚的艺术设计历史研究基础和综合理解及建构相关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能力。重点考察艺术设计概论中提及的相关知识:了解各种流派风格以及中西方艺术设计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演变规律,掌握设计与科学技术,设计方法、程序与管理,设计的哲学以及设计价值与责任和设计生态学等相关理论。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中国与西方艺术设计发展历程及特征(占20%)

艺术设计发展中关键历史时期及其设计风格流派(占20%)

设计方法、程序与管理,设计的哲学,设计与科学技术,设计与文化等相关知识和理论(占30%)

设计生态学等设计学相关理论综合论述(占30%)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试题满分150分。

1、名词解释:4题,60分。

2、简答题:2题,40分。

3、论述题:1题,5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艺术设计概论》,李研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

《中外艺术设计史》,王顺辉、林学伟著,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中国设计生态研究》,丛志强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18年04月

3.4工业设计工程考试大纲

337《工业设计工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337工业设计工程

英文译名:History and Theory of Industry Design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工业设计史论是一门针对报考我院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的统一初试科目。本科目注重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广阔的工业设计研究视野,宽厚的工业设计历史研究基础和综合理解及建构相关设计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能力。重点考察设计学概论中提及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工业设计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流派风格以及中西方工业设计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演变规律,并对工业设计工程相关领域的知识点有系统且准确的认识,对工业设计中的工程方法有清晰且深入的理解。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现代设计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占20%)

中国与西方工业设计发展历程及特征(占20%)

现代工业设计发展中关键历史时期及其设计风格流派(占20%)

人机工程学、产品结构设计等工业设计相关理论分析与论述(占40%)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试题满分150分。

1、名词解释:4题,40分。

2、简答题:2题,40分。

3、设计分析题:1题,30分。

3、论述题:1题,4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设计学概论》(修订版),尹定邦主编,邵宏等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2月第2版

《工业设计史》,何人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

《人机工程学》,吕杰锋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503《专业设计》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503专业设计

英文译名:Professional Design

课程性质:专业设计课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工程硕士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专业设计是一门针对报考我校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的统一初试科目,主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设计构思的拓展能力以及设计实践的应用能力等对特定命题的综合设计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1、设计思维(占40%)

根据考题说明所给出的背景,明确指出设计提案的内容,并通过设计分析、定位、创意、推敲等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分点陈述,可结合图表分析;主要考察设计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发散性、创新性等。

2、设计表现(占30%)

根据前述问题及分析,做出设计提案。通过设计草图、效果图与工程制图、设计说明;主要考察设计表现技能的熟练程度和表达效果,以及正确完成工程制图的能力。

3、设计表达(占30%)

对设计提案进行深入设计,进行相关要求的设计表现和制图,充分表达设计思想及内涵;主要考察设计方案的美观性、新颖性、可行性与经济性。

三、试题类型及比例:

试题满分150分。

1、设计思维(60分)

2、设计表现(45分)

3、设计表达(45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1、考试形式为笔试,自带相关绘图工具(学校提供考试用纸),

2、考试时间:6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不限参考教材。

内容来源: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两个都不错。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历史与理论及设计艺术实践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1、中外设计史论,2、现代设计理论与文化,3、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4、数码艺术与信息设计,5、视觉传达设计及应用研究,6、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及应用,7、服饰文化理论及应用,8、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

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主要包括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3个硕士点。材料学的研究方向有:功能包装材料、 高分子改性与复合材料、 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 材料的失效及控制、 水处理技术与材料、 生物纳米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材料加工工程的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功能化、 材料合成与制备加工先进技术、减振缓冲材料的设计及应用、粉末近型成形新技术与理论、塑料模具CAD/ CAE / CAM、包装防护原理与技术、包装印刷过程与设备等;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芯片与生物传感、生物物理、功能材料、药物和天然产物等。其中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正积极筹建博士学位授权申报。

设计是艺术类的

包材是理工类的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