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生命的选择——读《李尔王》有感

生命的选择——读《李尔王》有感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5
  • 发布时间:2024-05-11 23:55:03
生命的选择——读《李尔王》有感 当把死亡纳入到选择体系中,我们才能去比较生和死。生命本就包含生存和死亡,但我们总想把死亡割弃掉,祈求永生。可悲的是我们想法设法的避免死亡,却又永远逃离不开。那不如正视死亡,这并非在倡导死亡,而是让我们思考
内容详情

生命的选择——读《李尔王》有感

当把死亡纳入到选择体系中,我们才能去比较生和死。生命本就包含生存和死亡,但我们总想把死亡割弃掉,祈求永生。可悲的是我们想法设法的避免死亡,却又永远逃离不开。那不如正视死亡,这并非在倡导死亡,而是让我们思考对待生命的方式。莎翁的经典悲剧《李尔王》正是对死亡这一命题的探讨。

如果事先了解英国的历史,你绝对会惊讶,莎翁怎么这么敢写!当时的统治者詹姆斯一世想要统一英格兰与苏格兰,在这个大背景下,《李尔王》一开始就写道:“告诉你们吧,我已经把我的国土划成三部”。这是对时代的直接反叛,一下子就为李尔王的人物性格定下了基调——自负。他不是一个对权力贪恋的普通君王,绝对的自负与骄傲才敢让他把土地分给女儿们。这一决定为他后面所经历的种种悲剧埋下了祸根。

存在主义有一个概念是“边缘情境”:指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即由于某种严重的变故,如亲人死亡、身患绝症、面临生死关头、家庭破裂等,个体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对话关系出现断裂。个人置身于日常生存秩序之外的状态,价值尺度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李尔王》十分符合这个概念:两个女儿的背叛、身处荒野居无定所、小女儿被绞死等。他不止遭受了外在生活的悲惨,更面临着价值尺度的摧毁:“最卑贱的乞丐,也有他的不值钱的身外之物;人生除了天然的需要以外,要是没有其他的享受,那和畜类的生活有什么分别。”

携带一百个侍从是李尔王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现在要他改变,不,李尔王无法接受。因为这绝非放弃一百个侍从那么简单,而是对他生活原则最根本的否定,所以他发疯、愤怒、抓狂。一个自负的人绝不容许自己的原则被别人更改,如果要更改,也必须由他自己来定义。对他来说不能携带侍从,那就什么都不要:“我宁愿什么屋子也不要住,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和无情的大自然抗争,和豺狼鸱鸮做伴侣,忍受一切饥寒的痛苦!” 他是一个很极端的人物,一旦不能按照理想方式生活,就破罐子破摔,选择最糟糕的生活。正是因为他这种性格,才使得他成为莎翁戏剧中前后反差最大的一个角色之一。这样一位暴烈、易怒、自大和骄傲的君王,之后却变得仁爱与明亮。若非经历种种苦难,体悟民生疾苦,我们是无法相信他在后期的转变。

莎翁设计李尔王死亡的结局不同于其他人物,没有利剑刺伤他,也没有用毒药灌进喉咙,而是抱着最心爱的女儿,自己选择死去。他抱着心爱的小女儿死去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惋惜,不会去想:如果他继续生活是什么样子?我们会长叹一口气:“呼,李尔王完满了。”因为他已经不需要活着了,活着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死亡才是对他的一种解脱。

活着是意味在人世间要去发现,去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李尔王已经发现了。人们所期待的世间权力的最高点他拥有过,处于黑暗与风暴之中最底层的苦难他也遭受过。他的精神经过价值重构与建造,他领悟了什么是爱,幸福与苦痛真正的汇聚在他身上。他内心归于平静的时候,也正是他向世界告别的时候。李尔王无论是之前做君王时挥霍肆意,还是之后穷苦时衣衫褴褛,甚至最后选择死亡,他都是喜欢和享受的。因为一切皆有他自己定义,即便是悲剧,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一生是圆满的。

路遥在谈《平凡的世界》的时候说道:“生命从苦难中开始,人生下来就是要受苦难。” 近期很多新闻媒体报道**案件,全部都是承受不住生活的压力选择结束生命。我们无法得知他们的苦痛相比于李尔王怎样,或许不同的个体苦痛不能放在一起比较,但他们对待生命的方式是我们大多数人万万不敢也不会更不肯选择的。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是不同的,但我们注定都会遭受苦难。面对所遭受的苦难,是学会饱受苦难的能力还是结束生命,是不同的人生选择。但正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像李尔王那样遭遇人生全部的破坏与毁灭,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会饱受苦难的能力。李尔王选择死亡是超脱人生,他在最幸福的时候死去,而那些在绝望和压抑中**的人恐怕才是现实的惨烈的悲哀。

此外,还想简要谈一谈关于《李尔王》翻译的问题。以《李尔王》最后的几句台词为例。

在初读《李尔王》时,我选择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朱生豪的译本。

朱生豪: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耗子,都有他们的生命,你却没有一丝呼吸?你永远回不来的了,永不,永不,永不,永不,永不!

之后我又翻阅了译文出版社孙大雨和方平的两个译本。

孙大雨: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老鼠要有命,你却没有一丝气息?你不会回来了,决不会,决不会,决不会,决不会,决不会!

方平: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耗子都有生命;偏是你,没有一丝气息?你一去再也不回来了!——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永远不回来了!

为什么要比较译本呢?因为在读这三个译本的时候,我完全是不同的心境。同样一部作品,因为翻译的差别,理解全都变化,不得不让人思考,究竟哪一种才是莎翁的本意。

莎翁原文是:“Why should a dog, a horse, a rat, have life and thou no breath at all. Thou'lt come no more.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

李尔王最后说出这几句话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呢?悲痛必然是有的,那还夹杂了什么呢?在孙大雨的译本中,我读出了抱怨怒吼。李尔王已经遭受了那么多,不再暴戾自大,已经悔悟了,好不容易和小女儿团聚,为什么又要再失去她!李尔王遭受不住了,他又再次疯狂“一直老鼠要有命”一个“要”字,埋怨感特别强烈,仿佛再说:“他们有生命有什么用呢?还不如给我亲爱的女儿!” 我能理解一个父亲失去女儿后的痛苦,能理解他把愤怒悲伤情绪迁移到其他事物身上,但我不能理解,也无法相信李尔王会这么想。后面连续几个“决不会”是李尔王承认了现实表达出:“你决不会再回来。”的意思,还是李尔王不相信现实,否定他的想法,像疯了一样的喊出“我决不会相信你不会再回来了。” 因为这两种情绪,从“决不会”中我都感受到,但是李尔王最后内心会这么激动,翻涌,动荡,疯癫吗?很难判断。

那是无奈吗?在方平的译本中,我感到了一丝李尔王作为一个父亲,一位没落君主的无奈。他感叹动物的生命,可是自己的女儿却没有生命了,他无能为力。“偏是你” 仿佛在说:“我多希望不是你,究竟为什么?怎么会是你呢?我没有办法保护任何人,我只希望人们不再受伤害,可我亲爱的女儿却惨遭杀害。” 当初李尔王拥有一切,没能爱她。之后李尔王什么都没有了,至少还有她,最后连她也没有了。。。。。。方平将“never”译成了“永远不”,承接前文的无奈,将这种失落深深延续了下去。李尔王已经不会再期待王位了,也不会再要求一百个奴仆,更不会奢望小女儿原谅她,只希望她活着。

那朱生豪的译本呢?很奇怪,我前两遍读完之后是平淡的,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没有感觉反而使我感到惊讶,因为李尔王在说完那几句话之后就死了,我怎么会没有一点感觉。我反复读了几遍后,眼眶就红了。脑海里的画面就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瘫坐在地上,用全部的力气对世界告别。我在他的表情里看不出抱怨,忧郁,无奈,反而有一丝幸福融在悲痛里。他似乎在说:“我造成了女儿的不幸,虽然我也曾遭遇过痛苦,但此刻我是幸福的,女儿躺在我的怀中,我也该离去了。”

由于缺乏翻译功底,我们很多时候不能直接阅读原文,感悟原文,因此译本的选择十分重要。我不能说朱生豪的译本是最好的,但确是我目前为止读到的最能引发我共鸣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前面提及死亡对李尔王来说是一种解脱的原因。

李尔王这个君王被莎翁塑造的十分具有魅力,译者对李尔王的解读各有风味,读者的接受自然也是不同的。如何走进作者,作品和人物?这个问题在读《李尔王》之前,我自认思考良久,现在却觉得远远不够。如何对待生命呢?也许永远不会像李尔王一般通透的面对生存和死亡,也许还是会恐惧害怕闭口不谈死亡,但却多了几分找寻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动力!

读李尔王有感

相信命运吗?相信预言吗?还是你两者都相信。

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命运的东西,还是愚昧的相信。

《麦克白》,也许就是这样的。麦克白是个曾经正直的人。但是在巫婆的预言下,杀死了肯特国王,然后诬陷给两位王子,然后登基上了王位。但是,我唯一不理解的是,为了一个子孙后代也可以成为王,就要杀掉班柯将军和他的儿子。可见利欲熏心,到最后还是身败名裂,死的其所的下场,就为了一个他的后代不是国王而背负一时骂名,值得吗?

《李尔王》呢,讲的是老年的李尔王问三个女儿对自己的爱意,前两个女儿巧舌如簧,拿到了各自的三分之一的领土后,小女儿被赶走,却被法兰西的国王娶做皇后。两个女儿对李尔王凶相毕露,而爱德露也陷害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致使自己的哥哥成了乞丐,而父亲被挖去了双眼。但是,后来的李尔王和小女儿都死去了,虽然正义得到了伸张,但是都是喜忧半参的结局。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这样,为了爱情,却如此的仇恨和阴差阳错。哈姆雷特王子为了爱情,又为了自己的利益,一错再错,最后死亡。罗密欧和朱丽叶用了自己的死亡,来换取了本来为宿敌的两大世家的和解。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被收录在这本书中,供人瞻仰。

这里的故事主人公,都是惹人怜惜的。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他们最后都死去了,死的很惨,后三者死的很高傲,让人尊敬。为了亲情,爱情。

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就是这样产生的。他们来源于人心中最悲伤地东西。

可以说是命运,因为命运告诉了麦克白他后来的命运,以及最悲惨的结局。

也可以说是昏庸。就像是李尔王,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到最后使自己和小女儿落了个悲惨的结局。

也可以说是报复。为了报复,装疯卖傻,误杀了最心爱的人的父亲,逼疯了最亲爱的人,最后又导致了她的死亡,自己最后被利刃上的毒药给毒死。

也可以说是爱情。为了爱情,一个人装死,而另一个人喝了毒酒,倒在装死人的身边,而醒来之后的装死人,看见了已经死去的爱人,拔出匕首,也**了。他们的爱情在现实世界上结束了,然后他们的死亡,使双方的家族成了好朋友。

也许,悲剧的背后,总是有着牺牲,但是却又有着另外的受益人。

也许,喜剧和悲剧永远都是共同的存在,悲剧了的人牺牲了自己,来让别人成就了喜剧。

再也许,莎士比亚的悲剧集也许,同时又是喜剧集,因为他们最后的结局都是美好的,并不能算完整的悲剧,只能算是悲喜半参,这就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也许,他们是悲剧了,也许他们会悲伤,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这是悲剧上最后,总有一天,会成为真正的喜剧,因为,接下来的日子,并不全是悲剧,又时候,也是要开心的笑笑的。

四大悲剧读后感500

读李尔王有感1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一部,不过也确实名副其实,读来使人神伤。

 李尔王是声名显赫的大不列颠国王,生有三个女儿,于是他决定将国土分赐给她们,以爱为考验。李尔王被大女儿二女儿的甜言蜜语迷惑,而三女儿虽实话实说却被逐出本国,有肯特来阻止,却无果,幸法兰西国王将其娶为妻,方止。然而葛罗斯特也遇到了小儿子迫害大儿子的事,他也被蒙在鼓里。之后发生的事才让李尔王认清两个白眼狼女儿的真面目——她们不赡养李尔王,对李尔王破口大骂,欲削减李尔王少得微不足道的卫兵。他疯了,身边只剩下小丑、肯特、葛罗斯特与埃德加,(其实是那个被害的大儿子,乔装扮成乞丐)最后,小女儿让医生治好父亲,并班师攻打大不列颠。话说那两个歹毒的女儿,为了争抢埃德蒙,两败俱伤,双双损命。当大不列颠快回归了,小女儿于牢中被害,李尔王也随之死去,跟随李尔王的肯特也忧郁而亡。

 书中的李尔王虽有些糊涂,但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他知错回头。而两个女儿则无情无义,手足相残,唯利是图,忘恩负义。小女儿却十分孝敬,有情有义,令人称赞。其他忠臣以肯特为代表,都使我分外感动。此书最后的结局十分悲惨,孝魂忠魂俱去了,令人心伤。

 此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人不能自私自利,需得忠孝两全,大气大度也不可或缺,如果犯错,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矣。有情有义才会有人称赞,忘恩负义与禽兽无异……

 《李尔王》写得实在太棒了!希望你们也去多多欣赏这样的佳作。《李尔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读李尔王有感2

 这些天我在世界文学名著上看到一个名叫《李尔王》故事,读《李尔王》有感作文600字。让我来把故事说给你们听吧: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讨厌这个国王,唯独小女儿爱国王。一天,国王把三个女儿叫到自己身边,对她们说:“我的女儿啊,我今天要知道谁最爱我,我就分领土给她。”大女儿和二女儿听了,特别想得到领土。大女儿对国王说:“父王,我将永远爱您,我爱您爱得比我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读后感《读《李尔王》有感作文600字》。”国王听了,认为是真的,就把一大块领土分给了大女儿。二女儿对国王说:“父王,我要是没了您,我每天睡觉都睡不好。”国王听了,信以为真,又将一大块领土分给了二女儿。到小女儿了,小女儿知道姐姐们是花言巧语,即使对父王说了,父王又怎么会相信呢?小女儿没有说好听的话给父王听,国王就认为小女儿不爱自己,所以没分给她领土,又把小女儿赶出去。

 国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为了争夺王位,把老国王赶了出去,老国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甜言蜜语都是假的!小女儿才是真心的爱我,是一个诚实的人。老国去找小女儿,觉得自己都很难面对她。

 国王要收回自己的国家,小女儿带着自己的军队,和父王一起向两个姐姐发起了征讨,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两个姐姐对处斩了,可是小女儿也在战斗中负伤,永远的离开了。

 老国王伤心极了,也去世了。

 恩恩怨怨结束了,这个国家又安宁了下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人不能做坏事,不能贪心,要不然会受到惩罚的;也不能光听好听的话,而不去认真思考,要看清事情的本质。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读李尔王有感3

 《李尔王》称得上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人性中难以回避的丑陋,无以复加的残酷以及难以逃脱的悲哀;与此同时该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奉献,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感人至深的牺牲。整部剧充满着对王权、对社会、对正义、对人性、对自然、乃至对神的拷问及深思。本文以过往李尔为核心,以该剧中五个与李尔相关的重大场景为划分标准,细致考察李尔在整部剧中的转变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为国王的李尔是专横的独x者,这主要体现在其为小女儿考狄利娅抉择夫婿中。在考狄利娅触犯国王李尔之前,其是十分受疼爱的,李尔要分给她“比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也能感受到这种偏爱,“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但当考狄利娅并没有按李尔的意图诉说对其的爱时,李尔不但剥夺了考狄利娅的土地,更是向她的'两个追求者极力贬低考狄利娅。他直接劝勃艮第公爵“放弃他吧”,劝法兰西王“您还是丢开了这一个为天地所不容的x人,另外去找寻佳偶吧”。即使在法兰西王执意选择考狄利娅后,李尔仍不忘诅咒他们,“你们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兰西王“盛怒而去”。国王李尔对女儿婚姻随意专断,反复无常;将心爱的女儿转瞬间称为x人,其极致的专横可见一斑。

 国王李尔不仅是专横的,更是愚昧的,极易受到蒙蔽的。他面对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奉承,显得极其受用,认为其所说的就是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一点怀疑的倾向,而面对考狄利娅的无话可说则擅意决断,根本不考虑考狄利娅所说是否是真实情况。而其在面对肯特为考狄利娅求情的死谏时,李尔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着君主的权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从,“闭住你的嘴巴”,最后剥夺了其官职并将其驱逐出境。

 由此可见,国王李尔是一个专横、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宫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权所构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权将其完全封闭,令其行为、言语等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看不到社会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讽刺的是,其悲剧恰恰起源于他基于王权的任意妄为,因为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权(分割国土事件),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开始认知真实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剧的逐步进展中,逐渐受到教育,摆脱专横、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脉的宫廷王性。

读李尔王有感4

 寒假里我读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其中之一——《李尔王》。我认为它是四大悲剧中最出色的一部,其中对人物对白的描写十分细腻且发人深省,读过之后令人流连忘返、深受启发。

李尔——整部故事的主角,只爱听大女儿与二女儿虚假的奉承却听不惯小女儿平淡质朴却饱含真情的话语,一气之下赶走了小女儿,将自己所有的国土分给了这两个女儿,从而一步步促成了这场悲剧的发展。

小女儿考狄利娅虽然由于笨拙的言词失去了李尔的欢心,却因为她的诚实、直率赢得了法兰西国王的青睐,获得了自己应得的幸福。年迈的李尔王只保留了自己国王的名号、带着自己的100个侍卫准备到两个女儿家安度晚年,却不料获得土地与权力的两个女儿对他态度冷淡、撤掉他的侍卫并且最终将他赶出了家门。被自己信任的人背叛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啊!曾经威风凛凛的国王被这样子当作垃圾扔掉、践踏尊严,李尔在暴风雨中的怒吼真是令人揪心!好在李尔的身边还有肯特这位忠臣,虽然先前因为自己的直言惹得国王生气而被放逐,但是他没有就此离开国王,而是乔装打扮,一直默默陪在国王身边,在漫漫长路中为他指点迷津。

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角爱德蒙,与爱德伽同为葛罗斯特的儿子,但因为是私生子,常常受到人们对他的歧视与不公平的对待,因此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很严重的创伤,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奸诈和诡计。他为了得到更高的地位与更多的财产,不惜一切代价陷害自己的兄弟,并用花言巧语骗了一直认为他是孝子的父亲,并最终让自己的父亲失去了双眼。葛罗斯特虽然失去了双眼,但却因此看透了人心,而且找回了自己忠实孝顺的儿子爱德伽。

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现实生活的例子太多,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判断虚假和真实的那双眼睛,才能够不被甜言蜜语所迷惑。我们只有拥有理智,才能够看清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读李尔王有感5

 究竟是怎样的父亲,才会依仗儿女们的只字片语,来判定他们对自己的爱?我总想,这样的父亲,定是在生活中也没有深入了解和信任过孩子的。人愈没有什么,愈要争取什么,愈想炫耀什么。书中李尔便是这样一位父亲,他身居高位,荣耀和金钱早不足以满足他的内心,独独欠缺一份承诺永恒的至爱,渴求并炫耀爱,是李尔的虚荣。

 于是他向女儿们发问了,花言巧语迷惑了李尔,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最动人的语言、华丽的表面,就是真正爱的体现!然而,这表面的爱,也不过是满足了一时的虚荣,蒙蔽了窥察真爱的双眼。以至于当小女儿考狄利亚说出:“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时,李尔勃然大怒,将平日最疼爱的小女儿赶出家门。

 讽刺的是,大张旗鼓喊出爱的姐妹俩将李尔逼到暴风雨的荒原,只有在无所顾忌的惶惑中诅咒呼啸,被他遗弃仇视的小女儿反倒用生命揭露弥天大谎,换回父亲的信任。“有人不会口若悬河,说得天花乱坠,可并不是无情无义!”尽管意识到这一点,但心爱的女儿却再也不会回来。支撑在李尔精神和心灵的柱子袭然倒塌,疯癫也成为李尔无可逃脱的宿命。

 同样地,葛罗斯特伯爵也是一位深爱儿子的老父亲,但由于轻易听信了小儿子爱德蒙的谗言,放逐长子爱德加,促使了悲剧的发生。而继承爵位的庶子爱德蒙不过是个信仰自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损人利己之徒。背叛父亲、加害兄弟、勾结恶势力,虚伪一旦被戳破,必将以死为代价。

 李尔也好,葛罗斯特也罢,他们明明爱自己的孩子,却也沦为悲剧的受害者,这是为什么呢?倘若李尔再冷静一些,放下虚荣,细想跟女儿们相处的一幕幕,或许他能认识到小女儿才是真正爱他的人;倘若葛罗斯特再耐心一些,与长子悉心详谈,给他一些解释的机会,而非一味试探,或许他就能发现,真正的始作俑者竟是他视为忠心耿耿的小儿子;再倘若考狄利亚和爱德加足够了解父亲的脾性,及时向父亲说出原委表达爱,或许悲剧也不至于发生。

 人性不可以试,更不可以猜。想以真心猜测真心,以爱试爱,结局不是误解,就是让你失望。唯有信任爱、了解爱、懂得爱,才能看清欺骗,从一个眼神中读出歉意,从一个拥抱中感受不舍,并懂得沉默之中的欲言又止,知道对方的真正需要所在。也就不会靠只字片语判断爱,因为盲风晦雨之中,唯有信仰爱,才能看见真情。

《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和《奥赛罗》是《莎士比亚悲剧集》的四大悲剧,其中我感受较深的则是《麦克白》。

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和他的好朋友班柯率领军队去平叛和抵御入侵者。立功而归。路途上遇到三个女巫,她们预言麦克白会当上国王,但班柯的后代要做王。麦

克白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在妻子的怂恿下杀了国王,让自己做了王。为了掩人耳目,防止别人抢自己的位置,他害死了班柯,国王的侍卫。麦克白的妻子因精神失常

而**最后,他面对国王邓肯的儿子以及率领来的军队,落得袅首的下场。

麦克白在战争后正是因为听从了女巫的语言,才会落得如此的下场,还害死自己的朋友,害死了上司以及侍卫,害死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不惜屠杀人民,让全国血流成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跟理查三世一样是一个暴君,这样的暴君,最后袅首也是罪有应得。

麦克白的事例也告诉大家,不要轻易就相信别人,做一些不可以做的事情,不仅害死自己,同时也害死了别人,真是一个为了利益什么都干得出的人。不要因为一些不切实际的语言和想法迷惑了自己,要看自己的能力干活。

《李尔王》、《奥赛罗》和《哈姆雷特》都是很精彩的,大家可以自己找来去阅读。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