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高考落榜逆转人生的名人故事

高考落榜逆转人生的名人故事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5
  • 发布时间:2024-05-12 04:25:09
伴随各地陆续放榜,一个或失望或澎湃的假期即将到来。其实,一次成绩甚至几年的求学经历,并不足以决定人生。看看“大咖”们的高考故事吧,或许能获取新的能量!   影视界   汤唯:落榜后的三年努力  1997年,汤唯高考落榜,父母让她进
内容详情

 伴随各地陆续放榜,一个或失望或澎湃的假期即将到来。其实,一次成绩甚至几年的求学经历,并不足以决定人生。看看“大咖”们的高考故事吧,或许能获取新的能量!

  影视界

  汤唯:落榜后的三年努力

 1997年,汤唯高考落榜,父母让她进了职业模特队。但他们说:“要想真正在演艺圈有前途,还得有文化!”于是,虽然身在模特队,每天训练、表演完毕,汤唯便会捧起书。

 1998年,汤唯参加中戏暑期表演培训班时,当时一位导演系的指导老师,建议她去考导演系。在一位导演系朋友的帮助下,她突击学习导演系基础知识,结果以专业课第三的成绩拿到了准考证。然而,却因文化课没有通过再次落榜。

 最终,历经3年不懈努力,2000年汤唯终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看看她今日的成就,你便知道当年那份付出是值得的:2010年出演《月满轩尼诗》获得华语**传媒大奖最佳女演员奖;2011年凭借**《晚秋》分别在韩国百想艺术大赏、韩国影评奖等十余个评选中荣获最佳女主角奖;2013年主演《北京遇上西雅图》荣获上海影评人奖、中国**导演协会等奖项。

  李安:二度落榜的“失意少年”

 作为当今世界影坛华人导演的翘楚,谁能想到,在高考面前,李安也曾是个“失意少年”呢?

 从高一起,李安便梦想成为一名导演。不过,他的求学路并不顺利。第一年考大学,李安以六分之差落榜;第二年再度以一分之差落榜。据李安回忆,二度落榜时,整个家庭犹如遇到了世界末日。

 直到第三年,李安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艺专影剧科。据他形容,这是自己“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那时他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在舞台上,李安找到真正的自己,并最终在**领域里大放异彩。

 时至今日,李安在**史上做出的贡献已经无需多言:1995年,凭借《理智与情感》,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1999年,因执导《卧虎藏龙》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2006和2013年,凭借《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成为首位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导演。

  传媒界

  王小丫:高考数学20分

 1985年参加高考时,学习严重偏科的王小丫,数学只得了20分。第二年复读,虽然最终考入了四川大学经济系,但数学依旧没有及格。不过,这并没有影响王小丫后来的职业生涯。进入职场后,她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成为中央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

  孟非:数理化三科总分不足100分

 1990年高考,孟非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还不到100分。落榜后的孟非,做过搬运工、报社印刷小工、保安。一个偶然的机会,孟非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接待员,并最终找到了通往传媒行业的大门。

 1992年至1996年,孟非在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担任摄像,开始了新闻工作生涯。2002年因主持《南京零距离》而成名,到2012年获得第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鹰奖最佳主持人”奖,现在的孟非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主持人”。

  商界

  马云:和数学“死磕”

 当无数创业者仰望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时,不少人并不知道他也曾是个失意的考生。

 1982年,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虽然高考志愿是北京大学,但他那年的数学仅考了1分。

 几番纠结后,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再次走进高考的考场时,他的数学成绩只有19分。20岁那年,他第三次走进考场。这一次,他的数学成绩达到了79分,总分比本科线差了5分,并入读杭州师范。

 随后,由于杭州师范英语系刚升到本科,报考学生不足,他成为几个英语成绩较好,可以直接专科直升本科的幸运学生之一。

 如今,那个在高考中狼狈的少年,已经成为无数草根创业者的偶像。正是因为他曾经的失败、平凡的出身和如今的辉煌成就,让无数的普通人看到了触手可及的梦想。如果当年,他在高考失利后选择放弃,怎么会有今天风生水起的人生?

 6月23日晚,阿里巴巴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云回想起自己高考又一次失利的那个夜晚,百感交集,他给失意考生写了一封信:

 我想你这几天肯定很失落,我理解!因为我有过两次同样的经历。

 特别是第二次高考失败,我记得发榜那天晚上,自己和几位同样没有考进大学的同学一起,躺在老浙江图书馆门口的平台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惆怅……怕被人看不起,怕被家人埋怨,怕自己会永远抬不起头,怕自己没有未来……

 人生变化无常,今天的顺利未必未来就一定会成功。今天不成功也不意味着未来就没有机会。

 有些人是天生会读书,会考试!我们不会考试,我们也许不如别人会算会背书,但在其他地方我们并不比他们差。

 也许我们生下来不是为了考试的,但我们会努力干活、努力工作!我们也许确实需要考几次才会成功。我们的运气不是在考试中,我们的运气一定是在其他地方!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今天的成绩。但我相信这辈子总有机会是等着我的!有些机会是别人的,嫉妒羡慕也没有用。那些天生会读书的人是命,但我们这些不太会读书和考试的人却未必没有我们的运气,只要我们坚持做我们喜欢的事,并努力把它做好、做完美!

 当然读大学还是很重要的。坚持再考几次吧!未必一定要进名牌大学,但考进大学还是非常有用的。连普通大学也考不进,那你还是有点自己的问题的。不要放弃,再来一次吧。

 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考进或考不进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你一定有自己的机会的。

  马云

  2015年6月23日

 PS. 刚刚出国回来,和高考失意的同学交流,想想我倒霉的时候真是多了去了……高考失败算个啥!我发现很多成功的人都有过高考失败的经历的,重要的是他们从没有放弃过努力!

  俞敏洪:英语33分的落榜生

 复习了10个月左右,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的录取分数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然而,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分。

 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再度落榜。

 1980年高考,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再次报了北大。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8月底,俞敏洪的同学们几乎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他却什么也没收到。终于有一天,县教育局长在电话中对俞敏洪说:“你的录取通知下来了。”

 那个曾经英语只考了33分的落榜生,在后来创办了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领头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潘石屹:辗转报名,参加高考

 1979年高考前8天,潘石屹被一辆卡车撞断了肩胛骨。知道自己没考好,他立即在另外一个县以“石屹”这个名字报考中专,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兰州培黎石油学校。1981年从培黎学校毕业后,潘石屹又以整个石油部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石油管道学院。

 1984年,潘石屹毕业被分配到设在廊坊的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每天下班之后,潘石屹就将各种计划样本拿出来背,最后,这些数字小数点之后的好几位都能记得住。渐渐,他收获了领导的赏识。

 不过,他依旧不愿甘于现状。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所有的家当,怀揣80元辞职南下。历经数年努力后,那个在高考前摔断肩胛骨的“悲催考生”已经成为中国地产界大鳄级人物。

  陈剑平:从高考落榜到生物满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小时候的兴趣是做木工,一心想当个木匠。

 读高二那年,陈剑平家的一位邻居考取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乡亲们就和他开玩笑:人家考大学了,你真打算当木匠啊。这几句话触动了陈剑平。

 在第一年落榜后,他选择复读。第二年,当他考入浙江农业大学时,生物居然拿了满分。全省范围内,获得这一成绩的只有3人!

 随后的科研路,更加证实了他的实力。1990年,27岁的陈剑平在英国进修时,首次揭示禾谷多黏菌与其传播病毒的内在关系,一举攻克了30年科学难题。

 之后的20年间,陈剑平一次次突破国际植物病毒学发展瓶颈。1995年起,陈剑平带领的团队筛选出一批对全球大小麦黄花叶病毒免疫的新抗源,合作培育出3个抗病品种,累计推广400多万公顷,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高考,或为加速器,或为刹车阀,一快一慢都是经历。等到回头看时,才发现,它只是长跑路上云淡风轻的一念~~

本人15岁,因为中考失利,对人生没有信心,不是很想活着怎么办,每天都很压抑,我该怎么办?

梁启超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国进步。”

满眼的少年,少年,少年!可见少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从国家到社会,从上到下对少年总是抱着最美好的期许,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天才少年被广泛关注、吹捧的原因。

谈起少年,就觉得应该与平庸相斥。可是智力再超群的天才,也只是一个孩子,过多过早的将他暴露在社会大众的镁光灯下,这是否合适还值得争议。

但眼观曾经的“五道杠少年”黄艺博,最终却泯然众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天才为何最终沦为路人?到底怎样的成长方式,才适合这群天才少年的成长。这不仅是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对全社会发出的提问。

少年老成,真的就好吗?

黄艺博出生于湖北武汉,受母亲和外婆的影响,这个一两岁的儿童就已经在耳听目染下熟知了许多历史故事。并且已经将《上下五千年》和《资治通鉴》白话版的许多历史书都看了个遍。

一般一两岁的小孩还根本不会识字,黄艺博就已经熟看了很多成年人都不会翻看的书籍。甚至,当其他小朋友正捧着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的时候,黄艺博就已经开始看新闻联播了,并且从七岁开始就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

2015年,黄艺博还将自己获得的“武昌区**奖学金”两万元捐给了湖北省水果湖高中树人教育基金。

从小到大,黄艺博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一直被当作同学们的榜样和标杆,在他的身上笼罩着“全国五星雏鹰奖章”、”全国十佳少年”提名奖、全国“百名中国优秀爱好少年”和湖北省“十佳少先队员”、湖北“首届美德少年”等诸多光环。

但是,尽管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耀和光环,还是有人发出质疑,“模仿大人语气的博文、官相十足的照片,以及两岁开始对时政的关注,这样的教育,真的值得推崇吗?”

泯然众人矣,现代的伤仲永

黄艺博后来的经历仿佛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在2016年,黄艺博通过自主招生进入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公示名单,即只要黄艺博在高考时分数达到一段线,他就可以被武汉大学录取。

但谁都不会料到,曾经的神童黄艺博居然在高考发挥失利,只考了477分,最后只能进入了一所名叫武汉学院的独立学院,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天壤之别。

这的确令人出乎意料,难道昔日的神童已经变成了现代版的伤仲永,泯然众人矣?天才到普通人的转变,竟然如此容易。有人认真的思考过这背后的原因吗?

第一,过早地曝光在大众媒体之下。大众对于黄艺博高考失利的惊讶,很大程度上要将归结于媒体的炒作。

天才必然受到万众瞩目,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普通人对于天才的向往和崇拜的心情总是异常澎湃的。但黄艺博从一两岁时起就生活在了社会媒体的镁光灯下,一举一动都接受着大众的眼光。

首先是,给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自全社会的巨大关注,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孩子从小生活在视中,不说是否会养成虚荣、骄傲的个性,媒体给予的过多关注和炒作给这个孩子人为的营造出了一个“楚门的世界”,容易给让孩子产生一种自我中心的错觉。

过度的宣扬,还在无形中把黄艺博推上了进退两难的局面,社会舆论的压力让黄艺博必须是天才,这样黄艺博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丧失试错的能力,因为社会已经不能够接受一个天才的犯错。

其次是,很多媒体的不负责任,为了夺取眼球,总是把事实夸大处理。并不是在否认黄艺博的优秀,只是这种优秀的程度,媒体有没有在此基础上添油加醋,这实在令人怀疑。

就是因为媒体的不断炒作,让大众把天才少年这个标签在黄艺博身上贴的死死的,所以一旦我们发现黄艺博并没有那么传神之后,反差就显得格外强烈了。

第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总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举足轻重。有句话叫,会玩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

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黄艺博从小就与众不同,总是超前的在完成着他的人生游戏,虽然经验集的多,但是当孩子手里的玩具被替换成《资治通鉴》,乍一看,这简直就是伤仲永的翻版。

但是,你能要求一个两岁的孩子,看懂什么?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你又怎能要求一个如此小的孩子看透。过早的将孩子成人化,看似成熟的孩子,待其成年后,内心也未必是真正成熟的。因为当初家长的急于求成,就像是孩子幼苗成长的催熟剂,被催熟的果子,又能有多少营养价值。

黄艺博就是在拔苗助长式的家庭教育中长大,这里意不在说黄艺博只是一个被父母高要求的普通人,并不否认黄艺博是一个天才。

但是,更重要的是,家长有让孩子学会去“玩”的职责。明明是青春纯真的童年,却被培养成这样老成,模仿着大人的语气,写着看似成熟的文章,什么都没有经历过,又哪来的深刻的感悟呢?

有人说,玩物丧志。实在不敢苟同,玩物丧志,那是要看玩的是什么以及玩的程度。对于年幼时的黄艺博来说,玩的再多都不为过,反而应该多玩,玩游戏的过程,总是会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一个天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定是非常优秀的。

第一,当下教育体制的悲剧。应试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狭隘了对优秀的定义,我们对优秀的概念,总是潜意识的停留在“成绩好”“分数高”,但却忽略了创造性、革命性、跳脱性的人才。

黄艺博从小到大就完全符合一个“乖”孩子的所有特征,但是“乖”孩子,难道不是当代教育的一种悲剧吗?我们对这张优秀畸形的追求,导致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在操着未来的心,很多孩子都在做着未来的题。

幼儿园的孩子在学小学的知识,小学了就要开始学习初中的课本,到了初中就要开始补习高中教程,到了大学,反而要开始学习幼儿园的东西。这种本末倒置的轮回,让整个社会不断贩卖着焦虑。

教育,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在什么时候就做什么时候该做的事,这样才合理。人类脑力智力的发展,也是要不断的慢慢成长。黄艺博即便本就是个天才,毕竟两岁已经可以翻阅《上下五千年》的孩子,也是不多的,但有,必要吗?

经济学中的超前消费,我认为在教育中一样不可取。但是正是现在的教育制度,要想在考场上赢过别人,按部就班就注定落后,每个人都力争有更高的起跑线。这也许不是很多人的意愿,但是客观条件因素已经替他们做出了选择。

伟人曾经说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是一个多么青春美好又充满力量的词语啊!少年,就应该有少年的模样,朝气、蓬勃,从不惧怕犯错,正是年轻,才有试错的成本。

少年应该有血气,而不要活成了一个“优秀”的傀儡,希望少年要活成少年,这个社会也要允许少年活成少年。

高考失利对一个人的影响大吗?

中考是人生的全部!还是什么有人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那么对于那些高考失利的人就该成天抑郁?你可能还小,可能好胜心强,也可能失利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好好努力,中考只是一部分,只是垫脚石,因为失利,你就怀疑以后的人生,15岁你知道的未来还有很长,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谁都会遇到低谷期,想想之前的我因为学不懂物理也有活不下去的念头,当我最后又不认输的念头,我又静下心来去和它耗我真的不相信可以败在这上面,这算的了什么,只是缺乏那个耐心和勇气,当你感觉很难得时候你该知道没有一个人会活的很轻松,你凭什么说你很难,输了就爬起来再战,难道你那么容易被打败,你到底输给了中考,还是输给了自己,任何事情都忘往好处想,即使发生了,也坏不了哪去,人生很精彩,未来可期,当你不放弃充满自信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你战胜一次次磨难和挑战,你会发现也不过如此,享受开心或者不开心的点点滴滴,在这个过程中有苦有乐,想想你想去的城市,你想做的事,一次中考算什么,看你的心态了。

沈阳16岁少年欲跳河轻生,情绪极度失控时拨打了110!结果如何?

我觉得高考失利对一个人的影响挺大的。

对于那些高考失利的人来说,这可以是一种挑战,一种锻炼,一种考验他们面对生活中大起大落时的处事能力的机会。高考失利,可以让一个人感受到生活的苦难与不易,让他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明白人生中总有一些不如意之事得去面对。勇敢的面对高考失利,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能够让其更快的跳出高考失利的牢笼,更快的理解人生的多彩。这样看来,高考失利对其的成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其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一件可以让其成长的事。

当然,如果一个人在面对高考失利时,欲生欲死,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看来,高考失利对其的影响是恶劣的,是不利的。他可能会因为这个事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当然,这样的情况虽然不多,但也是有的,也说明了高考失利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

我有两个同学,他们同样是高考失利,可是到现在他们却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同学一号在高考失利后坦然面对,认为这是一种考验,这是对他的锻炼。而后重新振作起来,走上了复读的道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考上了985重点大学,而今在学校中过的风声水起,实在滋润。同学二号的生活却截然不同,他在高考失利之后,一蹶不振,看什么事都没有任何意义,觉得上天不公,觉得生活抛弃了他。之后,回到老家务农,却也努力,每天无所事事,田中瞎逛,至今还生活在高考失利的阴影中,无法跳脱。还是一事无成,每天啃老。从我同学的身上事迹看来,高考失利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正确的面对他,才有可能有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

沈阳16岁少年欲跳河轻生,情绪极度失控,拨打了110。最后获救,被五位警官回来捡回了一条命。同时他又加了孙警官的微信,表示感谢并保证以后不会再做这一类的傻事。

在7月22日一通报警电话打到了110,里面有一位男子称自己想要跳楼**,但是又将电话挂掉,民警曾多次拨打他的电话,但是都被挂断。民警便立刻赶到了他所说的那个楼层,在赶往案发地的当地,那位男子接通了电话,并表示自己已经没事了,但是没有看见人随行的孙警官想要再找一找,万一他要是还想不开,找了另外一个道路去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非常可惜的。

警车找这位男孩子的时候,这位警官便不停的打这个男生的电话,但是这位男生就都将电话挂断,最后又突然间要求与这位男生视频通话,突然间就看到这位男子在桥上,便立刻组织相关民警赶到桥面上制止他的行为,同时安排几名民警办成路过的行人,这个男孩子正处于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如果强行的扑上去,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便扮成路人跟他打招呼,说这么晚了在这里干啥?突然间他就情绪失控便要往桥下跳,五个警察一起扑了上去,将他拽了回来。

将这个男孩子带到警察局之后,他也交代自己是因为家庭和感情上的原因,便一时想不开,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警察也是联系了他的家人,将这位男孩子带回去。临走之前这位男孩子还要了一直给他打电话的孙警官的****并表示自己不会再做这种傻事,而且如果自己再做这种事情,就对不起这几位警官大半夜出警救人。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