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好写景作文,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进行有目的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既要选择恰当的观察方向、角度、顺序,有时候还要变换这些因素,以便达到最佳的观察效果,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景物的特征,注意地理条件、气候变化、季节转换对它的影响,还要注意观察景物的动态特征,并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与眼前的景物联系起来,展开海阔天空的联想。如写到早上的霞光,联想到生气勃勃的少年儿童;写到贵如油的春雨,联想到小麦、油菜对雨水的期盼和未来的丰收景象;写到古老的长城,联想到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也可以联想到古代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奴役、压迫,歌颂新生活的美好……下面从不同的方面来谈谈如何写写景作文:
1.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万物变化,百姿千态。特别是那各种各样的植物,各个部位的形态和颜色都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呈现出不同的景色。我们要写好春夏秋冬,必须注意不同的季节特征,写出它们的明显差异。如春天的冰雪融化、草木吐绿、百花盛开……夏天的骄阳似火、天气炎热、荷花吐芳……秋天的秋高气爽、田野多彩、果实喜人……冬天的冰天雪地、寒气袭人、万物枯萎……同时要能用自己手中的笔把植物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形状和颜色描写下来,并把前后有关的情况交代清楚。这样,就好像在不同的时间拍了一张张彩色照片。这些彩色照片就是美妙无比、各具特色的春夏秋冬“四季图”。而要描写好春夏秋冬的景物,首先要注意在平时积累资料。要有计划地在不同季节对同一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并记下观察日记,这样,写作时才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写出一篇好文章。其次要注意观察的连续性。比如有一篇名为《苹果树》的文章,在描写这棵苹果树的特点时是按冬、春、夏、秋的顺序写的。文章描写冬天的苹果树,重点写了枝的形状;写春天的苹果树,先用说明的方法写树根吸收汁水输送到树干、树枝和嫩芽,再重点写了叶和花的颜色;写夏天的苹果树,重点写了花和果实;写秋天的苹果树,重点写了果实的颜色。这正是因为作者平时注意观察,对苹果树在四季不同的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写作时才能绘形绘色,笔下生花。
2.日月星辰。日月星辰,是大自然的一只神奇的彩笔,它把辽阔无际的天空装点得绚丽多姿,分外妖娆。写日月星辰,就是把天空的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化描写出来,一般运用“随时变化法”来描写日出、日落等天空的景色变化。因此,必须要注意仔细观察时间的推移过程中,日月星辰所发生的细微变化,比如太阳在早上、中午、傍晚的色彩、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而月亮在一月当中,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像眉毛,有时像小船,有时像圆镜子……在描写时,要把时间的变化交代清楚,这样能反映景物变化的时间进程感。其次要抓住日月星辰光、色、形描写具体,如写太阳用“火红”、“金色”、“一轮红日”、“赤日炎炎”等词语,写月亮用“皓月”、“一弯新月”、“月光皎洁”等词语……这样,就可以使读者好像看到一场日月星辰变化的小**。如著名作家巴金在《海上日出》这篇文章中,就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时间顺序来描绘海上日出的瑰丽景色。全文抓住“色”和“光”这两个特点,描绘日出前后天空的景象是如何随时变化的。文章开始在交代了观日出是在船上以后,先写“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空由浅蓝变为红色,而且“越来越亮”,“一道红霞”的出现和它范围的扩大,这些形和色的变化表现出日出前的特有景色。文章在描绘日出时,光和色由淡变浓,瑰丽多姿。在日出过程中,作者用了“负着”、“向上升”、“冲破”、“跳出”、“发出”、“射”等富有象征力的动词,充分突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强大生命力。文章在描写日出后的景色时采用了两个镜头。第一个镜头是太阳“躲进云里”,但它的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深蓝的海,蔚蓝的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水天一色。第二个镜头是黑云笼罩太阳,继而又“透出重围”,是一幅光色变幻莫测、色彩万千的壮丽画卷。
3.晨午暮夜。晨午暮夜是一天中的四个阶段。描写晨午暮夜的景色,就要运用“日内变化法”对景物一天内不同时刻的景色进行描写。同一景物在一天内不同的时刻,景色是不一样的。采用日内变化法描写景物,我们必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并做到各有侧重,避免画面相似。采用日内变化法描写景物,不能改变景物的地点,但是侧重点可以变化。这样,才能做到同中有异,异彩纷呈。如著名作家刘白羽在《长江三峡》一文中,对于三峡的水光山色,就是根据一天中的时间推移,写出的景色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早晨,着重写露珠的闪耀和旭日下波光荡漾的江水;下午,着重写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夜晚,着重写渔火、灯标和船驶过时的江面。这一天之内不同时刻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描摹了三峡秋色。
4.风雪雷电。风雪雷电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描写景物,也要善于对风雪雷电进行历历如绘的再现,可以写风和日丽的祥和,也可以写风狂雪大的气势、雷鸣电闪的声威……可以用诸如“和风拂面”、“狂风大作”、“雷雨交加”、“大雪瓢泼”、“炸雷轰鸣”、“划破长空”等词语。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对风雨雷电做了这样的描写:“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红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连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别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千万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在这里,作者把狂风、暴雨、乌云、闪电、飞扬的尘土、狂舞的柳条等结合起来写,写得有声有色,写得细腻、逼真、生动,能让读者感受到风雨的狂暴,仿佛身临其境。
5.山川湖海。山川湖海是大自然坚硬的脊梁、宽阔的胸怀、流动的血脉。写好山川湖海,是写景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写好山川湖海,一是要注意观察,观察山的雄峻、水的汹涌、湖的静谧、海的浩渺;二是要抓住特点,探索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三是要展开想象,以便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摹绘等修辞手法,把山川湖海写得更形象生动,富有灵气。如一位小学生模仿《桂林山水》的写法,在《黄山游记》中写道:“黄山真高啊!高得望不到顶头,一个个山峦直插云端……黄山真奇啊!有的像‘仙人指路’,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猪八戒吃西瓜’,还有的像‘武松打虎’……真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黄山真险啊!上‘天都峰’的山路几乎是直上直下,与地面成90度的直角,非得拉着铁索,用力才能爬上去。”这一段描**是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使人看了不由得立即产生 “去黄山一游”的强烈愿望。
写景要按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⒉可以按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
⒊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想象来写。
⒋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若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乡村的今晚》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⒌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叶圣陶老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吗?
⒍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仿写型作文
壹.定义:仿写在古文中叫做摹拟。所谓摹拟作文,就是选取一篇古人的名作,研究其中布局构思、修饰、神韵等等技巧,然后仿照此文,作一篇文章。仿写是根据一篇或一段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立意方法等,按题目要求,进行临摹、模拟的一种写作方式。
贰.目的:本节让之目的在透过认识仿写的特点,了解仿写的种类,掌握仿写的要领,通过仿写训练,以提高写作水准。仿写不是生搬硬套,是自我消化后得心应手的运用。范文只是例子,从中受到启迪,得到点化,最终走向创新,画出自己的葫芦,这才是目的。
参.理论:自古至今诸多文人,有极端重视摹拟者,如果某人的文章中,有一句话不像古人,就斥责为野狐恶道;有极端反对摹拟的人,认为摹拟是扼杀文学生命的凶手;此外有一些采取中庸之道的文人。真可以说得上是各家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每一种理论的兴起并盛行,必定有它的理由,只可惜的是后代往往走火入魔,以致引得众多人们的忿怒,但是这个理论的本身并没有错误。我们只需将它拉回正途,不再钻牛角尖,不再走火入魔。
我们知道,学习书法有描红、映摹、移临、对临和背临等临帖的方法。如果初学书法的人不从临摹入手,自己一开始就独创,那麼他的书法一定学不好。当然临摹是有缺点的,一直临摹的人必定无法在书法上有登峰造极的一天。
在数学上也是如此,如果老师不教一些基本的数学观念,不在黑板上,做一些题目以为示范;不出一些题目为作业,并加以批改指示;在考试时,不出些题目以测验程度,学生能学会吗?其中老师作一遍,学生回家再作一遍,在作文上就叫做摹拟。
初学摄影的人要先看看名家的作品,明白其中的技巧,然后依样画葫芦一番,久而久之,才会自己创作出颇有境界的好文章。在美术的学习上也一样。
同样的,若写文章不从临摹古文名作入手,也必定无法体会古代大家的宗庙之美和百官之富。试看古代大家扬雄取法易经、论语和尔雅,而作太玄、法言和方言。韩愈、欧阳修、苏轼等,没有一位不熟读古文,拟摹古文,以致融会贯通,再创新发朗,自成一家。因此摹拟应该是很重要的方法。
摹拟是学习文章的一项方法,但是摹拟文章是十分辛苦的。学生也许会排斥它,因为以前是「我手写我口」,把自己想的写出,这是多麼简单的事,但是如今要受古文的章法控制,不能为所欲为,写所欲写。在避难趋易的心理因素下,自然会排斥它。又有古人反对摹拟的意见可资运用,那自然更有理由地全力排斥了。我们应该了解摹拟的价值,以做答辩的妙方,并且要劝这些弱者,勇敢地面对现实,而不可以逃避困难。
肆.原则:(1)模仿的是形式和方法,感受和理解是自己的,因此要立自己的意,说自己的话;(2)模仿要有针对性,注意模仿那些对自已有启发的东西;(3)模仿要循序渐进,点面结合。
伍.方法:摹拟既然有其必要性,也有极大的缺失。我们应该如何去行,才能使文章进步,而不致於走火入魔呢?前面提到书法的临帖,有描红、映摹、移临、对临和背临等。文章的摹拟也有死拟和活拟的方法。初学作文的人用词不丰,思路阻塞,资料不足,可以死拟一些粗浅的文章。等到将来学识增长,就可以摹拟一些高水准的作品。在初摹拟的时侯,能够全然相似,自然很好。如果没有办法全然相似,自然不必特意地削足适履。削足适履是因摹拟而害意,那就是走火入魔的行为。古人摹拟文章甚至有舍弃当代的文词不用,偏偏要选用古代的文词的现象,凡是执意用古代文词,官制、地名等等,不用现代的,那也是走火入魔的行为。
至於学习的功力高了,就可以摹拟其中的风格、气势、神理和意境等抽象的高明法则。到了更高的层次,那就到自创一格的地步,如果不能自创,永远只求极像古文而已,那麼将难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就好像蜜蜂采花酿蜜,蜜中看不见花;又好像酿稻做酒,当酒造成之后,糟必须除去。韩愈学孟子的文章技巧,但是韩愈的文章中,已经看不出孟子;又如欧阳修学韩愈的文章,但是欧文中看不见韩文,这是脱胎换骨。如果后代的文人学习古文,却不能脱胎换骨,中国的文坛必定不会有如今的大进步,因此如果一生永远都只是摹拟,不会创新,那也是走火入魔的现象。
在摹拟前,应该把预备摹拟的文章,彻底地分析清楚,如果没有这一种功力,就应该查阅古今分析评论的意见,或者请教了解章法和修饰的人,否则必定无法摹拟得很恰当。此外尚需充份收集写作资料,如此才能运用自如。摹拟是作文不可以缺少的过程,初学时宜摹拟,学到了相当的层次,仍然要摹拟,那才会有更高深地领悟,正如有一些擅长书法的高手,也常常摹临。所以我们千万不可以忽视它的价值。
陆.分类:包含结构的仿写、表现手法的仿写、语言的仿写、立意的仿写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