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琵琶行文学短评怎么写800字

琵琶行文学短评怎么写800字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6
  • 发布时间:2024-05-12 00:00:10
《琵琶行》文学短评如下:1、这首诗的背景引人入胜。白居易通过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与情感的世界。琵琶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乐器,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形象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
内容详情

《琵琶行》文学短评如下:

1、这首诗的背景引人入胜。白居易通过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与情感的世界。琵琶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乐器,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形象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琵琶女的演奏之中。

2、作品的主题深刻而独特。诗歌以琵琶女的情感起伏为主线,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伤害的女性命运的悲惨。白居易通过琵琶女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同时,诗歌也表达了对美好音乐的赞美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3、作品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白居易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刻画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读者可以感受到她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以及面对不幸命运的无奈和悲哀。这种情感的真实与深刻,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总结观感,这首诗的优点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展示了音乐的魅力,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诗歌在反映女性命运方面仍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背景出发,欣赏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要批判地看待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文学短评的写作技巧:

1、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在写文学短评之前,首先要深入理解作品内涵。要仔细阅读作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以及作品所涉及的主题、情感、人物、情节等方面。通过深入理解作品内涵,能够为写好文学短评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抓住作品的主题和要点。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之后,要抓住作品的主题和要点。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同时,要注意作品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手法。

3、客观评价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在抓住作品的主题和要点之后,要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客观评价。要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也要探讨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和启示。在评价作品时,要遵循客观、公正、理性的原则,避免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4、注重表达方式的简练和明了。在写文学短评时,要注意表达方式的简练和明了。要尽可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避免过于复杂和繁琐的表述方式。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不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

听《琵琶行》有感

琵琶行读后感

彩蝶翩翩,飞入梦中,划破昏暗,在梦中摇曳生姿。七彩光芒,繁华盛世,仿佛回到了从前,一切都那么熟悉。一丝淡淡的欣喜不由在心中荡漾。

忽然,传来一声刺耳的声音,彩蝶翩翩的影子支离破碎,一切美好华景片刻间烟消云散,一颗七巧玲珑之心瞬间被不尽的愁绪淹没。

夜半梦醒,绣枕已湿。女子起身坐起,长发滑落腰际。她走到铜镜前,轻抚面庞。柳眉、凤眼、俏鼻、红唇,红妆依旧,只是眼角的丝丝皱纹,却是用脂粉也难以完全遮住。她久久凝视着镜中的脸。最终不过轻轻叹息,红颜易老,年华易逝……

光阴弹指而过。但京城万般宠爱、风光得意、纸醉金迷的场景,还是会时常出现在她的梦里,无法散去。可是,这梦好累,真的好累。

梳洗后,她命婢女取来琵琶,泛黄的琴面映着淡淡的月光,琴身精致一看便是不菲之物。女子轻抚琴身,眼泪悄然落下,沿光滑的琴面下落,坠入地面,无痕。这把琵琶已伴她多年。出师时,师傅便将它传于她,一直未曾离身。轻拨琴弦,一串清扬的乐符自指尖流泻而出。玉指翻飞,旋律连缀成一段忧伤清曲。

琵琶声传千千思,细数过往心中事,芙蓉玉酿不再,唯见泪落千行淡撒衣衫。

一曲未终,女子听见外面有人呼喊,便停了下来。本不愿出去,但抵不过船外人万般邀请。最终犹豫了一下,犹抱琵琶半遮面。

月光下,女子身着白色罗绫衣裙,简单挽起的发髻上斜斜的插着一个珠钗,精致秀丽的容颜,弥漫着些许忧伤的眼眸,误让众人以为仙子下凡。女子微微抬眸,一个青衫男子闯入视线,心里莫名有种熟悉感,暗想,也许是旧相识吧。稍整衣衫缓缓坐下。玉指轻弹,古朴的琵琶,沧桑的乐音,让人有些恍惚。心中的感情,全部隐在了弦中,声声直逼人心。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续续弹。时如泉水叮咚,时如女子灵动,时如闺妇哀怨,时如宝剑出鞘,时如沙场争锋……

曲终抬眸,四目相对,两人默契一笑。从对方的眼中看出——知音也。男子轻声询问:“姑娘京城人士否?”女子轻点头,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出,而她的心仿佛也回到了当初。

十三岁那年,琵琶学成。凭着精湛的琴艺和出色的相貌,红遍京都。从此,她开始日夜为富家子弟弹唱,受到他们万般宠爱,他们为她抛掷千金也毫不在意。日子混混沌沌得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曾经,无数子弟说过要将她纳入府中,她都婉言拒绝。她明白,他们喜欢的只是她美丽的容颜;她想等的,是一个可以厮守一生的人。

时过境迁,年华消逝,亲人散去。她最终也没有等到托付终生的人,而身边人也渐渐没了对她的宠爱。女子心中虽然早已料到,但巨大的落差与失落还是让她满心凄凉。

后来,她嫁做了商人的妻子,但商人只是商人。他能想到的只有赚钱,他不会听她弹琵琶,更不会懂她心中所想。商人重利轻别离,只留她辗转于江湖之上,空守明月叹息。

坐下之人听后,泪痕满面。女子说完欲走,男子出言相留,诉出他自己的身世,请她再弹一曲。看着男子真诚的眼睛,想到与他相似的凄凉身世,便抱着琵琶又回到了原处坐下。幽幽的琵琶声在船中回荡,男子提笔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呵,一生情痴为何,一生忠义为何。同是痴人,同是可怜人。

浔阳江畔,梦回浮生。只叹红尘易醉,情难断。愿君但惜琵琶缘,一曲琵琶一生牵。

他赠诗篇,她赠往昔。萍水相逢,却成知己。同一世界的人,无言共谈,但泪在双颊流过,无声胜有声。

夜渐明,伊人立船头,轻拂琵琶。千言万语化为一首轻柔的乐曲,送男子渐行渐远……

蜀道难或者琵琶行的诗歌鉴赏

千年前的战场

------听《十面埋伏》有感

音乐有一种魔力,它能冲破时间的阻隔,穿越千年的沧桑,在或急或慢,或舒缓,或急促的琵琶曲中,演奏者将带我们重回2000千多年前的那个不同寻常的一天,在一曲《十面埋伏》中感受骇下之围的壮烈,那里不仅有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

演奏者的指尖在弦上划过,在昂扬有力的音乐声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久远的军营,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这是出征前战士们的号角,鼓声由慢逐渐加快,一种大战之前剑拔管张的紧张气氛扑面而来。然后,我仿佛看到了那纪律严明的汉军在笙管齐鸣中浩浩荡荡的向战场前进,或许军队走过之处便是满天飞扬起的尘土,回荡着震天的呐喊,战士们在自己的统帅---刘邦的带领下怀着必胜的信念,朝着战场进军。

音乐是如此神奇多变,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此时,或许夜已经来临,这是个没有月色的夜晚,漆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就在这样一个死寂的夜晚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向楚军的营地逼近。一记“刹弦”,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这是一是大战前的小规模战斗,被被楚军发现的汉军之间的小小厮杀,兵戎相交,寂静的夜晚被金属的碰撞声打破,火光冲天,音乐开始加快,正真的大战一触即发。演凑者的指尖疯狂的在弦上来回划过,伴随着激烈的琵琶声,这场千年之战终于打响了。满天的厮杀声,刀光剑影,火光闪烁,照亮着每一个壮士充满杀气的脸,这是一场生死之战,然而被敌人重重包围的楚军显然处于劣势。突然一曲悠远的楚歌在战场周围响起,触景伤情,家乡的歌牵起了楚军思乡的心情,精神上的软弱,正是刘邦期望看见的。寒光冷冽,血肉横飞,战士凄惨的喊声震动天地,在军帐中,那曾今不可一世的霸王愁容满面,美人望着霸王,乱世中红颜总是多舛,一起剑舞作为诀别,当剑过咽喉时,她看见了王震惊的面容。项羽报着虞姬的逐渐冰冷的身体,听着帐外满天的厮杀,他长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时,他应该已经预见的这场战斗的结局。飞洒的鲜血是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忠诚,美人一刎的凄惨是不愿成为累赘的悲凉。当黎明的晨曦撒向了这昼夜搏杀的战场。天终于亮了,那淡淡的血腥味在清晨的和煦的微风中渐渐散去,昨晚的一切归于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唯有满地楚军的骸骨无情的述说这一场惨烈的战斗。

那拨动弦的手渐渐慢了下来,音乐开始变得低沉,肃杀。乌江边,烟雾朦胧,那个昔日的霸王如今发髻散落,满身血迹,那眼中看不见昨日的辉煌,有的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悲壮。不远处是汉军渐进的身影,江上的老樵夫说,快走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霸王终究是那个顶天立地的霸王,他的自负和孤傲不允许他作一个弃逃的懦夫,面对滔滔江水,他对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拔出那把伴随身畔多年的配刀,饮刃。最终那个剑指天下的男人成为了这江边一缕孤独的游魂。此时音乐嘎然而止。

慢慢的音乐重起,带有欢快情调,这是汉军战胜凯旋的场景。千古以来,一个英雄的没落伴随的是另一个王者的诞生。次时,虽喜,却总是让我感到无限的凄凉。

一曲《十面埋伏》弹奏出的不仅是骇下之围这场战斗的惨烈,也表现的中国古乐的不朽的魅力。一支琵琶,看似瘦弱,却蕴藏着无穷的魔力;五根琴弦,看似简单,却演绎出惨烈的搏杀。“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这是古人对《十面埋伏》的描写,在此时音乐超脱了时空,我们与古人得到了共鸣。中国古典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历史上永远的瑰宝,不可多得的奇葩

《琵琶行》这首叙事七言长诗通过描写琵琶女不幸的生活,作者有感于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以及自身的失意,所以整篇诗歌都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调,并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感人肺腑。 第一段写作者在一个秋风萧瑟,冷月无声的夜晚,去江头为客人饯行,两人酌酒船中,巧闻凄清幽怨的琵琶声,初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的场景。寥寥数语,一个娇滴羞涩的琵琶女形象跃然纸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也从中娓娓道来,更显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第二段,作者便先声夺人,着力描绘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揭示琵琶女满腔“幽愁怨恨”的心事,可谓声请并茂,缠绵悱恻。琵琶女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霎时把读者带入了引人入胜的空幽境地,此后作者巧妙得运用对偶、比喻、排比、顶真、通感等多种修辞方法,把琵琶声的美妙绝伦,描绘得惟妙惟肖,使读者未见其人未闻其声,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初为霓裳后六幺”;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小弦切切如私语”,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幽咽泉流冰下难”,再到“凝绝不通声暂歇…… 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声可谓变化多端,有大有小,有滑有涩,有静有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荡气回肠,大有”余音饶梁三日不绝“之功效,而当作者正沉浸其中,琵琶女又来个”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至使”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闻者心中的一张一弛,让作者的三言两语便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开合自如的手法不可不称为是生花妙笔。 最后,作者与琵琶女互诉悲怀。如泣如诉的她经历了“钿头云蓖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风尘生活,在欢乐场中“秋月春风等闲度”后,最终因年长色衰,无奈“老大嫁做商人妇”却又倍遭冷遇,满怀兼济之志的作者又因不见容于权贵而贬谪到“终岁不闻丝竹声……黄芦苦竹绕宅生”的僻地浔阳。一个是封建社会的下层艺人,一个是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命运的不公,使得两人心境相通,同病相怜,抒发着天涯沦落,往事伤感之恨,诉不完的,道不尽的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从全诗来看,作者真正做到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副凄清的秋夜图,但看那“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便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文中不绝于耳的琵琶声停,作者凭窗眺望“唯见江心秋月白”,真乃江水冰寒,明月清冷,人心寂寥;最后作者又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作结,道出了一番“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伤世之感,意境深沉而凝重。 本诗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作者创造了富于音乐美的语言,并把抽象的音乐通过多种修辞方法来传达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本诗通用七言,韵律优美,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像“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已成为历来传诵的名言佳句。在作者笔下变化多姿的琵琶声被比喻成“急雨,私语,莺语,咽泉……”既形象又生动,让读者一饱眼福的同时又一饱耳福。 本诗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风格婉转迂回,沉郁幽怨;结构紧凑,开合自如,张弛有度,以静景起兴,以默泪结束,渲染着一种物我同一的意境。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