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
1977年冬天,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1977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人;1978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1977年,刚刚复出的***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
扩展资料
77年高考第1位女状元,作文被人民日报刊登
她是我国第一批参加高考的人,是中国第一位女状元,其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被人民当作范文刊登她最终被北京大学录取。
刘学红得到高考的消息是在10月份,距离高考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且复习资料也不容易得到,学习条件更是艰苦。在当时,由于是知青,白天还需要到地里干活,晚上才有时间复习。在这样的情况,刘学红刻苦学习,勤奋努力,终于取得不俗的成绩。
刘学红高考成绩如何,具体得了多少分,当时并没有公布。但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前,人民日报就刊登了她地作文。作文由于文笔细腻,感情真挚,一时广为传诵,引起轰动。因此很多媒体在报道地时候就认为她是当时的高考状元。
百度百科-恢复高考
葛军出了2004年、2007年、2008 年、2010年4个年度的试卷。
葛军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曾参与过2004年、2007年、2008 年、2010年4个年度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数学学科的命题,其中2010年任江苏高考数学卷命题组的副组长。
主要从事竞赛数学、解题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网络课程、学校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扩展资料:
被广大网友吐槽的疑似命题人葛军迅速走红,简历也随即曝光,与他相关的段子在网上层出不穷。
据网上简历,葛军,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网称“数学帝”。历任2003年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数学科命题人之一。
2010年,葛军为江苏高考副组长,和同为南通人的姚天行出了“史上最难的2010江苏高考数学卷”。考试后,两篇名为《2010,江苏数学帝葛军,一个人秒杀江苏52万考生》和《数学帝葛军,你做人太数学了》的帖子在网上迅速走红。
人民网-江苏高考数学引发网上吐槽 疑似命题人葛军走红
高考数学1984年最难。
1984年的高考数学卷却一反常态,加大了试题难度,试题难度超出考生预期,这让考生们毫无准备,导致考生成绩分化严重。
好的学生五、六十分,非常不利于高等学校区分不同等级智力,知识水平的要求。84年数学试卷满分是120分,72分及格。当年数学及格的人特别少。
1984年,针对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国家高考命题组在这一年的高考数学试卷上做了创新,其原则就是本着“考基础、考能力、出活题”的思想。却没有想到由于对考生水平和试卷难度把握不到位,给考生们留下了“噩梦”般的回忆。
知识拓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参加考试的对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计划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2015年,高考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奥林匹克竞赛等6项加分项目。
2016年,教育部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加强对中学高考标语的管理,坚决杜绝任何关于高考的炒作。
2017年4月7日教育部、中国残联关于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的通知。
2022年,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2022年全国统考于6月7日举行。
恢复高考的44年来,一共有3次高考数学特别难,被称为数学难度巅峰。
(一)1984年高考数学
1984年的高考数学被很多人认为是历史上最难的一次数学高考,每道题看起来都像是奥数题。很多高材生出了考场后面如死灰,内心十分绝望。
据几位当年参加过高考的人回忆,其中一位考生,那年高考他数学考了13分,但还是上了一所985大学。另一位同学高考理科数学考了41分,但这个成绩已经不低了,他印象中大题没有一个做完整的。最后,这位同学总分考了453分,还高出本科线13分。
(二)1999年高考数学
1999年的全国数学卷平均分只有60分。该年高考主打创新思维,并且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并且了传统出题的局限性,如果思维不够活跃的话,很难得到高分。
这一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要求“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增加应用型和能力性的题目”。
在这样的时代和政策背景下,1999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正面临着新旧教材的更替之年,需要体现新高考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对人才的选拔提出新的标准。所以这一年的“难”,更多的体现在对数学考试的创新上,要求学生进一步打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综合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数学能力。
(三)2003年高考数学
2003年爆发了著名的“非典”,事实上,原本每年高考都在7月份举行,由于各地天气炎热,导致很多学生发挥失常甚至中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非典爆发之前,教育部就已经下发政策,将高考时间提前到6月份考试。突如其来的非典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复习期间中途断课,但是出于政策的平稳考虑,高考依然在6月份举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613万考生在那年迎来了后来被称为"史上最难高考年与最大惨案"事件。难,一方面是体现在时间上,非典疫情导致许多学校在4月停课并且高考比起往年还提前了一个月。
另一方面就体现在了试卷难度上,那年的各科高考试卷难度比起往年都有所增加,而数学更是让无数考生以泪洗面,据说那年数学的平均分仅仅只有60多分,也因此被无数考生称为高考数学"最大惨案",其中江苏卷更是被作为话题讨论到了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