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投档原则是:志愿优先,依据成绩。投档操作过程如下:
2、第一轮投档,投放第一志愿考生档案。投档前,对所有参加同批次录取的高校,凡第一志愿报考同一高校的考生,电脑根据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排序,每个高校排一个队列。依据高校招生计划,按投档比例由高分到低分向这些高校投放第一志愿考生档案。
3、第二轮投档,投放第二志愿考生档案。在同批次最低控制线上,凡第一志愿投满的高校,将不再向其投放考生第二志愿档案。若某高校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则可以在第二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中依据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排序,依高校缺档数量按比例由高分到低分向该校投放考生第二志愿档案。
4、第三轮投档,投放考生第三志愿档案。在同批次最低控制线上,凡第一和第二志愿投放完毕后,仍不能完成投档计划的高校,则继续以相同方式向其投放第三志愿档案,直至该校按比例投满为止。
更多关于高考志愿是从第一志愿开始录取吗,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cd68dd1615833398.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报志愿是按先后顺序录取。
平行志愿下,专业录取有三种不同的规则:
1、分数清
分数清指的是以分数有限为录取原则。高校在录取考生的时候会把所有进档考生的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分为文理科或者物理类/历史类,然后再按照成绩依次安排专业。
这种情况下,分数高的考生有更大的可能被喜欢的专业录取,分数不占优势的同学可能会面临专业调剂,它的优势是最大限度地保护高分考生。
2、专业清
专业清指的是专业优先,考生被投档至学校后,会按照志愿填报顺序,优先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提升专业录取的满意度。在分数清的情况下,上文中的例子就会出现不同的录取结果。学校在录取物理专业考生时,会选择第一专业报考物理的甲同学。
但在为数学专业安排考生的时候,由于乙同学并未将数学专业放在第一志愿,他的优先级就不如丙,所以最终丙会被录取到数学专业,而乙同学如果服从专业调剂,会被安排到其他专业,不服从的话就会被退档。
3、专业级差
专业级差指的是在专业录取的时候以分数优先,但同时还设置了各专业之间的分数级差。在专业级差的情况下,上述例子的最终录取结果和标准将再次发生变化。甲由于分数最高,在此种模式下有最高的优先级,会被物理专业录取。
志愿填报,考生要做的准备:
1、熟悉政策
考生对于本省的高考政策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白哪些政策非常重要,哪些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重要政策当年是否有变化。像常识、动态、公示、政策。例如:考生家长起码要知道所在省份有几个批次志愿,每个批次需要填报几所志愿学校,可以报考几个专业等等。
2、收集信息
信息和渠道的来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考生可以选择的权威渠道大致有: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当地考试院及高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高考高招类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
3、准确定位
定位是填报志愿中最重要的一步。高考录取时是将一定范围的学生,按其填报的志愿和高考成绩进行排位,从高到低,位次越高,被录取的机会就越大。填报志愿前考生可以根据平时成绩或模拟成绩来定位,看看自己在班、学校、区甚至整个省市所处的位置。
录取时会先处理所有考生的第一志愿专业。第一志愿录取后,未被录取的考生将继续参加第二志愿录取;第二志愿录取后,未被录取的考生将继续参加第三志愿录取,以此类推。
考生E第一志愿报考金融学,第二志愿报了计算机类。如果他第一志愿金融学未能录取,假设此时计算机类专业还有最后2个名额,则他的第二志愿计算机类也没有机会——计算机类专业最后2个名额会被考生G、H瓜分,计算类专业的最终录取线是597分(考生H的成绩)。考生E成绩虽然比计算机类专业的录取线更高,但没有被该专业录取。
高考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区别
1、录取顺序不同。在同一批次里,按照先后顺序录取,第一志愿优先于第二志愿投档。从招生院校的情况来看,98%以上的院校都希望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
2、录取几率不同。第一志愿录取几率大于第二志愿。在投档时最先投第一志愿,在第一志愿中已经完成了招生计划的学校,一般就不再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了;只有当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会录取第二志愿考生。
3、录取分数不同。以第二志愿录取的分数要比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分数高。如果以第二志愿填报某大学,就必须比第一志愿填报这所大学的考生要高出30~50分。
大学录取批次顺序:提前批、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本科、高职高专录取。
1、提前批(零批次)本科录取:军事、公安、司法、安全院校(专业)等,国防生,艺术类以及体育类专业,部分航海类专业,还有经各省相关招生部门同意的其他院校(专业)。
2、第一批本科(一本)录取:教育部直属院校、“211”工程院校和经省级相关招生部门同意的其他本科院校。
3、第二批本科(二本)录取:一般本科院校,是指放在中国高考录取招生的时候在本科层次第二批次招生的学校,录取线一般要达到本二线。
4、第三批本科(三本)录取: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本科专业。三本院校的招生是根据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录取的方式进行的。
5、高职高专录取(专科):专科批次是之前所有批次考生都可以参与的志愿填报批次,也是高考生在本次高考中被高校录取的最后一次机会。
批次划分:
1、提前批本科录取:军事、公安、司法、安全院校(专业)等,国防生,艺术和体育类专业,部分航海类专业,经各省相关招生部门同意的其他院校(专业)。
2、第一批本科录取:一本院校(重点高校、普通1本高校)。
3、第二批本科录取:二本院校(包括:公二本、民二本)。
4、第三批本科录取:三本院校(主要是指,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高校)、第三批中还包括部分“民二本”院校。
5、第四批专科录取:提前批高职高专录取,如公安、司法、安全院校等高职高专,艺术和体育类的高职高专;一般高职高专录取,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高专专业,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高职高专专业等。
一般情况下学院先录取第一志愿,就算你的分高,但是你把该学院填的第二志愿,只能在该学院第一志愿不够的情况下,再录取把该学院填为第二志愿的。
如果你第二志愿与第一志愿报的是同等类型的差不多的院校,那你被录取的几率就没有那么大。如果你第二志愿填报与第一志愿填报有一定的阶梯差,那你第二志愿被录取的几率很大。
高考志愿填报攻略
目前高考都是平行志愿设置,所谓平行志愿,即指采用平行志愿录取投档,考生在同一位置所选的A、B、C、D等志愿之间是平行关系。
即改以往的“志愿优先”为“分数优先”,将达到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由计算机对每个考生所填报的平行院校志愿,依次检索。
关于一般被第几个志愿录取了如下:
录取顺序是由高校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的综合成绩来决定的,因此无法确定一个普遍的顺序。录取顺序可能会因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份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的录取程序和参考因素:
综合成绩:
大多数高校会综合考虑考生的高考成绩、学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高考成绩通常是考生被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
录取批次:
高校会根据自己的招生计划和政策,将考生分为不同的录取批次,如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等。不同批次的录取顺序可能会有差异。
专业要求:
一些热门专业可能竞争激烈,录取分数线会相对较高。而一些非热门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可能相对较低。
报考顺序:
高校通常会按考生填报志愿的顺序进行录取,即优先录取考生填报的第一志愿,如果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再考虑第二志愿,以此类推。因此,填报志愿时合理选择志愿非常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一般情况,实际录取结果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考生的综合竞争力、招生政策、地域限制等。具体录取顺序以高校的公告和通知为准。
知识扩展
填报志愿是考生选择大学和专业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1.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应该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进行认真思考和评估。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专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学习。
2.研究高校和专业:
对目标高校和专业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校的排名、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就业情况等。可以参考学校官网、招生简章、专业介绍等资料,也可以向学长学姐、老师等寻求建议。
3.分析录取分数线:
了解往年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可以参考志愿填报指南、招生政策公告等。这能帮助你合理评估自己的录取可能性,避免填报过高或过低的志愿。